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991|回复: 35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跟帖处

[复制链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4-8-15 19: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 )和(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 ),此外还有印度( )、( )、( )、( )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 )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 )。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 )一段,名曰艳段;次做(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 )脚本。院本是( )与( )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 )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 )、( )和( )。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 )和( )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 )、( )、( )、( )、( )。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 )、( )诸宫调和( )。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 );《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汉宫秋》的作者是();《赵氏孤儿》的作者是();《西厢记》的作者是();《牡丹亭》的作者是(); 《娇红记》的作者是(); 《风筝误》的作者是();《长生殿》的作者是();《桃花扇》的作者是();《宝剑记》的作者是();《雷峰塔》的作者是()。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 )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和陈鸿的(),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明代屠隆的()、吴世美的(),清代洪升的()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加唱词,称()。梆子(秦腔)作为一种()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与 (),元曲曲文分()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四块玉”是(),“马嵬坡”是()。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
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和()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3.曲例: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元·无名氏
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色新。  〔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4.制曲要点:
①〔阳关三叠〕入北曲大石调,此曲牌题材内容适合叙事、送别、寄情山水、感怀等,题材比较广泛。
②此调无对偶、领字要求,但一定要注意曲中的排比句和反复句的使用。
③此调声情风流酝藉,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适合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④熟读原文理解文旨,隐括原文内容要求其基本内容、所用主要意象不能变,要结合时节,突出主题,寄意悠远。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 ×——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109

主题

1218

帖子

1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16 07: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体成员 全体师生大家好,今晚是咱们班最后一课,请大家提前在班级群里签到,晚八点按时来上课!
1.绝谷画蝶
2.诗野
3.浅浅淡淡
4.赵绪林
5.紫荷心幽
6.人生百味
7.浪淘沙
8.笑嫣
9.一生健康
10.一点春
11山水人家
12.含英咀华
13、留住美好
14.忆江南
16.荷塘月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54

帖子

156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65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24-8-16 09: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野追芳 于 2024-8-23 14:53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诗野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作品通过对窦娥一生的遭遇的描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妇女的不幸。2)、窦娥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的政治悲剧,另一方面是窦娥内在的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剖析了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3)、在艺术特色上,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2. 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该剧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倾心相爱, 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故事的描写。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的活动。表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此剧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3. 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其诞生年份早,曲辞优美,历代以来受人评价颇多。 《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甚高。《西厢记》之所以能够艳压群雄,历经数百年依然受世人的追捧与热爱,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巧妙的矛盾设置;其次是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它的语言风格清丽华美,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再次是精炼的语言技巧,西厢记》注重曲词追求音韵的完美,既可对白也可对唱,同时讲究平仄与对偶,多用暗喻与象征的手法。 自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语言技巧多有赞美之意。“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有诗的语言,又有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  除此之外,《西厢记》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诗词句,给人以新鲜之感。
4. 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有“曲状元”之誉,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为爱情名剧,其他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曲词清俊与豪放兼有之,散曲成就为世人所称。
《汉宫秋》的曲辞具有意境美、音律美。[梅花酒]、[收江南]二曲运用短句顶真重复的修辞手段,节奏短促,往复回环,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汉宫秋》取材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关史实,又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突破了前人嗟叹昭君“红颜薄命”或哀其“远适荒漠”的窠臼,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微,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汉宫秋》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 他的作品具有深沉宏丽、放达豪迈的特点。
《汉宫秋》在语言抒情艺术上,达到了极为出色的境地,特别在描写汉元帝送别王昭君这些场景上。表达出了汉元帝焦躁、怨愤的情绪,深刻地体现出他对王昭君的怀念之情,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巅峰。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 虚拟性 )和( 程式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 ),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 )、(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舞台艺术)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唱)脚本。院本是(戏)与(戏曲)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和( 小孙屠)。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天宝遗事)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集)、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清丽)与(豪放),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标题)。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嫏嬛记)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针续麻)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
〔大石调•阳关三叠〕 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
帝都折柳在三秦,望蜀道洒泪别君。为君斟诗酒,望蜀道洒泪别君。为君斟桂酒,望蜀道洒泪别君,为君斟举酒樽。〔幺〕观尘海,宦游路上有知己。风烟漫卷,却道天涯可叙意。观尘海,宦游路上有知己。莫言歧路,儿女沾巾,遣怀思故人。观尘海,宦游路上有知己。儿女沾巾,遣怀思故人。

