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2354|回复: 31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跟帖处

[复制链接]

702

主题

4189

帖子

45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2-1-6 22: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3、元曲的体式特点?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例曲:〔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平(上)去上(韵),+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答题要求:
1、自己复习讲义认真完成答题!
2、允许韵字重复,切记不可过多,不重复使用更佳。
3.注意对偶部分:
〔集贤宾〕“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
〔逍遥乐〕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鼎足对。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
4.答题截止到元月20日晚10点统计。

176

主题

5154

帖子

515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155

贵宾会员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6 22: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独舞者 于 2022-1-9 17:38 编辑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评阅   网名:独舞者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答: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的体式特点:
1)在语言上:而散曲通俗活泼;
2)在格律上:散曲更自由些;
3)在分类上:元曲分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归纳总结词与曲的区别: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1、什么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中原音韵》的内容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喜春来:中吕宫
凭栏人:越调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宫
醉中天:仙吕宫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10种: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元曲的对仗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关汉卿《四块玉•别情》。重头小令: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
带过曲是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即由两三个曲牌联缀在一起使用的特殊形式,通称为带过曲。每支带过曲的具体名称,即由该曲所用的各个曲牌名称组成,并在中间夹以“带”“带过”“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例如:〔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兼感皇恩采茶歌〕〔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中吕宫•齐天乐过红衫儿〕。
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1)“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本来就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了。
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那时候如果作者创作了一支小令,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用同样的曲牌再写一篇,称之为“幺篇”(“幺”或写作“么”),这个“幺”字是“后”字的简笔,故幺篇即后一篇的意思。这是词的体式特点的遗留,不应看作小令曲的体式特征,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还可以增减。
(2)“幺篇”与同调重头小令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 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集曲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拼凑,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pī/lèi,纰颣,本意指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犹言次品)。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
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chuò)耕录》中提出,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他说:“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zhēn)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
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大家的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开篇的方法:
1)凤头一:开门见山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篇直接点题,不绕圈子。
2)凤头二:想象、夸张
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立意做好铺垫。如:
3)凤头三:设问
开篇以疑问是借助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读者急于一口气读完,能更快是吸引大众的眼球。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加、减少。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正常情况下,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行事,曲谱要你哪句末押韵,押平声还是押去声,照办好了,其实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
(2)赘(zhuì)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
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有人说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善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
我们只能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其排列我们在讲整套曲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按宫调的排序介绍258套,大家在以后的作品中选用即是了。
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者也不少。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来自仙吕)柳叶儿、(来自中吕)山坡羊、(即随尾,来自南吕)黄钟尾、(来自商调)挂金索。
(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
(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
(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
(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
(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杂剧的体式特征:
(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
宾白: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
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
