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885|回复: 1

唐09云淡风清补交作业

[复制链接]

4

主题

86

帖子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4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2-7 18: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09 云淡风清补交作业
第三讲
1.汉朝面对匈奴的入侵,在大规模反击尚不具备时机的情况下,应当如何应对。
当国力不济时,以卵击石的确是呈了一时之快,但也缺失惨重,给对方更多打击自己的机会。无论是刘邦还是勾践,他们的休养生息之道,忍一时之辱的坚忍,都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汉朝面对匈奴的入侵,以小损失换取时间,为以后的大规模反攻提供条件是对的。
其一、发展经济。打仗打的就是钱,这是自古以来的硬道理。弱国无外交,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发言权。
其二、加强军队训练。就是要和谈,也要在胜仗后和谈,谈判桌上谈不如用胜利来增加一些法码。
其三、文化渗透。中原文化博大精神,外民族入侵,就算是成功了,元朝,清朝入主中原后,依旧不得不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导致满族的整体汉化。文化和信仰的征服才是取有效的,永久的。
谋定而后动,如此便是。
2.说一说你对于金钱的态度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于家,于人,于国,于已。百利而无一害。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首先是个物质充裕的社会,在尚没有实现 按须分配的社会,努力实现金钱的充裕是每一个人活得有尊严的前提。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一个人如果经济条件好,会过得快乐,一个国家,国库充裕兵力充足,才能立于世界之林。仇富悯贫,实则无能之举,避世而无为之由。


第四讲作业
详细评价一下汉文帝的一生。
答:评价汉文帝,不由得给他一个赞。
评说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名望并非第一序列的汉初皇帝。他的智慧,他的仁慈,他的孝道,他的圣明。给汉初的经济恢复、文化建议、军队训练、民心归向带来了无以伦比的进步。没有文帝,汉高祖的霸业有可能如秦一般二世而终,没有文帝,汉武帝千古一帝的美名更是无从谈起。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承上启下的皇帝。时间和精力有限,早晚有一天,会写一篇汉文帝的赋,好好描述一下我心中崇拜的这位贤者。
简述一下:
一、幼而韬光养晦。
高祖子孙众多,夺谪之战在所难免。刘恒与母远避边疆,看似无意染指朝政,实则保身。同时,他并没有闲着,练兵,养士,孝母。结果是:其它人在争皇位的时候,他先得了贤孝之名。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刘恒能成为继承人,有其历史偶然性,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二、继位而极谨慎。
刘恒继位,小心谨慎到近于绝对的程度。1、跟王府里的近臣商量了方案,先以有病为由推脱了好几次,用来争取一些时间静观其变,并派人去跟朝廷里的一些大臣打听确认,得知确实是局势已定,大臣们的确要拥立自己,才动身来到京师。
2、在面对由代王到天子的转变,他掩盖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而静观事态发展。
3、君无私语。婉转回绝了周勃的邀功,巧妙地处理了迎他登基的功臣之间的关系
4、不责卫兵。接手皇宫,不动武,不责罚。彰显了个人的风度,也稳定了人心。
5、在自己的侄子被大臣诛杀的时候,他忍住自己情感,选择了沉默,喜怒不形于色,内心却做了细致的分析判断。这些都表明刘恒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清醒的头脑。
三、为君而体民意。
汉初的经济,衰退到惨不忍睹的程度。一个简例:大臣无马上朝,骑牛。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外有匈奴侵犯,内有饿殍遍野。此时,他的对内对外政策,显示了一位明君的智慧。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四、仁孝而感天下。
亲尝汤药,是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和重华大孝齐名,同是列入其中的两位帝王。舜的孝,是一种宽容和原谅,而刘恒的孝则黍絫之间,躬身为之。便是我们普通人,有几个能如文帝一样侍奉自己的母亲?何况,他是一国之君。

