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875|回复: 17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子衿组第十五讲作业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2132

帖子

25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5-1-8 20: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蝴蝶 于 2025-1-8 21:22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2、什么是兴寄?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0

主题

462

帖子

4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9 06: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翰林瑞居一 于 2025-1-9 06:24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矜09-翰林瑞居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隋朝时在诗歌创作上开始出现文风之变革,做到“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使“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进而有人直接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这在唐初宫廷诗风中可见其转变,此时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可以说是唐诗的酝酿时期。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理念正式成形。经过王勃的带头革新和一批追随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在扭转文学创作风气上达到了“反诸宏博”的效果。如果说,“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不过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一词,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但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子矜09-翰林瑞居
踏雪闻香见一枝,横斜幽峻展嫣姿。
可怜性僻不夸炫,开在深山鲜晓知。
【自评】此绝句格律无误,首字平仄比为2/2,在结构布局上从踏雪闻香见梅入手,感叹梅花不争嫣,开在深山很少人知晓。意脉顺畅,符合章法。缺点是韵字均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9 17: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香 于 2025-1-9 17:02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天香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隋代文学中,这一观点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该文指出,南朝文学注重清绮华丽,而北朝文学则强调理胜词质。南朝文学以清绮见长,适合于咏歌;北朝文学则以理胜词质为特点,更适合实际应用‌。南北文风各有优劣,南朝文学清绮华丽,北朝文学理胜词质。如果能取长补短,合并两者的优点,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隋代的文学传统既继承了北朝的传统,也吸收了南朝的因素,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南北文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风的融合。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是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诗要有为而发,情有所寄托,通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轻浮虚饰‌。在古代诗歌评论中,“兴寄”的深浅有无常被用来评价诗歌的好坏。作者往往有意让诗歌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兴寄”也可以称为“寄兴”或“托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风骨提供了作品的精神脊梁和艺术风格,而兴寄则通过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容‌。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踏雪寻梅
七律·文/天香
飞花漫舞迷人醉,冰冻成雕引客痴。
喜看千山装素锦,且观万树叠琼枝。
寒风难隐梅香溢, 朵蕊绯红画意奇。      
暗影凝霜藏雅趣, 丹青妙笔绘清眉。   
自评:本诗格律韵部无误。韵字阴阳结合比例为2/2符合要求,首字平仄比例为4/4符合要求。首联从点明季节开始,引入时间季节在冬天,颔联写雪天的情景,颈联写雪中难隐梅香,最后一句赞美梅花。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点评

一搁就忘了,先放这里,再修改,请勿取作业。  发表于 2025-1-9 17: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帖子

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5
发表于 2025-1-10 10: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班第15讲
子衿03-紫色的云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最有代表性。它在概括介绍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 ,把南朝与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显然带有“风骨”论的成分。
《隋书·文学传序》批评梁后期的创作“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又称赞隋炀帝的变革文风,能做到“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使“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都显示了这一思想倾向。与此相关联,“和而能壮,丽而能典”(《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便可认作他们对融合南北、开创新风的具体标准,这跟“建安风骨”的任气使才、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并非一码事。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 踏雪寻梅
枝头忽现小梅红,玉骨冰肌曳晚风。
许是痴心牵白雪,隆冬绽放夜寒中。
自评:本首七绝押一东韵,格律无误。首字平仄2/2,韵字阴阳搭配平衡。诗中以第三者的视觉,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揣摩梅花的心理,首句“枝头忽现小梅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承句继续说梅花的姿态,拟人的写法体现梅花的性格特点。转句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猜测梅花之所以在隆冬绽放,应该是心牵白雪吧。这里用“比兴”的手法借梅雪恋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怀,耐人寻味。整首诗语言朴实,读来通顺,寄情合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1

帖子

12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1
发表于 2025-1-11 1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子衿组组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15~傲雪寒梅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是唐初史家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为代表,概括介绍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史,通过南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就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并非本意的风骨论。而唐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观念为核心。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反映了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既导扬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又初步革除齐梁宫体艳情浮靡的恶习,是六朝诗歌向唐诗过渡期。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指的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兴寄‌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古人常用于诗歌评论,并注重“兴寄”的深浅有无。‌兴寄‌的诗往往让人思考后才能理解,或者等待读者自行领悟,而不是直接表达。‌兴寄‌在古代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还常常与政治教化相联系。诗人通过比兴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因此有时也简称为“比兴”。例如,唐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到齐梁间的诗虽然彩丽竞繁,但缺乏兴寄,每以永叹。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稳定的质素,就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又不是单一的概念。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诗人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的社会政冶功能。
风骨与兴寄两者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保持一致性,风骨注重气势而兴寄讲求寄托,就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从历史演进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兴寄说产生稍后。由风骨向兴寄的转移不光是理论现念上的迁革,亦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
二、创作题
七律.踏雪寻梅
文/傲雪寒梅
六片飞花下九霄,银纱素裹带寒潮。
寻芳频顾穿林径,拄杖徐行过石桥。
喜鹊声声枝上闹,朱梅点点雪中娇。
幽香又唤诗情起,欲仿毛公恣咏谣。
自评:经测本诗符合格律,韵字阴阳结合,首字平仄比例适中。首联直接破题交代了时间是雪花飞舞的隆冬,颔联承接前联雪地行路之难及寻芳的途径。颈联点明看到鹊踏梅枝的喜悦心情,尾联则由香而引发诗情,欲仿伟人而咏梅的雅兴,比兴中扣回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8