三是表示武打动作:《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
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2)音乐体制:
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可都不唱,只用旁白。
(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指男演员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
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拼凑,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
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耕录》中提出,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他说:“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
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大家的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开篇的方法:
1)凤头一:开门见山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篇直接点题,不绕圈子。
2)凤头二:想象、夸张
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立意做好铺垫。
3)凤头三:设问
开篇以疑问是借助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读者急于一口气读完,能更快是吸引大众的眼球。
4)凤头四:典故
以典故开篇是怀古类散曲小令常常使用的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合理使用,会使作品古味浓郁,厚重耐品。如:
2、猪肚篇;
“猪肚”的要义在于丰厚,它是饱满的象征,拿它来比喻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指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要充实,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动具体的表现,而不是空瘪(biē)无味,因此大家在创作时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特别是大家以后在创作套曲时,考虑故事情节在中间可以考虑多用几曲,但是一定要围绕中心,突出中心再现具体事实,让事实说话,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差异。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记叙,要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读者在形式的多样中从感官上觉得内容是富足的。下面我们简要总结并介绍四种写作方法。
猪肚怎样才能大起来呢? 总结起来就是:对照、幽默、细腻。
1)猪肚一:典故式铺排
利用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以使作品更厚重、典雅,艺术表现力更具有说服力。开阔、宏大是它的一个典型特征。
2)猪肚二:比兴法铺排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咏此物。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比喻、比拟。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景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
3)猪肚三:修辞法铺排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铺排,这样的写作手法一是可以细腻的刻画人物的心态,二是能引人入胜。
4) 猪肚三:写实法铺排
采取就事求实的方法来铺述,以使人信服。
3、豹尾篇
结尾是作文结构中最后一环。结尾的好坏,对文章有相当的影响。 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有句俗话说“编筐编篓,全靠收口”。我们行文不能虎头蛇尾,而要精心设计“豹尾”。所谓“豹尾”,是喻文章的结尾要简短有力,作文是十分重视应在哪里结尾,该如何收笔。“为人慎晚节,作文重煞尾。”
文章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深沉,或直率,或含蓄,或揭穿,或戛然而止,或发人深省。常见的结尾的技巧有画龙点晴式、首尾呼应式,或抒发情怀式等等,结尾时要十分注意铺垫,好比是演出结束,我们先要营造掌声,然后在掌声如潮中谢幕。我们要想尽办法激发出读者及看客们也想起身鼓掌的冲动。
1)豹尾一:画龙点晴式。
2)豹尾二:抒发情怀式
3)豹尾三:首尾呼应式。
(二)精心酌句 体现“三美”
有人如是说:元曲写起来顺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
元曲这种抨击时弊的不平则鸣之声,声声不绝于耳,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悲剧之美”。散曲之美,独具其美,美不胜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体现美?
1)体现音乐美
音乐美是曲的天然属性, 它的产生与发展,皆源于音乐,赖于音乐。曲本来是供演唱的,元杂剧在舞台上表演,散曲在歌台上清唱,都和音乐融为一体。而当它成为案头文学之后,音乐性依然存活、流动在曲魂中。
首先,它保留了稠密的韵脚,几乎句句押韵。这种现象在诗词中是难以见到的。
我们所学习到的曲,之所以悦耳动听、撩人意趣,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密韵音符的共振效应,前面我们曾交流过了曲的韵律成果得益于《中原音韵》。 周德清编写的这部韵书,将诗韵106部合并简化为19部,这就大大地扩展了散曲的音域,拓宽了选取韵脚的天地,解放了作者,也解放了读者, 再加上散曲自身的宽容,可以平仄通押,不忌重韵(诗词中不允许出现重韵字),选韵的广度获得空前的自由,用韵的密度几乎到达极限,韵味十足。
其次:散曲之音乐美,除声韵美之外,还在于它的节奏美。曲的句式排列呈参差变幻的形态,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乃至十几字句,犬牙交错,疏密相济,节奏灵活而多样。再加上衬字的调节,愈显得浪花翻滚,铿锵悦耳。即便是继承唐诗中的律句和对仗,也发展出新的体式。四、三结构有之,三、四结构有之,一字和不同字数的结构也有之;双句对有之,鼎足对有之,多句对、隔句对、首尾对也有之, 异彩纷呈,像戏曲中的花腔,板式灵活,旋律荡漾。
2、体现语言美
元曲用语,是传统诗歌中最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具有通俗美、朴素美、风趣美的艺术个性,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可充分运用四个方面趣味:
一是讽刺之趣;
二是描写之趣;
三是构思之趣;
四是修辞之趣, 即通过夸张、衬字、重叠、对仗等手法来增加曲味。
3)体现风格美
其实音乐美与语言美也许属于风格的范畴,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格,仅是“曲不忌直,直抒胸怀”这样一种谋篇取向。而曲则敢于离经叛道,另辟前程,大家以后的创作中尽量回归自然,贴近生活,喜怒笑骂,皆可成曲。要跳出写诗、词的樊篱。不能用写诗、词的方法创作曲,否则写出来的曲缺乏“曲味”。
元曲中,直刺社会时弊、替民出气的作品比比皆是。纯真直率,大胆泼辣,笑骂诙谐,一吐为快。不重含蓄,但求曲味,便是散曲艺术的独有风格。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例曲:〔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仄平平(韵)。×××、×平×厶,×××、×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厶平平去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逍遥乐〕×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醋葫芦〕×厶平,×厶上(韵,可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韵)。 (说明:[上]韵可[平]代)
〔浪里来煞〕平去平(韵),平去上(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去平平(上)去上(韵),+平平去(韵)。+平+仄仄平平。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答题要求:
1、自己复习讲义认真完成答题!
2、允许韵字重复,切记不可过多,不重复使用更佳。
3.注意对偶部分:
〔集贤宾〕“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
〔逍遥乐〕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鼎足对。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