四年级第五讲作业:
1.谈一下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
答:一个家庭能否愉快和幸福,兄弟姐妹的关系占括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兄弟姐妹间互相体贴关心,互相帮助,长爱幼、幼尊长,产生矛盾时互谅互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必然觉得心情舒畅,十分幸福。然而,兄弟姐妹天天相处,出现纠纷和矛盾是难免的。如何才能避免将小事弄大,不伤兄弟感情呢?这就需要了解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
1.互相友爱
友就是和善相处,爱就是亲厚相待。兄弟姐妹能友爱,必定能使父母欢心,这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之一。一个人要能和别人互助合作,就要从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做起。如果不能见友弟恭,哪能长幼有序,敦亲睦邻,为人友善呢?假如兄弟姐妹不互相友爱,弟妹对见姊不和顺,见姊对弟妹不友爱,轻则形同陌路,重则兄弟阅墙,同室操戈。
2.相互礼让
我们时常会看到兄弟姐妹小时候就相争不让,长大以后,为争家产,对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残。要相互帮助。兄弟姐妹虽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在智力体力方面,仍会有差异,在未来的成就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富贵,有的贫贱,总须互相帮助与扶持。兄弟姐妹能互相帮助,就能互相合作。
要相互劝善规过,进德修业。兄弟有手足之情,相互影响很大,凡事最好商量,最易合作共事。但不可狼狈为奸,互陷于不义。当兄弟做错事时,要劝善规过,却不可同流合污。
总之,兄弟姐妹“本是同根生”,这种江海深情是其他任何关系也无法代替。切不要因争一时之气,或为了身外之物而破坏了手足之情。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兄弟姐妹关系是最真诚而持久的,是亲密和友谊的象征。



2.处置七国之乱,景帝正确和失误的地方都有哪些?
答:景帝处置七国之乱时,正确的做法是启用了老臣周亚夫,拜周亚夫为太尉,领军退敌,一举平定了七国之乱。这是景帝明智之举。
   景帝失误的地方:轻信袁盎之言,斩杀晁错是一大失误。这是他失查之处,叛乱的七国所谓起兵是为诛杀晁错,只是借口而已,吴王预谋反叛已有几十年之久。实际上晁错所做所为并不是为一已私利,确实是出于皇权考虑才建议汉景帝削藩。汉景帝杀了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王报了仇,但却未能使叛乱的七国退一兵一卒。


