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7-8 17: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湖北武汉律诗班子衿22云第十五讲作业:
1、在唐诗三百首里找出一首七律,自己分析,其中各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连贯性。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唐代〕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起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承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转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合
分析:1、 起承之间的连贯性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起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承
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
2.承转之间的连贯性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承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转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诗人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3.转合之间的连贯性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转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合
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二.独立性
1.起的独立性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起写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2.承的独立性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承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3.转的独立性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转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4.合的独立性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合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
2、写一首七律《思乡》,要求必须使用平水韵,注意中二联必须对仗,要把握好各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连贯性。
七律.梦乡
子衿22云
梦回故里绪难收,客雁他乡望月楼。
遥看伟人山雪老,近观溪水五弦流。
同窗相聚开怀饮,发小重逢把酒筹。
一醉方休千野阔,浮生不过百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