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如墨 于 2025-7-12 15:36 编辑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萸唐组第二次汇总贴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萸唐18一紫如墨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1讲
统计答题请你评论隋炀帝之死
萸唐18一紫如墨答:
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令人叹息。隋炀帝杨广从皇帝沦为阶下囚,最终被宇文化及等人缢杀,结束了其波澜起伏的一生。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3讲
统计答题李渊为何要选择关中和长安呢?
统计答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关中和长安吗?为什么?
萸唐18一紫如墨:二选一回答
统计答题李渊为何要选择关中和长安呢? (1)关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价值。 (2)李渊谋划起兵时,瓦岗军正与东都的隋军相持不下,无暇西顾。 (3)李渊出身关陇贵族集团,李渊不仅熟悉关中地区,而且在关中也享有强大的政治资源。 (4)长安是隋朝故都,也是关陇集团的大本营,以“尊隋”的名义攻取长安,就能赢得关陇集团的支持,为日后夺取天下奠定基业。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5讲
统计答题请你评价隋末李密。
萸唐18一紫如墨答:
李密:出身贵族,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军事理论基础,继承了蒲山公爵位后,广交豪杰,为日后起事奠定了一定的人脉基础。李密:有一定的智谋和战略眼光,加入瓦岗军后,使瓦岗军势力迅速壮大。但他在领导后期,猜忌心重,导致瓦岗军内部矛盾激化,人心不稳。 李密:政治上不够成熟,在瓦岗军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内部矛盾和权力分配问题。在与李渊、王世充等势力的博弈中,未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最终导致失败。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9讲
请评价李渊请你评价陈叔达
二选一回答就行
萸唐18一紫如墨答:
李渊是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 政治权谋,手段高明:李渊表面上对隋朝忠心,实则暗中观察局势,积蓄力量。巧妙利用隋朝内部矛盾和天下大乱局势,为自己争取有利时机和稳固统治。 开创唐朝,统一全国: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在公元 618 年,建立唐朝。称帝后,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结束了隋末分裂割据的局面。 建立制度,奠定基础:李渊在位期间,确立了唐朝的官制,基本承袭隋代三省制度,为后世官制奠定基础。还恢复科举制度,构建唐代完整法律体系。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动农业恢复发展。 总体而言,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其功绩不应被忽视,他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只不过其光芒被其子李世民所掩盖。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11讲
统计答题唐朝如何颠覆李轨政权
萸唐18-紫如墨答: 利用内部矛盾:李轨听信安修仁谗言,以毒酒赐死谋臣梁硕,致使军心离散。又受胡人巫师蛊惑,耗费巨大修筑玉女台,且在饥荒年不发放仓粮,导致民怨沸腾。 策反敌方大臣:李渊策反了李轨的高级大臣安修仁,发动了对凉州城的突袭。 联合外部势力:李渊派使者联络吐谷浑,吐谷浑首领权衡利弊后,同意与唐朝合作,从外部对凉州城形成包围之势,配合安修仁的行动,给李轨政权造成巨大压力。 最终,李轨兵败被俘,被斩首于长安,唐朝成功颠覆李轨政权,占据河西五郡,完成了对西北的统一。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13讲 统计答题请评价杨恭仁 评价杨恭仁 萸唐18-紫如墨答: 杨恭仁是唐朝初期一位颇具才能与品德的人物。他出身名门,清正廉洁,晓畅军事。在隋朝时,就以施政宽和闻名,任甘州刺史时,使胡汉百姓各安其所。归唐后,出任凉州总管,抚慰西北,让葱岭以东各部落倾心归附。还成功吓退突厥颉利可汗,平定瓜州叛乱。他为人谦恭下士,生性恬淡,很少与人交恶,被时人比作汉代的宰相石庆。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17讲: 萸唐18一紫如墨 七绝· 题杨庆 频繁改姓计中谋,弃母逼妻品德休。 保命投机攀富贵,毫无底线史书留。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18讲: 评价梁帝萧铣 萸唐18一紫如墨 萧铣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萧铣在隋末乱世中凭借皇室后裔的身份和一定的宽仁之名崛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由于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和军事才能的不足,无法有效驾驭局势,最终导致政权失败。不过,他在亡国时以百姓安危为重的行为,为他在历史上赢得了一些赞誉。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21讲: 评价李子通 萸唐18一紫如墨 李子通出身贫寒,早年以渔猎为生,后加入反隋义军。他体恤民情,保境安民。史载其“轻敛薄赋,颇得民心”,在乱世中为百姓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他趁隋末乱世起兵,占据江淮地区,于619年称帝,国号“吴”,年号“明政”。