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07|回复: 1

小渔村四十五期评阅强化班练笔点评

[复制链接]

45

主题

446

帖子

44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6-27 13: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练笔点评点评
顺眼间阳光校长点评
1,夏荷
文/凝香组长 横渠晨风
雪里渐红秀色鲜,清风扑袭淡香传。
娉亭玉立多柔美,疑是恒娥下九天。
题目是夏荷,起句雪里?哪来的雪?夏天有啥东西像雪?想不出来夏天能有春雪吗?柳絮出现在仲春杨树花出现在暮春但是看诗句雪里渐红能成为雪里,一定很多。要是白色荷花,必然有绿色荷叶相间,做不到成片的白色。其实绿色更多具体怎么解释,需要作者自己来说明了,我们都是猜测,不准。要么是特定地区特定原因导致的要么是词语表达不准我们不做过多纠结继续看秀色鲜,这里鲜凑韵,用得也不准。承句进一步描写荷塘景色。废话过多,没有抓住重点,从而导致字数合适,表意欠佳。七个字可以压缩为:香风其余都是在凑数缺乏画面感。转句亭亭玉立是成语 ,成语不入诗。这句省略主语:荷花另外,亭亭玉立和柔美都是用来形容荷花好看,多余累赘了。绝句惜字如金,不能有废字,也不能重复表意。转合衔接合理,结尾含蓄蕴藉,符合绝句要求。雪中渐红?这个描写要放在一个限定的词汇之间啊,不能突兀冒出让人无法理解这首绝句布局安排缺乏前缀,不符合起承的常规写法。导致起句雪里,渐红,秀色,鲜,都是写花,那荷叶呢?难道不应该做个准备吗?要层层递进由侧到重我们去荷塘也是先闻到荷花香,然后才看到荷花吧这就是没有构思的后果,写到哪算哪没有规划就不会顺畅合理总结一下,继续加强章法揣摩,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诗词的组织和描述也要遵循合理的布局,继续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2,夏荷
文/疏影~孤客
娇姿挺秀出凡尘,不屑轻浮艳盛春。
独处一方怜自爱,清风明月近为邻。
题目是夏荷,起句用娇姿来形容荷花,破题准确。总写荷花的脱尘出新,合情合理!挺秀,说明荷花的亭亭玉立词语用得还是比较精准。承句明显开始瞎凑了本该进一步描写荷花所搭配的场景。这里用拟人写法,赋予荷花人的性格:不屑一顾。写出了荷花的清高合理轻浮属于贬义词,这儿用得不准。艳盛春,凑了。荷花是夏天开放,春凑韵。建议斟酌一下转句主语省略了:荷花,关联准确。写荷花独自生活在这儿,自珍自爱。荷花还没开时候,桃花早就没了她俩生不相见这里自爱对应不屑一顾,关联准确。怜自爱斟酌一下语句不通顺表意含糊其辞转合衔接紧密,写荷花自珍自爱,只和清风明月为伴结尾的表意还有提高的空间。单独看还行,转合一衔接,结尾就显得不尽如意了。诗词的结尾一定要做到含蓄蕴藉,唯美。我们这儿桃花开时候,根本没有荷花你的表达,没有表达好说的和写的是两码事总结一下,章法合适,文字表达能力不足,表意欠佳,达不到诗词的唯美,浑然一体。继续加油!为啥非要嫁接在一起?不看题目,确实很难看出是荷花确实是需要其他代表夏天的物像衬托第二句不适合作为结尾含蓄不足意境不佳无法让人把意境延伸到句号之外转合继续提炼同类?荷花的同类是睡莲睡莲也是夏天开啊讲究实情啊对比也要放在同一个架构之下啊就比如让你去和火星人对比你去对比吧你和火星人彼此都不认识,没见过,咋比?


