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5029|回复: 58

资治通鉴班轻寒一剪梅作业整理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5 17: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轻寒一剪梅 于 2017-6-18 08:20 编辑

一年级作业贴(共六讲)
第二楼至第七楼

二年级作业贴(共十三讲)
第八楼至第二十楼

三年级作业贴(共十一讲)
第二十一楼至三十一楼
四年级作业(共十讲)

五年级作业(共十三讲)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四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破阵子.赵括

自幼修文读史,一朝纸上行军。三十日残兵独守,五十万尸骨横陈。江山断送秦。
若为平原小吏,或成散客高人。廉颇骁勇安社稷,白起歃血辅黎民。笑谈千古闻。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 汉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1、玄黓[yì]困敦,是什么干支年?公元2000年是什么干支年?公元前841年是什么干支年?
答:玄黓[yì]困敦是壬子年。2000尾数字是0,为庚,2000除以12余8,为辰。所以2000年是庚辰年。公元前841年,是庚申年。
2、说说你对《资治通鉴》的了解?
自幼喜欢读史,资治通签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史司马光主持编写而成。它讲叙了东周到后周期间,近1400年的历史。这1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人才辈出,思想活跃,名家辈出的时代。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这部史书,除了讲明历史的原由和事件外,还着重于借古鉴今,明确给出警示和对以后朝代当政者给出自己的观点。因此,相比于其它史书,这部书,对从政者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有利于明白历史的更替。学史,当学《资治通鉴》。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15轻寒一剪梅第二讲作业

一、阅读周纪一后面的内容(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内容),如下形式制一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大事年表。

年号
纪元
事件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1、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2、燕湣公薨,子僖公立。
威烈王二十四年己卯,公元前402年
1、王崩,子安王骄立。
2、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安王元年
庚辰,公元前401年
1、秦伐魏,至阳狐。
安王二年辛巳,公元前400年
1、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2、郑围韩阳翟。
3、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4、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5、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安王三年壬午,公元前399年
1、王子定奔晋。
2、虢山崩,壅河。
安王四年
癸未,公元前398年
1、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
安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
1、日有食之。
2、三月,盗杀韩相侠累。
安王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
1、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2、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安王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
1、齐伐鲁,取最。韩救鲁。
2、郑负黍叛,复归韩。
安王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
1、魏伐郑。
2、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安王十一年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1、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2、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
3、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安王十二年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1、秦、晋战于武城。
2、齐伐魏,取襄阳。
3、鲁败齐师于平陆。
安王十三年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1、秦侵晋。
2、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安王十五年甲午,前三八七年
1、秦伐蜀,取南郑。
2、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3、秦惠公薨,子出公立。
4、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
5、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安王十六年乙未,公元前三八六年
1、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2、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安王十七年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
1、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
2、齐伐鲁。
3、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4、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安王十九年
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
1、魏败赵师于兔台。
安王二十年
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
1、日有食之,既。
安王二十一年
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
1、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安王二十二年
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
1、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安王二十三年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
1、赵袭卫,不克。
2、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3、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安王二十四年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
1、狄败魏师于浍。
2、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3、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安王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1、蜀伐楚,取兹方。
2、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3、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安王二十六年
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
1、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
1、日有食之。
2、韩灭郑,因徒都之。
3、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烈王三年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1、燕败齐师于林狐。
2、鲁伐齐,入阳关。
3、魏伐齐,至博陵。
4、燕僖公薨,子辟公立。
5、宋休公薨,子桓公立。
6、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1、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2、魏败赵师于北蔺。
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三七一年
1、魏伐楚,取鲁阳。
2、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
3、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烈王六年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
1、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2、赵伐齐,至鄄。
3、魏败赵师于怀。
4、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5、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1、日有食之。
2、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二、从智氏选智瑶为后而亡族,赵氏选赵无恤为后而立国,说一说你对选择一个公司领导人的标准。
记得一个故事:公司招人,很多面试者。不乏高学历人材。老板最后录取的是随手捡起地上一张纸的那个小伙子。道理并不能懂,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培养,但一个人的品质和品性却是决定它一生的关键所在。智氏选人不重视德而失国,赵氏选人以德为先,所以能传承国脉。
三、以豫让为题写一首诗词
题豫让
愿为知已死,情重异中行。
吞炭烟熏面,漆身伏矮墙。
不求名士礼,且对楚歌长。
三跃酬恩处,年年碧草香。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汉组第三讲  汉15轻寒一剪梅 作业

