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轻寒一剪梅

资治通鉴班轻寒一剪梅作业整理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五年级第四讲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業:你對漢武帝利用罪犯充實邊疆的看法?
将不法之徒和与皇帝做对的人流放边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一贯做法,只不过,汉武帝是个先行者而已。
一、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几千年。
二、被流放者在边疆多是被发配充军,戍屯边疆、建造城墙、开矿垦荒、从事文案(主要是被流放的一些官员)等工作。
三、这一政策能起到充实人口的作用,比如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形成了历代不同的流放标准,造就了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处。这种作法一是宣示统治者“不杀”的仁慈,利用对犯罪人或反抗者进行惩罚镇压,二是能促进当地的发展,更好的巩固统治者的统治。
四、我国古代四大流放地:房县(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南临神农架林区)、海南岛(主要是崖州。现为中国一个省,海南岛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丰州(丰州镇现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安市位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伊犁(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
五、古时有很多被流放者未到流放地就死亡了,因为路途遥远、心理不安,即使是到了目的,也是九死一生,对当地的气候、饮食等等难以适应。
六、不过,也有一些很出名的人,到了流放地,不灰心、不自落,反而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之举,比如柳宗元,被贬到今天广西柳州,实行教化,人民感其德,把地名改为了柳州。比如苏轼被贬海南,比如林则徐流放新疆,更是干出了世人为之敬仰的大好事。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五年级第五讲作业 晋01-轻寒一剪梅

你怎麼看待漢武帝一心想成仙?
天赐神武,地造功成。开九地之大和,创千秋之伟业。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于是企于神明,耽于生死。窃圣谟而自诩,师黄老乃无穷。高耸丹炉,遗垢病于后世;轻薄人命,伤休明于汉时。然则既为人,堪颂圣?凡尘碌碌,攘利熙熙。可免俗者孰人?
尤叹天不假年,水流人老。若得汉武为仙,于我中华何幸也!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交五年级第六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作业:你怎么看待汉武帝对卫满朝鲜用兵。

朝鲜自古以来与中国有着不可分分割的联系,无论是箕子朝鲜还是卫满朝鲜,他们身上流的是华人的血,骨子里就是中华的一部分。因避祸而偏安一隅,形成了汉武帝时,乃至如今的朝鲜。

事件:卫满的孙子卫右渠成为朝鲜王时,更是大量招引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氏政权的实力;而随着卫氏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与汉朝通商朝贡。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朝鲜半岛邻近国家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制,率众28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
  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为加强与卫氏朝鲜的藩属关系,派涉何为使节前往朝鲜,劝谕右渠王改变对汉朝的不友好政策,结果无效。涉何对出使没有结果非常气恼,在回国途中,将护送他出境的朝鲜裨王长杀死,并将情况飞报汉武帝。汉武帝不但没有责怪涉何,还任命他做辽东郡东部都尉。右渠王对涉何怀恨在心,发兵突袭辽东,杀死涉何。这便是著名的“涉何事件”,它成了汉武帝发动对朝鲜战争的导火线。
  就在这年秋天,汉武帝发兵5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从齐地渡过渤海;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从陆路出辽东,水陆两路联合攻打右渠王。杨仆的水军先到达朝鲜列口(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未等荀彘的陆军到达,就单独率领水军进攻王险城,结果战败。荀彘的陆军遭遇朝鲜西部大军,久战也没有取胜。
  两路大军出师不利,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武帝再派卫山为使臣,前去晓谕右渠王。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迫,表示愿意降服,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马匹。然而,当太子带领1万士兵前往汉朝时,使臣卫山和左将军荀彘怀疑太子有阴谋,要求他的军队不能携带武器;太子则怀疑使臣和左将军要谋害他,便率军返回王险城。
  此事激起汉廷的愤怒,命令在朝鲜的两路大军加紧进攻王险城。由于王险城长期被汉军包围,在抵抗汉军的问题上,卫朝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
  公元前108年夏,朝鲜右渠王被主和的臣属杀害,王险城终于被攻陷,卫氏朝鲜灭亡。汉武帝把卫满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

       从事情发展过程中来看,起因与引火索,并不是朝鲜一方。杀使者,控制皇太子,这样的做法让右渠王无法容忍和接受,才是导致战争的原因。汉武帝凭借国力和威势,最终灭了卫满。但从正义的角度上看,这一战,算不上正义之师。从结果上,看,汉武帝四分朝鲜,让它来所带的威胁从此不复存在,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目的所在。
        这场战争结束后,好处在于对汉朝的减少了,朝鲜成了属国。从客观上有利于交流,文化传承等。对统一大业有着战略上的意义。但,抛开所谓民族的身份来看,个人不赞成这样的用兵,它不比匈奴长期以后对国家造成的威胁,对人民生活和百姓生命带来的伤害,那是必须要防卫的。由此想到,世界上从古至今的超级大国,无一不是这样的模式,成吉思汗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乃至如今的美国。为他国做主,想要周边所有国家都要臣服。这便是大国政策,此举则不鲜矣。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五年级第七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作业:你怎么看待汉朝引进葡萄等外国货?如果是匈奴的货,你觉得应该引进吗?   