3,五律·夏荷
文/闻笛
翠盖承珠露,红衣映日曛。
根埋淤淖净,香逐晚风纷。
鱼戏罗裙影,蜓穿素袖云。
不随炎暑老,孤标立清芬。
阴平:曛,纷,芬
阳平:云
韵脚阴阳比例为3:1,比例合适。
首字平:红,根,香,鱼,蜓,孤,
首字仄:翠,不,
首字平仄比例为6:2,比例失调。题目是夏荷,起句翠盖,红衣,描写荷叶,荷花。破题准确。律诗的起句本应该总写荷花,千万不要详细描述。否则中二联就没有内容可写了。这首就是因为起句描写过于详细,结果中二联物像没啥写,只好拼凑了。律诗的起句作用只是破题,大概交代一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即可,为中二联的物像铺设起到导向作用。这首起句写的不合格。占用中二联空间。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错落有致。节奏点分别为212和221,有所变化。动词形容词:承,映,埋,逐,戏,穿,用得不错!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基本上符合主题规定。中二联存在四平头。也就是前俩字结构完全一致,缺乏变化。第一联描写了荷花的根,香,但是这个很明显不如叶和花重要,属于头重脚轻。第一联上句,写的应该是藕出淤泥而不染吧淤淖净用得生硬,别扭
下句描写花香,纷凑韵。风纷,读音相似,不要连用,影响整体音律美。上联对于根香的描写,缺乏诗意。第二联对于荷花的描述,更改了主语。主语本应该是荷花,下联偷换成了鱼和蜻蜓这里的罗裙指荷叶,素袖云指的是白色的荷花吧采用比喻写法,这一点还是不错的可惜这一联和起句相比,压不住阵脚,属于头重脚轻。转句省略了主语:荷花,所以关联准确。转句抒情,符合诗词要求,老字用的不错可惜荷花确是随着夏天慢慢变老这里抒情的并不合理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荷花不随夏天老去没有合理的证据,便是突兀。转和衔接合理,结尾含蓄蕴藉,符合诗词要求。总结一下,章法需要加强,中二联脉络紊乱,头重脚轻。文字表达能力需要提高。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4,七绝·夏荷
疏影-穆小兮
翠盖摇波掩日长,红裳濯水自生凉。
风携幽馥穿朱槛,不向人间借晚香。
这是一首七绝,七绝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先给大家说一下绝句的章法要求吧题目是诗词的主题,我们在写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围绕题目展开所有的物像选择,都是为了写清题目要求起句通常来说,需要破题。为啥?因为我们都是初学者,文字驾驭能力不足。如果起句不及时破题,很容易造成偏题。起句破题可以有效的减少偏题的可能性。当然并不是所有起句都必须起句破题有的会存在结尾破题,最经常遇到的就是红地毯写法还有常用在灯谜,谜语诗词之中。这两种写法,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会在最后破题。既然提到起句破题,我们通常来说就要大概的说一下,这也是起句的基本操作七绝只有七个字,容不下太多,事实上除了破题以外,也放不下太多其他东西自然要总写,写个大概就行了。第二句,也就是承句,需要我们进一步铺设物像,让起句没有写清楚,没有尽兴的地方,都描述的清晰深刻。这一句是对起句得补充和支持 用来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题目要求,体会作者要写的意境。        作为诗词来说,承句能写多漂亮就写多漂亮,能写多细致就写多细致。当然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的物像,必须能够组成一副画卷比我们可以用风,柳树搭配湖面。比如我们可以用湖面搭配小船,小桥比如我们可以用蜜蜂搭配桃花比如我们可以用湖面衔接远山这些物像的组织,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写的诗句,自然就有很强的画面感。承句一定要在起句的基础上写得好看才能够吸引人这样做也是为了证明题目的美和合理性。这也是为了转句的转折做足准备,蓄势转句在起承蓄势的基础上,转折。这个转折必须采用题目规定下的任一物像所具有的特点来转。比如你的题目是春,而你的起承写到了桃花那么转句可以用清香来转折你可以写成这个花香太好闻了因为花香是桃花散发出来的,而桃花出现在春天。所以转句和起承关联准确假如你的转句写成了菊花满地,那就是错误,因为菊花不会出现在春季,这就是突兀。转,要转得合理,关联。都要符合题目这个大框架。这是绝句章法要求的。当然转句转折也要有个度,既不能和起承关联过于紧密,也不能毫无瓜葛。再比如,题目是春,你的起承写了桃花,转句你又写一个梨花。那么就没有转折你还在原地打转,何来的转折?如果你写了菊花的香,虽然也是香,但是和春没有关系,这就是转的过头了,显得突兀。转句最佳的程度是和起承藕断丝连,若即若离。如果起承是景色描写,那么转句需要补充一个抒情因为我们借景抒情,写景的目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起承抒情了,转句适合写景,补充一个景色描写,用来加强抒情的合理性。绝句的合句要在转句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延伸和总结。转合之间必须衔接紧密。这也是绝句章法要求的至于结尾怎么写?常用的有两种方案。如果转句抒情的时候,已经抒情完整了,那么结尾可以补充一个画面,作为强化和延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景结。记住了,景结的前提是转句抒情完整。如果转句抒情了一半咋办?这就是第二种方案:合句接着抒情呗。景结的好处就是画面感很强,可以把意境延伸很远,很远。结尾要求含蓄蕴藉,意达言外。也要符合主题要求,不能偏离题目的束缚。回扣主题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绝句的章法简单介绍这些下面正式点评诗词题目是夏荷,起句用翠盖来形容荷叶,破题准确。摇波是动词,掩盖也是动词俩动词并列缺乏其他词语调和最佳方案改成统一的样式:翠盖摇波花……前四后三全部统一为:名词加动词或者第二个方案:主谓宾方案写成完整的句子
翠盖摇波掩日长对比一下,大家以后就知道如何调整句子了。一句话如果不是列锦,不要两个名词词组并列。容易造成双主语,从而导致借代不明,有歧义。同理,也不要两个动词词语并列有很多同学为了押韵,后三个字颠倒位置,这样一不小心就造成了俩名词肩并肩,或者俩动词并列,动手动脚。再看承句,进一步铺设荷花的样子这儿写的不错44前四写到了荷花的颜色但是收笔过早,没有尽情描绘。后三用了水自凉,转而写水这里需要顺势,继续用拟人化的写法描写荷花的神韵比如你可以写荷花的含蓄,害羞,用拟人化的词语,具体描写荷花是如何害羞的躲藏在荷叶后面的既然要拟人,就索性拟人到底这样写的诗句才是唯美的。大家记住了这个思路了吗?要多用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比喻,夸张,通感。
这里的前四可以,后三浪费了笔墨。因为题目是夏荷,荷花是主角。接着看转句,专句提到了香,哪来的?荷花身上的所以转句馥香对应翠盖,红裳,关联准确。转得合理这里艺术手法上,用风携来荷花的香味,没有出现人要拟人转合衔接断裂。转句写风吹荷香穿过朱槛,和结尾没有必然的关联转句的馥和结尾的香都是指花香。这里多余累赘本意想写,风把荷花香味吹走了,让你们得不到可惜文字表达欠佳,需要进一步提高。总结一下,章法娴熟,拟人手法的运用不错。文字基本功需要提高,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5.夏荷
易清欢
通直素蕖逾翠阵,熏风殷探续流香。
根源泥淖难污质,体濯清涟无媚妆。
最是贬讥贪墨者,何妨举荐惜荷裳。
逢迎归隐行昭隔,不染修心更勿忘。
   
阴平:香,妆,
阳平:裳,忘,
韵脚阴阳比例为2:2,比例完美!
首字平:通,熏,根,何,逢,
首字仄:体,最,不,
首字平仄比例为5:3,比例合适。题目是夏荷,通直是中通外直的简写,素蕖,白色的荷花。起句破题准确。第一句总写荷花,第二句写的却是风,所以第二句属于废句,可以删除。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趋同,节奏点都是2212,缺乏变化。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符合主题要求第一联对荷根,荷体的描写,暗含荷花品质。上句写的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下句写濯清涟而不妖都是出自爱莲说。品质把握精准合理,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第二联对荷花外延的扩展,也符合荷花品质。上句出自政府的宣传,为政廉洁,但是表意不够精准,还有修改的空间。下句前四后三衔接突兀,缺乏必然的连接。整体看,中二联脉络清晰,铺设合理,符合荷花内涵和外延,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挺不错的就是表达上,还有修改的空间转句描写苦涩难懂,缺乏诗意。应该是表达上没有写出来应有的意境。结尾不染尘埃可以,不染修心是啥意思?总结一下,继续加强章法揣摩。语言的表达苦涩绕口,缺乏诗意。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要做到结尾含蓄蕴藉,朗朗上口。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6,七绝.荷


疏影03兰子


一池碧叶立晨晖,风抚莲花晓露晞。


袅袅含羞枝傲骨,飘香十里映霞衣。






题目是荷,起句碧叶是指荷叶,起句破题准确。总写出荷叶满池的景色。承句进一步描写荷花 ,但是描写的过于笼统粗糙,没有写出荷花的美。晞凑韵。转句仍然描写荷花的美,没有转折。属于和起承衔接过于紧密绝句的转折需要转开,不要继续描写荷花外形,要抓住荷花没有写过的特点来,撇开一笔。含羞,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荷花以人的性格,让荷花形象更加具体灵动。傲骨,写出荷花的品质和气质。建议合并起承,把转句改成承句,然后转句抒情一下。你的转合衔接断裂,结尾写的是花香,采用夸张写法。衣凑韵。总结一下,需要加强绝句的章法训练,诗词缺乏抒情。继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加强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7,七律·夏荷
文/筱筱兰
凌波微步下瑶塘,羞若仙娥试嫁裳。
风动罗裙珠露坠,日烘娇靥粉霞妆。
清姿袅袅水间立,玉骨铮铮淤底藏。
不与春花争艳色,唯随炎夏满池芳。


