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783|回复: 12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二讲晋组作业楼下评楼上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340

帖子

13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3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0-22 20: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的作业: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3

主题

372

帖子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69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0-23 17: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海# 于 2016-10-23 18:02 编辑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二讲晋组晋25---静海作业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解答:(1)、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2)、通过郡县制,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地下达,一直到达乡里;同时郡、县的主要官吏,职责各有分工,相互牵制,难以形成个人专权的局面,这样更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而且,皇帝还可以通过各级负有监察之职的官员和每年年终对官吏的考核,加强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解答:1)、做人以向善、诚信为本。            
       2)、孝顺、勤俭乃中华传统之美德。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3 19: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二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封制的缺点
  1、所有权的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当盟主力量强大,并且有收到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在盟主的带领下,诸侯们形成合力共同御敌是可行的。一旦盟主力量式微或是诸侯力量增强,必然导致互相攻伐。
  2、分封制辖区内的土地所有权绝大部分是属于分封的诸侯,小部分属于诸侯分给的属下。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都是依附在他们土地上的奴隶,也就是贵族永远是贵族,奴隶永远是奴隶。
分封制的优点
  1、由于所有权的分散,各方力量其实是互相牵制的,即使是盟主力量稍强但是很难对抗各个诸侯的联合,这就势必使得盟主和诸侯之间形成一种妥协的机制。很难实现盟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诸侯的利益。牵涉到利益的问题,势必会先协商,而非一纸诏书就可以强制推行,这就是早期议会制的雏形。(英国的上院就是当时国王和诸侯议事的地方,下院是骑士和有土地的平民议事的地方。中和了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诉求)
  2、同时当盟主出现问题和危机时,诸侯们由于利益不一致,为了各自的不同利益诉求,有些诸侯就会出来维护盟主,虽然结果往往是之前的盟主成为了傀儡,但是不至于亡国。

郡县制优点:
  第一、废除了贵族对于国家利益的侵蚀,将国家的各个利益阶层统一起来为国家服务。
  第二、充分调动了中下层人民的积极性。
  第三、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最大资源集中办大事,做到资源配置最优。
郡县制的缺点:
  第一、由于废除了贵族的特权,所有的人都只是国家的雇员,哪怕你位高权重战功赫赫,你只要死了或是退下来了,你所拥有的就没有了,无法通过血缘传承。这就是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造成了管理者的所有人缺位,在没有外敌入侵或是大规模内乱的时候,弊端还不明显,一旦出现了危机,内部缺乏免疫机制自救。
  第二、由于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往往会形成只对上负责的集体腐败。比如设置御史监察官吏,可是谁又来监督御史呢?你能保证每个皇帝都向秦始皇朱元璋一样精力充沛?
  第三、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国家政令在执行的过程中,各级官员会从中渔利,造成极大浪费和重复投资建设。
几千年来,郡县制,分封制,中国在这个怪圈中轮回着,郡县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非常容易造成官员的所有人缺位,集体腐败,反正是流水的官,趁在位干一票就走(比如现在的很多官员,根本不管老百姓的利益,只顾自政绩,污染的项目有害的项目也不考虑就上马),另一个就是容易造成浪费(因为不是自己的,所以越浪费越有钱赚,比如修个铁路,本来10亿可以搞定的,就报价100亿,如果是封地的领主自己修的铁路,你这样做绝对死翘翘)。
  按封建制度的定义,分封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郡县制其实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封建制度了,而且郡县制的阶级差别已经不像分封制的那么明显了,两者相比较,分封制更稳定,郡县制多了流动性。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在读曾国蕃家训,深以为然,姑且录之职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点评

作业详尽,学习了!问好轻寒!  发表于 2016-11-3 20:41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2

帖子

72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2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0-24 13: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手儿 于 2016-10-24 13:18 编辑

晋07玉手儿  四年级第二讲作业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1)首先,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再者,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一律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而无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2)通过郡县制,中央的命令可以逐级下达到乡里;同时郡、县的主要官吏,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制约,难以形成个人独断专权的局面,这样更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管控.
        且皇帝还可通过各级监察职能的官员和年终对官吏的考核,加强对各级官吏的制衡.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答:教育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及人民,积极向上,力争做到:

