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768|回复: 10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管理组第十五讲作业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2132

帖子

25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5-1-8 2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蝴蝶 于 2025-1-8 21:22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2、什么是兴寄?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0

主题

128

帖子

12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8
发表于 2025-1-9 1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白驹组副组长江南渔夫第十五讲作业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就是把南北朝时期南方文风的华丽细腻和北方文风的质朴刚健结合起来。这样让文学变得更丰富、更多样,既有优美的形式,又有实在的内容,推动了文学创新。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指的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寄托、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抱负。它强调诗歌要有深沉的寄托和寓意,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写上。
比如诗人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理想,或者借景抒情,表达对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来说,兴寄就是让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寄托。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和兴寄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骨通常指作品中表现出的刚健有力、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和力量感。它强调作品要有内在的精神支撑,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兴寄则侧重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和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志向抱负等。
风骨为兴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表现形式。具有风骨的作品,能够更好地承载和传达兴寄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而兴寄赋予了风骨更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容,使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刚健,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二、创作题
踏雪寻梅
白驹组副组长/江南渔夫

雪舞山川天地茫,独行荒野觅梅香。
风摇翠树银花坠,霜染寒枝粉蕊彰。
踏径方知春意近,寻芳始觉韵情长。
冰肌铁骨倾尘世,雅态高怀入画廊。

三、自评:
这首诗《踏雪寻梅》尝试描绘了一幅冬日寻梅的雅致画卷,以雪、风、树、花等元素营造出清冷而高洁的氛围。在表达上力求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然而,自知在遣词造句及意境的深度挖掘上仍有提升空间,对某些细节的刻画可能还不够生动。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对古典诗词之美的致敬与尝试,期待在未来的创作中,能更加精进,更好地传达心中的意境与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84

帖子

58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8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9 16: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蝴蝶 于 2025-1-15 10:21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柔荑-高山峻岭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和“兴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在文学艺术中常常被联系在一起。
“风骨”通常指的是一种文学艺术的风格和特质,强调作品的精炼、有力、有生气。它涉及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兴寄”则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象征、暗示、比喻等方式,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或批评的一种手法。它通常涉及到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元素,强调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风骨”和“兴寄”都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在实践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七绝•踏雪寻梅
文/高山峻岭
踏雪寻芳小径穿,迎风探景断桥边。
忽惊驿使独枝秀,喜见春天在眼前。


自评:格律无误,韵字阴阳平衡。首字平仄4/4。
迎着凄凉的寒风,在雪地小径中穿行。忽然在断桥的一侧,发现一枝梅花寂寞地开放,顿时惊喜春天就在眼前,驿使(梅花)不争春,但报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83

帖子

102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5-1-10 20: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蝴蝶 于 2025-1-15 10:20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子衿组长-边缘人类第十五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隋朝时在诗歌创作上开始出现文风之变革,做到“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使“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进而有人直接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这在唐初宫廷诗风中可见其转变,此时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可以说是唐诗的酝酿时期。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理念正式成形。经过王勃的带头革新和一批追随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在扭转文学创作风气上达到了“反诸宏博”的效果。如果说,“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不过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一词,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但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文/子衿组长-边缘人类
酥花不负雪冰天,总与骚人未了缘。
踱遍黄昏香拾尽,纷纷玉蝶满吟肩。
自评:
踏雪寻梅,拾香写句,是诗人的一大雅事。格律无误,首字平仄2:2,符合要求。梅花不负冰雪开了,骚人墨客少不了踏雪寻梅,很久不愿离去。
香盈袖,雪满肩,诗成行。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傲骨,雪的冰清的赞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3

帖子

4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14: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柔荑组组长-如水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方的融合就是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时,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思想胸怀,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唐诗的“风骨”来自“汉魏风骨”唐人固有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的传统相结合,就构成了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的“风骨”。
它扬弃了“汉魏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而着重展开其豪壮明朗的一面,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质。这也是唐诗作为一代新风的客观依据。
兴寄是诗词这一文学行势在历史的 演变过程当中题材逐渐稳定化 形成自身独特风格以后的固定的定名,也就是他的名字,让文坛人士普遍。认可的“名字”
总的来说 风骨的由来是成长的过程,寄兴是定形成熟的标配。就比方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 没有树成长的过程,也就没有树上结出来的果实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七绝.踏雪寻梅
文/柔荑组组长-如水
腊天飞雪路岐斜,寒履行寻处士家。
玉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


自评:格律正确,用韵无误。首句交代了时间,承句用寒履暗指踏雪,寻处士家也代指寻梅,用典,林逋家植梅,一句交代了时间,二句点题,三句转,由于雪大溪山一色,无处寻找处士家,自然也没有见到梅花了。
此诗没有挤韵、撞韵现象,首字平仄比例1:3,不是很好,韵字的阴阳比例是2:1尚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1