阴平:妆,芳,
阳平:塘,裳,藏,
韵脚阴阳比例为2:3,比例合适。
首字平:凌,羞,风,清,唯,
首字仄:日,玉,不,
首字平仄比例为5:3,比例合适。


题目是夏荷,这个题目简洁明了,一看便知起句省略了主语:荷花,破题准确。采用拟人化写法,赋予荷花以人的性格,瑶塘:
‌瑶塘‌是汉语中对池塘的美称,最早见于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南朝宋鲍照的《芙蓉赋》中提到“被瑶塘之周流,绕金渠之屈曲”,南朝齐王融的《渌水曲》中也有“瑶塘风清,金堤云平”的诗句。嫁妆,霓裳,都行,但是不要用成嫁裳。别扭绕口不要为了凑平仄,硬改为嫁裳。起句总写荷花之美,为中二联物像铺设起到导向作用。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趋同,节奏点都是2221,缺乏变化。动词形容词:下,试,动,立,玉骨,藏,用得不错!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围绕主题展开,符合筛选要求。第一联分别细致描写荷叶,荷花的美,对应美若天仙,第一联承接导向合理。上句对荷叶的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喻成罗裙,形象具体。尤其是露珠的细节刻画,让整体增色不少,不错下句对荷花的具体描写,采用拟人写法,把荷花写成娇靥,比较形象。日烘,用得不好,影响拟人化的效果。且前四后三衔接不和谐,缺乏动词形容词的调和。第二联写荷花整体形象,但是这句整体描述偏弱,压不住第一联的精彩。上句对荷花的描写,显得粗糙,失去灵气。下句对莲藕的描写,也属于应付对仗,显得中规中矩。转句省略了主语:荷花,关联准确。但是转的庸俗毫无新意。全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都这么写,落入俗套了。转合衔接断裂,结尾含蓄蕴藉,符合诗词要求。但是整体诗意不足,显得拼凑。没有写出应有的意境来总体看,诗词上半截好看下半截拼凑总结一下,章法合理,导向的过度自然合理。荷花得基本资料准备不足,导致中二联物像铺设带有瑕疵。继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8七绝 夏日清赏
文/江小鱼
半亩芙渠隐小园,清风遽起叶裙翻。
游蜂已醉花千朵,墨客凭栏减躁烦。


这首是七绝,七绝的点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题目是夏日清赏,写的是夏天的物像。清赏有点费解,是毫无修饰的观赏呢?还是在清风,清水中观赏?诗词的题目一定要严谨准确,让人一看就明白。千万不要用有歧义或者让人费解的题目我们先看起句,写的是芙蕖,芙蕖就是荷花。荷花属于夏景。所以起句破题准确半亩,很大的一块荷花池里面若隐若现的隐藏着一个小园。这句有问题吗?半亩荷花是一个开放的景色,小园是指精巧的园林。二者都是属于景物,本身就具有兼容性,根本无法区分界限。又何谈隐呢如果小园换成亭台楼阁,水榭花都,九曲花廊,就合适了
再看承句进一步描写荷塘景色遽起:突然起身
你这里就等于两个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这不叫隐身,根本分不清
要隐,前提是一大一小,而且是两个不同的物体比如深林里隐藏着一个小木屋比如大海里隐藏着一条鲨鱼花海里隐藏着一只蝴蝶其二是俩物体都是绿色的风景,无需隐就浑然一体了接着看承句,看起来一句话好像很美,但是事实的画面很单薄,就是荷叶摇曳。一副好看的画卷一定是有叶有花,有水波有小桥。如果单一的荷叶摇晃,很难叫画卷这句要想好看,必须搭配荷花和荷叶。尽可能让画面充实起来。风是无形的,再多笔墨都是浪费一个荷叶动就足以描写出有风了剩下的笔墨留给荷花要注意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你看我前几天写的荷塘月色整体就是拟人化把荷花描写成美女白天不好意思,晚上在霓虹灯下化妆咱们继续看转句转句花千朵对应芙蕖,叶,关联准确但是有废字游蜂已醉=蜂醉这首转合衔接断裂,结尾拼凑,缺乏诗意。这首转合衔接断裂,结尾拼凑,缺乏诗意。减燥烦,别扭绕口,缺乏诗意。总结一下,章法需要加强,文字表达能力需要提高,尤其是构图时候,一定要考虑是否好看,布局是否饱满。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题目是夏日,不能只写荷塘景色
否则就无法涵盖夏日这个范畴题目是荷花就对了,要是题目为夏日,倒不妥。如果要求使用渔阳二法,则也不合理因为渔阳二法需要转句用转折词如果没有要求,则不必考虑




9、七绝.雨后荷
文.梅雪
仙子新妆出镜台,盈盈玉立绝尘埃。
珠翻翠盖暗香送,时有蜻蜓点水来。
这首是绝句,题目是雨后荷审题包含两部分:雨后,荷花。这两部分必须在诗词里提现出来,而且缺一不可。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起句采用比喻手法,直接把荷花比喻成仙子,破题准确。赋予荷花以人的性格特点,非常形象生动。荷花在照着水面,梳妆打扮。新,说明荷花初开这里没有提到雨是吧好歹你也交代一下啊,哪怕让荷叶上挂俩水珠也行啊承句进一步铺设荷花之美新洗,是说刚被雨水洗过承句盈盈写出荷花的轻盈,像少女般轻盈。但是其他句缺少细节描写玉里立用得过于粗糙这里为了和起句对应,需要添加描写少女的词汇比如描写成含羞,羞涩,这次练笔有需要采用渔阳十二法的要求吗?如果没有,就当普通绝句来看转句要转折,就是撇开一笔,写荷花的其他方面要引入抒情部分因为我们写景也都是为了抒情没有抒情的绝句就跟麻辣豆腐里面没有辣椒一样无法接受。大家看看这首的转句,暗香,翠盖对应荷花,关联准确。但是缺少抒情部分如果你是把情融入景之中,那么无需抒情否则的话,最好别忘记抒情这里珠翻对应题目的雨后,有点迟了而且占用了抒情的位置转合衔接合理,一送一来之间,把整体已经铺设开来确实也做到了含蓄蕴藉,符合绝句要求。蜻蜓点水,这里可以看做化用古诗早有蜻蜓立上头隔壁李白也救不了你®®结尾的景结,很有画面感而且典故化得不错可以把你的这首诗词放在杨万里前面先有蜻蜓点水来后才有蜻蜓立上头总结一下,章法娴熟,物像铺设合格,但不够严谨。修辞手法运用娴熟,物像塑造灵动。部分词语还可以更好继续加油!




