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123|回复: 7

小渔村资治通鉴中级班晋组一年级第十六讲作业楼下评楼上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7-12-23 1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17-12-23 21:24 编辑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期作业:
1.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2.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2

主题

160

帖子

45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12-29 23: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中级班一年级第十六讲作业   晋02-乡关愁客
台湾的柏杨先生对王莽有极高的评价,他说:"王莽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王莽有他的政治抱负,他要获得更大的权力,使他能够把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王莽是不是儒家学派的巨子,对此我不好说什么,因为他没有什么发展儒家学说的天才著作流传下来。说他是学者,似乎有些牵强。或许在柏杨先生的眼里,他述而不作,是儒家学说伟大的实践家吧。但是在他的帝国里,我们并没发现什么"理想的快乐世界",而他本人的一些作为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在所有古代的帝王中,没有谁像王莽那样一意孤行,他干出很多出格的事博人眼球,令人大惑不解。妄诞迂执,不切实务,半儒半巫,惑人欺世,这就是王莽"儒家帝国"的政治风景。
莽本质上是个半儒半巫的书生,儒当家时,他好古信古,对所谓的远古盛世充满诗意的想象,他向往做一个唐虞那样"万国之主",在黎民百姓"颂声大作"中安享尘世帝王的权力。巫当家时,他信惑鬼神,符命、征兆、认为帝王的权力既为上天所赋,自身便非常人,乃是受到上天眷顾的超人,可和上界鬼神相通,甚至仙升天界,位列仙班。王莽迷信古典,迷信神怪,迷信权力,迷信自己,他所颁赐的治国诏命中,有很多援古自炫、生搬硬套、不切实务的内容。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出台,是要有制度保障和具体实施办法的。而井田制的推行,只有一纸诏命,与其说是国策,莫如表达了他信古复古,对古代帝王的一种向往。因此,它根本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非议井田制,擅自买卖土地奴婢者,罪至死,"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因为没有制度及措施,致使"吏缘为奸,天下嗷嗷然,陷刑者众。"抓了一些人,杀了一些人,徒然造成了一些乱局和社会问题。井田制的国策是完全失败的。王莽的时代,普通百姓挣扎在兵燹、重赋、死亡的地狱里,世族经济和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无丝毫的改变,反而愈发严重。井田制和"六管"令并非解民倒悬的法宝。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王莽不比别的帝王更仁慈更英明,相反,由于他的愚妄和专横,带给了人民更多的苦难。
  王莽迷信神鬼,已经达到神经质的地步。除了耗国家巨资,扰民残民修空前绝后的"九庙"外,他自己常常疑神疑鬼,自我惊扰。一次他梦见长乐宫外五个铜人忽然站起来,甚感不安,因为铜人身上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这是为汉高祖纪功的铭文,他立刻命人将铜人身上铭文刮削掉。他总觉得汉高祖刘邦灵魂作祟,于是,令虎贲武士进高祖庙驱鬼,武士们拔出宝剑,四面望空乱击,用斧子砍坏门窗,又用桃木煮水向四壁泼洒,用赭红色的鞭子抽打墙壁。这些古怪的举动都是为了镇压汉高祖作祟的灵魂。最后王莽还是不放心,于是命令一个将军住在高祖庙里,另外一个将军住到汉高祖的陵寝去,以此来震慑不安的灵魂。
1  王莽推行的土地收归国有,直接损害土地主的利益,不得人心
2,王莽推行的新货币政策不得市场
3,王莽发行的新货币以轻换重变相盘剥