【商调·集贤宾】夏至
曲/独舞者
【集贤宾】树梢鸟鸣声渐起,唤醒梦难回。抬眼望、树隙光泻,帘动处、尘粒飘移。恍然间、如梦如真,久回味、呆坐如痴。梦也不回心又悔,怕菱镜、空照憔悴。低头还不语,垂泪起相思。
【逍遥乐】千珍无味,坐立难安,叹嘘不已。那日花飞,同携手、双燕同嬉。往事如烟终后悔,叹如今、物是人非。萋萋芳草,望断高楼,独守空闺。
【醋葫芦】朝又思,夜不睡。牵肠挂肚盼君归,瘦尽红颜君不知。无人安慰?花开花落独颦眉。
【浪来里煞】愁不已,只泪垂。春光一去总难回。祈他乡再好你莫迷,常思盟誓。愿君早日把乡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9

帖子

1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8 09: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如 于 2022-1-8 10:28 编辑


小渔村第11期元曲毕业作业
学号:1103   网名:枭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分类: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一是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是在形式上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是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要领,掌握制度;二是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三是多看例曲,加深理解,多加研悟;四是多练多写,勤能补拙;五是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六是不懂不装懂,及时请教老师;七是在学习和创作中要带着问题,边学边写边提高;八、注意其他正常学习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等等!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
〔商调•集贤宾〕枣树下灰鸲复仇
集贤宾河东树林迎日晓,薄雾覆青梢。浪漾起、黄花倒映,风吹过、绿叶轻摇。见炊烟、屋顶冉冉,听灰鸲、巢里嚣嚣。凭尖喙尝尝蜜枣,鸣几声、理羽梳毛。抓虫飞陌野,挖蚬入湖泊。
逍遥乐归来当乐,满载佳肴,急寻幼鸟。踪迹全消,哪还有、淘气含娇。只见长蛇嘴上咬,这般地、怎不心焦。凄凉顿起,哀绝未休,怒火频烧。
醋葫芦含悲藏密枝,发狂伸利爪。袭其对目刺其腰,身踡头昂真懊恼。奈何谋少,悔知恨大猛如刀。
浪里来煞无处逃,终卧倒。横尸树下不曾饶。疯撕乱划腹被剖,何须行恶。可怜切切叶中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46

帖子

34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9 15: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11期元曲毕业作业
学号:1155  网名:零度的冰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分类: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一是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是在形式上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是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要领,掌握制度;二是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三是多看例曲,加深理解,多加研悟;四是多练多写,勤能补拙;五是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六是不懂不装懂,及时请教老师;七是在学习和创作中要带着问题,边学边写边提高;八、注意其他正常学习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等等!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


〔商调•集贤宾 〕.盼君归
〔集贤宾 〕夜深寂寥阑静倚,思念倍相袭,两地分已经十载,想今朝生日之夕。只自在一岛空怜,依然是千里难归。残红细收书怨泣,瘦影轻展心空希。与君发三愿,煨酒熨炉食。
〔逍遥乐 〕只能把杯安慰,一夜相思,愁累绪积,相聚无期,笑容盈且勿言疲。我自光阴谁使吞,不堪事亦不能逼。几时我伴,无计人生,何日君归。
〔醋葫芦〕自古父母心,谁知孩子皮。难随心愿意多违,放手就能随浪击。人渐憔悴,风雨重担两凄凄。
〔浪里来煞〕前路迷,草色里。今来明往不终极。孩儿不能随弃毁,不能让我终感负罪。空房心怯盼君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4