  
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赵侵齐,取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
公大悦,与议国事。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鄗。
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三五六年)
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显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显王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显王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诸侯围魏襄陵。
显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
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
秦、魏遇于彤。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子争立。緤败,奔韩。

显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年)
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显王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三四七年)
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显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三四六年)
齐杀其大夫牟。鲁康公薨,子景公偃立。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显王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三四四年)
诸侯会于京师。
显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年)
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显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年)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齐、赵伐魏。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
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年)
韩申不害卒。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宋太丘社亡。
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三五年)
秦伐韩,拔宜阳。
显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三三四年)
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年)
楚王伐齐,围徐州。
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年)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
显王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三三零年)
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显王四十年(壬辰,公元前三二九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宋公剔成之弟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三二八年)
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
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三二七年)
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秦归焦、曲沃于魏。
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三二六年)
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三二四年)
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三二三年)
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显王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三二二年)
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
显王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三二一年)
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燕易王薨,子哙立。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豫让:士为知已者死。他的好处更在于,明辩是非,区分对待,他对中行并没有十分忠心,而对智瑶却以死相报。孔子曾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是不做糊涂烂好人。他的忠,是清楚明白的忠,与其说忠于某个人,不如说忠于自己的理想。他的故事中,赵襄子的大度,实丰应该大书一笔,同样光辉闪耀。
吴起:是个帅才,相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城无不治,民无不服。可以说,古今中外,无人能出其右。但他是个有污点的人,记载他不守母孝,杀妻求将,可以说没有人性。总觉得这有可能是别人有意抹脏他。若就是事实的话,这个人才高无德亏。至少,他的情商有问题,否则怎么能处处立功,却处处容不下他。他一生似乎都是逃命和表现自己的才华中度过,对哪个君主也没有真正的忠,对亲人也没有真正的情。才虽大,愈堪悲。