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天马,汗血马,葡萄,石榴,核桃,的植物,歌舞和乐器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入西域。
个人觉得,对于此题老师应该问引进的好处是什么,而不是为是否应该引进。
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才是一切的本源。魏源曾在《海国图志》的写作目的中写道: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就是现在各国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最根本想法。
只要是好的,物品也好,技术也好,人才也好,都可以为我振兴而用。何必分是西域的或者匈奴的,日本的还是美国的,我们学习的,可以是他们的技能,文化,也可以是他们奋斗不息的精神。尊重对手,学习对手,我们才有一天,能成为对方眼中看得起,看重的对手。
引进的作物和工艺,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我国的文化。是利国利民之举,也是大国本应该有的风范。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五年级第八讲作业 晋01轻寒一剪梅

作業是你怎麼看待大宛對漢朝的屈服。

小国之富,必为大国所不容。无论是海湾地区的石油,还是当年大宛的汗血宝马。概莫如是。
事件从换马开始,过程经李夫人之兄弟李广利而丰富,结局则是可以想象的:小国臣服,纳贡。
从好处上看,就是有利于统一大业,对中央集权的统治有利。大宛后来的推翻汉朝下立的政权,也说明了他们的反抗,想保持自己的尊严。
守拙吧,学学瑞典,瑞士,或者才是小国的生存之道。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学习班五年级第九讲晋组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作业:评价苏武和李陵。


看到苏武与李陵,首先想起李陵初诗的典故。相传,李陵送于苏武的诗开启了中国诗词的先河。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三首李诗与四首苏诗均是后人假托其名所写的,但李陵初诗的说法却得到了普通的认可。
苏武,是正面角色,苏武牧羊,威武不屈,茹毛饮血,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乃归。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满满的正能量啊。
李陵,则是反面角色。因为主帅李广利分兵遇到匈奴单于8万骑兵作战,连战8天8夜,战败被围,投降匈奴。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汉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后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做了右校王,掌管坚昆部落。汉朝再无人马远征匈奴。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汉匈和亲,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恐再辱",拒绝回大汉,遂于前74年老死匈奴。
更有太史公为李陵说情,才导致了宫刑,写出了传世巨著《史记》。杨业兵败,遇到李陵碑,撞其而死,成就了杨家将的千秋美名。
李陵是一个复杂的角色,连战八天八夜,勇武与才能远在李广利之上。这次失败之责本在李广利而非李陵,但看在李夫人的面子上,岂知不是汉武帝迁怒于他?有错便要有人承担,不是李陵就是李广利。君主之心,存念则可怖也。
若非夷其三族,以李陵之忠勇,是否真降,未可知也!
苏武归国,李陵之悲,岂无真情乎?
历史,总是盖着层层面纱的,就算是身处今世的我们,又能明白地知道当今发生的每件事情的真象吗?更何况复杂的千年前,不通音信的两国之间。故事传到如今,也就是故事,历史如何,唯有大漠黄沙,皎皎明月,才清楚地明白吧。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五年级第十讲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1.作为君王,应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
2.作为太子,应当在生活中注意哪些事情?

答:1.作为君王,应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
君王也是人。人的情与欲在君王身上会加倍地放大,因为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性情和欲望上的特点,则会被无极放大成国家的欲望。“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宣德年间,宫内玩促织,小小蟋蟀身价上千。更有甚者,烽火戏诸候,江山送岳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不胜枚举。
如何将自己的私欲,与国家大事,大政分离。这是一个君王的必修课。因为古时君王的权利没有任何约束,导致个人喜好成为一个国家成败的根源所在。
放眼当今,亦有可借鉴之处。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企业领导,再到每一位家长。如何将自己的私心,私欲与公事,正事分开,皆同理。

2.作为太子,应当在生活中注意哪些事情?
太子,在古时是无数皇家子弟拼了命去夺的。但是太子难当,也是人所共知的,从扶苏到李建成,身首异处的太子数都数不清。究其原因,或者不得于父心,或者受兄弟排斥,被人所害。如何保住太子地位,如何谨言慎行,如何上得皇帝欢心,下得臣民拥护,是经过多少人研究和实践的。
放之当代,如何做好一个基础官员,如何当好一个下属,则是相同的道理。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五年级 晋01轻寒一剪梅 第十一讲作业