4

主题

86

帖子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4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8: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年级第六讲作业
作业:简评汉战胜项羽后刘邦所采取的安天下的策略。
答:汉战胜项羽之后,刘邦颁布了一系列力图拨乱反正、稳定人心、谋求发展的政令,实力证明了刘邦不仅有能力赢天下,更有能力安天下治天下。
    首先,刘邦下诏:原衡山王吴芮助诸侯军灭秦有功,恢复爵位,改封长沙王;粤王无诸助诸侯军灭秦,恢复爵位,封闽粤王。这诏令里释放出怎样的政治信号呢?
1、助诸侯灭秦者有奖,赏罚分明能充分表明统治者的态度。吴芮和无诸此时可以发表获奖致辞——《论站对队的重要性》。
2、拨乱反正,以前不合理的错误的决定要彻底推翻。
3、宣示皇权,现在他刘邦是老大,封谁他说了算。
4、稳定闽粤蛮夷。天下初定,以封赏的方式来稳定边地不失为一个识时务的办法,毕竟这时候如果边地有变,政府军还得分精力去平叛。吴芮和无诸的封地不仅失而复得,而且还更大更好,这怎能不叫他们对刘邦感恩戴德,誓死效忠而后快呢?
    其次,建都洛阳。首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一个中央集权的新生朝代来说,首都的确定无疑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国不能一日无主,同样,国不能一日无都。
    第三、士兵复原回家。这是个大得人心的举措。连年战乱,士兵和士兵的家人都痛苦不堪,大规模裁军,既顺应人心,又节约了军费开支。士兵多为壮年男丁,复原回家以后,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生产。一举多得啊。
    第四、人口登记入籍。因为战争,人口流失严重,那些因为避战祸而流离失所的人群渴望回归家园,同时这些流徙的人群也极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那么,这时候进行人口普查,使百姓既安所居,又能恢复农业生产,实现一方稳定,当然是极好的。
    第五、官吏应依据法律义理进行教诲,处理纠纷,不得鞭笞侮辱军中官兵。这可以理解为依法行政,这个“法律义理”约束的是执法者,除了法律制度,他们还要遵循“义理”,法律不外乎人情,相当人性化。从“不得鞭笞侮辱军中官兵”可以看出,这种鞭笞官兵的现象应该是很普遍的,做出这样的规定,除了褒奖官兵的军功,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对人性的尊重呢?虽然强调是特定人群,但是能够“以理服人”,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第六、凡爵位至七大夫以上的,都让他们享用封地民户的赋税收入,非七大夫爵位及其以下的,都免除其个人及一户之内的赋税徭役,不予征收。从这一政令首先可以看出的是等级制,达到一定等级是有特权的,可以受人供养。对于封建制国家来说,等级制等同于社会秩序,维护等级制也就是在维护封建统治。其次,七大夫及其以下爵位的免除一人及一户的赋税徭役,这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秦统治时的苛捐杂税使百姓苦不堪言,暴政也是秦历二代灭亡的原因,刘邦对这一点看得是很清楚的。战乱之后与民休养生息,关乎的不仅仅是民心,更是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毋庸讳言,作为开国之君刘邦的确有治国之才。
四年级第 七讲作业
作业:韩信等人为汉高祖得天下立下了大功,当汉家天下稳固后,这些功臣又成了威胁汉家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自汉代几乎是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后政权一稳定就开始了对那些功臣伸向了防患于末然的刀,试分析功臣与帝王之间的怎么样才能不流血的方式化解。
答:我认为就“功臣与帝王”这个前提来讲,化解很难,因为人本性贪婪,人从来不会克服这个本性,因而权利之争从来不会停止。如果真有化解的可能,那么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从帝王方面来说,“杯酒释兵权”,威逼利诱功臣交出家伙,老老实实听话,该干活干活,该养老养老,想造反,绝无可能。
第二,从功臣方面来说,要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功高震主那是要付出生命乃至全家老少的生命的,及时主动抽身为妙:要么做出贪恋金钱土地美女玩物丧志之态,让帝王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没有野心的酒色之徒,不再起防范之心;要么抱病还乡,躬耕南亩,彻底不跟皇帝玩了,远离权利圈,远离是非和邪恶。
第三,把这个前提打破,就是改变这种皇权制度,不搞极权,而是如现代国家一样,搞些权利制衡,或许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当然,这就超出本题所讨论的范围了。

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作业:简评“高帝与冒顿和亲”对后世的影响。
答:  高帝与冒顿和亲政策,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也使中央王朝扩大了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双方虽有矛盾冲突,但双方关系基本上是和好的,汉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得到大大的缓解。汉匈两族所订立的“和亲之约”,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匈奴奴隶主的南侵。每次和亲总换得了短暂的和平。从高帝始结和亲到武帝即位,汉匈双方六十多年里并没有打过大仗。这不能不说是和亲政策所起的客观积极作用和亲之约的执行,使西汉王朝与匈奴关系和好,边疆狼烟遂熄,汉匈两大军事集团进入了令人追忆的蜜月期。百待俱兴的西汉得以腾出手来剪除异性诸侯,完善中央集权,为巩固新生的西汉政权赢得了时间。遂由和亲保证边疆的长治久安。并在和平的环境用“厚币以奉之”。在匈奴政权中培植己方势力,最终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纳其民,扩其域”。这也有利于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以固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有利于西汉开拓疆域。和亲还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四年级第九讲作业

