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14期第五课作业 赋1410.晓苑风辞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 骈赋)、( 律赋)与( 骚体赋),而( 文体赋)与( 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 )赋与(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 )赋( 律)赋要弱。形象的说,( 骈)赋、(律 )赋合适高声吟诵;( 散体 )赋与(文体 )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 )且句式(变化 )较少,故韵律(偏密 )。韵律(偏紧密 )者,宜于(高歌配曲 )。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诗可以一韵到底;赋则要求平仄起伏,有变化,可以转韵。
相同点:都可以押平韵或仄韵,忌讳重复使用韵字。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诗的吟诵节奏:五言诗2+3节奏
赋的吟诵节奏:222节奏,并且平仄交替。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押的是上声韵,与之对应的句脚字只能是“去、入”声字,不能“上声”对“上声”。 所有上声韵“谋上去之变”。
3.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立西风,堪比佳人之楚楚;望南麓,似逢闲客之悠悠。 密隔:盏重阳之露,浇四方愁也无他;傲朔漠之风,守一脉香乎独我。 平隔:瘦花日暮,红袖难留;纤骨风寒,碧心依旧。 杂隔:无缘春日,轻肌含露而娇娇;有意秋风,瘦蕊抱香而淡淡。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赋1410.晓苑风辞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通常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呼啸风云,盘旋日月。 长句:乘风云而上,曳日月而归。 轻隔:天涯异域,近乎两翼之功;云障高屏,垂乎一腔之气。 重隔:扬起逍遥之翼,潇洒往来;放开豪迈之声,雷霆上下。 漫句:破空而去,翼扬山河之丽,更留人间正气之一道。 第七课作业: 赋1410.晓苑风辞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答:所谓“成句翻展法”,其“成句”的意思是指前人的诗句。这个方法主要是为加深骈句节奏感而设计的,“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答: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时,多是依据平水韵的韵目来选,如先在“一东韵”中选择。通常只是选择较常用的字,一个韵练习几个字之后,就换下个韵。直到将平水韵的106韵练习完毕。 (3) 何为“提引”? 答:“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个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答:“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壮句:既而情迟管,恨咽弦。 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长五言句:情迟于急管,恨咽于长弦。 长六言句:泥情多迟急管,流恨愈咽长弦。 长七言句:泥情偏迟于急管,流恨总咽于长弦。 长八言句:方虑泥情迟乎急管,又恐流恨咽乎长弦。 长九言句:吹不断泥情迟乎急管,拂还来流恨咽乎长弦。 第八课作业:赋1410--晓苑风辞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答:“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答:1、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作者:晓苑风辞 观夫庚子之年,仲秋之际。风清华夏,翻谷浪而悠然;日暖山河,蕴果香而旖旎。轻霜枫叶,藏骚客之诗笺;浓露菊花,隐娇娃之情谊。况见乡村袅袅矣炊烟,城镇熙熙乎集市。 忆之春首瘟神,弥寒云而压顶;夏中恶水,溃坚垒以滔天。乃赴死白衣,弃家而救世, 舍身彩服,驯水以归川。其艰非鹊方能之独药;禹力可之孤鞭。悉因党政同心,民先而己后;军民齐力,家后而国先。于是金秋之气爽如歌,山河无恙;佳节之月明更照,皋物丰年。 安知美帝懂王之欲,苦极臣民;夷邦愚策之灾,殃乎国本。终落得触目愁烟,惊心恶讯。夫山川异域,未闻瘟疫之留情;风月同天,惟有中华之无窘。哀哉夷邦祸患之难消,幸乎吾族国威之长振。安得不珍惜秋光,交融心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