主题

1904

帖子

19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1-11 09: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1149   网名:静思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什么是元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初期。中期。末期,
初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
中期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1)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如曲牌《满庭芳》大家可以查一查,是不是词和曲中都有这个牌,它们的词曲名相同,那么如何区别呢?此调词、曲名同,实则异,如果没标宫调,大家一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看,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如:越调就是宫调名。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的字,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南曲一般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3)用韵不同:
4)词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元曲有标题格式: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方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1、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喜春来——中吕宫、正宫
凭栏人——越调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
醉中天——仙吕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中吕宫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曲的对仗种类
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合璧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是有。
扇面对(隔句对)
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这种对法在诗词中是不用的,在六朝时常用的骈文体就是扇面对。我们这个班中很多朋友学过辞赋了,这种扇面对,就是我们在辞赋中学过的隔句。
救尾对
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首尾对
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连璧对 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联珠对
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两韵对
    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衬字对
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由于衬字的出现,使得曲词中本来是对仗的句子,看起来不对仗了。
10、叠字对
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元曲的对仗特点:
从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候口语韵律化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1)重头小令: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2)带过曲: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
3)集曲:又名犯调,见于南曲。集曲是摘取各调的零句而合成的一个新调,另外起一新名。即集合数调之美声而腔板可以衔接者次为一新曲。
1、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
2、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支曲子组合,重头小令则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只有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
三是在用韵上,带过曲绝大部分是同一宫调(极少数串宫带过),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则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总之,在这两者之中,带过曲指同一宫调中三个以下单支曲子的联合,它们所使用的韵脚是相同的。而重头小令则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1)“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本来就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了。
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那时候如果作者创作了一支小令,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用同样的曲牌再写一篇,称之为“幺篇”(“幺”或写作“么”),这个“幺”字是“后”字的简笔,故幺篇即后一篇的意思。这是词的体式特点的遗留,不应看作小令曲的体式特征,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还可以增减。
(2)“幺篇”与同调重头小令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 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集曲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拼凑,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pī/lèi,纰颣,本意指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犹言次品)。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
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chuò)耕录》中提出,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他说:“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zhēn)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
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大家的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开篇的方法:
1)凤头一:开门见山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篇直接点题,不绕圈子。
2)凤头二:想象、夸张
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立意做好铺垫。如:
3)凤头三:设问
开篇以疑问是借助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读者急于一口气读完,能更快是吸引大众的眼球。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加、减少。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正常情况下,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行事,曲谱要你哪句末押韵,押平声还是押去声,照办好了,其实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
(2)赘(zhuì)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
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
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
(4)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来自仙吕)柳叶儿、(来自中吕)山坡羊、(即随尾,来自南吕)黄钟尾、(来自商调)挂金索。
(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
    来自中吕的:叫声、鲍老儿、十二月、尧民歌、快活三,朝天子、红绣鞋、喜春来、上小楼、满庭芳、剔银灯、蔓菁菜、柳青娘、道和、四边静(来自中吕)、四换头(来自中吕)、醉春风、迎仙客、古鲍老、醉高歌石榴花、斗鹌鹑、齐天乐、红衫儿
    来自双调的有:太平令、梅花酒、收江南、牡丹春、七兄弟
    来自仙吕宫的有:金盏儿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煞
(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
    来自大石调:归塞北、好观音、青杏子、随煞
    来自正宫:塞鸿秋、醉太平、货郎儿、六么遍
    来自中吕:满庭芳
    来自双调:得胜乐、小将军
    来自商调:凤鸾吟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黄钟宫:神仗儿
    来自双调:水仙子、荆山玉、竹枝歌、收尾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
    来自正宫:滚绣球、倘秀才、灵寿杖、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伴读书、笑和尚、白鹤子、双鸳鸯、蛮姑儿、穷河西、六么遍、菩萨蛮、啄木儿煞
    来自仙吕:六么序、后庭花
    来自南吕:隔尾、干荷叶
    来自双调:镇江回、乱柳叶、风流体
    来自越调:三台印
    来自般涉调:哨遍、脸儿红、墙头草、墙头花、煞、尾声、耍孩儿、急曲子
(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
    来自仙吕:金盏儿
    来自中吕:卖花声
    来自南吕:梧桐树、金字经、干荷叶、玉交枝
    来自商调:玉抱肚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
(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
    来自仙吕:醉中天、醉扶归、三番玉楼人
    来自双调:收尾
(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
    自来黄钟宫:节节高、四门子
    来自正宫:小梁州
    来自仙吕宫:赏花时、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游四门、胜葫芦、后庭花、柳叶儿、青哥儿、上京马、四季花、双雁子
    来自中吕:山坡羊
    来自双调:雁儿落、得胜令、春闺怨、牡丹春、秋江送
    来自越调:酒旗儿
    来自商角调:应天长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来自小石调:天上谣、恼煞人、伊州遍
杂剧的体式特征
1、元杂剧的基本结构体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四折加一楔子
  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首先多读古人作品;其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走出去,细心观察。多写现代生活的作品,反映时代的特点。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闲日
  文/静思
〔集贤宾〕西风暗中偷岁老,难见雪潇潇。腊月天如春温暖,信步来海岸听潮。沙滩上脚印串串,堤岸边短棹摇摇。岩石畔闲鸥娜袅,夕阳下海浪喧                      嚣。心情犹自醉,脚步亦多娇。
〔逍遥乐}渔家甚好,浪里风中,尘埃尽扫。杂事全抛,一生享碧水滔滔。山水情怀无人扰,个中味自得逍遥。不知岁晚,浑似孩童,偏爱春韶。
{醋葫芦}风又回,船渐少。渔夫收网自吹箫,三五游人垂手笑。参差声调,如风儿响彻云霄。
〔浪里来煞〕朝复朝,虚度了。人间阅尽已无恼。不妨自来登半岛,听涛声闹,多情似我鬓苍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1 20: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11期元曲毕业作业
学号:1116  网名:一点春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分类: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一是内容上的特点: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是在形式上句子长短更为参差;通常只有一段;曲有衬字。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方言俚语大量运用。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我国古代以“黄钟”为标准音,由管长来决定。
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宫调、曲牌和题目。
喜春来属中吕;凭栏人属越调(黄钟商声);梧叶儿属商调曲调,又属仙吕宫曲调;落梅风属双调;小桃红属越调;四块玉属南吕宫;醉中天入“仙吕宫”,亦可入“双调”或“越调”;干荷叶属南吕宫,亦可入中吕和双调;山坡羊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一是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二是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三是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非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36

