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班第一课作业 123—青岛有凤来仪
1、什么是成语?并简答成语的基本特征?
答: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也就是说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含义精辟,其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简单的说,成语就是,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详细解释即是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成语的基本特征具有以下两点: ①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 “胸无点墨”,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②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等等。
2.简答成语与谚语、歇后语的区别,并举例。
答: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如行尸走肉、金蝉脱壳、百里挑一、金玉满堂…… 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3.填空题:
①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②(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4.请分别写出3、4、5、6、7字的成语各6个。 答: 3字成语:瓮中鳖、藏茗山、外刚柔、楚失弓、罕用字、探玄珠 4字成语:珠光宝气、绘声绘色、黄道吉日、两小无猜、金玉良缘、皆大欢喜 5字成语:天高皇帝远、先下手为强、杀人不见血、知子莫如父、 水火不相容、吹胡子瞪眼
6字成语:风马牛不相及、上气不接下气、反其道而行之、放长线钓大鱼、东风压倒西风、泰山不让土壤 7字成语:不以一眚掩大德、决胜于千里之外、强中自有强中手、远水解不了近渴、英雄无用武之地、今朝有酒今朝醉
5.请为以下成语填上正确的汉字。
(黯)然失色 按(部)就班 不(假)思索 (沧)海桑田 不(落)窠臼
出奇(制)胜 既往不(咎) 岌(岌)可危 (脍)炙人口 励精(图)治
(流)芳百世 美轮美(奂) 名(副)其实 (墨)守成规 旁征(博)引
水乳交(融) 所向披(靡) 心无旁(骛) 心心相(印) (源)远流长
越(俎)代庖 责无旁(贷) 众口(烁)金 (振)聋发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