聂政:战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聂政的孝,是真正的孝。为母爱惜自己,母亡后再为知已牺牲自己,再为了维护亲人,自己毁容。这些都是侠客的精神追求。而豫让姐姐的道义担当,也不禁让人遐想,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这样两个有情义有担当的姐弟来。
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都是吴起。有才,有能力。但世界真正需要的,却是豫让和聂政。道德和品性远比一个人的能力重要。吴起再多,却不能让人放心,不能真正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忠,要有分辨能力,如豫让,要有轻重缓急,如聂政。孝,要明白父母要的是什么,是富贵,还是儿女平安。大孝之理,聂政便是。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即墨大夫
威王临即墨,民庶麦生芽。
着意平千毁,隆恩赐万家。
九贤名距首,一世品犹嘉。
却看祠前树,悠悠荡柳花。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组汉15轻寒一剪梅第四讲作业:
1、评价商鞅的功过。
       商鞅,战国时卫国人,亦称卫鞅、公孙鞅,后封商君,即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正是通过变法,使得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这一系列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商鞅的功绩明显,变法而强国,这个部分不再多谈。“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他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用一些不符合当时礼教的做法来进行改革,不遵古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秦国变法一跃成为强国看出,商鞅变法的实施代表的是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摒弃的是落后的观点和旧势力对生产力的阻碍。这次变法不但对秦国的强大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当时其他诸候国和后世的历史变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商鞅之后,就有魏国的李悝变法和吴起改革,及后来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他的变法,就要看他所处的历史时期,而不是用现在人或者传统的儒家观点来看待,战国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换的时期,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没有那么进步,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是社会的主要关系,而秦的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快速转型。郭沫若曾说:“秦王政后来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是由于商鞅变法的缘果,甚至于我们要说,秦汉以后的中国的政治舞台是商鞅开的幕,都是不感觉怎么夸诞的。”
        再看商鞅之过。商鞅被人诟病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他的刑罚严苛。一个是他的所谓愚民政策。主要都是来源于史记中,太史公对此两项进行了批判:“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先捍刑罚,一项新的政策,如果没有严格的刑罚是不可能执行下去的,变法就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权力,必然会有反抗,没有严格的法律,一步也走不动。无论是中国的王安石变法,还是苏格拉底的改革,都祭以鲜血。再从数字上看,死在他的变法中的有多少人?和当时死于战乱中的人数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乱世用重典,改革必然会有牺牲,太史公身受重罚的折磨,对重罚有着切肤的痛恨,但后人因此指责商鞅变法,则有失公允了。再看他的愚民政策,不允许诸家言论,全按他的法律行事。百家争鸣是学术上的繁荣,也是思想上的壮举。再自由的国家,也只是允许讨论中这种状态,而做为统治者采纳的,必然不可能是各家的观点,最后只能有一种占了上风。改革时间,思想多面,人心动荡,不统一人的思想,他的改革一样无法进行。有人说是他的这两项政策,给中国带来两千年的束缚,其实,商鞅只针对的是当时的秦国,并不是后世千年时的太平盛世。后人把他的理论误解并误用,这个过错也算在商鞅身上,并不客观。
        从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商鞅之功足可以名彪青史,为后世敬仰。不可因一家之言对他多加贬斥,历史欠商鞅一个公道,一个厚赞。毛主席评价他说:“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诚然,人无完人,他是勇敢的改革家,卓越的政治家,睿智的理论家、法学家。但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以他的性格,就算不进行改革,放之于平民之中,只怕也难得善终。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他为历史和社会的进步所做的贡献。
       再说到商鞅之死,车裂之刑,灭九族。可以说他受到的是自己设定的刑罚的严惩。这样的处罚应该说当权者对他是深恶痛绝的,一般来说,身死则法灭。但秦惠文王自治商鞅之后,却依旧行“商君之法”,不仅这一朝,以后秦和法令一直持续着商君之法,并以此来维持繁荣,开疆拓土,最终有了秦始皇的统一。商鞅处置了惠文王为太子时的师傅,得罪了诸多大臣或者新君,他的死更多的死于个人恩怨,但是他的法令却因为效果彰显,而能继续得以实行。纵观古今中外,人与法令分离至此的例子,也并不多见。悲夫,以身殉法,商鞅而已。
注:引言来自网络搜索。

