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718|回复: 14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柔荑组第二十九讲作业

[复制链接]

1208

主题

4091

帖子

410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10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14 2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顺眼阳光 于 2025-5-14 21:35 编辑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二、创作题:
以荷塘月色为意,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题目自拟,格式不限,注意诗的意境。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注意炼句。
10、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7

主题

544

帖子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15 20: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寥词客 于 2025-5-15 20:53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26-寥词客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一是境的可感性。二是境的完整性。三是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二、“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五律•荷塘月色
柔荑26-寥词客
芙蓉方出水,池月景澄清。
玉女妆红粉,碧荷香满城。
风吹花弄影,柳绿客伤情。
倚望蟾光下,霜毛添几茎。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用韵、格律没问题。韵字平衡2/2,首字平仄合理4/4。诗中没有出现摞眼、撞韵、挤韵和连韵等禁忌。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月光照耀着新出水的荷花。颌联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香气和姿容。颈联运用触景生情手法,因见到红荷绿柳牵惹出思亲的情感。尾联写父母倚门望子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4

帖子

10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21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5-5-16 19: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781452743 于 2025-5-16 19:04 编辑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12-起风了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的“境”至少有如下几点:
1,“境”的可感性。
2,“境”的完整性。
3,“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二、“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以荷塘月色为意,作格律诗一首。
五律•荷塘月色
柔荑12-起风了
银汉洒清光,芙蕖满野塘。
云深涵水气,风细动荷香。
世外关山远,壶中日月长。
一身尘不染,岂用濯沧浪。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自评:首联直接破题题,点明荷塘月色。颔联进一步细处着笔分别从嗅觉和触觉两方面写景。颈联则从
荷的品质以及和佛教的象征意义生发写起,突出了莲花在佛教中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纯洁、智慧、慈悲和和平,还象征着超越生死轮回、转世再生、解脱烦恼、净化心灵和庄严法座的境界)。这些寓意和象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慈悲心和善良行为。尾联则从更深一层面诘问,以此收束全篇。佛菩萨坐或站在莲台上,所以花也代表着神圣和庄严的意义。
用韵、格律无误。诗作起承转合符合章法。韵字阴阳平衡。没有撞韵、挤韵、连韵现象。首字平仄符合5/3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9

帖子

7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39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17 12: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18—爱国者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一是境的可感性。二是境的完整性。三是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二、“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七绝•月夜荷塘游
凌波出水月倾光,粉面凝脂翡翠裳。
不是赏荷偏爱夜,喧嚣散尽独余香。


自评:格律正确,韵字阴阳2/1,首字平仄2/2。无挤韵、撞韵。首句介绍时间、地点。承句补充荷花的形态。转句进入人事,提出问题,为什么选择在夜里赏荷呢?结句回答,因为夜里静谧,无喧嚣,更能尽情的品味与欣赏荷花的美丽与清香。不足之处恳请老师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6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18 09: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17-铁马秋风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一是境的可感性。二是境的完整性。三是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第二,“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七律·荷塘月色
柔荑17-铁马秋风

觅静徐行向阔塘,亭亭翠盖曳轻妆。
若非冰魄临瑶界,安得清辉浣羽裳。
潋滟波光千叠雪,朦胧烟树一堤霜。
最怜露重人归后,独有幽馨伴夜凉。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点评如下:
1. 用韵与格律:全诗押平水韵下平七阳韵,韵脚“塘、妆、裳、霜、凉”用字准确,无出韵现象。从格律角度看,平仄安排符合七律标准格式,对仗工整,如“亭亭翠盖曳轻妆”与“潋滟波光千叠雪” ,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呼应,展现出严谨的格律功底。
2. 起承转合章法:起句“觅静徐行向阔塘”点明缘由与地点,自然引出荷塘之景;承句“亭亭翠盖曳轻妆”细致描绘荷叶之态,承接上文;转句“潋滟波光千叠雪,朦胧烟树一堤霜”视角转换,从荷叶过渡到波光、烟树,拓展意境;合句“最怜露重人归后,独有幽馨伴夜凉”以情作结,余韵悠长,章法严谨。
3. 韵字阴阳平衡:韵脚“塘、妆、裳、霜、凉”在音调上错落有致,既保证了音韵的和谐流畅,又避免了单一音调的单调感,实现了阴阳平衡,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4. 撞韵、挤韵、连韵问题:通观全诗,没有出现撞韵、挤韵、连韵的情况,用字精准,保证了诗歌语言的纯粹性与节奏感。
5. 首字平仄:八句诗首字平仄分布为“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呈现出较为规整的4/4交替状态,符合七言律诗首字平仄节奏的要求,使诗歌在开篇便奠定了平稳且富有变化的韵律基调。
整体而言,这首《七律·荷塘月色》在格律、章法、音韵等方面均表现出色,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严谨法度的作品,生动地勾勒出月夜荷塘清幽静谧的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3

帖子

4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18 2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21-我在路上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一是境的可感性。二是境的完整性。三是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以荷塘月色为意,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题目自拟,格式不限,注意诗的意境。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注意炼句。
10、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七绝·荷塘月色
文/柔荑21-我在路上
云深函露气氤氲,风细动荷香暗闻。
月色轻笼塘畔景,清幽画卷醉心魂。