作业:
1.分析一下中原王朝屡屡受到北方胡虏侵扰的原因。
答:中原王朝屡屡受到北方胡虏侵扰的原因有:
1)、地理位置,中原地区当时的版图是在内地,远离塞外的大漠异域。2)、中原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民生活比较安定。
3)、北方塞外大漠受地理位置气候的的限制,多是游牧民族,随季节迁移,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他们大多不耕种农作物,基本以狩猎,养畜牧业为主,长于骑马善猎。因此,他们的马上作战能力远远优胜于中原的军队,从西汉起,中原就一直和少数民族进行着对抗,期间历数五位皇帝时间长达60多年,一直是采取防守的政策,面对匈奴的袭击,常常无法按时回击,很难有有效的方法予以应对。到了汉武帝时期,改版了作战策略,转被动为主动,采用积极的攻击方法,派卫青、霍去病深入大漠、学习骑术,操练军队,从此,汉朝的军队以骑兵作为主力。
4)、中原的文化比较先进,文明礼节也是北方胡人所向往的,对外关系和谐,没有攻击性。

2.汉朝开发岭南的必要性。
答:因为岭南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连接了中原和南越各地。秦朝之后脱离了中原,汉朝此时若不采取措施,那么当时必然是一个分裂的局面。汉朝采取统一的政策实施管理,开发岭南,促进了民族团结,是各个民族能够和睦相处,缓和了民族的矛盾,同时,这样,对汉朝的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原科学技术的发展。
汉朝充分利用岭南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设置郡县,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越人自治。适当的地区,汉朝实行了经贸往来,形成了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综上所述,不管怎样,汉朝从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对岭南的开发都是很有必要的。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十讲作业
1.游侠对于社会是好是坏。
侠客,又称侠士、游侠、豪侠,或单称“侠”,东亚传统社会一类身份特殊的人物,他们通晓武艺,行侠仗义,慷慨好施,打抱不平。“侠客”,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好汉,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
侠客待人接物立身处世,往往有以下部分或大部分特点。个性鲜明,意志坚强,坚守信念;为人公正,伸张正义,具有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急扶危,乐于助人,慷慨轻财,无私利他,不惜舍己救人;忠于知己,勇敢坚强,诚实可信;无视法纪,常诉诸武力,有时好勇斗狠,破坏社会秩序;为了原则和道义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爱惜名誉,如受冒犯,誓必报复,有时做事轻率;生性傲慢,放荡不羁,不受约束,不肯屈居人下,反叛放纵,个人主义,不顾社会整体。侠客高尚勇敢、抱打不平、乐于助人和爱惜名誉的个性,和西方的骑士有相似之处。