京辅---国都及附近的地方

点评

作业工整,曲子顺畅。曲格无误,特殊反复句应用正确 学习了。  发表于 2024-8-22 07: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890

帖子

1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8-16 11: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莲花色 于 2024-8-28 04:21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莲花色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昏官判案草率,判定的是窦娥的错误,窦娥在刑场上也立下毒誓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在窦娥死后,六月下起了飞雪。显示了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其艺术特色: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第一: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没有勇敢反抗,最终造成窦娥悲剧的发生。
第二:司法官员的渎职腐败,不听取窦娥的辩护,刑讯逼供,匆匆结案等是滋生冤案的根本原因。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其一:传奇创作,构思离奇跌宕,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其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语言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风格。
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通过改编,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也改变了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把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改为叛逆女性,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有三个方面:
第一:巧妙的矛盾设置,刻画人物同时,表现了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两条线索相互制约,交错展开,共同构成了丰满曲折的画面。
第二: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们一个出身名门贵族、富有才情,一个身份低微却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第三:精炼的语言技巧,《西厢记》语言成就的探讨,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西厢记》的语言在音韵和用词上较为突出。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马致远的《汉宫秋》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从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遭其在美人图上落痣污容,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虚拟性 )和( 歌舞性)。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 )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 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 )、(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 )、(宗教仪式说 )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 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 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 )脚本。院本是( 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 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 小孙屠)、( 张协状元)和(宦门子第错立身)。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 )和(话本 )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 )。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 四折加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 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娇红记》的作者是(宋梅洞);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弋阳腔)、(昆出腔)、(海盐腔)、(余姚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 )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 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明代屠隆的(采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元曲创作强调(本色)与 (当行),元曲曲文分(清丽)和(豪放)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重叠对)、(同韵对)、(两韵对)、(律句对和衬字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D)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和(倒叙)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大石调•阳关三叠〕送别(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君晨冷至三秦,更展望、此路艰辛。作别天涯远,更展望、此路艰辛。
作别悲瞬起,更展望、此路艰辛。作别牵手(泪)染巾。
〔幺〕从今往,念君夜夜腹间隐,擎杯对影,恰愿同君两放醉。从今往,念君夜夜腹间隐,诗书难诵,(永难忘)官场同僚,可依缘善人。从今往,念君夜夜腹间隐,诗书难诵,(永难忘)官场同僚,可依缘善人。

写作题修改: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莲花色
城阙高耸辅三秦,更感望五隘烟津。叹君离其远,更感望五隘烟津。叹君离去意,更感望五隘烟津。叹君离彼此心。
【幺】休悲起,世间阔阔有知己,烟津路远,纵是天涯也不惧,休悲起,世间阔阔有知己,揖君离去,(莫要)儿女情长,眼边(洒泪)湿佩巾。休悲起,世间阔阔有知己,
(莫要)儿女情长,眼边(洒泪)湿佩巾。


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
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点评

作业工整,曲子顺畅。学习了。  发表于 2024-8-18 20: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36

帖子

4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16 18: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浅淡淡 于 2024-8-26 11:22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浅浅淡淡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作品通过对窦娥一生的遭遇的描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妇女的不幸。2)、窦娥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的政治悲剧,另一方面是窦娥内在的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剖析了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3)、在艺术特色上,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2. 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的艺术

