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7 2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湘竹 于 2020-1-19 11:52 编辑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第二讲作业
1.如何看待出师表
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身鲜明的写照!
忠有很多种,诸葛亮对刘备尽忠无可厚非,因为诸葛亮曾说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那么对于后主刘禅,他为何尽忠?他的尽忠是否为愚忠呢?
我想,诸葛亮的尽忠并非愚忠。
首先,忠的最高境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责任。而诸葛亮正是如此,他因为感激,帮刘备建立蜀汉政权。随后,又因刘备的永安托孤,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他恐怕早已把此当作自己的责任了吧!既然已成自己的责任,就必须要做且并无对错之分了,不是吗?
其次,诸葛亮对刘禅尽忠,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是因自己对刘备的承诺。刘备病重时特诏诸葛亮嘱以后事,且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答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的回答便是对刘备的承诺。古人重诺“一诺千金”成美谈,诸葛亮遵守诺言,竭力辅佐后主,又有何不对呢?
说诸葛亮愚忠,无非是因为刘禅太差,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么!事实而言,我认为其并不是太差。说起亲小人,远贤臣,但刘禅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贤臣存在,并都被予以重任。如诸葛亮逝世后,刘禅任命尚书令费褘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说起其不战而降也可讨论,历史上不战而降的并非其一人,再说蜀汉亡国也不是其一人的过错,不能因其为亡国之君就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吧!我们可以说刘禅窝囊,但他并不愚昧,对此诸葛亮曾评价说其“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那么既然刘禅已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的忠心也就不是愚忠了吧!
历史长河缓缓流过,带着蜀汉的兴亡,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叹流过,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他的那份忠心,定当永存于世,千古流芳!
2.你对孟达之死的看法
孟达之死 杜晓林 孟达是蜀汉刘备集团与魏延等人平起平坐的野战将军。他文武全才,智勇超群。当年刘备入川,拥有巴蜀之地和汉中,全仗孟达和法正之功。刘备取得汉中后,即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当时张飞为巴西太守,法正为巴郡太守,诸葛亮为蜀郡太守,魏延为汉中太守。由此可见,当时的孟达已成为刘备集团的重量级人物。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却做了一件与他儒将风度极其不配的事,使得孟达的人生旅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当时孟达驻扎在秭归,奉刘备命令,孟达挥师北上,进攻房陵。在房陵陷落后,孟打一时性起,斩杀了房陵太守蒯祺及其一家老小。蒯祺被斩,成为孟达的恶梦! 那么蒯祺是什么人?他又有什么复杂的背景呢? 原来,刘备当年在荆州投靠刘表之时,曾一度寄希望于荆襄豪强,而蒯`庞`黄等豪族及诸葛亮正是荆襄地主势力的代表。诸葛亮的大姐即嫁给了蒯祺,使诸葛亮和蒯家成为姻亲。蒯祺后来在曹魏为官,此时携带家眷驻兵房陵 。 孟达攻陷房陵后,千不该万不该斩杀蒯祺一门老小。掳回成都,交给刘备发落不就行了,何必斩杀而后快呢?