自评
此诗格律韵部无误,首句云层深厚蕴含着水汽,一片氤氲朦胧。承微风轻拂,荷花香气暗暗飘来。转月色轻柔地笼罩着池塘边的景致。合这清幽美妙的画卷令人心醉神迷。如不足之处还请老师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3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3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19 08: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的旋律 于 2025-5-19 08:24 编辑

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11-雨的旋转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
符合诗词规范和要求的"境"有如下三点:
1."境"的可感性。
形象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意境中的"境"必须是具体可感的。
2."境"的完整性。
意境中的"境",是经诗人情思冶炼、熔铸的画面和景物,它是完整的有机体。
3."境"的独特性。
诗人造境,也同诗人写情一样,应是新鲜独特的。前人末道之境,是诗人创造的艺术新天地。而前人写烂了的"境",则难以引起共鸣。那叫做落人巢窼。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以荷塘月色为意,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题目自拟,格式不限,注意诗的意境。
雨曦审题:以荷塘月色为意,即意要以荷塘月色为主要内容,必须是意要围绕荷塘月色来进行。

荷塘夜色
柔荑11-雨的旋律
向晚南风薰, 荷翻碧浪纹。
月隐云轻绕, 蛙鸣伴夏深。
自评:荷塘夜色,内容好较完整但意境有待加强,每一句都比较好地描绘了荷塘在夜晚的美丽与宁静。
向晚南风薰:开篇便点明了时间——傍晚,以及气候特点——南风轻柔且带有暖意。这句诗为整个场景铺设了一层温馨而舒适的背景。
荷翻碧浪纹:通过荷翻碧浪纹的描绘,展现了荷塘中荷叶随风摇曳水面泛起层层波纹的景象。这不仅突出了荷叶的动态美,还强调了水面的清澈与荷叶的绿意。
月隐云轻绕:随着夜色渐浓,明月被轻云遮掩,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这句诗与前面的向晚南风薰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既明亮又神秘的夜空背景。
蛙鸣伴夏深:以蛙鸣为线索,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荷塘的水面引向更广阔的夏夜景象。蛙鸣声声,不仅增添了夏夜的生机与活力,还让人感受到夏天的深邃与悠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1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1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19 18: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燕双飞 于 2025-5-19 18:28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08-微雨燕双飞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一是境的可感性。二是境的完整性。三是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二、“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五律•荷塘月色
柔荑08-微雨燕双飞


月笼平湖闪玉光,荷擎翠盏泻琼浆。
忽然蛙跳乱云影,惊起涟漪浣藕香。  

​ 自评
​一、格律与用韵
​1. 平仄:
习作平仄校验无误,无撞韵、挤韵、连韵现象。
​2. 起承转合:  
起句“月笼平湖闪玉光”,以全景镜头铺陈月映湖面、波光粼粼之景,定静寂基调。  ​
承句“荷擎翠盏泻琼浆”,聚焦荷叶承露如杯盏倾泻,拟“琼浆”喻月华,由静入动,虚实相生。  ​
转句“忽然蛙跳乱云影”,以声破静,“乱云影”勾连天地,空间由水面拓展至云穹,镜头骤阔。  ​
合句“惊起涟漪浣藕香”,以涟漪荡香收束,融视觉(涟漪)、听觉(蛙跳)、嗅觉(藕香)于一体。 ​ ​​
3. 意脉贯通:从月笼至荷动,再因蛙跳惊扰而涟漪生香,逻辑紧密,无断裂。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3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43
发表于 2025-5-20 11: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02-字母宝宝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一是境的可感性。二是境的完整性。三是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二、“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七绝·荷塘月色
冰轮碾碎一池琼,  素魄摇香万柄清。  
欲掬流光研墨色,  风荷举处砚波平。  
自评:格律正确,韵字阴阳2/1,首字平仄2/2。无撞韵,“柄”挤韵。首句以"冰轮"喻月,"碾碎琼"写月影浮金之态;次句"素魄"双关月光与荷魂,"摇香"暗通嗅觉视觉;转句将月光拟作可掬之墨;结句"砚波平"既实写荷塘如砚又暗喻艺术境界。不足之处请老师指导纠正,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3

帖子

4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5-20 15: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二十九讲作业
柔荑15-秋枫舞剑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境”,才符合诗词的规范和要求?
答:一是境的可感性。二是境的完整性。三是境的独特性。
2、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二、“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创作题
荷塘月色
柔荑15-秋枫舞剑
夏夜月华柔,荷塘翠盖羞。
芙蓉开并蒂,青帐对双眸。


三、自评:
用韵、格律无误。
起句点明时间是在夏天,月光温柔的倾泻。承句荷塘那些翠绿的荷叶好像有些害羞了。转句你看那并蒂而开的芙蓉,合句如同在青帐里默默含情的对视。
起承转合比较自然,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光下荷花姿容与祥和安静的神态临摹笔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7:16 , Processed in 0.0679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