10、【五律】夏荷
文/晴狼
翠盖擎清露,娉婷裹素纱。  
风摇云袂动,日照淑姿斜。  
身自淤泥出,心从白雪夸。  
幽香浮月色,争界亦无华。
阴平:纱,夸,
阳平:斜,华,
韵脚阴阳比例为2:2,比例完美!这首韵脚搭配非常完美44首字平:娉,风,身,心,幽,争,
首字仄:翠,日,
首字平仄比例为6:2,比例失调。首字平仄比例不平衡题目是夏荷,起句以翠盖来形容荷叶,擎写出荷花的高,破题准确。裹素纱写出荷花之美,娉婷写出荷花在风中摇曳。对荷叶,荷花的描写,画面感很强。起句描写过于详细,过于优美,中二联根本压不住。律诗的起句通常来说要是总分总结构,就要简单描写,说个大概就行。千万不要详细和唯美,否则中二联不是压不住就是无可写之处。要是采用分分总的写法,起句也不要过于精彩,否则后面递进不下去,就没法写了。这首诗词就是起句过于详细唯美,给后面诗句造成很大的压力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趋同,节奏点都是221,缺乏变化。动词形容词:擎,裹,动,斜,浮,用得不错!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也并不完全符合主题要求。第一联对荷花的描写,属于实写。
上句用比喻写法,把白色的荷花形容为云袂,就像云彩的衣袂一般,形象唯美。形象具体,富有诗意。摇可以改为扶,随,效果会更好风随着云袂而动弱化第一个动词,就等于加强了第二个动词下句对荷花的描写,依旧写的是荷花动,有合掌之嫌。淑姿,拟人写法,写出荷花的文静腼腆,赋予荷花以人的性格,比较灵动。擎,清,发音相似,不要连用,影响音律和谐。还可以更好下句由景入情,白雪是是啥?白色的荷花?夸,凑韵了。结尾描写清香,浮字用得不错。诗句看起来很唯美,但是画面感很模糊,就是朦胧之色。词语争界斟酌一下结尾中规中矩,没啥太多精彩谈不上好看,并没有描写景色那么出彩这首的布局上,显得紊乱物像描述,没有做到递进先把精彩的,重点的,压轴的写完了后面无论你怎么写,根本无法超越所以显得头重脚轻。总结一下,章法需要继续揣摩,物像铺设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常规安排。布局也根据需要调整,部分词语表达欠妥结尾要做到含蓄蕴藉,意达言外可以试一试景结继续提高炼字炼句炼意,继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11、五律•咏荷
文/起风了
婷婷一水边,袅袅似灵仙。
重露资清气,轻风扫淡烟。
闲情题意趣,妙理悟幽玄。
相与存吾道,穷通各自缘。
格律自检我点评就不看格律了,默认无误我来说一下,点评律诗的基本步骤首先要检查一下韵脚阴阳比例是否和谐首字平仄比例是否和谐然后审题,看看起句是否破题律诗的话 要检查对仗,词语结构动词形容词的凝练中二联物像是否符合主题要求有没有合掌,偏题,基础错误然后看脉络,看转换衔接看结尾是否新颖含蓄,是否回扣主题这是点评律诗的常规做法咱们是评阅强化班,所以大家点评诗词的时候,也可按照这个步骤点评阴平:边,仙,烟,
阳平:玄,缘,
韵脚阴阳比例为3:2,比例合适。首字平:婷,轻,闲,相,穷,重,
首字仄:妙,袅,
首字平仄比例为6:2,比例失调。比例的失调,会影响韵律和声律的和谐说白了就是读起来缺乏音乐美,节奏美比如这首的首字平仄比例就比较大,没法做到和谐题目是咏荷,起句用婷婷来形容荷花的外形,破题准确。但是婷婷,袅袅,连用俩叠词,影响词语美感。俩已经是上线了,不要超过两个起句对于荷花的描写,采用比喻手法,把荷花比喻成灵仙。比喻贴却,增加了诗词的唯美之感,不错。为中二联物像铺设起到导向作用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趋同,节奏点都是212,缺乏变化。其中:重露,轻风,闲情,妙理,词语结构一致,属于四平头动词形容词:资,扫,题,悟,用得不错!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并没有完全符合主题要求。上联实写,对荷花的描写,并没有写出荷花的神韵来。
资释义:
1.名词钱财;费用。2.动词用财物相助。3.动词供给;提供。4.名词智力。5.名词资格,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应具备的身份、条件、经历等。6.名词资料;材料。7.名词生活、生产中必需的东西。8.“貲”另见“赀”。9.名词资本家;资方。10.名词
(Zī)姓。1.通“恣”。2.逞情;放纵。上句重露,清气的描写,和荷花有啥关系?清气也不是荷花香,这句属于偏题,和起句的导向衔接出现断裂。下句描写风吹过,这里省略了荷花。风吹过荷花,从而产生淡淡的烟。句子表达表面上看好像很唯美,其实也经不起推敲。意向表达并不能提供清晰的意境和画面。况且第一联俩主语都不是荷花,也无法从侧面烘托主题。和起句相比,明显偏弱了。压不住起句第二联虚写,转折句,转而写情。上句写作者因为荷花而产生闲情,所以打算写下来。下句进一步总结出道理,至于什么道理?没说,需要继续看。下句为了对仗而对仗,表达上显得累赘。都是为了对仗,而生硬加塞词汇。结尾写得含糊不清,别扭绕口,生硬拼凑。咬文嚼字一大堆,苦涩难懂诗词的本意难道不是让人看懂吗?相与:和我一起和我一起存我的道理?能解释清楚你想表达啥吗?穷通:
1.形容困厄与显达。
2.动词谓干涸与流通。
3.形容谓阻隔与通畅。你不是早就说领悟了道理吗?领悟啥啊,该说一下了结尾缘凑韵。总结一下,章法需要继续揣摩,词语表达需要提高。物像描写需要抓住特点,写出神韵来。继续提高炼字炼句炼意加油!