      (1)孝顺,善良,真诚,勤劳,智慧与宽容。
      (2)谦逊与责任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6-10-24 20:2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晋05顿明作业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答:秦朝实行郡县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然而秦朝和以后继续推行郡县制的帝国的统治时间都明显短于实行分封制的商周。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帝王选择郡县制是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君主集权,而非是一种更有利于维护帝国稳定的行政制度吧。郡县制度及其后的源流与中央集权制度是相互配套适应的,即需要郡县制度来支撑这套中央集权体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要求,则不需要这样一种垂直的管理模式,在中央集权之下,分封制度无法与之相匹配,所以郡县制度是必须的。简而言之,分封制给诸侯国一块封地,他们只想子子孙孙传下去,不会轻易丢失;而郡县制领土都在帝王手中,不好说!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建立一个和睦之家,上敬下爱,互相多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6-10-24 20:25: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晋05顿明作业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答:秦朝实行郡县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然而秦朝和以后继续推行郡县制的帝国的统治时间都明显短于实行分封制的商周。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帝王选择郡县制是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君主集权,而非是一种更有利于维护帝国稳定的行政制度吧。郡县制度及其后的源流与中央集权制度是相互配套适应的,即需要郡县制度来支撑这套中央集权体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要求,则不需要这样一种垂直的管理模式,在中央集权之下,分封制度无法与之相匹配,所以郡县制度是必须的。简而言之,分封制给诸侯国一块封地,他们只想子子孙孙传下去,不会轻易丢失;而郡县制领土都在帝王手中,不好说!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建立一个和睦之家,上敬下爱,互相多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0-27 21: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封制的缺点
  1、所有权力的分散,很难形成合力,当盟主力量强大,并且有收到外族入侵的情况下,在盟主的带领下,诸侯们形成合力共同御敌是可行的。一旦盟主力量式微或是诸侯力量增强,必然导致互相攻伐。
  2、分封制辖区内的土地所有权绝大部分是属于分封的诸侯,小部分属于诸侯分给的属下。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都是依附在他们土地上的奴隶,也就是贵族永远是贵族,奴隶永远是奴隶。
分封制的优点
  1、由于所有权的分散,各方力量其实是互相牵制的,即使是盟主力量稍强但是很难对抗各个诸侯的联合,这就势必使得盟主和诸侯之间形成一种妥协的机制。牵涉到利益的问题,势必会先协商,而非一纸诏书就可以强制推行。
  2、同时当盟主出现问题和危机时,诸侯们由于利益不一致,为了各自的不同利益诉求,有些诸侯就会出来维护盟主,虽然结果往往是之前的盟主成为了傀儡,但是不至于亡国。

郡县制优点:
  第一、废除了贵族对于国家利益的侵蚀,将国家的各个利益阶层统一起来为国家服务。
  第二、充分调动了中下层人民的积极性。
  第三、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最大资源集中办大事,做到资源配置最优。
郡县制的缺点:
  第一、由于废除了贵族的特权,所有的人都只是国家的雇员,哪怕你位高权重战功赫赫,你只要死了或是退下来了,你所拥有的就没有了,无法通过血缘传承。这就是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造成了管理者的所有人缺位,在没有外敌入侵或是大规模内乱的时候,弊端还不明显,一旦出现了危机,内部缺乏免疫机制自救。
  第二、由于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往往会形成只对上负责的集体腐败。比如设置御史监察官吏,可是谁又来监督御史呢?你能保证每个皇帝都向秦始皇朱元璋一样精力充沛?
  第三、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国家政令在执行的过程中,各级官员会从中渔利,造成极大浪费和重复投资建设。
几千年来,郡县制,分封制,中国在这个怪圈中轮回着,郡县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非常容易造成官员的所有人缺位,集体腐败,反正是流水的官,趁在位干一票就走,另一个就是容易造成浪费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按照礼义对待他,有关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到南郊举行礼仪,沿途经过宫门就下车,经过宗庙就恭敬地小步快走,所以,太子从婴儿时起,就已经接受了道德礼义的教育。到太子儿童时期,略通人事,三公、三少等官员用孝、仁、礼、义去教育他,驱逐奸邪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这时,天子从天下臣民中审慎地选择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相处,一起活动。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事,所听到的都是正言,所实行的都是正道,前后左右都是正人。一直与正人相处,他的思想言行不可能不正,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方言一样;经常与不正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不正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地的人不能不说楚地方言一样。孔子说:‘从小养成就如同天性,习惯就如同自然。’学习礼义与开发智力同步进行,一起增长,所以无论如何切磋都无愧于心;接受教化与思想见解一起形成,所以道德礼义观念就如同天生本性一样。夏、商、周三代所以能长期维持统治,其原因就在于有教育、辅佐太子的这套制度。到秦朝局面全变了,秦始皇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到的,不是斩首、割人鼻子,就是灭人家的三族。胡亥头天当了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出以忠心进谏的人说成诽谤朝政,把为国家深谋远虑的人说成妖言惑众,把杀人看做割草一样随便。难道这仅仅是因为胡亥天性凶恶吗?是由于赵高诱导胡亥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民间俗语说:‘前车覆,后车诫。’秦朝所以很快灭亡,覆车的辙迹是可见的;但如不避开,后车又将倾覆。天下的命运,决定于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为好的继承人,在于及早进行教育和选择贤人做太子的左右亲随。当童心未失时就进行教育,容易收到成效;使太子知晓仁义道德的要旨,是教育的职责;至于使太子在习惯中养成善良的品行,就是他的左右亲随的职责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粤人,刚出生时的哭声一样,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没有什么不同;等长大之后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操自己的语言,虽经多重翻译都无法相互交谈,有的人宁可死也不愿到那里生活,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完全是教育和习惯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说为太子选择左右亲随、及早进行教育是最为紧迫的事。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太子就正了,太子正天下就可安定了。《周书》上说:‘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当务之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0