.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一 躬耕南阳 长者之风
西汉末年,国家多事。
王莽 凭借着自己的外戚身份,篡夺了帝位,倾覆了汉室江山。自王莽改制以来,内构民怨,外怒四夷。以至于徭役赋役沉重,人民怨声载道。起义的烽火,自公元年以来便不曾断绝。最大的起义军是赤眉军,绿林军。
自王莽篡权以来,汉室宗亲无不怨声载道。新朝建立前后,就有许多次汉室宗亲的反扑。作为景帝的后裔,刘秀这一只南阳刘氏也不例外。刘秀的兄长刘縯满怀忧愤,又好侠养士,心中以荡平新莽,恢复汉家江山为己任。
刘秀的哥哥常嘲讽自己勤于农事,农活技术过关相貌倒是仪表堂堂的弟弟刘秀,真像是汉高祖刘邦的兄弟刘喜啊。意思颇为明显了,乱世已到,兄长我就要像高祖那样开创一番新的事业,而弟弟你却像汉高祖的兄弟那样没有胆识,就只能被我恩赏庇护了。
惜哉。以兄弟之亲,兄竟不知弟,以光武帝兄长的意气风华,性格刚健却又失于粗疏,在乱世中酿成大祸。
在乱世之中,往往是那些具有长者之风的人笑到了最后。
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刘秀,比如朱元璋。
长者之风,说的不是年龄更像是一种心态。性格不急不躁,宽厚简略,能及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没有触及乱世的几条高压线。当然按年龄来说,还是老滑头们比小年轻更沉得住气。
首发造反,抢先登帝,家族内讧,没有根据地和小集团的,往往是在乱世中出局最快的人。比如袁术,比如陈胜吴广,比如董卓,抢着送死。。。。
这种人,一般都是比较急躁粗疏而又沉不住气。在乱世有了叱咤一方的能力,却没有对乱世的残酷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知今日畅快,哪管他明天死于何处。
新莽末年,天下的乱象已现,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
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南阳起兵,刘秀深思熟虑而又稳健妥当。比起
公元22年起兵时候,已经年近40,是爷爷辈还火爆脾气的兄长。二十多岁的刘秀倒更像是一个长者了。
第二 百战名王 军事才能突出。
凡是开朝建业者,大体上是武人居多。
刘秀虽然在历史行以柔道和大兴文治出名,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也是相当突出的。
南阳起兵之后,刘秀历经新野宛城昆阳等诸多大战。恶战不绝,却终获奇功,在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昆阳大战,在中国的战役史上也是灿烂的一篇。
公元22年10月,刘縯在舂陵,刘秀与李通等在宛城,二姐夫邓晨在新野,同时举义。刘秀的兄长于十月合子弟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举起了反莽的大旗,自称柱天都部,即自喻为擎天之柱。
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战争的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
南阳是个大郡,旺郡,在汉朝地位突出。南阳刘氏一造反,便引起了新莽官吏的大为震恐,重兵围剿。
刘秀兄弟的起义军冬季起兵以来,便屡破莽军,威名远扬。23年正月,刘縯刘秀兄弟二人便连破新莽在南阳的最高军政长官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所部,两人在乱兵中被杀。23年5月,刘縯攻破宛城。23年6月,刘秀等人取得了昆阳大战的胜利,刘秀在战役中,厥功甚伟,风姿远扬。
五月,昆阳被围,王邑,王寻统帅莽军几十万,号称百万。队伍里面还带着从长安来的驯兽员,大力士巨无霸和虎豹熊罴等物。大军围城,坚不可摧。
秦汉以来,出师未有如此雄壮者。昆阳城内军心涣散之际,刘秀等十三人挺身而出,寻找援兵。
援兵被劝来之后,刘秀又亲自率敢死队带人冲击王寻的大军。坐守危城几乎弹尽粮绝的昆阳守军也蜂拥而出,内外夹攻之下新莽四十二万大军崩溃瓦解。又加上天象不安,大风暴雨。炸营的新莽军军心大乱,被起义军内外夹攻下,相互践踏落水者死伤无数。这就是闻名史册的昆阳大战。
一战摧莽,天下震荡,刘秀名扬四海。王莽的政权岌岌可危,号称百万的新莽主力就这样消耗殆尽,王莽于23年10月身死国灭。
从22年10月起兵到23年6月力摧名将,喋血孤城。刘氏兄弟的威名传闻天下,刘秀的军事才能也在战争发挥的漓淋尽致。临小战而怯,临大战而勇不可当,方知善用兵者不逞强而善度势。
一个未经战火的年轻人,能在残酷而又森冷的战争环境中迅速成长发光,大概是天授吧。
后来安抚河北,平定陇西蜀地。光武帝,其实是善于治兵用将的。他运筹帷幄,善用计谋的军事才能名昭史册。不但是人主之才,也有统帅战局的力量。
披荆斩棘,有志者事竟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陇望蜀。皆是东汉君臣讨平天下之时,所衍生而出的典故。
第三 出抚河北 是一个知进退的政治家
刘秀兄弟虽然参战很晚,但是却是时势造英雄。一出山便无人可挡,战绩彪炳。
他们加入绿林义军不到一年,便有了攻克宛城,屡摧新莽大将,昆阳大捷的骄人战绩。
但是舂陵军和亲附刘秀兄弟的南阳宗室毕竟根基浅薄,虽然刘秀兄弟有了骄人战功,和绿林军里面的其他队伍还是相比相当弱小。崛起太快,而亲随人马不足。
22年,因为当时发生了病疫。绿林军被迫分兵,以免损失过重。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为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朱鲔等北入南阳,号为新市兵。在平林,又有以陈牧,廖湛为首的平林兵。
绿林军有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等诸多小军事集团,各怀鬼胎。其余集团的人,对刘秀兄弟的大发异彩是持警惕态度的。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人多而秩序散漫,不想服从刘秀兄弟的约束。刘秀兄长治军严格,士兵战斗力强,但是人少。双方为了立皇帝一事,颇有争执。
终究是绿林军,人多势众,立了更始帝刘玄为帝。更始帝既立,南阳的一干豪强始终愤愤不平,以为刘縯刘秀兄弟才能突出竟不得立而愤愤不平。刘秀取得昆阳大捷之后,更始政权内部的倾轧更加厉害。
由于担心刘縯威名过盛人望过人,便对刘縯痛下黑手。
兄长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死于非命,刘秀却毫无还手之力。更始政权势大,脱离了部队,自己不过是一凡夫。
更始帝怯弱而又无谋,诸将内部纷争不断,刘秀抓住时机立刻回宛城向更始帝叩头称罪,不提自己昆阳大功,唯有称自己兄弟有罪而已。更始帝,又觉得刘秀不与兄长的部下接触,也没有什么危害,就放松了警惕。
杀兄之仇,只是深沉不敢泄露悲伤之色而已。但刘秀独处时,还是时常哭泣,幸好良将冯异时常劝慰他并为他出谋划策。
借助族叔刘赐和他人的说情,刘秀取得了安抚河北的权利。
娶妻阴丽华,成家立业。
去往乱兵从生的河北,开始了漫长的安抚之旅。
在河北,刘秀聚沙成塔。挚友邓禹的到来,冯异等名将的帮助,耿弇等人的投靠。邓晨在常山郡为刘秀输送给养和善射兵马,任光在信都郡勉力支撑。刘秀在河北虽然颠沛,却始终还有反转之力。
借助河北突骑之力,刘秀渐渐在河北有了一席之地。为了扩展势力,获取真定王的帮助,刘秀不得不迎娶了真定王的侄女郭圣通。以后的日子里,郭后为他生了五个儿子。
帝王无亲,连亲事也不能自主。刘秀是一个知道进退缓急的政治家,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赦免杀兄的朱鲔,夺取洛阳。成为帝王的道路,常人不能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8-1-5 16:2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顿明 于 2018-1-5 16:25 编辑