战国时代局势动荡,侠客应运而生,保护弱者维持秩序。]当时天下分裂,一些侠客离家远游,周游各国,称为游侠。权贵往往收留许多门客,包括侠士,如信陵君魏无忌就收容许多游侠。]早期侠客社会势力较大,有些侠客有许多部下、追随者和族人,忠心耿耿,连群结党,人多势众,声势浩大,号令一方,如西汉时的朱家、剧孟、郭解等等。这种侠客往往称为豪侠汉高祖游侠出身,非常敬重侠客。]西汉初年,朝廷招纳了一些豪侠为官,如西汉时的灌夫、陈遵,都官拜太守。]豪侠亦往往与官员结交,成为地方官府的吏役,甚至做地方官的爪牙。但从汉景帝开始,那种势力特别强大的豪侠,朝廷视为对皇权和秩序的严重威胁,设法打击,[20]诛杀许多豪侠,汉武帝更是大规模有系统地加以翦除,如郭解、萭章等。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荆轲本是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后来逃回燕国)的“食客”,因受主人的差遣而不顾万分危险前往咸阳刺杀秦王。荆轲最后失败了,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
在这里,荆轲身兼两个身份——一是刺客,二是“食客”。但在战国时代的人看来,荆轲其实就是一位“侠”。这里关系到当时对侠的定义,东汉史学家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而《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集解引如淳曰:“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
由此看来,当时的所谓侠客,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王侯将相家中所豢养的“食客”(或称之为门客、宾客),他们的任务也就是为主人“分忧解难”,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在豢养食客的人物中,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为豫让、剧孟、朱家、郭解等平民游侠立传,而且不惜笔墨,大书特书他们的英雄气魄。最著名的当数孟尝、平原、信陵、春申等战国四公子了。
司马迁对这些游侠不乏赞誉之词。但其实,随着时代的演变,平民阶层中也逐渐崛起,一些富家公子也开始豢养起了游侠。
自《史记》、《汉书》之后,其游侠活动已不再见载于封建正史,后世学者以及今天的研究者遂据此以为经两汉后,游侠已基本消亡。如顾颉刚就说:“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五百年。……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孙铁刚也说:“二十五史中,只有《史记》与《汉书》有 《游侠传》,自《后汉书》迄《明史》都无游侠列传,这正可看出自东汉以后游侠已经没落,不再为史家所重视。”虽然游侠在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他们的踪影。不是游侠“无闻”,而是史家“不闻”了,不问了。
游侠大多具有独立的个性品格和处世方式。也还具有狂放不羁的强烈个性,但由于他们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张扬并放纵自己,所以行事难免绝对,甚至越出规范,招致他们的行事在结果上,甚至在动机上,就与侠的根本相违背,从而使自己时时陷入一种既不被社会权力中心支持,又不被社会大多数成员理解和接受的境地,不过就许多游侠而言,他们并不在乎是否被接受或支持,对于这种个性,封建史家或传统士大夫常用“雄桀”、“轻果”、“佻薄无检操”等词语来形容,其中带有或多或少的贬抑色彩。
几乎所有的游侠,在早年都曾有过放纵个性的经历。有例为证,三国时为孙策所器重,以后官居南郡太守的吕蒙,早年也好为任侠,曾暗随姐夫郑当征讨山越,呵斥不能止。郑当属吏见他年小,不免有些轻视,以为此行不过是以身伺虎罢了,并当面戏弄了他几句,他一怒之下,将人杀死。隶属所为只不过调侃戏弄之意,杀人实在无足称道。
大体来说,游侠是一个功于私名,奋与私斗,结党连群,君臣观念薄弱,家庭观念淡薄,只为义气和名气而生存的人群。回到最初,《韩非子?六反》说道「行剑攻杀,暴傲之民也,而世尊之曰廉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韩非认为,世人所称赞的游侠的品质,正式他们的危害所在。
所谓游侠,亡命傲徒是也。