帖子

45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0-28 00: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二讲作业        晋02-乡关愁客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封建”即“封土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协助统治。
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称为“诸侯王”、“君”或“王”,也使用“诸侯王”的称谓。同时,汉语对欧洲从中世纪起的君主制国家也称为“王国”,君主称为“国王”,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从纯粹的土地分封来看两者都是一致的。
“封建”一辞,最早见于春秋时富辰之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封”之本义起始于“丰”字,在殷墟甲骨文与金文中,其字形状如“植树于土堆”,故“封”是“疆界”“田界”之意。“建”乃由“封”而来,“建”字可见于金文,指“建国立法”;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封建”,简单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这是上古时代部族联盟对各部族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种制度化管理方式。由此可见,所谓封建,自应有部族以来已有雏形。

郡县制,指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晋又在国内置郡。由国君任免地方官,郡县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郡县制起源于楚国,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出现过是否置郡县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以世袭的诸侯名份,当时惟有身为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实行郡县制,并最终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人。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自此成为日后各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
  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体现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分封日久,必然造成诸侯国民只认本国,不认中央,没有了对全国力量的掌控,对于农耕为主的文明,一旦北方胡人南下,只有败亡一途,君岂不见西周之亡乎?而大唐能结束安史之乱,亦在于中央掌握了江南粮仓及巴蜀地利。诞生于大河流域以自给自足农耕经济兴起的中华如果分封为主,必将步其他古文明后尘,早早湮没于世界史,没有大一统的后勤保障和国力支持,农耕文明如何
  能抵抗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而一个被奴役的汉民族又如何能实现自觉性的近代化?好好读读宋史和以后历史比较下,就会知道这个差距。
  分封不是分裂,可是却是分裂的前奏,因为自周之后再无其对应的稳定统治体系,古周信奉的礼乐制,是确保分封而中国仍为中国的前提,也是分封制唯一能匹配的主导思想,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因不是因为分封、分裂的好处,而是为统一天下提供新的统一思想体系,礼乐一崩,天下需要新的指导思想来确保统一,诸子百家各展身手,只为本家思想能成为新的主导思想,从而在思想上重新统一天下,继而凌驾于诸家之上,而最终儒家胜出,儒家创始者孔子一生奔波却是为了恢复旧的礼乐制度,确保天下思想一统,继而恢复华夏之太平,只是周的名存实亡,已经证明礼乐制已经过时了,坚守者如宋襄公之流,只是被冠以愚蠢之称,所以后世孟子改良其思想,提出仁政概念,对礼乐制进行了改良,使儒家真正确立,而该思想其恰恰能兼容分封与郡县制,并且首重君权,即其对应的郡县制,符合封建制统治需要,故而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其后中华的主体指导思想体系,由始至终是一统为主,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过渡。
再看看秦,秦之灭亡被很多人称之为郡县制失败的典型,此言谬也,其实关键是因为秦的步伐太大,选择的是短期内达成天下完全一致,而且参照的是秦自己的制度,其刑法严苛,是秦人有了自商鞅变法以后所形成的严密法制体系及法制观念,而六国旧地,旧有体制观念尚未打破,依法治国在秦已成惯例,在六国却是很难,战国变法图强者比比皆是,但真正坚持下来,形成全新完整体系的,唯有秦,秦始皇一统天下,固然有秦军战力无双,但何尝不是制度之优势?郡县制在那时并非限制中华,令万民皆为之顺民之法,实是秦一统天下塑造无敌大秦锐士之根本!而秦历二世而亡,确实是失民心,因为关东六国旧百姓已习惯各自旧体制,对新体制尚未熟悉,即使其是富国强民之法,亦要先取信于民,缓缓图之,譬如商鞅之旧故事,方能成功,始皇急于求成,自以为天下已定,殊不知打天下易,守江山难,让天下民心统一,让天下主导思想一统更是难上加难。反观汉刘邦,审时度势,分封韩信,彭越,英布,联合诸侯共灭项羽,后又大封刘姓诸王,以安天下,然后继承秦制,使分封郡县并举,翦除韩信等,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为王,再后世,文帝减刑、休养生息以使郡县制渐入民心,景帝削地平乱,使分封诸王元气大伤,及至武帝,独尊儒术确定其最佳指导思想,使郡县制深入民心,推恩令使诸侯王再无分裂之力,名为分封,已无其实矣,至此,郡县制完全确立,武帝集天下之力,统万民之心,北击匈奴,西通西域,拓展了中华的生存空间,拥有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及西方其他民族的重要战略纵深,虽然被指为好大功,穷兵黩武,可是却让中华有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勇武雄魂,从而保证了自汉一朝对北方游牧势力的相对战略优势,甚至一直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原混战之际,曹操依旧能大破乌恒,这其中固然有一个个青史留名的世之良将,更重要的是拥有无数中华之勇武健儿肯远赴他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若没有大一统思想,分封各诸侯只是各自为政,天下健儿只需各待一方,坐观他家为胡虏击灭,或是苟且偷生,躲在自家的“长城”内,年年上贡外加和亲修好(汉之和亲,汉武之前是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武之后是为示之以恩,恩威并施,已是以上国自居,尽显御下之道也),甚至以儿皇帝自居,则不出百年,中华尽为他家灭也!正是汉刘邦与及文景汉武数世努力,使中华文明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我们后世也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汉人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人,应该从理智出发。社会和家庭影响教育都非常重要。
