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911|回复: 15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七讲补交作业楼下评楼上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340

帖子

13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3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4-16 21: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0

主题

33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3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4-24 19: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第一题:
荀卿对战争取胜的关键讲了四点。
一是用兵的要旨是“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
我国的解放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正是因为发动了“人民战争”,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点。
二是用兵之道,要注重仁义和秩序。
齐国人靠奇巧,就像孟尝君逃命靠鸡鸣狗盗之徒,只能是一时得计,不能保证长治久安。魏国人靠重赏勇武之士,赏到国家无税可收,只能使国家国力渐趋衰微。秦国人奖励战功,让战士人人争先。齐桓晋文靠统治井然有序,得以成为霸主,而商汤周武靠仁义,无往而不利,最终得到天下。
三是如何做将领,所谓的“六术”“五权”“三至”总而言之,是要取信于人,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将军自己时时考虑的是战争的全局,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生死存亡和名誉地位。李广不能封侯,后人多嗟叹,可是但是理性地比较一下李广和程不识,高下立判。人人都想做李广的部下,因为可以过得快乐逍遥,可是很多时候是把自己置于险境。李广这样的统兵策略,过于注重个人魅力的展示,也难怪汉武帝不肯把重兵的兵权交给他了,他不能封侯也是理之所然。
四是圣明君王该建立怎样的军制。其实军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者悦远者来”的终极目的,如果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和攻伐,那么得来的土地和人民,也会同样被别国的军队来争夺,如果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禁暴除害,人人安居乐业,那么战争就不战而胜了。
当然,战争的情势瞬息万变,在战斗中的细节很多都值得向前人学习,但是战争的总原则是不变的,最终胜利的一定是有秩序的仁义之师,元朝疆域广大,士兵威猛,但是统治只维持了不到百年,清政府也是在不断学习华夏文化的基础上才存在了两百多年,足以证明这一点。“可以骑在马上打天下,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唐太宗可谓明白者也。
第二题:
缩高算得上是一位好父亲,为了成全儿子,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可也仅限于此而已。作为儿子来说“为人谋而忠”看似忠义,可他面对的是自己的母国。首先就是大逆。当年公孙衍和张仪在秦为相时,功勋卓著,可是也总是在努力保全自己的母国,最后终得叶落归根。韩飞作为韩国公子,因为在本国不得志,便向秦王献策发誓能灭绝自己的母国,也算丧心病款,身死异国也是咎由自取。缩高和儿子都是不忠不义之人,至于信陵君最后的“道歉”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缩高不是士大夫,只是个普通人,为了儿子愿意付出一切,我们也无法要求他像三闾大夫一样为了自己的母国“自沉汨罗以死”原谅他吧。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4-24 21: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86

帖子

15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4-24 21: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17无题作业
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安陵,受封于魏国,缩高,安陵人。缩高之子不当魏民,逃归秦国,为秦守管城。当时秦对魏用兵,欲取魏都大梁灭魏,安陵君倘若还念魏为宗国,缩高倘若还念其先为魏民,见魏之危,安敢坐视不救?信陵君为魏带兵来到,安陵君和缩高以臣不可叛君和父子之义来拒绝信陵君说降管的要求,两人不怕死,反而求死。

缩高作为魏人,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是义,缩高的儿子作为秦臣,为国效忠也是义。无忌强迫缩高劝降自己的儿子,是逼他做不义之举。

缩高的行为可以被理解

点评

无题分析得很到位,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16-5-2 13: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5

帖子

3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2 1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22—轻尘 二年级第七讲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1)民心:所谓心就是这场战争民众是否支持。
(2)国力:家应对战争的承受能力、也可指经济、也就是钱。可分为:士兵的数量、装备的数量、粮食、药品的数量。
(3)战斗力:武器是否精良、训练程度、实战经验、士气.
(4)指挥者谋略: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周边地理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可以理解。虽为父子,但各伺其主,不能陷儿子于不忠之位。信陵君的做法不妥,攻城可以采取其他办法,而不是强迫父子反目,陷缩高和安陵君尴尬地位。

点评

分析得很好,向轻尘学习。  发表于 2016-5-4 09: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1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4 09: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30-沐沐 资治通鉴二年级第七讲
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答:
    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笼统的概说,其实涵盖了很多内容。国力雄厚、兵强马壮、武器及其它供给充足、出兵时机把握到位; 周围国际环境支持、战场选择以及安置到位;最重要的是战争是正义的、将领有全局观决策能力强、全军上下一心、奖罚分明、纪律严明等等。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答:
    可以被理解。缩高和其子各伺其主,信陵君让缩高攻打儿子坚守的管城,虽然是出于军事考虑,却实在是难为了缩高,缩高怎么做都不行。缩高答应信陵君,就会陷儿子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答应就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只有一死了之。
   在古代,尤其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所谓“祖国”之分,所以不存在“汉奸”之说。
  《论语•子路》中有这么一条: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说明在儒家,伦理亲情是不可抹杀的,这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所以,缩高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点评

作业分析的很透彻,学习了  发表于 2016-5-11 1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86

帖子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4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9 17: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淡风清 于 2016-5-9 17:52 编辑

