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740|回复: 1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班委第三讲作业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3-6 21: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22-3-6 21:09 编辑

作业:1.谈谈你对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印象。
2.试论北魏对柔然政策的得失。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22-3-13 15: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班主任-路漫漫三年级第三讲作业
作业:1.谈谈你对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印象。
答: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崩,次子元恪登基,史称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北魏在元恪的带领下,他坚持了父亲拓跋宏的全面汉化政策。强大的北魏盛极而衰,自此天下无鲜卑。
福兮?祸兮?——次子元恪的血泪帝王路
公元483年,拓跋宏的次子元恪出生,母亲为后被追尊为文昭皇后高照容。按照北魏一朝之前均为长子继位的传统,元恪注定只可能成为一个“王”,帝王之位与他无缘。
不过,此时的元恪依然是幸福的。就仅仅因为比大哥元恂晚生几个月,元恪躲过了北魏的“子贵母死”的制度,才能够在亲生母亲高照容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幸福、完整的童年。
元恪的母亲高照容崇佛,龙门石窟留下一幅《文昭皇后礼佛图》的浮雕,据说就是对高照容礼佛的记录。而且,身为次子,元恪恐怕也没有存过多争权夺利的心思,这一切对元恪的性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魏书》记载元恪幼年就有宽阔的胸怀,生性节俭朴素,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元恪在外表上更是风度翩翩、容貌俊美。这一切被父亲拓跋宏看在眼里,非常欣赏。然而,元恪幸福平静的生活在公元497年被彻底打破了。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张旗鼓地启动了北魏的全面汉化。在拓跋宏的力主之下,虽然朝堂之上的思路是统一的,但在朝堂之下反对全面汉化的旧贵族势力也是暗流涌动。非常不幸的是,反对汉化的太子元恂成为了那只“出头鸟”。
公元496年12月,北魏皇室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元恂因反对汉化,被拓跋宏废太子位,贬为庶人。我们不知道拓跋宏此举只是为了震慑,还是真心废太子。但是公元497年,又发生了两件大事。先是有人告发废太子元恂图谋造反,被拓跋宏赐死;再之后,次子元恪被立为太子。
太子,国之储君,不出意外的话,元恪将成为下一任北魏皇帝。这是一个千年来无数人愿为之付出任何代价的工作,而元恪就这样轻易的得到了。他高兴吗?不!
就在元恪被立为太子的公元497年同年,史书记载了他的亲生母亲在汲郡暴毙。汲郡在地理位置上正好是在北魏旧都平城与新都洛阳的中间位置,所以高照容大概就是在从平城赶往洛阳的途中死去的。
《魏书》中称,高照容可能是被冯润派人所杀,原因是她想收养元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确忽略了此时的元恪已经14岁了,或许可以认可冯润,但绝对不可能认可自己的杀母仇人。更重要的是,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根本无需暗杀,借制度就可以逼杀高照容。
因此,真正杀死高照容的,可能正是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基本都是在太子出生不足一年后就将母亲杀死,但除了两个人:一个是拓跋晃,他在十几岁时母亲被赐死,终日以泪洗面,最终不及登基忧虑而死;另一个就是元恪。
历史没有记录元恪在母亲高照容去世后,是否与父亲作对,只记录了他每三天就会花大量时间拜祭母亲,直至他登上帝位,直接废除了“子贵母死”的制度。
佛系皇帝元恪:汉化!汉化!——天下自此无鲜卑
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去世,元恪继位。此时的北魏,实施全面汉化的时间满打满算还不足9年。改变一个民族的个性需要多少时间?恐怕很难有答案,但有一点后世的我们是可以确定的——9年时间肯定不够。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能够得到无数后世史家的赞誉,根本上是离不开元恪的持续推动的。