因为我们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我们都为人父母;二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努力目标,那就是把孩子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孩子是我们一生的话题。今天我讲的话题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有两点说明:一是作为家长身份的我今天在这里讲话,并不说明在家庭教育方面我比在座的各位在理论上知道的就多,实践方面取得什么重大成果,或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今天我在这里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天所讲的内容也是我的家庭教育希望和努力方向。二是作为小学校长,想借此机会向各位家长阐明一下学校,家庭,学生三者的关系。我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圣地,学生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但不是管制的对象;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家长是学校,教师教育的合作伙伴。
一、环境对教育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一个含辛茹苦地抚养他。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的样子。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堂旁边。那时,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记进退,孟子见,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长,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十几年一直待在这个地方,长大了就像这个地方的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幻灯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女人是水做的”……漂亮与否和水有关,成都平原多河流,清澈甘甜的水滋润着成都的美女们,让她们的皮肤柔嫩如水。而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人生来衣食无忧,所以女人们才有精力和条件丰富自己,打扮自己,才会有这层出不穷的美女。
4、择校现象。
每年的七八月份,小学六年级和初三毕业生都面临着择什么学校读书的问题。选择学校,实则选择育人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设施(硬件),更多的是软件,就是师资与学校品牌。师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学历,职称教学成果等等。学校品牌:学校长期办学积淀而形成的文化,校园文化,人文文化和精神文化。
这就告诉我们,教育问题从根本上首先是环境问题,这个环境并不单纯的硬件,更多的是看不见。想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就得营造什么样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家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人的生物信赖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导地位。
在哺乳动物中,人是未成年期最长的物种。野生的鹿生下来只需要个把小时左右就会自己走了,而人要20个月才会走(平时说周岁,也得12个月之久)依中国的法律,16周岁才可以自己谋生(否则用人单位叫招用童工,违法的),十八岁从法律上讲才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即成年人。实际生活中远不止这个年龄。从生下来,到16岁甚至更长时间内,学校、社会所能为孩子做的十分有限。家庭和父母是孩子高度信赖的对象。而这前16年中孩子所受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而它基本上是由家庭进行,家庭完成的家庭教育。我们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实际讲家庭教育的重要。
孩子对父母的高度生物依赖,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使孩子特别容易感受到父母的优点,也特别容易使孩子感动,信服,模仿学习是。孩子首先最喜欢的人是自己的父母,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首先去问父母,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有的父母说,孩子不听话了,不爱自己了,主要原因是父母在家庭中的榜样,自我发展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没有为孩子做一个身教好榜样,孩子会认为你不能再做他的老师了。
我们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放心了,万事大吉了。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上学了,自己已经熬出了头,可以松一口气了,不再受累了。实际上,生存生活成长等教育都让学校来承担,那么,学校能做多少,孩子出了问题学校又能负多少责任呢?家庭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也是孩子一生的事。
2、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远远高于学校和社会的人际信任。
“信则有,不信则无。”教育与信任的关系是:相信谁就愿跟谁交流。相信谁就听得进谁的话。可见教育的前提是信任。我们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生活中,要有一个信得过的人,知心人是不容易的。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就较容易构建比较信任的关系。因为这是一种血缘亲情。知根知情,相互关爱,都是自家人,这是十分宝贵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社会学校所不具备的。现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我认为根本原因还在父母,不爱孩子的父母是极个别瑞。关键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方法。内容值得商讨(个别家庭教育重智轻品德教育;重言教,轻行教;言行不一致,内外不一致),没有被孩子接受,个别教育方式极端有的甚至超出孩子生理心理极限,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真正建立家庭中高度的人际信任关系。家庭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3、家庭教育中有利于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人在受教育中,有没有外部的监督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很多人面前,展示一些良好的形象和品性,现在称之谓:做秀,是人类基本品性之一,是一种自我保护赢得安全的需要。是外部的环境“要我做”。这些品性往往靠不住,一旦失去监督所谓的良好品性就随之丢失了。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品德行为长期监督,就会让“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习惯成自然。“将门出虎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孩子。就是说这一个。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的最好场所是家庭。毕竟学校的教育是整齐划一的,对自家的孩子就可以因材施教。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义务,更是学校教师的职任和职责。我坚信只要各位家长和我们共同努力,孩子的明天会变得更加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619