帖子

2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5-1-11 18: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寒秋 于 2025-1-11 22:46 编辑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
子衿06-梦寒秋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隋代文学中,这一观点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该文指出,南朝文学注重清绮华丽,而北朝文学则强调理胜词质。南朝文学以清绮见长,适合于咏歌;北朝文学则以理胜词质为特点,更适合实际应用‌。南北文风各有优劣,南朝文学清绮华丽,北朝文学理胜词质。如果能取长补短,合并两者的优点,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隋代的文学传统既继承了北朝的传统,也吸收了南朝的因素,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南北文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风的融合。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是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诗要有为而发,情有所寄托,通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轻浮虚饰‌。在古代诗歌评论中,“兴寄”的深浅有无常被用来评价诗歌的好坏。作者往往有意让诗歌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兴寄”也可以称为“寄兴”或“托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风骨提供了作品的精神脊梁和艺术风格,而兴寄则通过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容‌。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皓然天地了无涯,雪萼琼丝铺径斜。
扶扙寻香黄犬伴,点点蹄痕印梅花。

【自评】小诗用韵格律无误,韵字阴阳比例2:1合适。从题目《踏雪寻梅》来看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副雪中寻梅的画面。全诗使用电影镜头,起句天地白茫茫一片展现的是全景镜头,承句镜头逐渐拉近展示的是路面雪景,起承二句一纵一横、一远一近,转句再次拉近镜头,人物和黄犬入场,尾句蹄痕给予特写镜头收束全篇。从内容上看,一二句铺陈,三四句切题踏雪寻梅,尾句景结含蓄蕴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434

帖子

24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1 19: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08-浪淘沙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    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文/浪淘沙
晨风微起雪花扬,曲径行来觅暗香。
洁白清幽垣角处,红梅一树正皇皇。
自评:采用了诗家语。转结二句用了镜头的聚焦。运用形象思维。空间设计由远及近。意脉没有断裂。绝句不犯摞眼。用韵、格律都无误。诗作起承转合符合章法。1/2韵字阴阳平衡。没有有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符合2/2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4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44
发表于 2025-1-11 23: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不过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        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        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
二、        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子衿11-云儿
劲雪朔风岩石峭,寒云冷月涧泉封。
千峰踏破无寻处,忽有枝红映傲松。
三、自评:
格律无误,韵字平衡,首二句流水对,描写一副雪景图:北风、大雪、峭壁林立;寒云、冷月、山涧的泉水都凝固不流了。
踏破千峰,寻找不到心怡的梅花,非常失落;忽然挺立在岩石峭壁上的松树下,有一枝红梅怒放,当然是在雪地里,绿、红、白相映,让人欣喜若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

帖子

3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17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09: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05-白雪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一《隋书·文学传序》里的这段话最具代表性。它在概括介照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后说:“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轻绮;河朔同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所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它把南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显然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这还不能算是本来意义上的“风骨”论,因为唐初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的“雅正”观念为核心的。《隋书·文学传序》批评梁后期的创作“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又称赞隋炀帝的变革文风,能做到“并存雅体,归于典制”,师范“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都显示了这一思想倾向。与此相关联,“和而能壮,丽而能典”(《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便可认作他们对融合南北、开创新风的具体标准,这跟“建安风骨”的任气使才、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并非一码事。“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轻薄浮靡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不过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造,是量的渐进。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一词,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
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唐诗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样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二、    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七绝·踏雪寻梅图
山披银色绕平湖,野客凭窗不觉孤。
翌日邀朋穿雪径,寻梅烹茗共围炉。
自评:格律无误,无无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2/2,韵字阴阳1/2。首句景起实写,为远景;次句为近景,情承。前二句为实。后二句转结为虚,叙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5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5
发表于 2025-1-12 14: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
子衿16-青衣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隋代文学中,这一观点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该文指出,南朝文学注重清绮华丽,而北朝文学则强调理胜词质。南朝文学以清绮见长,适合于咏歌;北朝文学则以理胜词质为特点,更适合实际应用‌。南北文风各有优劣,南朝文学清绮华丽,北朝文学理胜词质。如果能取长补短,合并两者的优点,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隋代的文学传统既继承了北朝的传统,也吸收了南朝的因素,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南北文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风的融合。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是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诗要有为而发,情有所寄托,通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轻浮虚饰‌。在古代诗歌评论中,“兴寄”的深浅有无常被用来评价诗歌的好坏。作者往往有意让诗歌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兴寄”也可以称为“寄兴”或“托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风骨提供了作品的精神脊梁和艺术风格,而兴寄则通过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容‌。

二、创作题
五绝  踏雪寻梅
子衿16-青衣
寒天飞玉蝶,野径觅仙风。
踏雪千门远,凝眸数点红。
自评:格律无误。韵字阴阳1:1、首字平仄2:2,首句“寒天飞玉蝶”,以“玉蝶”比喻雪花,描绘出寒冷的天空中雪花纷扬飘落的景象,“寒”字奠定了全诗清冷的基调,为后文的“踏雪寻梅”做了环境铺垫 。“野径觅仙风”中,“野径”点明了所处之地,“仙风”既指梅花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暗示寻梅人追寻的一种远离尘世、高洁的境界。“踏雪千门远”写出空间上的距离,也体现出寻梅的执着。“凝眸数点红”将画面定格“表达看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而“数点红”则突出了红梅在白雪映衬下的画面,让整首诗在意境上有了动静、色彩的对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7:19 , Processed in 0.0952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