唐  云淡风清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1)要有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一场战争,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要得到民众的支持。
(2)要有充足的国力:要有充足的经济能力、技术武器,在那样的冷兵器时代,兵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成败。
(3)将领的指挥能力:所谓领头雁,就是讲一场战争的指挥官,他的指挥能力直接影响战争的成败。
(4)地理优势和周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总之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缺一不可,缺少一个都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我认为可以理解。其实这位父亲,恰恰表现出一种高尚的父爱,他不想陷儿子于不忠之位。他不是志士,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要做好一个父亲,也只能如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3

主题

924

帖子

56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5-11 16: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汗-09兰亭王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
第一:心,所谓心就是这场战争民众的心,战士的心,等。
第二:财力。如冷兵器的给予,后方粮草的给予,等。
第三:地形。
第四:领导着。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可以理解,缩高,安陵人。缩高之子不当魏民,而逃归秦国,为秦守管城。父子各司其主。而缩高谨解大位,以全父子之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0

帖子

3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14 13:3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第一题: 荀卿对战争取胜的关键讲了四点。 一是用兵的要旨是“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 我国的解放战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正是因为发动了“人民战争”,充分的诠释了这一点。 二是用兵之道,要注重仁义和秩序。 齐国人靠奇巧,就像孟尝君逃命靠鸡鸣狗盗之徒,只能是一时得计,不能保证长治久安。魏国人靠重赏勇武之士,赏到国家无税可收,只能使国家国力渐趋衰微。秦国人奖励战功,让战士人人争先。齐桓晋文靠统治井然有序,得以成为霸主,而商汤周武靠仁义,无往而不利,最终得到天下。 三是如何做将领,所谓的“六术”“五权”“三至”总而言之,是要取信于人,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将军自己时时考虑的是战争的全局,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生死存亡和名誉地位。李广不能封侯,后人多嗟叹,可是但是理性地比较一下李广和程不识,高下立判。人人都想做李广的部下,因为可以过得快乐逍遥,可是很多时候是把自己置于险境。李广这样的统兵策略,过于注重个人魅力的展示,也难怪汉武帝不肯把重兵的兵权交给他了,他不能封侯也是理之所然。 四是圣明君王该建立怎样的军制。其实军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者悦远者来”的终极目的,如果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和攻伐,那么得来的土地和人民,也会同样被别国的军队来争夺,如果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禁暴除害,人人安居乐业,那么战争就不战而胜了。 当然,战争的情势瞬息万变,在战斗中的细节很多都值得向前人学习,但是战争的总原则是不变的,最终胜利的一定是有秩序的仁义之师,元朝疆域广大,士兵威猛,但是统治只维持了不到百年,清政府也是在不断学习华夏文化的基础上才存在了两百多年,足以证明这一点。“可以骑在马上打天下,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唐太宗可谓明白者也。 第二题: 缩高算得上是一位好父亲,为了成全儿子,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可也仅限于此而已。作为儿子来说“为人谋而忠”看似忠义,可他面对的是自己的母国。首先就是大逆。当年公孙衍和张仪在秦为相时,功勋卓著,可是也总是在努力保全自己的母国,最后终得叶落归根。韩飞作为韩国公子,因为在本国不得志,便向秦王献策发誓能灭绝自己的母国,也算丧心病款,身死异国也是咎由自取。缩高和儿子都是不忠不义之人,至于信陵君最后的“道歉”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缩高不是士大夫,只是个普通人,为了儿子愿意付出一切,我们也无法要求他像三闾大夫一样为了自己的母国“自沉汨罗以死”原谅他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16 22: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07-中秋节
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答:从短期的胜利来看,战争取胜的关键是战争的技术,比如武器、士兵的素质、将士的指挥判断能力,战争物资的多寡,战声的地形、战时的天气等情况,从长期的胜利来看,战争胜利的关键在民心的向背,正如古语所云:得人心者行天下。而如何得民心,这就在于君主所制定的政策,君主发动战争的动机了。历史上有许多凭借军事力量而取得短胜利的政权,都是因军事强而得天下,因为有得到民心而又很快失去天下。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应该被理解:缩高和其子各伺其主,而信陵君却让缩高攻打儿子坚守的管城,虽然是出于军事考虑,实在是难为了缩高,缩高怎么做都不行。缩高答应信陵君,就会陷儿子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答应就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只有一死了之。在这件事上缩高只能用这样一种方法式去完成任务,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缩高又是被信陵君害死的,让人感觉到了信陵君品质上的瑕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9

帖子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18 11: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晋16-圆荷   第七讲作业

作业: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安陵,受封于魏国,缩高,安陵人。缩高之子不当魏民,逃归秦国,为秦守管城。当时秦对魏用兵,欲取魏都大梁灭魏,安陵君倘若还念魏为宗国,缩高倘若还念其先为魏民,见魏之危,安敢坐视不救?信陵君为魏带兵来到,安陵君和缩高以臣不可叛君和父子之义来拒绝信陵君说降管的要求,两人不怕死,反而求死。

缩高作为魏人,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是义,缩高的儿子作为秦臣,为国效忠也是义。无忌强迫缩高劝降自己的儿子,是逼他做不义之举。

缩高的行为可以被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49 , Processed in 0.08488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