作业:评价汉武帝的一生。

汉武帝的功过
功:
1、颁布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困扰汉王朝多年的同姓诸侯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2、发动大规模对匈奴作战,有效缓解了匈奴对汉王朝边境地区的威胁,为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适应加强统治的需要,改变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效率。
4、扩大了国家的疆土和统治范围,历史上第一次将西域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范围。
过: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强化思想统治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好大喜功,浪费国家的民力、军力和财力,发动了一些意义不大却损失巨大的战争。
3、好迷信,渴求长生不老,既耗费了大量财力又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晚年始知悔悟。
4、统治期间,税负劳役繁重,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基础的稳固和百姓安居乐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司马光讲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评价,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司马光的评价几乎全部是负面的。基本上否定了汉武帝在内外政策上的许多方面。
再看史记: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人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汉武本记以封禅之事为重点来写。
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等人谈话时,评述了汉代几位皇帝。他认为广为史家赞誉的“文景二帝”实乃无名之辈,守旧之君,原因是跟在前人后面,“萧规曹随,偏于保守,没有创新。”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做为一个开疆拓土的帝王,秦皇汉武并称,他无疑是千古一帝,其性格特点也在他的统治下展露无余。他既是性情中人,又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既是金屋藏娇的有志小儿,又是振兴中华的威武大帝。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五年级 晋01轻寒一剪梅 第十二讲作业

1、 盐铁专卖政策的优缺点。
答:自管仲提出盐铁专卖政策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皇家无一不严格执行这一政策。
究其原因所在,就是因为盐铁买卖是因家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为了国家的稳定与人民生命安全有所保障,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国家减少刀兵,促进了繁荣发现。
缺点当然明显,众所周知,有垄断就会滋生腐败。中国历朝历代,盐运使都是肥差美差,富得流油的工作。而经过层层盘剥后,到了人民手中的盐价格往往高得令人心惊。
其实,这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各有优点与缺点,怎么把握好这个点,控制好这个度,才是关键所在。


2、对苏武进行评价。
    答: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苏武是西汉的使臣,被匈奴扣押,流放将近二十年,苏武被匈奴放逐到北海边以后,得不到粮食供应,便挖掘野鼠,吃鼠洞中的草籽。他手持汉朝的符节牧羊,无论睡卧还是起身都带着它,以致节杖上的毛缨全部脱落了。忍辱负重,终得归回。  苏武对西汉朝廷只有感恩之心,没有相怨之意。
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兄弟苏嘉、苏贤因侍奉天子有失而相继自杀,苏武妻改嫁、儿女生死不明。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耿耿忠心,铮铮铁骨,苏武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华夏民族的后代,为自己的民族奋斗。

他坚忍,故能在单于的威胁利诱下不为所动;他忠贞,故能在北海十九年杖汉节牧羊。十九年的艰难困苦,虽损坏了他强壮的身体,却丝毫不能撼动他坚定的信念。他用十九年的风霜雨雪,表明了对信念的坚守。
这份信念与坚守,是我们现代人最缺乏的,这种坚持也是成就事业所必需的。一件事做上一万次就会成为专家,一个信念坚守二十年就会成为信仰。
苏武精神,值得学习。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五年级 晋01轻寒一剪梅 第十三讲作业
1.汉朝对匈奴保持强势的原因。
答:外交政策必须因对手而确立,如果是友善国家,则可正常邦交,如果是儿狼子野心的对手,则必须打败它再说话。
这件事,历史无数次证明过:日本只会臣服于打败它的强者,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武力上。对汉唐的恭敬,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就可见一斑。
汉朝对匈奴的强势就是这个原因。
汉与匈奴之间,只有打出来的和平,没有谈出来的平等。虽然大汉朝几乎用尽举国国力,来试图打败匈奴,但是,战争持续了二百多年,才算是与匈奴休兵。虽然无数史书上,大书特书,说汉朝大败匈奴,其实,匈奴离被打败离的还很远。只不过,恶劣的地理环境让他们无暇再战,也因此给了中国后世一段时间内的安定。
弱国无外交,强国强民才有话语权,此话永远不假。因此,有时间怀古,莫若强今。华人在外受辱,在外被绑架,辱华事情频发,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正在崛起中,世界上太多国家不想接受这个过程。但是,我们的强势,是会随着国力的强大,民族的富强,逐渐呈现出来的。
兴国,才是硬道理。

2.讲一讲人们对于“信义”二字的把握尺度。
答: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信义两字,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仁义理智信,被无人追究捧,也被无数人棒杀。
为人,不可无信,不可无义。
为官,最怕无信,最恨无义。
为国,恐致无信,恐成无义。

然,若纠结于此,一条线划来,所有事情均按此办理。则后果的可怕的。与小人交,信义固定是自守,却是致命的弱点。学会自我保护,灵活变通才是生存之道。

信与义,是心中的底线。
管理好信与义,则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46 , Processed in 0.1034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