2评价一下主父偃的为人。
主父偃(前2世纪?-前126年),前汉齐国临菑人(现山东省临淄区),西汉武帝时大臣。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
古代的皇帝,很少能容忍太过强势的宰相,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廷。主父偃在内廷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力。主父偃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诸侯权力大减。
由于主父偃很得武帝赏识,朝野大臣怕他在帝前进谗,故多行其贿,“赂遗略千金。”有人称他“太横矣”。主父偃听后很得意地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时汉武帝同母异父姐修成君得太后王娡爱怜,修成君女名娥,太后想把她嫁给诸侯。太后身边的宦官徐甲是齐国人,请求出使齐国让齐厉王上书请娶娥为王后。太后高兴,派徐甲去齐国。主父偃知此事,就趁机托徐甲进言让自己的女儿也充齐王后宫。徐甲对齐厉王母纪太后说了,纪太后大怒:“王有王后,后宫具备,徐甲是齐国贫人,做了宦官入事汉庭,无所补益,却想要乱我王家!且主父偃是什么人?想用女儿充后宫!”徐甲便回报太后:“齐王愿意娶娥为后,但恐怕如同燕王。”徐甲说到燕王,是因为当时燕王刘定国刚因与女儿、妹妹通奸被处死、除国,且齐厉王确有和姐姐通奸之举。太后因此不复打算把娥嫁到齐国。主父偃也因此和齐国有隙,趁得宠之际告发齐厉王乱伦,被拜为齐国相查证审问其事,齐厉王畏罪自杀,国除。
早先赵王与主父偃素不睦,后来赵王怕主父偃报复,及早上告主父偃逼死齐王以及接受诸侯贿金,汉武帝大怒,下令彻查,丞相公孙弘认为:“齐王以忧死毋后,国入汉,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于是主父偃被族诛。
主父偃绝对是个贪污犯,他不但接受诸侯王们的贿赂,在长安城中也经常接受众大臣的贿赂,受贿累千金。有人曾奉劝他不要过分玩弄权势,不要如此张扬,做人应该为自己留点退路。主父偃却说:“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
  汉武帝可能也知道主父偃有这样的毛病,当赵王的状子来到长安时,他并没有想追究此事。可当他听到齐王自杀的消息后,大为震怒。他立刻怀疑是主父偃逼迫齐王自杀的,于是下令搜捕主父偃。调查结果显示主父偃受贿是真,但并未胁迫齐王,齐王确实是畏罪自杀。既然事情已经调查清楚,那么主父偃虽然有过,但并不是大过,所以,武帝决定饶瞭他。可就在这个时候,公孙弘站瞭出来。他认为:齐王自杀没有留下儿子,王国应当废除,收归朝廷划为郡县;若朝廷不杀主父偃,皇帝您则有贪图齐国领地,故意指使主父偃残害宗室之嫌疑。这段话说得非常精准到位,而且正好射中瞭武帝的痒处。把封国废除是武帝想要的,但绝对不能让天下人说齐王自杀是自己的主意。公孙弘无疑是给武帝出瞭一个只有一个答案的多选题。那就是,必须要杀主父偃,否则,皇帝就要背上骂名。武帝略加考虑,就把主父偃推上瞭断头台。
公孙弘与主父偃并无大的恩怨,二人在性格上与政见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身为三公之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落井下石。公孙弘可谓最善于利用这一诬陷技术。可公孙弘这么一落井下石,主父偃就非死不可。
四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简析汉文帝能继汉位的原因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母薄姬,据《汉书》高祖薄姬传,汉王四年(前203年)汉王刘邦召幸有身孕,当年生文帝,高祖十一年春(前196年)年八岁封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吕后在杀害刘邦爱姬戚夫人和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提议代王刘恒出任赵王,然而被刘恒巧妙拒绝,故而才能够在吕后专权时期得以保命。
吕后死后,吕后一族外戚欲作乱。大臣陈平、周勃和宗室刘章等人以计谋骗来兵权,消灭了掌握兵权的吕氏外戚,打算拥立新皇帝。因为刘恒是刘邦当时现存年纪最长之子,又宽厚孝顺,而且刘恒之母薄氏的家族比较不强势。[1]于是大臣们拥立代王刘恒即皇帝位,是为汉文帝;并且黜杀汉惠帝之子汉后少帝刘弘。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前157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葬霸陵。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奉为贤明帝王的典范。此外,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在中央弱势的时候成功的安抚住了各地蠢蠢欲动的诸侯,为后来景帝处理七国之乱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两个大动作是:安抚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了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了贤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假如文帝的谨慎稳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续下去,汉朝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七国之乱,诸侯王问题亦有希望能够和平解决。
文帝与其妻子窦皇后,其子景帝都爱好黄老之术,假托黄帝老子思想,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为治世方法,文景两世与民休息,轻刑罚减赋帑,文帝本身亦恭行仁孝,生活质朴简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君之一。
西汉末年的刘向曾经对孝成皇帝询问,评价文帝“(讼狱)治理不能过中宗(汉宣帝)之世”、“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为升平”。
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在《二十四孝》里被排在第二位。