45

主题

446

帖子

44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5-7-8 22: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练笔点评
1-4
顺眼间阳光校长点评
1,五律 兰花
文 横渠晨风
幽谷藏仙子,清新出玉容。
馥芬多淡雅,余韵伴醇浓。
纯洁人同爱,娇柔天独钟。
琴心倾墨客,绝色醉英雄。

阴平:钟,
阳平:容,浓,雄,
韵脚阴阳比例为1:3,比例合适。
首字平:幽,清,娇,纯,琴,余,
首字仄:馥,绝,
首字平仄比例为6:2,比例失调。题目是兰花,起句用仙子来比喻兰花,搭配幽谷,破题准确。写出兰花生长环境。第二句对兰花品格的描写,突出清新。符合兰花气质也为中二联物像铺设起到导向作用。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错落有致,节奏点分别为212和221有所变化。动词形容词:藏,出,伴,倾,用得不错!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没有紧扣主题展开。第一联上句,对花香的描写,紧扣淡雅,符合兰花特点。但是馥常用来形容花香浓烈。既然香味浓烈,如何做到淡雅?很显然馥字用得不妥。下句显得拼凑兰花何来的余韵可言?醇浓:醇正浓厚。这里余韵指代不明第二联对兰花品质的描写,并不符合兰花特征。兰花的常见花语

‌高洁与高雅‌:兰花生于幽谷,形态优雅,象征不慕名利、品格高尚,常被比作君子或贤淑女子。‌‌

‌淡泊与贤德‌:代表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和内在修养,古人以“兰章”“兰交”喻诗文之美与真挚友谊。‌‌

‌美好与优雅‌:花香清幽,株型飘逸,寓意生活幸福和女性气质如兰。‌‌‌‌

‌手足之情‌:成语“义结金兰”即源于此,象征兄弟或朋友间深厚情谊。‌‌‌‌
‌爱情与忠贞‌:部分品种如蝴蝶兰、铃兰象征纯洁爱恋或幸福将至。‌‌由于部分品种确实代表对爱情的忠贞,上句也算合理。人同爱,表达别扭绕口,斟酌一下。这句很显然缺乏诗意。下句对兰花气质的描写,用娇柔来形容,并不妥。兰花虽然纤细,但是不柔弱。能够生长在山谷贫瘠地方的花,没有一种是娇柔的。钟凑韵。天独钟,自造词语,别扭绕口。七转,描写兰花的琴心可以让文人倾心。这里用琴心来形容兰花,显得莫名其妙,生搬硬套。过于牵强附会了。这句主语省略兰花,所以关联准确。转合俩句都是写兰花很讨喜,合掌了。而且结尾拼凑扯远了醉,烂大街的词汇。结尾一股老干味油腻缺乏诗词该有的清新脱俗气势和幽兰的内涵不搭配总结一下,章法需要继续揣摩,文字表达能力需要继续提高。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的能力。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2,七绝·咏兰
文/易清欢
一茎幽蕙破轻寒,  纤蕊凝霜立石端。  
不借东风传馥韵,  因缘楚客遗空峦。

题目是咏兰,起句对兰花的描写,用茎,蕙,来形容兰花,形象具体。破题准确。这句描写,抓住兰花外部特征,写得非常不错。承句进一步描写兰花特征,纤蕊,抓住兰花的纤细,轻盈。凝霜写出兰花的清苦立石端,写出兰花生长环境恶劣。其中立字,拟人化写法,赋予兰花以人的性格,也突出兰花的坚韧不屈。承句画面感很强,信息量也很大。转句用馥韵来形容兰花花香,对应蕙,蕊,关联准确。不借东风,这里也写出兰花的孤傲结尾写得生硬苦涩,别扭绕口。和全诗格格不入在表意上,还有很大的修改空间。建议继续修改总结一下,章法合理,物像描述灵动,很有画面感。但是结尾显得急功近利,缺乏丝滑性。继续加强文字表达能力,继续炼字炼句炼意。加油!

3,五律  兰花
文/江小鱼
久住深山里,清纯不染尘。
香生消寂寞,气傲耐寒贫。
但得三分梦,何嗟别样春。
只缘无俗累,羡煞世间人。

阴平:春,
阳平:尘,贫,人,
韵脚阴阳比例为1:3,比例合适。
首字平:清,香,何,
首字仄:久,气,但,羡,只,
首字平仄比例为3:5,比例合适。
题目是兰花,起句省略主语,直接描写兰花的生长环境,但是缺乏可以证明兰花的词汇,所以破题不准。需要尽早导入兰花,免得切题太迟。比如改成:兰住深山里,就合适了起句需要总写,交代兰花生长环境,是合理的。第二句强调了兰花不染尘的特点。为中联物像铺设起到导向作用。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错落有致,节奏点分别问212和221,有所变化。动词形容词:住,染,生,消,傲,用得不错!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基本上符合主题要求。
第一联对兰花的香和气质描写,符合主题特点,但是和导向衔接不准。而且缺乏对兰花的直接描写,从而导致兰花形象模糊。上句写兰花的花香可以消除寂寞,这个说法符合空谷幽兰的特定解析,是符合兰花气质的。下句对兰花气质描写,突出耐寒耐贫。因为兰花多生在空谷之中,本身就是一个贫瘠的山谷,自然具有耐贫,耐寒的品质。这句也符合主题特点。第二联对兰花外延的延续,确实很虚,缺乏必要的关联。上句的三分梦和兰花有啥关系?但得:只要,只有,唯有。何嗟:是古汉语中的感叹短语,多用于诗文表达情感或逻辑转折。其语义包含感叹、劝慰及悔恨等多重内涵,常见于文学评论与古典作品。第二联是对兰花的劝慰悔恨,只要兰花有三分梦,也不至于有不一样的春。这句无论是句意的阐述,还是和兰花的关联,都是衔接不严谨的。其中要描写悔恨,需要提前铺设。中二联之间的衔接,缺乏合理性,缺乏紧密性。有脱节。
而且关联词的衔接和运用,也不融洽。这首典型的五六转,七八合。转句转得生硬脱节。合句应该是想写兰花生在空山幽谷之中,不会受红尘所累,让别人羡慕。这里语言表达,咬文嚼字,缺乏诗意。何嗟,羡煞,都是古汉语常用词汇,现代语言里不用。诗词是写给现代人看的,用不着咬文嚼字。总结一下,需要继续揣摩章法要求,继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4,五律  咏兰
作者:晴狼
空谷涵清韵,孤根寄素襟。
风前香澹澹,月下影沈沈。
悦目同谁赏,怡情自可吟。
不随桃李艳,独守此冰心。