帖子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6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1 20: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之二
学号:1116  网名:一点春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的对仗种类有如下10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各自特点是: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叫首尾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两韵对是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曲中的衬字相对就叫衬字对;叠字相对就叫叠字对。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不同。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 是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带过曲介于小令与散套之间,在填写时要把带过的几个曲名一并写在前面,常用“带”“带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
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散曲的特点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套曲: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
重头小令和带过曲的相同点是都属于小令;使用的宫调都是相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同调同题小令联合而成,而后者是不同曲调但宫调相同的小令组成的新曲谱。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
是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
曲之“幺篇”与“重头小令”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是: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吕正庵的正格小令〔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后庭花〕,我们通过对照“我则道”和“元来他”之类是衬字,而“拂”和“染”就是句子中的增字,“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这四句是这支曲子的增句。周德清所谓的句字可以增损,则是指曲字本身可以增损。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一是借韵,二是赘韵,三是暗韵,四是重韵,五是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一是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二是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三是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其实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四是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gōng?借gōng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gōng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gōng。
借gōng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
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可以借gōng。
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是认真复习讲义,领会要领,掌握制度;二是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多看多记;三是多看例曲,加深理解,多加研悟;四是多练多写,勤能补拙;五是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指导意见;六是不懂不装懂,及时请教老师;七是在学习和创作中要带着问题,边学边写边提高;八、注意其他正常学习中需要注意和克服的问题;等等!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
【商调·集贤宾】冬日
1116一点春
【集贤宾】赏当阳画桥沮岸柳,闲日散心游。金牛功盖辞年去,玉龙青虎走悠悠。星空三俊贺新春,冬奥群雄庆朱楼。谈天说地真无尽头,恰强身步缓轻柔,笑看郊外美,诗赋裹文球。
【逍遥乐】哥哥前右,嫂驻惊呼。家乡老友。多年未见话难休,扫码加微电话留,建群同唱展歌喉。追回清梦,朗说离情,唏感乡愁。
【醋葫芦】迁流学华优,串工兼卖藕。玉皮蒜弄到郴州辛劳何须当富首,野芹黄柚。雾风兼程影在帘钩。
【浪来里煞】烟去愁歌减忧出门在外怕登楼。只盼行人终日凝眸,如今时候,只要你重温别后酒。只要向家乡缆归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77

帖子

4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77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2 11: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绿化树 于 2022-1-12 11:46 编辑

