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2-7 11: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29期诗班第十讲作业D06-丁丁
一,写出诗的承法。
答: 承即承上,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承接的一联往往是颔联,颔联一般是要对仗的。对仗的颔联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加深话题、意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合起来形成对仗,共同完成承这个环节。我们已经知道,承是承接起的句子,同时又是一个对仗的句子。知道起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同时,它是以写景的手法来交代的。所以承就自然地按照起的景色来继续深入地描写,除了咏怀诗外,这是我们常见的律诗基本要求和特点。为什么承和起在描写时有所不同?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起平平淡淡,而承美妙生动。所以,承的功能就是要尽可能地把你要写的景色写得更好。当然,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也不能把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这样就会走题了。以上我们这么多关于承相关知识。诗的承法,按内容分有
1,景承。起写景和承写景作用不大相同。起写景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承写景则主要是对起的承接,是顺着起句自然而然延伸。
2,意承。
3,点题。就是从诗脉发展上说,承具有点题作用。事实上点题和写意是分不开的。
二,做两副律联。
诗笔脱缰难勒马=
禅心不静乱翻书
万壑松风收笔下=
一弯柳月挂窗前
三,有能力的同学写一七律。
【诗圣杜甫】
风尘难掩古情浓,伏案吟诗哭杜翁。
铁字千篇终饮苦,仁心万缕转飘蓬。
书生自古羞无用,官吏从来居有功。
负手草堂轻一叹,庐边松柏正葱葱。
渔村29期诗班第十一讲作业 D06-丁丁
一 简单写明承的作用
答: 按写作手法分,"承"有顺承、递进式承接、并列承接、一问一答、逆承等。
关于律绝中的"承",主要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承接首联,一般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律诗中)
2,要紧承起的立意,气脉相通,意境相连,按照起的意境来继续深入地描写。
3,"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无论那种方法,均要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 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而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另外要注意:承句动词不可叠用。
5) 如果说起靠的是物事(名词),那么承靠的就是动词。 而承的物事,必须要承起而展开,也就是要为起而展开,要和转有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总之,承,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6) 承须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7) 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须以虚实螺旋式描述之。
8、一般颔联后分句的最后三个字要为颈联做铺垫和准备。特别说明一点,起和承是相同意境或话题下的两个步骤或环节。不能割裂开来。承是起的佐辅,承的任务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因此,承,绝不能脱离起的话题而另起一个话题。
二 以【咏菊】为题作一首七律,要求平水韵,不的见题字,不可用拗句。
【咏菊】
晚秋时节好凄凉,把酒篱前浊泪长。
小鸟逐食何似我,一叹一嗟细思量。
常羞怀璧无人识,且喜吟诗有月傍。
醉卧虚庐君莫怨,他年效子染金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