2、以孙膑或宠涓为题写一首诗。(可五言可七言,可绝句可律诗)注:不会写诗的同学可以写对孙膑或宠涓的感想

宠涓
早感同门谊,焉得葬马陵。
临风怀鬼谷,教我岂无能。

孙膑
投君千里远,仇妒一身残。
洒泪兵书著,千秋阳水寒。


注: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的向阳河东岸。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的墓碑一块,上刻有“膑墓址深邃”,经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经孙氏族人重建,孙膑墓占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径4米,封土高3米,立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15轻寒一剪梅 第五讲作业:
1、整理周纪三的大事年表;
  
 
         
【周纪三】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大渊献,凡二十三年。
 
年号
纪元
事件
慎靓王元年
辛丑,公元前三二零年
卫更贬号曰君。
慎靓王二年
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
1、秦伐魏,取鄢。
2、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见襄王。
慎靓王三年
癸卯,公元前三一八年
1、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
2、宋初称王。
慎靓王四年
甲辰,公元前三一七年
1、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叟、申差于浊泽。诸侯振恐。
2、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3、张仪归,复相秦。
4、鲁景公薨,子平公旅立。
慎靓王五年
乙巳,公元前三一六年
1、秦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
2、苏秦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
慎靓王六年
丙午,公元前三一五年
慎靓王崩,子赧王延立。
赧王元年
丁未,公元前三一四年
1、秦人侵义渠,得二十五城。
2、魏人叛秦。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3、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
4、齐宣王薨,子湣王地立。
赧王二年
戊申,公元前三一三年
1、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
2、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张仪使楚。
赧王三年
己酉,公元前三一二年
1、春,秦师及楚战于丹杨,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
2、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
3、韩宣惠王薨,子襄王仓立。
赧王四年
庚戌,公元前三一一年
1、蜀相杀蜀侯。
2、秦惠王薨,子武王立。
3、复合从。
赧王五年
辛亥,公元前三一零年
1、秦王使甘茂诛蜀相庄。
2、秦王、魏王会于临晋。
3、赵武灵王纳吴广之女孟姚,有宠,是为惠后。生子何。
赧王六年
壬子,公元前三零九年
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丞相。
赧王七年
癸丑,公元前三零八年
1、秦、魏会于应。
2、甘茂、长封帅师伐宜阳。
赧王八年
甲寅,公元前三零七年
1、秦攻宜阳,斩首六万,遂拔宜阳。
2、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
3、稷为质于燕。国人逆而立之,是为昭襄王。
4、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赧王九年
乙卯,公元前三零六年
1、秦甘茂奔齐。
赧王十年
丙辰,公元前三零五年
1、彗星见。
2、赵王伐中山,中山献四邑以和。
3、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赧王十一年
丁巳,公元前三零四年
秦王、楚王盟于黄棘。秦复与楚上庸。
赧王十二年
戊午,公元前三零三年
1、彗星见。
2、秦取魏蒲阪、晋阳、封陵,又取韩武遂。
3、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
赧王十三年
己未,公元前三零二年
1、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
2、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者,太子杀之,亡归。
赧王十四年
庚申,公元前三零一年
1、日有食之,既。
2、秦人取韩穰。蜀宁煇叛秦,秦司马错往诛之。
3、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
4、赵王伐中山,中山君奔齐。
赧王十五年
辛酉,公元前三零零年
1、秦泾阳君为质于齐。
2、秦华阳君伐楚,太子为质于齐。
3、秦樗里疾卒,以赵人楼缓为丞相。
4、赵武灵王爱少子何,欲及其生而立之。
赧王十六年
壬戌,公元前二九九年
1、赵传位于何。武灵王自号“主父”。
2、齐王、魏王会于韩。
3、秦人伐楚,取八城。
4、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赧王十七年
癸亥,公元前二九八年
1、秦王以楼缓为相,孟尝君脱归。

2、说一说七雄各国在什么时什么王最先称王。
战国七雄中前704年楚最先称王,即楚武王。其它各国陆续称王,详细时间见下表:
  
年号
         
纪元
王号
事件
周桓王十七年
丁巳,公元前七零四年
楚武王
楚候熊通称王
周显王十七年
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齐威王
齐候田因齐称王
显王四十四年
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韩王
韩威侯姬康与魏惠王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
显王四十四年
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魏惠王
魏惠王姬罃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
显王四十四年
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赵武灵王
赵候雍称王
显王四十四年
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秦惠文王
秦王嬴驷称王
显王四十六年
戊戌,公元前三二三年
燕易王
燕易公称王
显王四十六年
戊戌,公元前三二三年
韩宣惠王
正式称王(与会盟互王相隔两年)