特色:该剧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倾心相爱, 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故事的描写。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及精神世界的活动。表达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此剧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3. 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 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其诞生年份早,曲辞优美,历代以来受人评价颇多。 《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甚高。《西厢记》之所以能够艳压群雄,历经数百年依然受世人的追捧与热爱,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巧妙的矛盾设置;其次是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它的语言风格清丽华美,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再次是精炼的语言技巧,西厢记》注重曲词追求音韵的完美,既可对白也可对唱,同时讲究平仄与对偶,多用暗喻与象征的手法。 自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语言技巧多有赞美之意。“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有诗的语言,又有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  除此之外,《西厢记》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诗词句,给人以新鲜之感。
4. 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有“曲状元”之誉,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为爱情名剧,其他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曲词清俊与豪放兼有之,散曲成就为世人所称。
《汉宫秋》的曲辞具有意境美、音律美。[梅花酒]、[收江南]二曲运用短句顶真重复的修辞手段,节奏短促,往复回环,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汉宫秋》取材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晋葛洪《西京杂记》有关史实,又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突破了前人嗟叹昭君“红颜薄命”或哀其“远适荒漠”的窠臼,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微,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汉宫秋》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 他的作品具有深沉宏丽、放达豪迈的特点。
《汉宫秋》在语言抒情艺术上,达到了极为出色的境地,特别在描写汉元帝送别王昭君这些场景上。表达出了汉元帝焦躁、怨愤的情绪,深刻地体现出他对王昭君的怀念之情,艺术感染力达到了巅峰。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 虚拟性 )和( 程式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 ),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 )、(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舞台艺术)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唱)脚本。院本是(戏)与(戏曲)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和( 小孙屠)。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天宝遗事)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集)、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清丽)与(豪放),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标题)。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嫏嬛记)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针续麻)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大石调•阳关三叠〕
隐括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浅浅淡淡

帝都城阙辅三秦。更远望、五处关津。况风烟缥缈,更远望、五处关津。况风烟散尽,更远望、五处关津。况风烟隐友身。
〔幺〕休烦恼,送君路上有知己。沾巾泪忍,两地书成与雁信。休烦恼,送君路上有知己。莫愁珍重,挥手飘然,(自)此天涯(可)比邻。休烦恼,送君路上有知己。千里关河,(自)此天涯(可)比邻。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点评

