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837|回复: 14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鹿鸣组第十五讲作业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2132

帖子

25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0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5-1-8 21: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2、什么是兴寄?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二、  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0

主题

371

帖子

3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7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9 06:06: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绝·踏雪寻梅
文/鹿鸣03-雨霖铃
西风过苑腊梅开,踏雪寻幽小径来。
为写一枝清绝色,常邀明月下瑶台。

【雨霖铃自评】
通过自检,这首七绝诗格律用韵无误,符合起承转合章法,韵字做到了阴阳平衡。无撞韵、挤韵、连韵等现象。首字平仄符合2/2要求。起句景起,写了过西风苑,腊梅初绽的景色。承句景接,踏雪寻幽。转句流转自然,由景入情。结句扣题,情感升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7

帖子

5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7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0 08: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乡音未改 于 2025-1-16 14:12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鹿鸣-08何福春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和“兴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在文学艺术中常常被联系在一起。
“风骨”通常指的是一种文学艺术的风格和特质,强调作品的精炼、有力、有生气。它涉及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兴寄”则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象征、暗示、比喻等方式,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或批评的一种手法。它通常涉及到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元素,强调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风骨”和“兴寄”都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在实践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七律.踏雪寻梅
          鹿鸣08~泰山一松
雪霁朝迎冬日红,探梅犹进水晶宫。
躬行策杖疑无迹,犬吠寻门问老翁。
呈瑞龙庭疏影俏,报春玉树暗香融。
山肴燎火诚邀客,惜别微频入网中。自评如下:
1)用韵、格律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起句,雪晴了太阳出来了,山村到处白雪皑皑,就象行进在水晶宫中。
颔联依着竹杖用力行走,没发现梅的踪影,在失望之际,寻着农家狗叫的方向,在龙门前敲门,欲寻问老乡。
颈联,农家院中一株梅影呈现眼前,暗香扑鼻而来。
尾联,农家十分热情应邀作客,篝火熊熊,山中的菜肴热气腾腾,虽然天气寒冷,可农家春意浓浓。临别时将踏雪寻梅,与农家热情好客拍了段视频放在网上。
3)韵字阴阳3/2基本平衡。
4)无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3/5基本符合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5

帖子

2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95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0 16:3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易蕴 于 2025-1-11 12:42 编辑

小渔村第44期评阅班第16讲作业
鹿鸣15-易蕴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方面,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上,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的相互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唐诗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样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咏梅
鹿鸣15-易蕴
影斜枝瘦露桃腮,缕缕清香扑鼻来。
不与三春争一色,凌寒只抱雪花开。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七绝】咏梅
鹿鸣15-易蕴
影斜枝瘦露桃腮,缕缕清香扑鼻来。
不与三春争一色,凌寒只抱雪花开。
自评:格律无误,首字平仄比例2:2最佳,用韵阴阳顿挫很好。起句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的形象和梅花的颜色准确地表达出来,让人如临其境,承句通过嗅觉写出了梅花的清香,转结两句写出了梅花孤傲的性格特点,不在三春与群芳争色,选在最寒冷的季节独抱雪花开放,显示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个性。小诗起承转合符合章法,语言流畅,不错的一首七言绝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7

帖子

1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7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0 21: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44期评阅班第16讲作业
鹿鸣25-心怡然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方面,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上,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的相互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唐诗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样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五律•踏雪寻梅
鹿鸣25-心怡然
琼妃轻起舞,天地白皑皑。
万树梨花绽,千山玉锦裁。
邀朋同撷趣,放步共寻梅。
忽见峭崖上,一枝红艳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2

帖子

1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1 1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一讲作业:
鹿鸣16~王焱
一、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        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        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風骨」與「興寄」兩者之間,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
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

二、        创作题
鲁中雪夜
鹿鸣16~王焱
不奈风声聒耳腮,时闻折竹雪崩开。
任他明月谁遮去,举烛寻梅探萼来。

三、自评,格律用韵无误,遣词造句尚可,立意有些牵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

帖子

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3
发表于 2025-1-11 20: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笔严 于 2025-1-11 20:44 编辑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触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触合”,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官庭诗风的转变。尽菅不导扬六朝文学的多写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改除了齐梁宫体的恶习。诗歌开始向唐诗过渡。形成有定质的唐诗。而后经王勃带头革新,在一批还随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廊”。在文学创作中诗风达到了显殊的效果。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的意,就是比兴,寄托。即以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的政治怀抱。比兴,也就是兴寄,比,比方于物,兴托事于物。白居易诗中说:“诗意如何为,六意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无尝者空文”。