小渔村元曲班11期毕业答卷
学号:1127  网名:绿化树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盛行于元代的句法较词灵活、用韵也更接近口语的一种韵文形式。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即“元代戏曲”。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一是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二是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三是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代表人物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的组成: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元曲有六大特点: ( 1)民间性。 (2)广泛性。(3)深刻性。  (4)典型性。(5)曲折性。(6)艺术性。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概括地说:1)词贵雅,曲尚俗。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中原音韵》把“平水韵”的一百零六个韵部作了适当调整,归并为十九个韵部,分别为: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天净沙”、“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喜春来:中吕宫   凭栏人:中吕宫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宫、双调
醉中天:仙吕宫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中吕宫。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中原音韵》中每个韵部都分为阴平、阳平、上、去。 (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字音组合平仄相间,跟宋词没有什么不同, 很多曲牌与词牌一样,在字音组合上只有平与仄的区别,而且字音组合平仄相间,但分去上。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
(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3)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
(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两韵对。
(9)衬字对: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以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
(10)叠字对:因为元曲具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在格律上又比较宽的缘故,妙用叠字更显得缠绵流转,音节和美,琅琅上口。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重头小令: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
带过曲: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区别:
(1)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
(2)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支曲子组合,重头小令则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只有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三是在用韵上,带过曲绝大部分是同一宫调(极少数串宫带过),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则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总之,在这两者之中,带过曲指同一宫调中三个以下单支曲子的联合,它们所使用的韵脚是相同的。而重头小令则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衬字的特点: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散曲中衬一字到衬十字,还有十几,几十不等,衬字越多,音节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强感情抒发的力度。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戏曲音乐名词。 同曲变体连用。 在北曲中, 一个曲牌被反复运用, 一般从第二曲起称为幺篇。“幺篇”应与始调曲牌视为一个整体,与曲牌一样包括了字数、句式、韵脚、平仄等格律形式。首先用韵上幺篇必须与前曲同韵。其次“幺篇”按其形式,可分为同始调、换头、幺篇与始调不同等几类。
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散曲中的散套分三种形式: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当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广正谱》所谓“字句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释注”的。( 就是说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1)韵字依《中原音韵》。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
(2)韵中划分宽、中、窄和险韵部。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宽韵:齐微、鱼模、萧豪;中韵:真文、尤侯、江阳、庚青、先天、皆来、家麻、歌戈、车遮和东钟十韵;窄韵:寒山、监咸和支思;险韵:桓欢、侵寻和廉纤。二是从元曲作品看各韵的使用情况。王力先生曾就《北词广正谱》做过如下统计:齐微韵占90首以上;尤侯韵占60首以上;鱼模、萧豪、先天各占50首以上;家麻、皆来二韵各占40首以上;庚青、江阳各占30首以上;歌戈、真文、寒山、东钟四韵各占20首以上; 支思、车遮、监咸三韵各占10首以上;廉纤、侵寻、桓欢三韵都不满10首,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使用频率与韵的宽窄有关。三是韵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一般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如杨西庵〔赏花时〕,其中“衾人春裉分”为韵,属于真文韵,而在这里借用了侵寻韵部中的“衾”,这种情况属于借韵。
赘(zhuì)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但要尽量避免失韵。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
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散套一般不借宫。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首先是要较好地系统掌握曲、曲牌以及文学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第二是要多读古人的优秀作品,加深对汉语言的了解和把控能力,第三要多写多练,只有不断地学习、巩固,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写作题
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商调•集贤宾〕抗疫
1127-绿化树
〔集贤宾〕恨新冠复燃风雨愁,举国上下心忧。不出门、居家隔离,严防控、减少交游。一番番、仔细叮咛,一轮轮、流调追逐。红衫白衣雄赳赳,浩然气、横贯斗牛。春来花烂漫,飞雪映高楼。
〔逍遥乐〕德尔塔如恶禽飞兽,奥密克戎雪上加霜,狰狞喧吼。美国欧州,太平洋、南北寰球。灾疫横生潜虬,却哪堪、放任庇庥。自行免疫,自我消亡,水火难收。
〔醋葫芦〕景不同,世罕有。乡村街道共神筹,全员核酸多奉帚。白衣红绶,青山绿水自风流。
〔浪里来煞〕天地悠,醉眼眸。中华盛景漾心头。人民十亿精神抖,江山锦绣。红旗指处遍绿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4