公元501年正月,在经历了一年多六大臣辅政时期之后,元恪亲政。9月元恪下令大举扩建京城洛阳,拒绝旧鲜卑贵族迁回故里的要求,彻底将北魏的根扎在洛阳。
从根本上来说,元恪后续的一系列汉化政策,都是拓跋宏汉化改革的延续和巩固。在史书之中,关于元恪与北魏前代皇帝记载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再也看不到民族差异了,却再次看到了无数我们熟悉的可怕问题。已成为中原王朝的北魏将盛极而衰。
自此天下无鲜卑。
天灾、饥荒、战争、各国来朝——当北魏皇帝失去了“双腿”
在阅读《魏书》之时,有一个让小编我特别迷惑的地方。拓跋宏和元恪作为前后两代皇帝,拓跋宏在世时,一会迁都、一会禁胡服胡语,反正就是各种“搞事情”,但整个史书记录中,却基本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副天下太平的景象,而自元恪登基之后,整个北魏的画风完全变了。
在元恪的世界里,我们很难找到除了坚持汉化以外的特别之处,相反其中记录了元恪在位16年间大量的天灾、饥荒、战争,之后就是大篇幅的各国来朝。
先说天灾、饥荒。能够被记录在史书上的天灾、饥荒绝对不会是小规模的,但从元恪登基那一刻开始整个北魏就没有停过。由于记录太频繁,甚至让我怀疑这些天灾与饥荒是否其实是人祸。元恪的汉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拓跋宏加强皇族实力的方针,开始大量依托士大夫集团,此时的北魏已开始走向门阀政治的道路。
再说战争。这是唯一可供元恪自吹一下的成绩,恐怕也是为什么他后来被尊谥号“宣武”的原因。元恪在位之时,正式南朝齐与南朝梁交替之时,于是不少南朝旧将投向北魏,北魏也乘机发起战争,吞并了原在南朝控制之中的四川。
最后就是各国来朝。这里恐怕就多只是彰显北魏是大国的政治意义了,具体经济利益有多少就不知道了。反正《魏书》没有记录下高丽、于阗国、疏勒、罽宾、婆罗捺、乌苌、阿喻陀、罗婆、不仑、 陀拔罗、弗波女提、斯罗、哒舍、伏耆奚那太、罗般、乌稽、悉万斤、朱居般、诃盘陀、拨斤、厌味、朱沴洛、南天竺、持沙那斯头这些国家到底进贡来多少宝贝或什么宝贝。但以元恪的崇佛,可能是来交流佛法?
另外,还有一点。北魏前代皇帝都是闲不住的主,几乎每个人都不停地在全国巡查、了解民间疾苦,或者带兵四处征战,用双脚丈量着自己的国家。而到元恪这里,一屁股坐在洛阳的皇帝宝座上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洛阳。
当北魏皇帝失去了“双腿”,他们将不再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也已开始离他们远去。
元恪的佛国——北朝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寺
唐代诗人杜牧一首《江南春》,短短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梁侍佛误国暗喻晚唐。“四百八十寺”这个虚数虽美,但杜牧的想象力恐怕还是有待提高的。根据《魏书》记载,更早的北魏元恪时期,北魏各州郡的僧尼寺庙,就已共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元恪驾崩,终年33岁。
后世史家对元恪的评价多趋于正面,但更多集中于对他私德方面的好评,大概与他对后世两大主流文化汉学、佛学的发展有功的原因吧!但客观来说,元恪对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来说可能不是功臣,反是罪人。鲜卑这个民族正是在他手上彻底被消亡,而他的北魏也开始走上下坡路,将为世人带来更大的灾难。
2.试论北魏对柔然政策的得失。
答:北魏与柔然的相生相伴、相爱相杀
北魏的简介。自东汉以来,因其王朝的显赫,政策的开放,引来大批域外的少数部族到汉地居住、经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北方草原众多游牧也由条件恶劣的漠北向环境较好的漠南靠近。在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之后,各路少数部族或主动而来、或应邀而至,纷纷入驻中原,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五胡乱华”。就在秦晋著名的淝水之战后的三年,在前秦溃败而裂变的五胡十六国中的乱世中,鲜卑拓跋部脱颖而出,由其部族首领拓跋珪重建已经覆灭近十年的代国,之后又改国号为北魏,国柞148年,成为南北朝中北朝第一个王朝和名气最大的王朝,结束了中国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继汉和西晋之后又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