3、评价苏秦的功过。

苏秦(前337年-前284年),字季子,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并同师从鬼谷子。以口舌之能而身佩六国相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秦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历史人物,赞之者,认为他负经天纬地之才,具忠贞爱国之心;毁之者,认为他只有虚词而无实才,为人更是奸诈油滑,无品无德。无论哪种说法,他可以搅动战国风云,延缓秦统一天下的进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一,六国合纵。苏秦为报燕王的知遇之恩,救燕国于危难,两次去齐国,名为推行合纵之策,实则保护燕国不受侵犯。也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所以合纵的基础并不牢固。苏秦的口才,可以说是天下无双,对六国国君有着不同的说辞,居然都能让对方信服,而且委以相印。合纵的形成,表面上看阻碍了秦国统一六国,但却实实在在地削弱了齐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却掉了最强大的对手。合纵不成功,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个是六国之间没有牢固的组织,只是暂时利益的结合体,一旦利益的风向标有变,合纵就会解散。这是谁也没办法阻止的,就比如近代的公司,几个人联合创建,经历了苦难后,绝大多数都是以分离或者一方退出为结局。这是自然现象,并不能以个人能力为转移,而苏秦能在纷乱的战国时期,让六国暂时能放下成见联合起来,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另外,做为倡议和推行者的苏秦,合纵的目的也有待磋商。其实,他所做的一切,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燕国,所以在诸多虚假的说辞和越来越多的真实事件发生后,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在逐渐减弱。对着星空试想,若当年的苏秦没有以燕为祖国,而是真的一心为天下合纵,历史是否又会稍有不同呢?
其二,恩与义。苏秦是个复杂的人物,他对自己严苛到了极点,头悬梁,锥刺骨的典故至今读来,依旧令人心惊。虽然从小受到教育,认为这是好学的表现,但苦至如斯,竞更多了些净教徒的意味了。资助张仪,而且是暗中帮忙,这一点和同样传说是鬼谷子徒弟的庞涓孙膑师兄弟相比,高出不止一点半点。也使这两师兄弟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一并成为那个时代并峙的双雄,千古佳话。不恶故人,苏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受到亲戚家人的冷眼,也因此奋发向上,佩六国相印后,家人前倨后恭。他丝毫没有小人一朝得志的报复心理,而是觉得“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觽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如此是非分明,并非普通人可以做到的。这两件小事,史记中记载清楚,想来能如此行事之人,品性应该不会太差。因此,觉得史书对他的评论或者不是真的公道。
其三,超级间谍。苏秦在齐18年,所作所为,均是为燕做内应。史书记他与燕太后私通。不论他忠心事燕是为了知遇之恩,还是私情,这份不顾生前性命,不计身后名声,甚至临死还要施计将刺客处死的做法。都是后世间谍很难望其项背的。
史海浩然,很多事我们已经无从知晓,零星史书上也只是记载了点点滴滴,一件事,就算身在其中者,还有不全知全解的,何况古人之事,以众口说辞,再历千年之后,我们也只能凭一已之念来做判断了。对苏秦,真希望能还原他一个真实。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汉15轻寒一剪梅第六讲作业


一、燕哙为什么要把燕国让给子之这个外人?评价燕哙让国这件事。

子之乱国是燕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事件。历朝历代,追名逐利是人之常情,而君主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更是不惜一切代价。而燕王哙主动让国于子之,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甚至一直被代世人所嗤笑。究其原因,大约如下:

1、燕哙的性格。有人追名,有人夺利。燕王哙就是只要名不要利的人,他幻想自己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成为贤王的楷模。从好处讲这是非常不错的政治理想,治国清明,民安国泰。但若想做到这样太难了,他就取其形,弃其本,没有从根本上学习贤王的治国,而想走捷径。被人抓住机会,一步步走向国破身亡。
2、苏代的游说。苏秦之弟苏代,是子之的儿女亲家。他劝说燕哙宠信子之的目的,完全与国家利益无关,就是为了帮助子之谋国。不得不说那时纵横家的厉害,苏代话语不多,却正中燕哙下怀。以大仁大义的表面文章,来达到自己谋国的本质目的。
3、子之的心术。让国一事子之一直没有出面,他表演得就像是个真正的贤臣,贤得不能再贤的人,让燕哙觉得身边的人都已经拥护他,自己不让不行。这个人的心机深重,远非燕王哙可以比拟的,就算燕王不让国,只怕有这样的人在身边,燕王也无法太平下去。
4、时代的背景。战国是纵横家的天下,也是各种学说流派繁荣到空前绝后的时代。儒家的孟子以道义说法,和纵横家看起来其实也并没有两样。那个时代的君主对士很重视,而且士敢于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才会出现子之的事件。其实在那个时代中,想让位于贤士的君主并不止一人,商君变法后被曾让位,但他未受。放之秦大一统之后的任何时代,这样的事件都缺少了发生的土壤。
一个人好大喜功到燕哙的程度,贪图虚名,自己不做努力,就容易被人利用。与同时代的秦惠文王的各实、赵武灵王的实践相比,高下立现。古之君主,因权力过份集中,一个人的想法往往能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所以君主个人的性格和追求可以成就一个国家,也可以毁灭一个国家。燕如此,秦如此,赵亦如此。