帖子

27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2 11: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 1108  网名: 勿忘初心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Shuang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②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的体式特点有:
1、内容上的特点:
    曲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
    2、在形式上
    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以至8-12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
①曲通常只有一段。如果没标宫调,如是一段的,即是曲。如:越调就是宫调名。
②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的字,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南曲一般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3、用韵。曲用《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了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当然也有人主张用今音,但我们学习古典,我们的作业,还是统一要求用《中原音韵》。
4、部分曲可以加句子。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正宫·端正好〕、〔正宫·货郎儿〕、〔正宫·煞尾〕;〔仙吕·混江龙〕、〔仙吕·后庭花〕、〔仙吕·青哥儿〕;〔南吕·草池春〕、〔南吕·鹌鹑儿〕、〔南吕·黄钟尾〕;〔中吕·道和〕;〔双调·新水令〕、〔双调·折桂令〕、〔双调·梅花酒〕、〔双调·川拨棹〕等。这个我们以后会细交流。
    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  调有关系。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九、十字句(甚至有11字句之说)。如元代辛弃疾的《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归纳总结词与曲的区别:
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1、什么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中原音韵》的内容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  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喜春来:中吕宫
凭栏人:越调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宫
醉中天:仙吕宫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10种: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元曲的对仗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关汉卿《四块玉•别情》。重头小令: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
带过曲是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即由两三个曲牌联缀在一起使用的特殊形式,通称为带过曲。每支带过曲的具体名称,即由该曲所用的各个曲牌名称组成,并在中间夹以“带”“带过”“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例如:〔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兼感皇恩采茶歌〕〔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中吕宫•齐天乐过红衫儿〕。
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1)“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本来就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了。
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那时候如果作者创作了一支小令,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用同样的曲牌再写一篇,称之为“幺篇”(“幺”或写作“么”),这个“幺”字是“后”字的简笔,故幺篇即后一篇的意思。这是词的体式特点的遗留,不应看作小令曲的体式特征,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还可以增减。
(2)“幺篇”与同调重头小令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 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集曲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拼凑,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pī/lèi,纰颣,本意指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犹言次品)。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
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chuò)耕录》中提出,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他说:“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zhēn)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
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大家的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开篇的方法:
1)凤头一:开门见山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篇直接点题,不绕圈子。
2)凤头二:想象、夸张
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立意做好铺垫。如:
3)凤头三:设问
开篇以疑问是借助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读者急于一口气读完,能更快是吸引大众的眼球。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加、减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1-12 14: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十一期毕业答卷
学号: 1108  网名: 勿忘初心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Shuang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②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的体式特点有:
1、内容上的特点:
    曲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导致诗词往往讲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则可哀可伤,敢怨敢怒,狂歌当哭。
    2、在形式上
    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1-7字以至8-12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
①曲通常只有一段。如果没标宫调,如是一段的,即是曲。如:越调就是宫调名。
②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的字,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南曲加衬字少,南曲一般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3、用韵。曲用《中原音韵》,共分十九部,它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押,入声则分别归入了平、上、去,像现在的普通话那样,当然也有人主张用今音,但我们学习古典,我们的作业,还是统一要求用《中原音韵》。
4、部分曲可以加句子。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调:〔正宫·端正好〕、〔正宫·货郎儿〕、〔正宫·煞尾〕;〔仙吕·混江龙〕、〔仙吕·后庭花〕、〔仙吕·青哥儿〕;〔南吕·草池春〕、〔南吕·鹌鹑儿〕、〔南吕·黄钟尾〕;〔中吕·道和〕;〔双调·新水令〕、〔双调·折桂令〕、〔双调·梅花酒〕、〔双调·川拨棹〕等。这个我们以后会细交流。
    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  调有关系。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九、十字句(甚至有11字句之说)。如元代辛弃疾的《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6)方言俚语的大量运用,是散曲与词区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归纳总结词与曲的区别:
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1、什么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中原音韵》的内容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  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喜春来:中吕宫
凭栏人:越调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宫
醉中天:仙吕宫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10种: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元曲的对仗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关汉卿《四块玉•别情》。重头小令: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
带过曲是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即由两三个曲牌联缀在一起使用的特殊形式,通称为带过曲。每支带过曲的具体名称,即由该曲所用的各个曲牌名称组成,并在中间夹以“带”“带过”“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例如:〔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兼感皇恩采茶歌〕〔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中吕宫•齐天乐过红衫儿〕。
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1)“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本来就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了。
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那时候如果作者创作了一支小令,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用同样的曲牌再写一篇,称之为“幺篇”(“幺”或写作“么”),这个“幺”字是“后”字的简笔,故幺篇即后一篇的意思。这是词的体式特点的遗留,不应看作小令曲的体式特征,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还可以增减。
(2)“幺篇”与同调重头小令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 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集曲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12:25 , Processed in 0.0771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