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快乐蝴蝶 于 2025-1-15 10:18 编辑
王松岩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15讲 作业:
一、 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唐初史家大抵采取“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里的这段话最有代表性。它把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显然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这还不能算是本来意义上的“风骨”论,因为唐初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正统的“雅正”观念为核心的。这跟“建安风骨”的任气使才、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并非一码事。作为一种有影响的盛唐诗歌的选本,《河岳英灵集》的提法是有代表性的,“风骨”确实成了唐诗成熟的显要表征。 2、 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 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 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 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 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学委-王松岩 万朵梅花妆翠微,千山玉蝶岭中飞。 漫天皆白独开艳,傲雪迎香伴夕霏。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自评: 七绝·踏雪寻梅,突出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主题。起句和承句“万朵梅花妆翠微,千山玉蝶岭中飞。”两句远距离的给出了梅和雪的美丽画面。“漫天皆白独开艳,傲雪迎香伴夕霏。”转句和结句近距离给出了梅香和雪白的画面,同时也突出了梅的高贵品格,傲雪迎风送香来。 全诗采用诗家语,符合起承转合章法。采用了远近镜头的转换,展示梅和雪同在一座山上各自的特性,和梅不惧严寒送香来的高贵品格。没有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1/3, 韵脚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