二、以张仪破齐楚联盟为主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此事的看法。

张仪破盟
文/轻寒一剪梅
怀王贪小利,兀自毁联盟。
屈子江边泪,张仪嘴上兵。
封疆虚六里,遗恨垒三更。
应悔违恩义,千秋一笑名。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01轻寒一剪梅二年级第一讲作业:
一、评价张仪的一生。可写一首诗来评价张仪的一生,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评价。
张仪,纵横家,鬼谷子高足。苏秦师兄弟。提出并实施连横战略。两度在秦为相,计11年,亦入魏为相。《史记》为之做列传,才华与成就可谓空前绝后。粗略概括如下:
1、张仪的才华。“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仅凭一已之力,三寸不烂之舌。搅动风云变幻,在刀兵相见,杀人如麻的时期。诸国畏惧的不是千军万马,而是张仪的才能。才能于他,可谓独步天下。
2、张仪的功绩。秦始皇统一天下,既受益于商鞅的改革图治,也受益于张仪的连横策略。张仪在相位11年,正是秦发展壮大的11年,秦惠文王的英明加上张仪的才干,使得秦国巩固了边防,发展了经济,才有机会逐步消灭六国。
3、张仪的坎坷。张仪的一生一直在波折中度过,是他坚强的自信心让他一次次走向成功。在赵国被诬为盗,因为和氏璧差点丧命。在家中被妻子奚落,被族人看不起。他依然相信只要舌头还在,他就能东山再起。
4、张仪的归宿。张仪没有死在秦国,而是在惠文王去世后,从秦辞官而走,死于魏。比起功高震主死于车裂之刑的商鞅,他更明智和懂得取舍。
5、张仪的学说。张仪骂孟子,骂得千古留名。亚圣尚且对他毫无办法,做为纵横家的他,在自己的学说理论中,成就斐然。与儒家的理论是在为世人说法不同,纵横家的理论是在实践中表现的,是在风云际会中表现出其实用的价值的。
6、张仪的为人。有人说他是奸诈小人,也有人说他能屈能伸。他不是圣人,也从没想做圣人,欺骗和利用在他的活动中屡屡不绝。
张仪是一个行走于现实的人,用他的才华书写了那段壮美的历史。


二、评价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可以是诗,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真武灵王的故事颇具戏剧性,逐一来看。
1、胡服骑射。这是赵武灵王名留史册的功劳。一改中原人宽衣博袖的风格,学胡人简短装束,便于行军,便于骑马。这个改革使赵国的骑兵所向披靡,一度无敌于列国。后来秦国仿照赵国整顿了军队,造就了秦国铁骑无敌于天下的威名。
2、禅位于次子。为了更好地实行胡服骑射政策,专心练兵,他将王位在壮年时传给次子。这份执着和放得下,也远非常人所及。在他的努力下,赵国无人敢犯。
3、死于沙丘。对于行军练兵拥有天赋的武灵王,对于王位传承却犯下了大错。先改立次子,再将一国两分,惹得儿子起兵将他围在沙丘,一代英主被活活饿死,令人扼腕。
他是给赵国带来强大的英主,也因一已之错差点造成赵国的覆灭。

以上作业可以选做一题,也可以都做。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轻寒一剪梅第二讲作业:
选择适当的形式评论秦武王、楚怀王、赵武灵王。可以分别三个人评价,对比三人的得失,也可以只评价其中一个人或两个人。评价形式可以是诗,也可以是词,可以不用诗词。