西汉初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这一社会现状,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尊崇无为的“黄老刑名之学”。废除秦朝的严苛政策,其实这也是汉高祖进关后所执行的宽厚政策的延续,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休养生息。刘邦鉴于“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的教训,对皇位继承制度重要性和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皇位继承制度不时予以修正,其中重要一点彰显在他于建汉之前,便预立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后来登上皇位后便改“太子”为“皇太子”,可见西汉开国皇帝对皇位继承制度的重视性。
  历史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汉初确定的皇太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般认为,中国专制主义皇权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对于一项维持现行体制正常运作的制度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不能完全有效解决皇位的传承问题。所以就需要一些另外的辅助性的政治措施来加以补救。在皇帝无子、或嗣子早夭的情况下,这时就需要由其他男性皇室成员来入继大统。在汉代的政治实践中,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诸侯王或王子侯被选立为下一任皇帝。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外藩入继”。本文试从西汉时外藩入继的原因进行探索,重点分析和考察了汉文帝从藩王成为皇帝的原因。
  西汉享国二百一十年中,共历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十一位皇帝,据《汉书》帝纪统计,除高帝为创业之主、平帝为王莽傀儡外,惠、景、元、成四帝皆以嫡长子继承皇位,文、宣、哀三帝为外藩入继大统,武、昭二帝则是因嫡长子被废而得继位。纵观历史长河,不难发现西汉的外藩入继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与西汉王朝在选择继承人时综合考虑备选人的综合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以下是汉文帝由藩王成为皇帝之原因探讨。
  根据《史记?吕太后本纪》,刘恒并不是第一个由宗藩入承大统的汉朝皇帝。由宗藩入承大统的第一个皇帝就是所谓的孝惠后宫子常山王刘义(即位时更名为弘)。但他在位时吕后正临朝称制,吕后一病死,他很快就被废黜并杀害了,对政治的影响无足轻重,故关于他的事迹本文不加以说明。所以说真正以外藩入继且对西汉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第一个皇帝是汉文帝。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驾崩,汉惠帝刘盈即位,然而“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在汉高祖时期,吕后在政治舞台上就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听政。”吕后又凭借傀儡皇帝掌权八年之久。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景象。然而吕氏政权的极度膨胀严重威胁到了西汉刘氏皇权的统治地位。虽然刘邦在白马之盟确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信条,吕氏家族称王称候的人不在少数。高后当政时期,“乃立兄子吕台、产、禄、台子通四人为王,封诸吕六人为列侯。”吕氏家族权倾一时。公元前180年,吕后崩于未央宫。功臣集团与刘氏政权迅速灭了诸吕集团后,“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郡。太后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代王刘恒之所以能够被从一个诸侯王一跃成为皇帝,主要是因为如下原因:
  代王刘恒的即位条件完全符合功臣集团和刘氏政权的利益。首先选举诸侯王为皇帝得有适合的备选人,而在当时除汉文帝以外的两种备选人均已不同理由而遭到大臣否决。淮南王刘长为候选人之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功臣集团一方面担心作为高帝少子的淮南王刘长成了皇帝会伺机报复,必然对他们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因为“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淮南王刘长与吕后还是有着一定的感情,“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因此刘长这个皇位的候选人被功臣集团否决了。齐王也是当时的备选人之一,齐王身份为高帝嫡长孙,“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嫡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嫡长孙,可立也。”齐王在血缘系统上是完全符合入继大统的要求,然而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门,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史料中也没有说明齐王本身个人素质不堪皇权重任,只因母家为“恶人”而被否决。功臣集团有了吕氏的前车之鉴,所以是绝对不会再次让外戚擅权的候选人成为下一个皇帝的。所以最后选举代王刘恒为下一任皇帝,缘由为“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瑾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无论是从年龄还是一个皇帝所应必备的仁孝精神,还是其母家的瑾良品质,代王刘恒完全符合功臣们的要求,所以大臣们遂决定让朝中毫无实力的代王刘恒来填补皇位的空缺。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次外藩入继在西汉历史上是一次很成功的选举,当时的功臣们的选举还是很谨慎明智的,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事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仪,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汉文帝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一代贤君所应必备的品质,用行动证明了西汉功臣集团当初选举的正确性。
  作为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方面,外藩入继弥补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缺陷。汉文帝的顺利入继,除了文中所述的原因外也有其他的社会背景导致的各种缘由。其顺利继承皇位,避免了因皇位争夺而引起的国家分裂,有力地加强了统治阶级领导核心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西汉的繁荣和实力起到了铺垫作用,也从另一个角度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47 , Processed in 0.05739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