作业认真。学习了  发表于 2024-8-18 08: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2: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1002  网名:一点春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思想内容
      答:《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窦娥在短短的一生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种种不幸和灾难吞噬了她的青春和生命,交织成了“惊天动地”、悲惨无比的大悲剧。窦娥的内在信念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究则构成其悲剧的深层结构。窦娥因父亲借了高利贷无法偿还,被卖给蔡婆做童养媳,平时倍受蔡婆的虐待,但她对蔡婆仍是以礼相待。蔡婆轻易地答应张驴儿父子的逼迫,但窦娥各种理由劝阻蔡婆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和调戏。即便遭到张驴儿“毒死公公”罪名的逼迫,窦娥也严词拒绝,甚至几次遭到毒刑、受尽折磨仍不肯屈招。然而,一旦贪官要严刑拷打蔡婆,她就甘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蔡婆受刑。在押赴刑场斩首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和冤屈,而是担心蔡婆看见她披枷带锁感到伤心。
艺术特色: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三桩誓愿的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从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他在杂剧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元杂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从结构布局看,关汉卿善于紧扣作品的主题,采用环环紧扣和步步进逼的结构手法设计场面和安排人物。从语言运用看,语言大都从有利于演出和观赏着眼,追求自然质朴、真切美听的风格。
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纵观全剧,蔡婆这个人并不值得同情,窦娥对她却处处按照孝道来对待。她可以恨具体的蔡婆,却得对抽象的蔡婆全心尽孝。一个满脑子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女子被一个大力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所迫害致死,这才是窦娥的悲剧所在。对既有的观念坚信不疑并竭力照此去做,但这种信念及其实行者却为现实所不容,悲剧主体不能、也不愿放弃这种信念,这才是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也是她与现实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遭到现实无情打击的根本所在。  
归纳:
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毒化。
⑵高利贷重利盘剥。  
⑶元代社会的黑暗。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 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与前人的作品相比,至情化身的是杜丽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现出“生而有情,因情成梦”的生命存在状态,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自幼在严苛管教与约束中成长的杜丽娘,虽然鲜少与外界接触,但来自书籍中男女相恋的故事,仍然使杜丽娘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爱情这一自然情感而萌动春心。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汤显祖人文主义情怀的体现,正是随着杜丽娘对爱情不懈追求而逐渐深刻的。如果汤显祖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怀春”的少女的话,恐怕《牡丹亭还魂记》的艺术高度将会大打折扣。杜丽娘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殒,但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汤显祖再次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其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意识,歌颂青年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  
《西厢记》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运用“寓庄于谐”手法,刻画莺莺、张珙、红娘、老夫人四个面目各不相同的喜剧性典型。莺莺是有情跟无情的碰撞,张生是真诚与痴狂的矛盾,红娘是机灵幽默的结合,老夫人是动机跟效果的冲突。 第二大特色是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第三大特色是除了饱满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和明确的主旨外,《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唱词也十分突出,文辞优美,诗意浓郁,读起来就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极的抒情诗。《西厢记》始终以它犀利的思想锋芒和瑰丽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人类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汉宫秋》全剧4折1楔子,主角汉元帝,当他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作品的主题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这个剧本的创造,抒发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感情,当时正处在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代,因此,这个剧本富有现实意义。其艺术特色鲜明,结构精妙。第一折写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点污图像,发入冷宫。可是汉元帝在一次巡宫的时候,听到她的琵琶声,发现她是一位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的女子,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情。这一节气氛欢快,元帝与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第二折和第三折写毛延寿把美人图献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于是呼韩邪以武力威胁汉朝,强迫汉王朝交出王昭君。汉元帝本来坚决不让王昭君出塞,无奈文武大臣都怯懦无能、畏刀怕箭,没有人敢带兵去抵抗匈奴,也想不出任何抗击匈奴的计策。最后汉元帝只好到灞桥为昭君饯行,眼睁睁看她被匈奴使者带走。
第四折的构思非常巧妙,作者让汉元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但他还没来得及与昭君细诉衷肠就被大雁的叫声惊醒。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对着大雁淋漓尽致地倾诉了极度苦闷忧伤的感情。
    这种写法,首先是为汉元帝思念昭君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选择的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地点是萧条冷落的深宫。作者别具匠心地引来一只失群的大雁,雁声哀哀,给静的环境增加动的因素,从而渲染出更加静的秋的气氛。深宫荒凉,雁叫凄厉,与人物的精神状态完全融合在一起,环境对人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其次,由于一只大雁突然惊破了汉元帝的幽梦,使这一折极其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了发展变化,郁积在汉元帝心中的潮水般汹涌澎湃的感情也有了一个具体的发泄对象。再次,大雁不仅是构成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还起了象征的作用。由于作者的选择和安排非常恰当,在叙事和抒情的基础上适当地融进了一些象征的成分,这样就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现了异常丰富的内容,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唱腔优美。它在唱词中所表现的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光以及在画面中所渗透的怀念和忧伤,形成了唱词意境的独特风格,堪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唱词细腻、优美、明丽的意境相媲美。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簧)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春台)、(和春)、(三庆)、(四喜)。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本色)与 (当行),元曲曲文分(清丽)和(豪放)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首尾对)、(连璧对)、(联珠对)、(两韵对)、(衬字对)、(叠字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名),“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对仗)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此曲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用典,如开篇织女的传说,对偶如鼎足对“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比喻如借喻“雪练”、“冰丝”、“露华”,明喻“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用典是写瀑布之高之神奇,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对偶是为了使句式更为整齐,增加气势,描画瀑布动态更为有力;但这首元曲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后三句,以“似”字提起,以“自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形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神形俱现,极为壮观。通篇比喻迭出,多方设喻,既描画了瀑布的静态“高垂”、“悬”是以静写动,又写出了他的动态;既描画了瀑布的色彩形状,又写出了它流走飞动的神韵。虽然全篇不见“瀑布”字样,壮美奇伟的瀑布却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③此曲使用了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此曲吐露出作者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元代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也唱出了广大下层文人的共同心声。此曲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下句开头的字往往承接上句末尾的字,形成“顶真”的格式,层层推进,回环往复,从而将婉转轻快与沉郁顿挫两种风格融为一体。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3.曲例: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元·无名氏
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色新。  〔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4.制曲要点:
①〔阳关三叠〕入北曲大石调,此曲牌题材内容适合叙事、送别、寄情山水、感怀等,题材比较广泛。
②此调无对偶、领字要求,但一定要注意曲中的排比句和反复句的使用。
③此调声情风流酝藉,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适合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④熟读原文理解文旨,隐括原文内容要求其基本内容、所用主要意象不能变,要结合时节,突出主题,寄意悠远。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 ×——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一点春
帝都城阙辅三秦,更灌县渡望风烟。与君离别恻,更灌县渡望风烟。与君存知己,更灌县渡望风烟。与君同宦游人。  〔幺〕休烦恼,劝君有为在川路。沾巾子女,远隔天涯若比邻。休烦恼,劝君有为在川路。海天之内,(只恐怕)岔路手挥,双双成泪人。休烦恼,劝君有为在川路,(只恐怕)岔路手挥,双双成泪人。
(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点评

