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583|回复: 19

三期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11-5 21: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0

主题

465

帖子

46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5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6 13: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3*荷塘月色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诗/荷塘月色

凡事莫孤行,和颜好用兵。
为民心所向,失道愿难成。
高任思人苦,公平守气清。
既然临困境,终是见光明。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点评

学友第一大题的答案与我的理解不太一样。小诗写得不错,赞。  发表于 2023-11-7 1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2

帖子

3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8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7 1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1-不胜凉风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孟子的教育思想:
(1)存心养性。
(2)立志养气。
(3)反求诸已。
(4)知耻改过。
(5)磨炼意志。
孟子的教育主张: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2.写作题
多行不义必自毙之疑惑
文/不胜凉风
核水三番海里倾,时人惟作不平鸣。
多行不义犹难毙,莫是苍天早已盲。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6

帖子

5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86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7 15: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山峻岭 于 2023-11-7 21:47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56*-高山峻岭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孟子》教育思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性思维的重要。其表现如:
(1)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2)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3)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
教育主张: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对联:
凄凉寡怜思积德;
得道多助见深情。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7 17: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天香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孟子的思想不仅贯穿我们整个学习生涯,也闪烁着巨大的人性光辉。
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孟子教育主张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管教育对象是贫穷还是富贵,做为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学生。在封建等级严重的社会,孟子的思想无疑是划过夜空的一道灿烂流星,照亮了整个夜空。他也让贫穷子弟可以学习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教书育人,而不应该以家庭条件去特殊对待学生,看书不能只停留在书中的表层意思,要学会反复思考,不断钻研,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被动的接受知识,要将知识活学活用。学习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而不要一下灌输很多知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盲目施教。首先选择适合学习的内容。然后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学习。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文/天香
平生多做善,万事勿生非。
君子为人乐,真心正气归。
出门行缺德。惟你是珍稀。
一世荒唐梦,老来无所依。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
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点评

老师这个回答更精炼!  发表于 2023-11-8 05: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8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58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8 05: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019-吴铭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国家给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孟子的教育主张: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感
吴铭
善恶存乎一息边,与人诚挚本为然。
莫因益利蒙双眼,抱恨生涯叹万千。
人和天时天亦合,道通世事世皆连。
心怀云海升明月,寄与年华锦色篇。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9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2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8 1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10-天津清风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性善论。孟子延续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反对暴政,主张通过仁政来实现天下的安定与统一。孟子的人性善是从教育的可能性上提供了人接受教育的内在理论依据。
2)孟子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来维持一个个家庭,社会才会稳定,因而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明人伦,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那么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3)孟子的道德教育—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气、反求诸己。
4)孟子的教育思想—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有恒。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五绝·读《孟子》三章有感
文/天津清风
照鉴商汤智,察思周武歌。
若通天道意,盛世在人和。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点评

同学作业完成很好,学习啦!  发表于 2023-11-8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1
发表于 2023-11-8 2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27-一池清凉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1〕孟子的教育思想是指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的本性,之所以会出现作恶的现象,是由于环境的影响。所以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实现统治的目的,而不是通过严刑政法强行压制。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
〔2〕孟子的教育主张又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②.教育方法:主张“养”、“教”、 "爱”、“使"的教育方法。③.教育内容:以实际生活情境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实际经验中汲取知识和道德。④.教育原则:主张"以德立身,以德养德"⑤.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仁爱之心,使学生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创作题:
七言绝句•铁面判官
027-一池清凉
脸如黑炭为民安,铁面丹心明镜悬。
袖底清风藏不住,历朝星捧美名传。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答:已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2

帖子

4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8 2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翰林瑞居一 于 2023-11-12 20:14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52-翰林瑞居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孟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推崇并继承孔子思想,又顺应形势变化发展了孔子思想。就其在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方面主要有: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对后来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2)指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提出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著名论断,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强调“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3)孟子把教育同经济同人民物质生活联系起来。提出教育是保存和扩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决定力量,“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4)《孟子》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思想与主张这历代对于统一办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的。
(5)《孟子》提出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思想,诸如:存心养性、立志养气、反求诸已、知耻改过、磨炼意志等,对于铸造封建士大夫品格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对联一副
052-翰林瑞居
德行广布自然多助;
道义寡为必定无援。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72

帖子

87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9 17: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17紫罗兰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一)《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
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心性之学"。《孟子》对中国封建教育的
发展,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理学教育影响深远。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2.《孟子》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从国家和社会说,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孟子》
在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不忍人之政"即是仁政。仁政必须重视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因为只有教育才能培养"仁者"造就"俊杰";任用这样的人做官才能施行仁政,治天下如运股掌。"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3.《孟子》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
《孟子》强调立志,志行高尚,"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它认为具有
仁义理想的人,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能把生死、荣辱、苦乐置之度外。"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成联
紫罗兰
江山社稷,民心向背,从来圣主平天下。
武略文韬,世事浮沉,自有时贤济后生。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0:43 , Processed in 0.4281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