柔然的简介。柔然发起于公元四世纪,与北魏王朝缔造者鲜卑拓跋一样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并与之长期并立直至北魏灭亡,柔然依旧存在,直到公元555年柔然被强大的突厥打的彻底没了脾气,向西逃离。据说现在的意大利就是柔然的后裔。柔然是其自称有聪明、贤明的意思,而北魏的太武帝则称呼柔然为“蠕蠕”,意思是智力低下的虫子,此外柔然也有芮芮、蠕蠕、茹茹的别称。

段落小结。同样的少数部族、同样的游牧民族,北魏由复代开始渐趋汉化,最终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既然北魏成了王,那么当时称兄道弟的、曾经在共享一块草原的游牧部族或臣服于北魏、或分庭抗礼、或远离中原,独自面对北方风沙、寒冷、干旱……在众多游牧部族中,柔然就属于不甘臣服,远走漠北,其部族首领一直使用可汗的称号宣告主权。下面我就以北魏国柞148年为经度,分三个维度来,来聊一聊北魏与柔然的相生相伴、相爱相杀。
北魏对柔然的军事对抗期——道武、明元和太武三朝
从道武帝拓跋珪复立代国的那一刻起,直到太武帝拓跋焘被大宦官宗爱刺杀,北魏前三朝是开疆拓土的70年,也是与柔然全面军事对抗的70年。
北魏与柔然对抗的缘由。对于发起于草原的北魏统治者鲜卑拓跋家族来说,深谙草原有着维系武力、入主中原的各种资源,也熟懂草原能够为其提供广阔的退避空间和战略纵深。那么对于北魏前三朝皇帝来讲,他们的志向不仅仅是草原的可汗,更希望能够成为问鼎中原的皇帝,因此他们一方面想通过草原来为其入主中原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他们不想也不允许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在自己身后的北方有个虎视眈眈的柔然让其不能大展拳脚。由此在北魏统治者看来,要想实现问鼎中原,必须要处理如芒在背的柔然。
而作为北方柔然来说,一方面同样的出身、同样的信仰、同样的文化,柔然不甘心臣服于北魏;另一方面漠北草原的环境真的太差了,风沙大、天气冷、水源少………柔然也想沐浴温暖的阳光啊,因此是不是的南下袭扰北魏。
由此看来,北魏与柔然的对抗不是单边的军事行动,而是双边基于不同的目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共同结果。
北魏与柔然的全面对抗。北魏与柔然的对抗不是骤然升级而是呈现渐次推进态势。前一段是北魏以守为攻的蛰伏期。一方面在道武和明元两朝,北魏立国之初,特别是迁都平城之前,北魏连个像样的国都都没有,那个时期我觉得和柔然一样,过着逐水而居的原生态游牧生活,北魏不过就是个名而已,等到迁都平城之后,北魏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不仅没有精力去思考柔然的事,也没有能力去研究柔然的事。只有在柔然南下袭扰之时,北魏才出兵发动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北方的柔然在这一时期也没有强大到让北魏心惊胆战、如芒在背的地步,在北魏统治者眼里,此时柔然只过不是饿了想抢点粮食的流寇而已,不足为惧。后一段则是北魏主动出击的对抗期。经历了北魏前两朝的积淀,北魏已是今非昔比,太武帝拓跋焘也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而柔然也成为漠北草原的强国。在双方都不含糊、都不服软前提下,军事对抗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太武帝拓跋焘继承大统之后,北魏就进入全面扩张期,在这一时期北魏对柔然是九次主动出击,其中八次是太武帝拓跋焘亲征,另外一次则是太子拓跋晃带队征讨。

太武一朝是北魏与柔然全面军事对抗用兵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的一段时期,北魏占据了绝对优势,对柔然实现了全面压制,因此也难怪太武帝拓跋焘称柔然为虫子——蠕蠕。

段落小结。北魏前三朝对于北方柔然由道武、明元时期的以守为攻转为太武一朝的全面进攻,并实现了对北方柔然的全面遏制,因此换来了北魏北方边境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但苦于太武帝拓跋焘没有将柔然彻底消灭,原生游牧民族的强大生命力使得北方柔然依旧活跃在漠北草原,因此北魏与柔然的对抗并未停止,但太武之后北魏由主动出击转向积极防御。
北魏对柔然的积极防御期——文成和献文两朝
在公元429年因为太武帝拓跋焘预判的失误,使得柔然得以存活。痛失良机的拓跋焘至死再也没有获得消灭柔然第二次机会,其后继者文成帝和献文帝虽然也曾亲征柔然,可是不知是柔然彻底被北魏打怕了,还是逃跑的能力增强了,总之北魏两位皇帝亲征柔然,虽然胜出,但却没有消灭柔然。
文成帝亲征柔然。文成帝曾经率十万骑兵、十五万辆战车北伐柔然,结果吓得柔然可汗闻风而逃,使得来不及逃跑的柔然直接归降北魏。