作业质量高!  发表于 2024-8-17 1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2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2
发表于 2024-8-16 22:2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 赵绪林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为:昏官判案草率,判定的是窦娥的错误,窦娥在刑场上也立下毒誓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在窦娥死后,六月下起了飞雪。显示了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其艺术特色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一、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没有勇敢反抗,最终造成窦娥悲剧的发生。 二、司法官员的渎职腐败,不听取窦娥的辩护,刑讯逼供,匆匆结案等是滋生冤案的根本原因。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如下: 一、传奇创作,构思离奇跌宕,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语言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风格。 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通过改编,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也改变了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把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改为叛逆女性,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有三个方面: 一、巧妙的矛盾设置,刻画人物同时,表现了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两条线索相互制约,交错展开,共同构成了丰满曲折的画面。 二、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们一个出身名门贵族、富有才情,一个身份低微却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三、精炼的语言技巧,《西厢记》语言成就的探讨,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西厢记》的语言在音韵和用词上较为突出。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马致远的《汉宫秋》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从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遭其在美人图上落痣污容,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 虚拟性 )和( 程式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 ),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 )、(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舞台艺术)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唱)脚本。院本是(戏)与(戏曲)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 )、(宦门子弟错立身 )和( 小孙屠)。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天宝遗事)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集)、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清丽)与(豪放),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标题)。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嫏嬛记)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针续麻)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大石调•阳关三叠〕杜少府之任蜀州 赵绪林 是这三秦之地辅卫长安。一眼望,五路风烟。是将离别了,一眼望,五路风烟。是将别去了,一眼望,五路风烟。同是宦游人解晓难。 〔幺〕多知己,任君去四海之远。天涯若比,过去邻居那样近。多知己,任君去四海之远。一朝别后,莫儿女沾巾,岂能由泪潸。分别了,任君去四海之远,莫儿女沾巾,岂能由泪潸。  注:写作题要求。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请您帮我交上毕业答卷,谢谢!