二、创作题
七律·踏雪寻梅
文/鹿鸣-17-笔严

踏雪寻梅到岭前,红花遍野笑云天。
惊瞻美景浑如画,自许闲情好似仙。
十里瑶台添瑞色,千峰玉树绕祥烟。
欢心把笔题诗句,赏尽芳菲忘却还。

自评:
首联,踏雪寻梅到岭前,红花遍野笑云天。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交代时间冬天,景物,地点。入画前,描绘了景色如画的觉视觉感,为下一句铺垫,展开话题。笑云天,运用似人手法,形象地比喻,红色的梅花盛开欢天喜地的对着云天笑开颜。为承句铺陈展开话题。
额联,惊瞻美景浑如画,自许闲情好似仙。承接首联的美景,将镜头聚焦在自己身上,描写这美景就象一幅绝美的景色画卷展现在眼前,恰似自己象一个云游仙山的神仙。
颈联,十里瑶台添瑞色,千峰玉树绕祥烟。又将时空转移到十里瑶台,千山玉树这神仙景点,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来描写添瑞色,绕祥烟。添,绕,都运用了动态来增添画面的立体感。
尾联,又转到自己身上。看到如此精彩的景色,怎不感慨万千?把笔题词句,忘却还来形容自己的倾恋之情。真舍不得离开总结全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7

帖子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7
发表于 2025-1-12 18: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44期评阅班第15讲作业
鹿鸣26-庄楚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方面,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上,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的相互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唐诗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样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文/鹿鸣26-庄楚
清晨雪霁念梅花,踏碎琼瑶屐齿斜。
望里江天皆一色,不知寒蕊绽谁家。
自评:
起句点题,点明雪和梅,承句承接起句,写作者踏雪寻梅。转合句流水,眼前天地白茫茫一色,不知梅花开在何处,回扣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

帖子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18: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鹿鸣-白玫瑰
一、问答题
     ①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过渡阶段,唐诗的酝酿时期,不算具有定质唐诗。② 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③谈谈风骨和兴寄的关系。

答:風骨、與興興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观念。它们在精神一致性,并不排斥具体形态矛盾于差别。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一边主体根本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落脚到诗篇反映社会客体。
就一般创作而言,主体和客体要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所以“风骨”倡导“兴寄”追求,可以同时并举。
但侧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区别,于是“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分头衍生出各异诗歌倾向诗歌潮流。

二、创作题
七绝*雪夜
鹿鸣-白玫瑰

大雪纷飞刺骨腮,岩居迎节折萱来。
管他明月何时去,梅蕾三更绽放开。
三、自评,格律平仄韵无误,遣词造句可以,立意尚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49

帖子

5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19: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44期评阅班第16讲作业
鹿鸣05~心中有爱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方面,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上,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的相互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倒并不很计较它们的表现形式。而恰恰是上述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凭藉这两大支柱,唐诗建立起一种“风骨”健举、“兴寄”深植的艺术传统,以它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它严肃的思考和感情的力度,打动了千秋万世的读者,赢得人们的高度叹赏。这是我们研究唐诗特质所不能不首加肯定的。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唐诗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样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律•踏雪寻梅
文/心中有爱
仙藻无声下碧霄,身随青女过溪桥。
寻芳坡老梅诗语,何处放翁钗凤箫。
玉蕊暗香盈冷艳,银装素裹绽新娇。
一枝折得逢春信,欲寄相思客路遥。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七律•踏雪寻梅
文/心中有爱
仙藻无声下碧霄,身随青女过溪桥。
寻芳坡老梅诗语,何处放翁钗凤箫。
玉蕊暗香盈冷艳,银装素裹绽新娇。
一枝折得逢春信,欲寄相思客路遥。

自评:平仄符合要求,首字平仄符合5/3的要求。起承转合一气呵成,首句写了雪花 飘飘,随着雪花寻梅,承句写了苏轼和陆游,运用了典故,转句写了梅花的样子和品质,结句写了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写了作者借梅花写自己的的心思。不足之处请老师多多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7:20 , Processed in 0.0692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