从相同点来看,这三位均不是平庸之才,都可以大有作为,但同样都是悲剧收场的国君。

秦武王因武而立威,因武而亡。
楚怀王因不辩真伪,被拘而死。
赵武灵王左右摇摆,困饿而终。

      秦武王的时期正处于秦国国力上升,大有作为的时期,而他本人天生神力,在那个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期,这样的君王可以说是不威而怒,也因此,他一向受到父亲秦惠王的喜爱。但是自古以后,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大凡过于痴迷于某物,终反受其伤。秦武王便是如此,不惜以身犯险,强入周室,亲举九鼎,鼎落人亡。这样的行为实在应 为后人引以为戒。凡事不可过度,不可逞强,古今皆如是。

       楚怀王当政时,楚国疆土广扩,人才济济,唯楚有材,并非传言。只是怀王生性犹豫不定,易信谗言。几次外交活动中,不肯听取忠言,轻信张仪,又轻易入秦。导致秦国屡屡受挫,国力大减,最后自己身陷异乡。但楚怀王身上有着当时礼乐时期所培养出来的贵族精神,无论在多么难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丧失自己的尊严。客死异乡后,举国哀悼。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楚国上升的机会为人君者,明辩是非,善于用人是最重要的才能。刘备胜于孔亮之处,就在于他对人的把握。刘邦强于诸候之处也在于此,而楚怀王,少缺少的,也正是这个。

       赵武灵王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彪青史的人物。他主张的胡服骑射,造就了赵国的铁骑所向无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更加强了赵国的兵力,后被秦国效仿而雄霸天下。但是他的不足之处更是显而易见。立太子,易太子,禅皇位,国两分。四步棋走下来,使原本安定太平的国家,变得动荡不安,两个儿子为了争权,刀兵相见。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活活困死在沙丘之中。一代英主,一代豪杰就这样被活活饿死。尚不足以警示后人乎?越武灵王并非无能,更非无情,只是他的才能限于用兵,而不是政治,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但是一个不及格的政客。正如李后主葬送了南唐,宋徽宗失去了北宋一样,在政治这门考试中,他们没有做到一个君王应该做的,和应该承担的。历史的悲剧一次次重演。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本身的业务能力并不是重点,重要的却是这个人的管理能力。古今皆如是。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17: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二年级第三讲 晋组长 轻寒一剪梅 作业

选择适当的形式评论以下三个事件:周武公退楚师,田单复国,春申君上书秦王救楚。可以分别三个件事进行评价,对比三件事所发生的背景、做这件事人的智谋,也可以只评价其中一件事或两件事。评价形式可以是诗,也可以是词,可以不用诗词。

周武王、田单与春申君都是那个时代搅动风云的人物,这三人凭借自己的才智,为国家出谋划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事业,成就了自己的功名。但三人在其中的做法和为人也直接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周武公劝退楚师,是以对方的立场为出发点,用为对方考虑的角度,诠释了事件事情。当时,周宗室弱,徒有其名,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就像一个锦标,一个虚号,得来时无用,却会成为天下人的靶子。楚王因好大喜功,才会急于冒进,所以周武公才能一语中的,智退楚兵。
他的智慧在于有大局观,看得清天下形势。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中,他是难得清醒的人。

田单复国,是他个人的能力,也是乐毅的仁心。田单在复国过程中,智救族人,借鬼神之力,激励斗志,军事和政治才能显而易见。但自己把自己的士兵激怒的方式,却不敢苟同。再有能力的一个人,所种的因,必然会有应得的果,田单的为人不失为狡诈,在后来遇到齐襄王的怀疑时果断逃离,在事后齐襄王发难时,他一番说辞,不仅保住了家人姓命,还能让自己在两国间游刃有余。
做为一个人,他的情商可谓极高,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化险为夷。放在当今,应该是职场无往不利的风云人物。

春申春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对楚君的上书,体现了他的个人政治理想,远交近功是当时用利于楚的策略。变秦国伐楚为善楚,救急于危难之中。将风云飘摇中的楚国暂时脱离了危险,将矛头转移。做为一个国家的重臣和谋士,他是非常成功的。
春申君文才风流,有勇有智,是当时的名士,他的才能放在现在,也是国之栋梁。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58 , Processed in 0.0685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