山水人家交毕业答卷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13057    网名:山水人家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剧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面,控诉了‌贪官污吏的暴行,同时也表现了人民尤其是‌妇女在压迫下的反抗精神。
思想内容:《窦娥冤》通过窦娥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包括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等。窦娥在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失母丧夫、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这些不幸和灾难交织成了“惊天动地”的大悲剧。该剧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还通过窦娥的反抗,表现了人民尤其是妇女在压迫下的反抗精神。‌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人物形象鲜明:窦娥的形象被塑造得非常立体,她既坚守贞节又具有反叛精神,面对压迫不屈服,敢于反抗。‌
语言特点: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他的剧本语言通俗易懂,不加太多华丽修饰,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剧本中的曲词精炼形象,宾白恰到好处,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和身份地位。‌
情节设计:全剧为四折一楔子,矛盾冲突高潮部分集中在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窦娥悲剧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背景、‌个人因素以及司法不公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元代当时社会背景,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社会秩序混乱的时期。‌元代的封建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更为严重;窦娥个人因素是由于她性格特点。‌她一方面接受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试图挣脱这种束缚,‌这种性格的双重性使得她在面对命运时既甘于接受命运的安排,‌又试图反抗不公;司法不公和救济程序的缺失也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刑讯逼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以及之后的司法程序中的不公正行为,‌都是导致窦娥最终被错误定罪和处决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和发展。‌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浪漫主义风格、舞台表现的创新、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
从思想性来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离合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这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展现了更强烈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意蕴。
在艺术性方面,《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女性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浓郁的浪漫气息,表现在理想色彩非常强烈和抒情色彩非常浓郁,处处充满诗的意境。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
(一)人物塑造得有鲜明个性,(二)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三)语言在本色中时见典雅富丽。对名作佳句加以点染而成妙曲,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艺术感染力很强,人物语言作到了充分的性格化。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描写王昭君的故事。不同于历史记载,剧中作者着意点染匈奴的强大,显然马致远是有所寄托的,它是当时十三世纪历史的真实描绘。《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不再是单纯地慨叹远嫁,或不愿“子烝其母”仰药而死,剧中这一人物充满了义勇和正气,为了国家利益敢于远赴匈奴和亲,又拒不入其境,在边境以投河一死明自己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作者以王昭君这一人物鞭笞和批判了毛延寿及宫中诸文武大臣,她美丽聪明,善良勇敢,深明大义,在国家民族危亡紧要关头,她挺身而出,以一己闺质,担负起挽救国家、化干戈为玉帛的重担,她的壮举、她的慷慨使那些所谓的文臣武将相形见绌、猥亵不堪。
主人公汉元帝是个悲剧人物,在彼强我弱的形势下,他忍痛割爱将王昭君送于单于,对那些平常耀武扬威的文臣武将此刻唯唯诺诺、束手无策异常愤恨,他唱道“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昭君离去,元帝日夜思念,夜不能寐。远处孤雁的哀鸣,更引起断肠人无限的悲凉:“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会儿,和尽寒更”,“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那秋雁凄楚的鸣叫,愈加衬托汉元帝的悲苦、寂寞和感伤。汉元帝虽贵为帝王,但马致远把其感情升华了,成为真挚感情的秉持者,所以,这一人物的命运和遭际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同情和怜惜。
马致远擅长悲剧性的抒情,其作品的情调是凄凉的、怆伤的、悲愤的,如第四折描写汉元帝闻雁的[白鹤子][么篇][上小楼][么篇],真是“一声儿遶汉宫,一声儿寄渭城”,雁声人情溶成一体,抒发汉元帝孤独心境和离愁别绪,十分凄楚动人。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两只曲,运用顶针续麻的手法,把汉元帝思念昭君及因思念而变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程式性)和(虚拟性 )。  
2.唱、念、做、打是中国(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 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 梵剧说)、( 影戏傀儡戏说)、(原 始歌舞说)、( 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 俗乐乐工)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 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 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 艳段)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 )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 演出)脚本。院本是(宋杂剧 )与( 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 )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 小孙屠)、( 张协状元)和( 宦门子弟错立身)。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 剧本)和( 话本)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 )、(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 刘知远诸宫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 天宝遗事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 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宋梅洞);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时中);《雷峰塔》的作者是(汪士慎)。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 )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緖)、(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花鼓)、(滩簧)、(采茶)、(秧歌)、(道情)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白);加唱词,称(滾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启秀班)、(霓翠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本色)与 (当行),元曲曲文分(清丽)和(豪放)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壁对)、(鼎足对)、(联珠对)、(隔句对)、(扇面对)、(鸾凤和鸣对)、(救尾对)、(燕逐飞花对)、(重叠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C)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C)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
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和(对仗)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C)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B )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
作者用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写作题:
〔大石调•阳关三叠〕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水人家

大兴城阙辅三秦,望远路水道津津。视天涯千里,望远路水道津津。视天涯四海,望远路水道津津,视天涯若比邻。

存知己,在岐路共饮离酒,蜀州去也,富贵功名有定分。存知己,在岐路共饮离酒。
莫留痕泪,无恐无为(同是)旅居游宦人。存知己,在岐路共饮离酒,无恐无为(同是)旅居游宦人。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3.曲例: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元·无名氏
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色新。  〔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4.制曲要点:
①〔阳关三叠〕入北曲大石调,此曲牌题材内容适合叙事、送别、寄情山水、感怀等,题材比较广泛。
②此调无对偶、领字要求,但一定要注意曲中的排比句和反复句的使用。
③此调声情风流酝藉,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适合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④熟读原文理解文旨,隐括原文内容要求其基本内容、所用主要意象不能变,要结合时节,突出主题,寄意悠远。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 ×——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 △——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 ∧——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点评

欣赏学习佳作!有一二个字出律。  发表于 2024-8-18 13: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25

