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畅行天下 于 2024-8-23 13:15 编辑
大槐树移民寻根祭祖赋 (SAO赋)
21032 畅行天下
望绿荫兮翠盖,耸晴空兮枝繁。 每清明兮祭典,寻故里兮祖先①。 凌空飞兮鹳舞,入望摇兮青烟。 老槐树兮三代,莲花城兮千年。 十八省兮后裔,六百载兮情牵。 问亲人兮何在,做绮梦兮团圆。 三叩首兮膜拜,九回肠兮梦甜。 风尘渺兮浩浩,涕淚流兮涟涟。 老鹳窝兮逐梦,大槐树兮朔缘。 忆当年兮水害,沦沼泽兮中原。 遭战乱兮白骨,殁瘟疫兮黄泉。 行千里兮赤地,哭万家兮苍天。 唯三晋兮富庶,人稠密兮平安。 风雨顺兮宝地,衣食足兮欣欢。 定国策兮洪武②,大转移兮搬迁。 聚移民兮广济③,发凭照兮盘缠。 资路费兮播种,奖耕牛兮耕田。 家不舍兮故国,情何系兮荒园。 分骨肉兮心痛,离故乡兮催肝。 戴枷铐兮棒喝,遭捆帮兮绳穿④。 民怨沸兮众蹙,群惧怕兮怨颜。 爷娘走兮相送,父子别兮悲残。 牵衣袖兮顿足,拦道哭兮哀言。 频回首兮上路,离故土兮回看。 唯老槐兮高耸⑤,独群鹳兮盘旋。 成标志兮难忘,留记忆兮辛酸。 问祖先兮何处,洪洞县兮椿萱。 打锅牛兮传说⑥,作信物兮纵宽。 大槐树兮后裔,拓八荒兮志坚。 行万里兮原野,洒汗珠兮关山。 开新宇兮绿地,育生命兮空间。 人口壮兮郁郁,瓜瓞盛兮绵绵。 京畿繁兮国泰,中原富兮民安。 运河通兮胜境,官路畅兮奇观。 网全国兮后裔,惊寰宇兮琼筵。 不屈挠兮奋斗,迎难上兮追攀。 惊回首兮一梦,根延续兮蔓延。 焚高香兮祭祖,话往昔兮无眠。 说解手兮一脉⑦,认足指兮同源⑧。 散全国兮各地,修族谱兮永传⑨。
注释: 1、明朝大移民共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2、元末战乱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3、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山西洪洞城北的广济寺。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直径 3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是洪洞的地标。朱元璋为移民设立了有效政策,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
4、移民路走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5、大槐树移民到达目的地后,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为了日后相认,他们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执一块,作为信物,最著名的是“打锅牛”的传说。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今青州市普通乡牛家庄传为洪武年初河北枣强迁来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俗称“铁锅牛”。
6、传说,当时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的时候,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解手。
7、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是,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
8、指移民后裔到大槐树祭祖后,或捧一掬洪洞槐乡的土,或装一瓶洪洞广胜寺的霍泉水,或带一包槐树种子,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9、在清朝中后期,传统社会在重重冲击之下开始崩塌,但是编修家谱之风却达到了顶点。众口相传的“大槐树”就这样开始进入无数的族谱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