阴平:襟,心,
阳平:吟,沈,
韵脚阴阳比例为2:2,比例完美!
首字平:空,孤,风,怡,
首字仄:月,悦,不,独,
首字平仄比例为4:4,比例完美!
题目是咏兰,起句用空谷,孤根来形容兰花的生长环境。但是这两个词汇并不能证明一定是兰花,破题不准。如果看不出是兰花,则证明破题不准。虽然有个成语叫空谷幽兰但是单独的空谷不能证明是幽兰中二联对仗工整,词语结构趋同,节奏点都是212,缺乏变化。动词形容词:涵,寄,香,用得不错。从内容上看,中二联物像铺设模糊,无法形象描写出幽兰的特征。第一联实景描写,突出兰花外部特征。上句对兰香的描写,比较笼统。缺乏实质性的特点比如兰花的香味是清淡的,这个特点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兰花是否足够形象精准。下句对兰花外部特征的描写,含糊不清,并没有写出兰花的样子属于搭配凑数比如我们看完第一联,并不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兰花的样子就因为你描写的兰花形象不准。第二联采用虚写,写出看到兰花后的感受。上句用悦目来形容兰花好看,这个悦目很笼统但是感受直观,同时带入作者情绪——和谁一起看呢?对应到题目的咏字,符合咏怀要求。下句用怡情来形容兰花,是合理的。兰花因为幽,所以可以用来怡情。搭配自可怜,也是对同谁赏的回答。五六转,虚写兼怀抒情。七八句结尾,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兰花不争的性格。这个性格特点确实是符合兰花花语的。这个结尾虽然立意陈旧,但是符合兰花幽静的性格品质。结尾此字多余,属于加塞凑数。总结一下,章法需要进一步揣摩,语言的精准度也需要提高,尤其是物像特点的把握,尽可能做到准确合理。继续加强炼字炼句炼意。修改一下会更好看,加油!
…………………
5-8
总评阅曾经沧海老师点评:
5.七绝.深谷幽兰
文/辣椒
根生涧谷石崖边,长袖临风逸态翩。
纵是身纤俗难染,芳名总与竹松连。
曾经沧海点评:1、第一句"根生涧谷石崖边"点明生长环境,和第二句"长袖临风逸态翩"的拟人化描写形成空间上的动静结合。第三句"纵是身纤俗难染"转折很妙,带出核心立意。最后"竹松"的意象联结是传统君子比德的写法。2、这首咏物诗以幽谷植物(应为兰花)为吟咏对象,通过对其形态、品性的刻画,传递出高洁超逸的精神境界。
赏析
一、空间构图与动态美感
1、幽谷崖边的生命张力
“根生涧谷石崖边”以险峻环境为背景,凸显生长环境的孤绝(参考山泉“深谷卜居尘世远”的隐逸意象 )。根系扎于石缝的描写,暗示其顽强的生命力,与松竹“千尺寒姿”“百尺柱石”的坚韧形成空间呼应 。
2、拟人化的飘逸风姿
“长袖临风逸态翩”将叶片或花瓣喻为长袖,以“逸态翩”赋予动态美感。此手法类似古典舞姿描写:“水袖甩开似花瓣凌空,衣袂飘飞如隔雾之花” ,亦契合储光羲笔下山泉“映天飞雨”的灵动 。
二、纤柔与刚毅的辩证哲思
1、以弱质承载高洁
“纵是身纤俗难染”强调其形虽细弱,却具抗俗浊的内在力量。此特质可比白牡丹“琼葩羞争艳,国色不染尘”的素净 ,亦如李商隐咏松“细叶犹自傲霜雪”的刚柔并济。
2、自然物象的精神同盟
“芳名总与竹松连”点明文化象征的深层关联:
竹:象征虚怀劲节,如王维“竹喧归浣女”的清净;
松:代表岁寒后凋,呼应“百尺方资柱石功”的担当;
兰:三者共构“君子同盟”,体现隐逸文化中“洗尽铅华”的共性追求。
三、艺术手法与文化隐喻
1、以物喻人的双重投射
全诗表面咏物,实则寄托士人理想:
“涧谷石崖”对应隐士远离尘嚣的栖居;
“俗难染”暗含对“恬淡自守”人格的礼赞(如储光羲评山泉“恬淡无人见,长年自清”);
“竹松连”揭示文人精神谱系的归属,类似韦庄“自葆坚贞质”的自我期许。
2、意象系统的传承创新
在松竹梅传统“岁寒三友”之外,此诗将兰纳入高洁意象群,拓展了“幽兰静雅”的审美维度。如“一缕情丝弹不得,卓然天外一枝兰”的孤傲,赋予植物人格化书写的时代新意。
结语:隐逸美学的当代回响
此诗以简净笔墨勾连自然物性与人文精神,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兰的形神刻画,更在于重构了古典“君子比德”的意象网络。在“芳名总与竹松连”的宣言中,我们既看到王维“空山”禅意的余韵,亦发现对当代人精神栖居的启示——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涧谷清风”,恰如诗末“长袖临风”的永恒舞姿,成为对抗流俗的灵魂姿态。

6.七绝.兰
文.梅雪
涧谷深山寂寂开,清香素影绝尘埃。
微风引得香盈袖,何不移根小院来。
曾经沧海点评:1、第一句:“涧谷深山寂寂开”,“涧谷深山”点明兰花生长的环境,是人迹罕至的深山涧谷,“寂寂开”形容兰花默默开放,不张扬。这里用环境烘托兰花的高洁,因为深山通常象征远离世俗。
第二句:“清香素影绝尘埃”,“清香”写兰花的香气,清淡而悠远;“素影”写兰花的姿态,素淡而优雅;“绝尘埃”直接点出兰花远离尘世的污浊,保持纯洁。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兰花的高洁品质。
第三句:“微风引得香盈袖”,“微风”是触发香气的媒介,“香盈袖”用夸张的手法写香气之浓,仿佛随风飘来,沾满了衣袖。这里从嗅觉角度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兰花的香气,更显其魅力。
第四句:“何不移根小院来”,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为什么不把兰花移栽到小院里呢?表面上是说希望兰花从深山来到小院,实际上是表达诗人对兰花的喜爱,想亲近它,同时也隐含了对兰花高洁品质的向往,希望自己也能像兰花一样,即使身处世俗(小院),也能保持纯洁。
接下来,分析意象:涧谷、深山、清香、素影、微风、小院。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氛围。深山涧谷象征远离世俗,清香素影象征纯洁高雅,微风和小院则连接了自然与世俗,表达了诗人对兰花品质的赞美和向往。
语言特点:诗句简洁明快,用词准确。“寂寂”“素影”“绝尘埃”等词生动地描绘了兰花的特点,“香盈袖”用夸张手法增强了感染力,反问句“何不移根小院来”引发思考,深化了主题。
情感和主旨:这首诗通过咏兰,赞美了兰花高洁、淡雅、不慕世俗的品质,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向往,希望自己也能像兰花一样,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雅,即使身处世俗之中,也不被污染。2、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咏兰”注入了人间烟火气,让“高洁”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仙物”,而是可亲近、可拥有的“生活态度”。正如诗中的兰花,即使移根小院,依然能保持“清香素影绝尘埃”的本质——这,正是诗人对“高洁”的最好诠释。
具体分析
一、整体感知:一首“带温度的咏兰曲”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七绝,以“兰”为核心意象,通过对兰花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的描写,传递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与向往。与传统“空谷幽兰”的孤独感不同,此诗结尾以“移根小院”的反问,为“高洁”注入了一丝“入世”的温暖,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二、逐句解读:从“深山”到“小院”的精神旅程
1. 起句:“涧谷深山寂寂开”——环境的“孤独注脚”
“涧谷深山”点明兰花的生长之地:人迹罕至的山涧、与世隔绝的幽谷。“寂寂开”用拟人化手法,写兰花在无人问津的环境中默默绽放,不迎合、不炫耀。这种“孤独”并非凄凉,而是坚守自我的清醒——远离世俗的喧嚣,才能保持本质的纯粹。
2. 承句:“清香素影绝尘埃”——形态的“高洁宣言”
“清香”写嗅觉:兰花的香气清淡悠远,没有浓郁的脂粉气;“素影”写视觉:兰花的姿态素淡优雅,没有艳丽的色彩。“绝尘埃”是画龙点睛之笔,直接点出兰花的精神特质——远离尘世的污浊,如仙子般纯洁无瑕。这一句将“兰”从“自然之物”升华为“精神符号”。
3. 转句:“微风引得香盈袖”——香气的“情感传递”
“微风”是连接“深山”与“人间”的媒介,它将兰花的香气从幽谷中带出来,“香盈袖”用夸张手法写香气之浓,仿佛沾染上了人的衣袖。这里的“香”不仅是自然的香气,更是高洁品质的“扩散”——即使身处深山,兰花的精神依然能影响他人。
4. 合句:“何不移根小院来”——愿望的“温暖追问”
结尾以反问句收束,看似问“为什么不把兰花移栽到小院里”,实则是诗人的内心诉求:
表层:对兰花的喜爱,想将其从深山引入世俗,亲近它、欣赏它;
深层: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希望兰花的“清香素影”能进入“小院”(世俗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美好,甚至暗示自己想成为“移根”的人,将高洁品质带入世俗。
三、语言与情感:简洁中的“幽微力量”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寂寂”“素影”“香盈袖”等词精准勾勒出兰花的特点。比如“寂寂”不仅写环境的安静,更写兰花的“孤独坚守”;“素影”不仅写形态的素淡,更写精神的“纯洁无染”。
情感上,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兰”的形象间接表达:
对“高洁”的赞美:兰花在深山寂寂开放,清香绝尘埃,是“高洁”的化身;
对“入世”的期待:“移根小院”的反问,隐含了诗人希望“高洁”不是“孤独的坚守”,而是“可传递的美好”,让世俗生活也能沾染一丝清雅。
四、总结:一首“有烟火气的高洁诗”
梅雪的《七绝·兰》,没有停留在“咏兰”的表面,而是通过“深山—小院”的空间转换,将“高洁”从“遥远的理想”拉回“现实的生活”。它告诉我们:高洁不是远离世俗,而是在世俗中保持本质的纯粹;美好不是孤独的绽放,而是能传递给他人的温暖。