但他军事能力有限,战略短视。虽能割据一方,但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他与杜伏威长期内斗(如争夺淮南),消耗了自身实力,最终不敌联合后的杜伏威与唐朝联军。由于战略失误、性格缺陷及实力不足,最终未能成就大业。史书称其“性宽厚,善抚众”,但亦有记载显示他猜忌好杀,晚年因部下离心而败亡。投降唐朝后仍试图反叛,反映出其政治投机性较强缺乏忠诚度。621年被杜伏威击败投降唐朝,次年因谋反被流放途中去世。其人生轨迹折射出隋末群雄逐鹿的残酷性与复杂性,也体现了底层武装力量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性。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23讲: 萸唐18一紫如墨 七绝·咏平阳公主 娘子军威震八方,义旗招展聚贤良。 米汤巧设退顽敌,巾帼须眉入史章。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25讲: 萸唐18一紫如墨 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从政治角度看,它是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发动的政变,虽手段残酷,但为其登基称帝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序幕,对唐朝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兄弟相残有悖传统道德观念,给当时的社会伦理带来了冲击。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27讲
萸唐18-紫如墨
评价唐朝王珪
王珪是唐初名臣,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历仕高祖、太宗两朝,尤其在辅佐唐太宗时,常以儒家理念规谏朝政,对完善制度、纳谏风气形成有推动作用,是“贞观之治”的参与者,其忠直品格和政治贡献在初唐官僚中颇具代表性。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29讲
为何大唐是李世民第二任皇帝而不是李建成
萸唐18一紫如墨
大唐的第二位皇帝是李世民而非李建成,具体如下:
1·皇位继承的矛盾: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劳极大,麾下人才众多,与李建成的太子集团形成了尖锐的权力矛盾。
2·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随后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
3·历史发展的选择: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展现了卓越的治国才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而李建成作为太子,在史书中的记载相对较少,其治国能力未及李世民得到充分展现。
这一结果是唐朝初年权力斗争的产物,也与李世民的个人能力和历史贡献密不可分。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31讲:
萸唐18一紫如墨
唐朝时期突厥汗国的迅速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唐朝的持续军事打击与战略优势:
唐军战术灵活(如长途奔袭、冬季作战),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唐朝强大的国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和兵源保障。
(2)突厥内部严重分裂与统治危机:
汗位争夺激烈: 突厥内部贵族(如颉利可汗与其侄子突利可汗)之间矛盾尖锐,互相猜忌、攻伐,严重削弱了统治核心的力量。
附属部落离心离德: 突厥对被征服的铁勒诸部(如薛延陀、回纥、契苾等)实行残暴统治和沉重剥削,导致这些部落怨恨深重。唐朝利用这一矛盾,积极拉拢、策反这些部落,使其纷纷叛离突厥或直接配合唐军作战(如薛延陀)。突厥失去了重要的兵源和盟友,陷入孤立。
(3)严重自然灾害的打击:
在唐朝发动决定性进攻前夕(贞观元年至三年),东突厥汗国连续遭遇罕见的大雪灾和饥荒。
大雪导致牲畜大量冻死,这是游牧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基础。随之而来的饥荒进一步削弱了突厥的人口和战斗力,加剧了内部矛盾和社会动荡,使其在唐军进攻时更加脆弱不堪。
突厥汗国(特别是东突厥)的迅速衰亡,是唐朝强有力且精准的军事打击(以630年阴山之战为顶点)、突厥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讧以及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三重因素叠加造成的。唐朝充分利用了突厥的内外矛盾(尤其是策反其附属部落),在突厥因天灾人祸最为虚弱的时刻,由杰出将领指挥发动了致命一击,从而实现了“一战定乾坤”,迅速灭亡了曾经强盛的东突厥汗国。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33讲
萸唐18-紫如墨
七律·题李道彦
宗室遗风孝义彰,流离不忘奉亲忙。
乞身闹市充卑丐,采果荒山作糗粮。
负土筑坟形槁悴,结庐守墓鬓寒霜。
虽无为国功勋建,青史犹存感上苍。
—————
小渔村资治通鉴初唐班第35讲:
萸唐18一紫如墨
评价萧瑀
萧瑀是唐朝初年重要的政治家,出身于南朝梁皇室后裔,一生历经唐高祖、唐太宗两朝,曾六次拜相,又六次被罢相,仕途跌宕却始终受皇室信任。他忠直敢谏,以直言不讳著称,即使面对唐太宗也坚持己见,曾因反对分封等政策与皇帝争辩,其刚正性格被唐太宗评价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政治才干上,熟悉典章制度,在唐朝初年的制度建设、政务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武德年间辅佐高祖稳定政权、协调各方势力方面有贡献。萧瑀是初唐政坛上以忠诚和鲠直闻名的重臣,虽因性格刚硬屡遭罢黜,但始终被统治者视为心腹,是贞观之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