帖子

20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0-29 2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晋19--冰凌花
第二讲作业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但由于王室没有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诸侯国独立性强,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力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这也是周朝灭亡的原因。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防止地方割据分割。实践证明,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中央集权制最后的结果不仅军、政、财等一切大事都由皇帝说了算,甚至对任何臣民都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利。这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精髓里被赤裸裸地甚至毛骨悚然地称之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做人以向善、诚信为本。            
孝顺、勤俭乃中华传统之美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11-3 17:45: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花美景作什业:1,西汉初年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然而汉代的诸侯国数量远少于周代,每个诸侯国的面积又远远大于周代。汉代诸侯国的礼制相比于《周礼》要简单很多。诸侯国之间没有互相征伐、会盟等耗费钱财的行为。而实行郡县制的地区,一个衙门只有几名官员,差役的数量也远少于诸侯国各自掌握的军队。因此汉朝官方的财政开支小于夏商周,相应的赋税也减轻了。汉文帝十三年,停止征收农业税,直到汉景帝元年才恢复征收,但税率进一步减少为三十分之一。这时国家的财力真的有余因而可以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不过,也不应该用郡县制来贬低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诸侯国一般是由上古时期的一个个部落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原大地上除了华夏民族的诸侯之外,还有很多荒地和蛮夷。夏商周的天子相当于华夏各国的总盟主。周公制礼作乐,使各国在文化制度上有了共同的链接纽带。实行分封制,将天子的兄弟子孙分封到各地建立新的诸侯国,一步步开垦换地,挤压蛮夷的生存空间。分封,其实是一种殖民策略。到春秋时期,中原的荒地被开垦殆尽,蛮夷基本被赶走。华夏各国开始接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爆发,经过数百年混战,近千个诸侯国只剩下了七个,最后由秦来完成了统一。秦废诸侯操之过急,天下再乱。又经过汉朝百年消化,最终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可以说,分封制和郡县制,只是所适合的时代不同,没有谁好谁坏之分。2.如何教育下一代?向下一代学习,和他们一起从小再成长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9:41 , Processed in 0.0708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