帖子

7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23: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44期评阅班管理组第15讲作业
鹿鸣组长-乡音未改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方面,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上,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的相互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唐诗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样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五绝·踏雪寻梅
文/鹿鸣组长-乡音未改
瑞叶随风舞,寒英仰首开。
高情迷雅客,引笔作诗材。
乡音未改自评:
这首五绝起承两句对仗非常工整,交代了梅花在北风肆虐、大雪纷飞的时节昂首怒放的场面;转句写梅花的这种不畏严寒的傲骨,超凡脱俗的情怀把作者深深地迷住了,以致于作者忍不住轻提羊毫,把梅花的这种品质作为他写诗的素材。作者没有按常规写梅花的颜色、香气等这些外表可以看得见的方面去写梅花,而是从“高怀”这方面入手,把梅花的气质完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韵字阴阳平衡,完美;韵字动词、名词各一,完美;白脚部分上声、入声各一,完美;句首平仄比例2:2,完美;节奏富有变化,完美;
整首五绝语音流畅,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上景下情,是一首难道的好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4

帖子

25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4 21: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副组长-紫雨花汀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 踏雪寻梅
罡风一夜舞银纱,信步寻梅任日斜。
玉树临崖浮瑞气,粉腮绽雪竞娇华。
幽香朵朵枝头隐,傲骨铮铮众口夸。
寒月映魂霜满地,清芳永播水云涯。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1、采用了诗家语。
2、注意了镜头的聚焦。
3、运用了形象思维。
4、注意了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顺畅无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没有犯摞眼。
8、没有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
1)用韵、格律无误。
2)起承转合符合章法。
3)韵字阴阳平衡。
4)没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1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5 09: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副组长-威尼斯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方的融合就是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时,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思想胸怀,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唐诗的“风骨”来自“汉魏风骨”唐人固有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的传统相结合,就构成了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的“风骨”。
它扬弃了“汉魏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而着重展开其豪壮明朗的一面,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质。这也是唐诗作为一代新风的客观依据。
兴寄是诗词这一文学行势在历史的 演变过程当中题材逐渐稳定化 形成自身独特风格以后的固定的定名,也就是他的名字,让文坛人士普遍。认可的“名字”
总的来说 风骨的由来是成长的过程,寄兴是定形成熟的标配。就比方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 没有树成长的过程,也就没有树上结出来的果实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五绝·踏雪寻梅
子衿副组长-威尼斯
溪山素裹妆,鸟绝雪飘扬。
喜见寒庐外,红梅散暗香。
自评:
起句写踏雪过程,穿过溪山,只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承句写天寒地冻,鸟影都绝迹,只有雪花飘飘。转合句写来到一间简陋的小屋外面,看到一丛红梅开着花,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想必是这茅庐主人种的,寻梅得遇,给人惊喜。诗的空间布局是从大到小,镜头是从溪山到寒庐,再到梅花,设计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2132

帖子

25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0: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蝴蝶 于 2025-1-15 10:18 编辑

王松岩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15讲 作业:


一、  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唐初史家大抵采取“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里的这段话最有代表性。它把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显然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这还不能算是本来意义上的“风骨”论,因为唐初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正统的“雅正”观念为核心的。这跟“建安风骨”的任气使才、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并非一码事。作为一种有影响的盛唐诗歌的选本,《河岳英灵集》的提法是有代表性的,“风骨”确实成了唐诗成熟的显要表征。
2、 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    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
  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
  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  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学委-王松岩
万朵梅花妆翠微,千山玉蝶岭中飞。
漫天皆白独开艳,傲雪迎香伴夕霏。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自评:
七绝·踏雪寻梅,突出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主题。起句和承句“万朵梅花妆翠微,千山玉蝶岭中飞。”两句远距离的给出了梅和雪的美丽画面。“漫天皆白独开艳,傲雪迎香伴夕霏。”转句和结句近距离给出了梅香和雪白的画面,同时也突出了梅的高贵品格,傲雪迎风送香来。
全诗采用诗家语,符合起承转合章法。采用了远近镜头的转换,展示梅和雪同在一座山上各自的特性,和梅不惧严寒送香来的高贵品格。没有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1/3, 韵脚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04

帖子

29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3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5 15: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组长-蓝色星空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和“兴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在文学艺术中常常被联系在一起。
“风骨”通常指的是一种文学艺术的风格和特质,强调作品的精炼、有力、有生气。它涉及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兴寄”则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象征、暗示、比喻等方式,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或批评的一种手法。它通常涉及到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元素,强调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风骨”和“兴寄”都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在实践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组长-蓝色星空
舞罢琼英夜色昏,铺阶掩径不留痕。
足深半尺寻香去,听得梅花绽北村。



自评:用韵、格律正确。
          起句直接点题有雪。
          承句承接起句,雪下的很大,铺街掩径到什么程度呢,一点痕迹不留,并为转句的寻做好了铺垫。
          转句点出题目中的踏,踏着半尺深的雪寻香去哦,为结句的梅花铺垫。
          结句能不能寻到梅花呢,留下悬念,毕竟只是听说北村的梅花开了。
          总之这首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题目都体现在诗里,而且步步铺垫,引出结句,而且结句还是已在词外。唯一不足的不确定承接是否有意重的嫌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7:17 , Processed in 0.0669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