帖子

112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5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18 1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林百味人生 于 2024-8-22 09:55 编辑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人生百味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作品通过对窦娥一生遭遇的描写,充分反应了社会黑暗。产生的很远也来自社会黑暗。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艺术特色就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既有诗的语言,又有剧的语言,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汉宫秋具有意境美,音律美特点,节奏短促,往复回还,产生荡气回肠效果。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综合性)、( 虚拟性)和( 程式)。  
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 )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 古优),此外还有印度(影戏傀儡戏说 )、( 原始歌舞说)、( 宗教仪式说)、( 梵剧说)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乐工 )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 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 )梨园弟子。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 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 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舞台艺术)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 演唱)脚本。院本是(戏 )与(戏曲 )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 )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 )和(小孙屠 )。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 剧本)和(话本 )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琵琶记 )、(荆钗记 )、( 白兔记)、( 杀狗记)、( 拜月记)。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 )、(天宝遗事 )诸宫调和( 刘知远诸宫调)。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 四折一楔子)。《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 关汉卿);《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 白朴);《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江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戈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 浣纱记)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梧桐雨),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戈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豪放)与 (清丽),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壁对)、(连壁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标题)。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
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典)和(比喻)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C)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B)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顶针续麻)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人生百味

任城郭辅向三秦,望五渡洒泪相别。怅桥头折柳,望五渡洒泪相别。怅轻舟泛远,望五渡洒泪相别,怅心悲扯我神。
【幺】(还好)存知己,在歧路若比邻里。天涯又怎,莫向黄昏恼羁客。存知己,在歧路若比邻里。一犁风月,儿女(共)沾巾,远分犹自亲。存知己,在歧路若比邻里,儿女(共)沾巾,远分犹自亲。



曲谱:〔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点评

问答题挺认真,不过有的回答错了。  发表于 2024-8-20 15:42
此曲意思是使劲的哭:前面“洒泪相别”了,后面还要“共沾巾”抱头痛哭。“扯神”何解?  发表于 2024-8-20 15:38
同学好。”郭“入派上。原诗的意思是互为知己,纵然远隔天涯也近如比邻,没必要因离别而伤怀。此曲隐括的跟原诗意思有些相悖了。  发表于 2024-8-20 15:33
佳作学习了,“蜀‘’字中原音韵入作平声,此处赶仄声。若作仄声用可注明新韵。  发表于 2024-8-20 14: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主题

1218

帖子

1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1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8-19 22: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笑嫣 于 2024-8-25 17:57 编辑

第22讲:
小渔村二期曲研班毕业答卷
学号:       网名:笑嫣
一、问答题
1.简答《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1).《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2).《窦娥冤》的艺术特色:这出戏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3).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时代悲剧。
2.简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新的内涵。  
答:《牡丹亭》是描写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此曲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以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汤显祖的《牡丹亭》虚实相结合,赋予了剧作新的内涵。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封闭式教育,妄图压制摧残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标,在人性光辉的照耀下是很难达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意识与情感意识的觉醒,更是在杜丽娘的精神世界引发动荡,促使丽娘走上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个性解放之路。特别在抒情方面,在描绘人物性格、刻画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细致真实。表现了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就。
3.简述《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西厢记》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4.简论马致远的《汉宫秋》
答:《汉宫秋》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汉宫秋》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表现了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对故土的深切依恋。作者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力的衰微,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写的是汉元帝被迫以昭君和番,并亲自到灞桥为昭君送行的情景。作者以诗笔写剧,准确细腻地揭示了汉元帝送别昭君时的心理活动。“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黄昏 。”这几句用的修辞手法是顶真,《汉宫秋》(第三折)的曲辞具有意境美、音律美。  
[梅花酒]、[收江南]二曲运用短句顶真重复的修辞手段,节奏短促,往复回环,产生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二、 填空题   
1.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2.唱、念、做、打是中国(杂剧 )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 ),此外还有印度(梵剧 )、(傀儡戏 )、(影戏 )、(村坊小调 )等观点。  
4.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廷内训练(乐工 )的机构,对唐代歌乐乃至后世(戏曲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相沿成习,戏曲界因之被称为“梨园行”,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  
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事物 )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 ),通名为两段。”  
6.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 戏曲)形式。“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唱 )脚本。院本是(宋杂剧 )与(元杂剧 )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7.南戏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永嘉)等地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一般认为(南戏)的产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标志。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现存最早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 )、( 《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  
9.书会是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主要从事(编写 )和(修改 )的编撰,在南戏等艺术形态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10.元代后期南戏发展出现复兴的局面,产生了五大南戏,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宋金时期长篇讲唱文学诸宫调对元杂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现知作品主要有(《董解元西厢记》 )、( 《天宝遗事》)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 )。   
11.元杂剧剧本体制为(四折一楔子  )。《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的作者是(关汉卿 );《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汉宫秋》的作者是(马致远);《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 《娇红记》的作者是(孟称舜);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长生殿》的作者是(鸿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宝剑记》的作者是(李开先);《雷峰塔》的作者是(方成培)。
12.明代传奇创作的两个派别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临川四梦”是指明代传奇作家汤显祖的四部作品,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是指(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  
13.《邯郸记》取材于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通过黄梁美梦的故事,曲折地反映出明代上层政治的斗争情形,具有干预时政的用意。《娇红记》是明末传奇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唐代李翊的传奇文,写落第书生申纯和表妹娇娘的爱情悲剧。 明代传奇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 )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并描写了吴越两国历史之兴衰。  
14.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显示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其中就戏曲的创作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审虚实)的主张。  
15.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最早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此后,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屠隆的(《彩毫集)、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均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16.清初之后,民间的歌舞、说唱艺术兴旺发达起来。许多民间表演和说唱艺术在(高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的影响下,发展成为民间小戏,如(二人转)、(黄梅戏)、(花鼓戏)、(道情戏)、(采茶戏)等。  
17.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是清代前期活跃于戏曲舞台的四种主要声腔剧种(昆曲)、(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的简称。  
18.滚调是在曲牌中加入一些唱词和念白。加念白,称(滚调);加唱词,称(滚唱)。梆子(秦腔)作为一种(戏曲)声腔,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贴扮王大娘,净扮顾老儿所唱〔西秦腔二犯〕。  
19.南府和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四大徽班指(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20.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史》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性(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元曲创作强调(清丽)与 (豪放),元曲曲文分(本色)和(当行)两派。曲的对仗共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同韵对)、(重叠对)、(两韵对)、(律句对和衬字)十种。

