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二年级齐组第七讲作业
齐01一点春
1.简评孝文帝南迁。 孝文帝南迁是很有意义的。 其一,弘扬儒学文化。《魏书·儒林传》载:“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历词翰,莫不縻以好爵,动贻赏眷。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由此可见,孝文帝对崇尚弘扬儒学是何等重视。
其二,改姓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诏令鲜卑族的118个姓氏全部改为汉姓,如达奚氏改姓奚,独孤氏改姓刘,贺楼氏改姓楼,勿忸氏改姓于,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等等。自己则改姓元,寓意万物之始,最为尊贵。
其三,改服饰。鲜卑人原先穿传统胡服,短衣紧裤,便于骑射,孝文帝下令一律穿汉族服饰,衣冠楚楚,颇为壮观。《资治通鉴·一四一卷》记载了两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第一件是:朝廷官员中,唯有宗族新兴公元丕迟迟不穿汉服,“及朝臣皆变衣冠,朱衣满座,而丕独胡服于其间,晚乃稍加冠带,而不能修饰容仪,帝亦不强也。”第二件是:孝文帝外出巡视返回洛阳时,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个妇女还穿着胡服,于是谓留守京师的任城王元澄曰:“朕离京以来,旧俗少变不?”对曰:“圣化日新。”帝曰:“朕入城,见车上妇人犹戴帽,著小袄,何谓日新!”对曰:“著者少,不著者多。”帝曰:“任城,此何言也!必欲使满城尽著邪?”澄与留守官皆免冠谢。这两件事一方面说明孝文帝改易服饰的决心大,一方面说明效果非常好。 |
南迁是从维护拓跋氏帝王统治的战略考虑,对北魏各阶层的贵族而言,他们大多数并不支持,因为南迁意味着固有利益将被打破,因此拓跋氏的皇帝们虽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可是都没有实施迁都的行动。到了孝文帝拓跋焘时代,对汉文明向往已久的孝文帝将迁都变成了现实。
2、简评萧赜。 七月十日,北魏政府下令中外戒严,发表正式文告,通知各有关单位,宣布即将南下攻击南齐。南齐立刻反应,南齐帝萧赜下诏动员京畿(扬州)、徐州(南徐州,州政府设京口〔江苏省镇江市〕)民兵;各地扩大招兵买马,准备应变。
王融发现萧赜有北伐的意思,不断上疏对萧赜的英明决策加倍推崇,因而用心学习骑马射箭。等到北魏帝国南征,萧子良在东府(建康城南,宰相府)招兵买马,发布权宜人事命令,任命王融当宁朔将军,使他主持招兵买马事宜。王融倾心接纳,共集结江西(安徽省中部,江东对称)古楚王国地区流氓数百人。每人都有才干,可以担当任务。正巧,萧赜患病,命萧子良全副武装到延昌殿加强戒备,萧子良命萧衍、范云等担任禁军带兵官。七月二十日,萧赜命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州长(刺史)陈显达向北方增援,镇守樊城(湖北省襄阳市汉水北岸)。萧赜恐怕他的病情引起政府和民间的忧虑恐惧,强打精神,命皇家乐队进宫演奏御前正统雅乐。萧子良日夜在禁宫,皇太孙萧昭业每隔一天进入寝殿问安一次。七月三十日,萧赜病势加重,忽然休克,而皇太孙萧昭业还没有入宫,内外惶惶不安,文武百官都已穿上丧服。王融打算假传圣旨,命萧子良继承帝位,诏书的草稿已经写妥。萧衍对范云说:“民间议论纷纷,都说宫中可能发生非常事变。可是,王融不是担当大事的人才,恐怕睁眼看着他失败。”范云说:“忧国忧民,也只有王融。”萧衍说:“忧国忧民,是打算当姬旦(周公)、姬奭(召公)?还是打算当竖刁、易牙?”(二人,参与一三〇年七月注)范云不敢回答。稍后,萧昭业入宫,王融全副武装,身披紫红罩袍,在立法院(中书省)厅前要道,阻止东宫(太孙宫)卫队进宫。一会儿工夫,萧赜悠悠转醒,问皇太孙(萧昭业)在哪里?才下令放东宫卫队入宫,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国务院左执行长(尚书左仆射)、西昌侯萧鸾。顷刻之间,萧赜气绝,逝世(年五十四岁)。萧赜的尸体移到太极殿时,萧子良住立法院(中书省):萧昭业派虎贲警卫指挥官(虎贲中郎将)潘敞,率武装战士二百人,驻守太极殿西阶,严加戒备。等到萧赜的尸体装入棺木,大家正式穿上丧服之后,各亲王纷纷出宫,萧子良请求停留到下葬那天,萧昭业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