人非圣贤,杀了自己的姐姐`姐丈和小外甥,诸葛亮的心里能好受吗?况且诸葛亮自从八岁死了娘,十二岁死了爹,兄弟姐妹五人全靠叔父拉扯长大,十六岁时叔父又死了,年幼的孩子们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躬耕南阳时,也是为了摆脱生活的艰辛和潦倒,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当地的豪族蒯家和庞家,自己娶了黄家的丑女为妻。成年后,他得遇明主刘备,总算各方面有了好转。此时的诸葛亮已是军师将军兼蜀郡太守,大哥诸葛瑾也在东吴任绥南将军代领南郡太守,二姐夫庞山民在曹魏官至御史中丞,大姐夫蒯祺任房陵太守,小弟诸葛均也做了长水校尉,两个姐姐都做了夫人。正当兄弟姐妹们告别贫苦,春风得意之际,大姐和姐丈偏偏被自己的下属所杀,心中的痛楚真是难以抑制。此时的孟达在想什么,为何这么做?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孟达仗着有法正这个刘备的红人做靠山,根本没把此事放心上也未可知。但诸葛亮的心中一 定有颗解不开的疙瘩。本来诸葛亮就对刘备过分偏爱巴蜀地区的干部法正`刘巴`孟达`李严等人,心存忌恨。 就在该年底,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当刘备得知关羽曾向孟达求救而被拒绝时,对孟达恨得咬牙切齿,欲立即召回问罪,诸葛亮因恐孟达叛逃劝刘备勿逼得太紧,刘备才暂时作罢。果然不久便接到了孟达的辞职书,随后孟达便率兵投降了曹魏。曹丕很欣赏孟达的儒将风度,遂封孟达为新城太守,以作为进攻巴蜀的先锋部队。 孟达在曹魏未得到众大臣的信任,但魏主曹丕`尚书令桓阶西南军区总司令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对孟达倒相当友善,在工作上给予很大支持。但明帝继位后,桓阶和夏侯尚已在曹丕前去世了,使得孟达顿感形单影支,非常没有安全感。尤其是辅佐大臣司马懿对孟达更是不信任。就在此时,蜀汉诸葛亮加紧对孟达进行政治喊话,劝说孟达起义反正。孟达思前想后,虽谷虑重重,但故人多在蜀汉,况且诸葛亮在信中信誓旦旦,情真意切,孟达遂动了心,决定在适当的时候献出新城,起义返蜀,并送给诸葛亮“绘帽”一顶,“玉玦”一幅,以表心意。孟达哪里知道,这正是诸葛亮借刀杀人的妙计。 这些情况很快被司马懿获悉,孟达依然以书呆子气未加戒备,他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认为:“司马懿驻军宛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新城有一千两百里,即使司马懿得知自己起义,他向洛阳报告,再由洛阳发出命令,司马懿接到命令出兵新城,这样一来,至少要一月以上。”诸葛亮一看孟达之书,心中暗想:“孟达此回必死也!”孟达虽熟读兵书,但却忘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作为一方总司令,在自己的辖区内如发生叛乱,根本不须请旨,即可立马剿灭。 如果此时诸葛亮竟全力驰兵救援,定会赶在司马懿之前与孟达会合,孟达可保不死。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微微一笑,只派了一支偏师做形式上的救援,自己忙着去安排西线战事去了。 蜀汉建兴六年春天,司马懿只用八天,即率兵直趋新城,仅用了十六天,新城陷落,孟达被斩。 斩杀孟达的战事,成就了司马懿执掌兵权以来,最辉煌耀眼的功绩。 屋外风雨呼号,屋内青灯如豆。读史至此,笔者掩卷深思:为官如孟达之流,真是该死!连总参谋长的姐姐都敢杀,况且自己的靠山尚书令法正早已做古,荆襄干部势力抬头,巴蜀人士势力衰落,自己不夹起尾巴做人,还不把新领导放在眼里,不掉脑袋才是怪事!
1、结合霍光家族的兴衰,谈一下权臣应该如何保全自己的家族。
答:霍光受汉武帝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奇,匡扶大汉,安定社稷,拥昭帝,废废帝(刘贺),立宣帝,政绩卓著。后世多比之于周公、伊尹。足见其为人。
然后,霍光治家不严,阴妻邪谋,毒杀许后,内女入宫为后,不能控制家族的权力欲望。并且在任期间,大量安置本家子弟,致使霍氏家族日益骄纵。
正如茂陵徐福上疏宣帝时所云:“......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所以,霍光,生前鞠躬尽瘁,死时风光至极,但死后三年,霍家就被灭族,悲夫!
权臣想要保全,自然应该知进退,低调行事,不能功高盖主,不能结营私党,必要时功成身退,远离是非。教育家人、族人、子弟们安分守己,不僭越,克制欲望。当然,这些都是空谈,妄谈。
2、你认为亲人之间是否有相互揭发犯罪行为的义务?
答:从人性上来讲,亲亲相隐,是对的,孔子也是赞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人之常情。
从法律上为讲,国外有亲人司法回避,甚至自己有“不自证其罪”的义务。但我国司法自古提倡大义灭亲。
亲人之间互相揭发,总是让人想到我国非常时期,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整个社会人人自危,互相提防。这是不正常的,非常的,非人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