《魏书·高宗纪》:骑十万,车十五万两,旌旗千里,遂渡大漠……吐贺真远遁,其莫弗率数千落来降。
献文帝征讨柔然。在公元472年,此时的献文帝拓跋弘已经将皇位禅让给了孝文帝拓跋宏,做起了太上皇,不知是其骨子所流淌的游牧民族血液在作怪,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身为太上皇的拓跋弘领兵征讨柔然,柔然还是老样子——远遁。因此在《魏书·高祖纪》留下了献文帝拓跋宏的语录:穷寇远遁,不可追,乃止。不知道献文帝后继者谨遵其圣命,还是贪生怕死,献文帝拓跋弘成了北魏亲征柔然的最后一位皇帝。
段落小结。献文和文成两朝虽然也有过亲征柔然之举,但较之前辈太武帝来看,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其亲征之举在现在开来有点做作样子、吓唬吓唬人的意思,其声势是壮大的、其态度是缓和的,最终是浅尝辄止,将柔然吓怕就收兵了事。由此,在献文和文成两朝的北魏对于柔然的态度是穷寇莫追、积极防御。
北魏与柔然的相互妥协期——起于孝文帝终于出帝元修
北魏在经历对柔然的军事进攻、积极防御,虽然是胜多败少,但多年的失败经验大大提升了柔然的避险能力,稍有风吹草动就远遁漠北深处,将北魏拖累的精疲力尽,损失不少。因此,北魏在献文帝最后一次亲征柔然之后,北魏与柔然好像心有灵犀一样,双方心照不宣地进入了相互妥协期,偶尔的走火也只是因为柔然那边环境太过恶劣,被逼无奈铤而走险南下抢点吃喝穿用。
北魏方面。一是北魏军镇林立以逸待劳。由于北魏在其北方边境建立了以“北魏六镇”为核心的军镇,用来防范抵御柔然南下;二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其主要精力主要放在向南扩展上,因此孝文帝这位北魏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倒在自己所钟爱的南征路上;再者在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真的可以用“一代不如一代”来形容,能维持北魏的正常运转就已经很费劲了,更别说亲征柔然了。
柔然方面。在被北魏打的四处逃窜、险些亡国的情况,柔然也很识相地向北魏示好,柔然居然多次提出与北魏通婚的请求,而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孝文帝拓跋宏居然答应了,虽然最终因为通婚中条件双方没有谈妥,没能最终实现通婚。通婚虽然未能成行,但自柔然向北魏提出通婚请求后,开始排遣使者向北魏朝贡。而且在公元520年,柔然因部族内讧,柔然的第十九位可汗——阿那瓌(gui一声)被逼无奈,带上一队人马投奔了北魏,当时的北魏皇孝明帝元诩为阿那瓌举行了盛大的受降场面,据说排面是明明白白,而且当时的音乐人还制作了诗歌《阿那瓌》,只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不仅如此,这个投奔北魏的可汗在返回柔然后,在北魏六镇叛乱无能能够平叛之时,竟然受北魏之邀带领十万柔然士兵,镇压了破六韩拔陵的起义军,帮助了北魏。
段落小结。无论是受北魏向南拓展战略意图影响,还是北魏不堪劳师北伐的重负,抑或是柔然主动示好等等,总之从孝文帝拓跋宏起直至北魏裂变消亡,北魏与柔然近百年的军事对抗转为双方心有灵犀的互相妥协,而且在这种相互妥协之中再次出现了相互帮助,这一时期北魏与柔然算是一段相对稳定和平的时期。只可惜这种态势并没有维系太久,北魏的消亡之后,柔然也未能存在多久就被后来崛起的突厥给消灭,这或许就是历史周期率的原因吧!
最后小结
作为北魏王朝的缔造者鲜卑拓跋部与柔然,曾经都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有着几近相同的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脑补一下:双方曾经共同在辽阔的草原骑马牧羊、相互帮忙的画面。然而随着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自然不自然将双方的关系置于两个不同阶级,对于柔然来讲要么选择臣服,要么选择对抗,倔强的柔然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直接引发了北魏与柔然近一个世纪的军事对抗。多年的军事对抗,使得胜多输少的北魏也不堪战争之重负,而胜少输多的柔然也不愿在东躲西藏,于是双方心照不宣、心有灵犀的进入一段相对平稳的、相互妥协的和平时期。可惜的是已经问鼎中原的北魏却先于柔然湮没于历史潮流之中,而柔然也在后起的突厥、由北魏裂变而来的北周、北齐三方的攻击之下彻底消亡,从此北方草原的统治权由柔然转到了后起的突厥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9:42 , Processed in 0.0580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