7.五律.兰花
  文/兰子
绰约春兰秀,生长空谷中。
清香盈黛影,素色沐山风。
岂与繁花竞,唯期逸韵融。
千秋君子草,墨迹古今同。
曾经沧海点评:1、首联“绰约春兰秀,生长
嗅觉与视觉交织:“清香”突出兰花“香远益清”的自然芬芳(韩愈《猗兰操》)2,“素色”呼应“天然灵卉异群芳”的淡雅本色(张天赋《兰花》)。
动态意境:“沐山风”赋予静态兰花以灵动生机,似董其昌笔下“习习香风纸上来”的飘逸。
3、颈联品格升华
“岂与繁花竞,唯期逸韵融”
对比手法:以“繁花”反衬兰花不慕浮华的君子操守,契合郑板桥“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的孤傲。
4、哲学追求:“逸韵融”点明其精神内核——在淡泊中达成天人合一,如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的禅意。
5、尾联文化定格
“千秋君子草,墨迹古今同”
历史纵深:“千秋”将兰花纳入“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永恒谱系(《咏兰》余同麓)。
人文传承:“墨迹”指代历代文人题咏,如苏轼、文徵明等以诗画铭刻兰魂,彰显文化符号的延续性。
二、艺术特色与文化象征
象征系统的继承
全诗紧扣兰花“清雅避世”“内蕴高洁”的核心意象,与薛网“任是无人也自香”、张天赋“东风真解幽人意”等传统咏兰诗一脉相承。
“君子草”直指儒家“比德”传统,以物喻人,凸显士大夫“不竞繁华”的精神坚守。
语言与韵律
五律体式工稳,中二联对仗严谨(“清香”对“素色”,“岂与”对“唯期”)。
平水韵押“中、风、融、同”(一东韵),音韵疏朗,如幽谷回响。
三、同类佳作对比
诗句    特色    关联本诗
苏轼:“春兰如美人”    拟人化妩媚    共承“绰约”风姿之美 。
郑板桥:“非无浮云闹”    孤傲抗俗    呼应“岂与繁花竞” 。
余同麓:“坐久不知香在室”    清香化境    暗合“清香盈黛影” 。