三、选择题
1.〔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元·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①“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曲牌),“马嵬坡”是(题目)。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D )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2.〔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
  注: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①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和(拟人)两种。
  ②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最后两句,作者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琢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作者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①此曲的开头运用了(《织女》)的神话传说。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C )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作者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③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4.〔双调•拨不断〕叹寒儒
元·马致远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①此曲主要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
②对此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曲慨叹读书无用,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感叹仕途受阻的不幸命运。
B. 曲中运用典故,以《长门赋》作者的飞黄腾达、受人赏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以“且看了长安回去”,是说游玩了长安,回家后就能等待朝廷的重用。
四、写作题
1.试隐括王勃五言律诗《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大石调•阳关三叠〕小令作品一首,要求正确书写标题(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
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川)
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曲谱:
〔大石调•阳关三叠〕(谱从《元曲格律新编》)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3.曲例: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元·无名氏
渭城朝雨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翠色,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柳色新。  〔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富贵功名有定分。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旧游如梦,(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4.制曲要点:
①〔阳关三叠〕入北曲大石调,此曲牌题材内容适合叙事、送别、寄情山水、感怀等,题材比较广泛。
②此调无对偶、领字要求,但一定要注意曲中的排比句和反复句的使用。
③此调声情风流酝藉,指诗文的意趣飘逸而含蓄,适合表达各种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
④熟读原文理解文旨,隐括原文内容要求其基本内容、所用主要意象不能变,要结合时节,突出主题,寄意悠远。
〔大石调•阳关三叠〕隐括《杜少府之任蜀州》
笑嫣
看三秦拱护京城,雾笼罩不见蜀津。送君别千里,雾笼罩不见蜀津。送君别路险,雾笼罩不见蜀津,送君别远旅辛。
【幺】休伤感,莫愁路上有知己。同游宦海,纵在天涯比近邻。休伤感,莫愁路上有知己。愿君珍重,(你我)相惜相依,也无需泪巾。      

去平平上去平平△,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平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去上,去上去、上去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幺〕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平去上,去去平平上去去。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去平平去,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上,平上平平,上平平去平△。



点评

答题和隐括认真。  发表于 2024-8-24 19:14
谢谢同学的点评。除了“蜀”我没找到合适的字代替,因此就这样了。  发表于 2024-8-20 15:43
佳作学习了,“蜀‘’字中原音韵入作平声,此处赶仄声。若作仄声用可注明新韵。  发表于 2024-8-20 14: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0:44 , Processed in 0.07972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