八五律    叶落归根
文/凝香02~蒙童
叶落霜啼雁,人归外事休。
老屋篱寂寞,闲院草风流。
整饰筹垂暮,修茸再从头。
烹调妻好手,烫酒月中秋。
曾经沧海点评:1、 首联:“叶落霜啼雁,人归外事休。” 叶落、霜、啼雁都是典型的秋景,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但“人归”转折,说明游子归来,“外事休”意味着不再关心外界的事,专注于家乡生活,对比中突出归乡的安心。 颔联:“老屋篱寂寞,闲院草风流。” 老屋、篱、闲院、草,这些意象描绘了家乡的景象,“寂寞”可能指老屋很久没人住,有点荒凉,但“草风流”又有生机,可能暗示归乡后给老屋带来了活力,或者作者对家乡的草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颈联:“整饰筹垂暮,修茸再从头。” 整饰、修茸都是归乡后整理房屋的动作,“筹垂暮” 是说准备在晚年(垂暮)整理房屋,“再从头”表示重新开始生活,体现了归乡后的积极态度。 尾联:“烹调妻好手,烫酒月中秋。” 烹调、妻、烫酒、月中秋,这些意象描绘了温馨的家庭生活,妻子擅长做饭,中秋赏月喝酒,充满了幸福和满足,突出了归乡后的天伦之乐。2、这首《叶落归根》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细节的堆砌,将“归乡”转化为“整理老屋”“妻子做饭”“中秋烫酒”等日常动作,写出了“叶落归根”的真实模样——不是轰轰烈烈的回归,而是平平淡淡的安定;不是对过去的怀念,而是对现在的珍惜。诗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了最真挚的情感:归乡,是回到心灵的港湾,是与亲人共享生活的温度,是在熟悉的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叶落归根”的深层含义。
具体分析:
一、主题定位:“叶落归根”的具象化诠释
诗题“叶落归根”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意象,象征游子归乡、心灵回归。诗人并未停留在抽象的“思乡”层面,而是将“归乡”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与细节,通过“整屋、烹调、烫酒”等日常动作,呈现“归乡后的心安”这一核心主题。
二、逐联解析:
从秋景到家常的温情递进
1. 首联:秋景起兴,归乡的转折
“叶落霜啼雁,人归外事休。”
以“叶落”“霜”“啼雁”三个典型秋意象起笔,营造出萧瑟、清冷的氛围(秋是归乡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
“人归”二字转折,将画面从“秋景”拉回“人事”:游子归来,“外事休”意味着不再牵挂外界的纷争(如仕途、漂泊),彻底投入家乡生活。
对比手法:秋景的“冷”与归乡的“暖”形成反差,突出“归乡”的治愈性。
2. 颔联:老屋的“寂寞”与“生机”
“老屋篱寂寞,闲院草风流。”
“老屋”“篱”“闲院”是家乡的标志性意象,“寂寞”写出老屋久无人居的荒凉(暗示漂泊时间之长);
“草风流”笔锋一转:闲院中的草长得茂盛、舒展,仿佛在迎接归人。这里的“风流”并非贬义,而是生命力的张扬,暗示归乡后,老屋将重新焕发活力。
对仗分析:“老屋”对“闲院”(名词+名词,均为家乡场景),“篱”对“草”(名词,均为院中景物),“寂寞”对“风流”(形容词,反义对仗),工整且有层次。
3. 颈联:归乡后的“重启”动作
“整饰筹垂暮,修葺再从头。”
“整饰”“修葺”是归乡后最具体的行为:整理房屋、修补破损,为晚年生活做准备(“筹垂暮”指计划在晚年安定下来);
“再从头”是诗中的关键句:漂泊半生后,归乡意味着“重新开始”——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启新的生活阶段。
情感递进:从“看老屋”到“修老屋”,体现了归乡后的主动投入,而非被动接纳。
4. 尾联:家常的幸福顶点
“烹调妻好手,烫酒月中秋。”
以“烹调”“烫酒”“月中秋”三个细节收尾,将归乡的温情推向高潮:妻子擅长做饭,中秋夜烫酒赏月,这是最朴素、最真实的幸福;
意象选择:“妻”是家庭的核心,“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二者结合,写出了“归乡”的终极意义——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
三、情感脉络:从“漂泊”到“安定”的心灵旅程
整首诗的情感逻辑清晰:
首联:秋景触发归乡的念头(叶落→人归);
颔联:归乡后看到老屋的荒凉(寂寞),但草的生机带来希望;
颈联:主动整理房屋,为晚年做准备(重启生活);
尾联:与妻子共度中秋,享受家常的幸福(安定的终点)。
四、语言特色:朴实无华的“生活感”
诗人采用白描手法,用“叶落”“老屋”“草”“整饰”“烹调”等具体意象,替代抽象的“思乡”“归乡”等词汇,让诗中的场景可触可感。例如:
“老屋篱寂寞”:不是“老屋很旧”,而是“篱边没有人烟,显得寂寞”;
“烹调妻好手”:不是“妻子会做饭”,而是“妻子擅长烹调”,更有生活细节的温度。
五、格律说明(五律要求)
五律的核心要求是颔联、颈联对仗,这首诗基本符合:
颔联:“老屋篱寂寞”对“闲院草风流”(名词+名词+形容词,反义对仗);
颈联:“整饰筹垂暮”对“修葺再从头”(动词+动词+时间词,近义对仗)。
平仄方面,虽有个别字(如“修茸”应为“修葺”)存在笔误,但整体符合“平起/仄起”的格律要求(本诗为“仄起首句不入韵”,首联“叶落霜啼雁”为“仄仄平平仄”,“人归外事休”为“平平仄仄平”)。

9.七绝·咏兰
文/闻笛
深谷藏芳远俗埃,纤姿玉骨任风裁。
灵均采撷传千载,不共繁花一处开。
【茶言观涩】总体上来说写得比较有韵味。相对不足的是七绝的转句宜轻灵,此处稍见臃塞。可将灵均二字作欲将的虚字,结改作报与灵均一处开。这样会更有重点。繁花在此处相对没有那么必要存在。次韵写一个:
幽芳叶叶净尘埃,逸趣随风写意开。
欲佐书香化流俗,几分淡雅共斟裁。




10.五绝  农家雨夜
文/凝香02~蒙童
时来五月头,一畈麦当熟,
连夜无休雨,滴滴点点愁。
【茶言观涩】此作有诗心,但是无诗句。不合格律要求。写要表达的很多,但是没有抓住要点。我们写个绝句,尤其是五言,要用更多的白描,才会给人更有印象的形象感觉。
用韵写个:梅雨
梅子黄时雨,溪升布谷稠。
南山吹白雾,色染少年头。



11.五绝,兰
文/江遥
涧谷花开蝶,幽如陌上尘。
吟风长袖舞,玉立一佳人。
【茶言观涩】这是:受陌上人如玉。。。感觉而产生的影象。有观兰花之后的意象感觉。但是形象是第一位的。要先写形象,从形象中升华。这个作品如果扩写一下,改作七言,连接得会更好一些。次韵写个同题:
兰叶发幽谷,清氛绝俗尘。
蔼然香满室,慰眼意中人。



12.五绝.兰花
文/孤客
细草香盈袖,微风涤远尘。
深山谁识尔,避世受清贫。

【茶言观涩】前两句写得很不错。转得也是很平稳。但是结得有点寡淡了。可以作绝世任清贫。这样就有些逆挽的感觉了。
用韵写一个:
葳蕤生腐草,冰魄净嚣尘。
点染诗心瘦,相偕意化醇。

13,兰
文/之之忧乐
细长叶绿轩辕剑,刺向八方将待行。
秀女黄巾闲出几,随风轻舞不吱声。

这首是上一次练笔遗珠题目是兰,起句描写兰花叶子,采用比喻手法,把兰花叶比喻成宝剑。形象具体,破题准确。但是细长属于口语,非诗家语叶绿轩辕剑,属于废字过多特点虽然把握精准,可是词语臃肿,降低了诗意。细叶()如剑。这样,括号里可以填写动词形容词,用来让叶子形象更加饱满细致。绿叶纤纤身似剑。起句写兰叶如剑,承句进一步描写叶子刺向八方。前四衔接合理后三将待行,是啥意思?让人费解转句采用比喻手法,把兰花比喻成秀女,黄巾,应该指的是黄色的兰花。闲出几?啥意思看不懂又费解了谁来解释一下,啥叫将待行,啥叫闲出几?几闲出?表意难懂这首诗词没有转还在继续描写兰花,不符合绝句的起承转合绝句的转句需要撇开一笔不可以继续描写兰花该转则转结尾对兰花细节描写,符合景结。写兰花要抓住兰花的特点来写还可以查阅一下花语结尾景结,需要转句抒情完整。这首诗词的结尾,动态描写兰花,缺用了一个不吱声,让整体诗意索然无味。粗狂了,缺乏少女的娇羞感。怎么看都不像秀女我们写兰花,可以参考深谷幽兰这个词汇让写出兰花的宁静文雅,幽静恬美。慧智如兰大家要多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兰花当成人来写。加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1 06:37 , Processed in 0.10976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