晋05顿明作业本期作业:
1.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答:当时的中下层地主阶级,对于刘家王朝早已丧失信心,他们希望能有一个人出来挽救地主阶级政权,因此,改良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运动便应运而生。而王莽正是这种形势下的杰出代表。      
王莽凭借得天独厚的外戚条件,轻松地爬到政治顶峰,掌握了政权。由于王莽幼年孤贫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认识到当时政治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他就推出了“托古改制”的变革政策,主要是针对土地兼并、奴隶盛行、商人资本发达三个深层次社会问题进行的,因而获得了中小地主的支持。         
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中认为,王莽虽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但他是西汉末年封建贵族中一个较有见识的人物。他指出,在封建正统史学家的笔下,王莽一直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篡窃者而受到谴责和责骂。         
但实际上,“王莽篡汉”这件事对评价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莽实行的改革,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当时人民的生活,是顺应民意的英明之举。         
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却能率先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及大批农民奴隶化,因而提出改制,这不能不说王莽是一个有远见的人。         
当然,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王莽改制的主观目的,当然不全是为了农民利益,而是企图牺牲个别大地主、大商人的眼前利益,来重新稳定濒于崩溃的整个地主统治,也就是“杀富济贫”政策。         
但在客观上,这样的行为对农民是绝对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他的改革才遭到大地主、大商人的疯狂反对而陷入全面崩溃。         东汉政权和西汉政权毕竟有血缘上的联系,自然不会给予颠覆西汉政权的王莽以正面的评价。东汉政权如果肯定王莽,不但是给西汉政权的祖宗抹黑,也是对自身政权地位的嘲讽,所以唯一能做的,那就是对王莽抹黑,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棒杀了王莽,还让后世的人们因无法窥知历史真相,从而对王莽的形象认知产生重大颠覆。         
所以说直到今天,即使有人为王莽平反,依旧会遭到正统派的联合封杀。由此可见,处在西汉和东汉政治夹缝中的短命王莽政权要想还原那段历史,让真相大白天下还真的很困难,所以,王莽的黑锅注定还要背下去。  

2.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大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它成就了刘秀,也给了新莽政权以重创,使之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而刘秀最终能走向成功,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2

帖子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69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8-1-6 00: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海# 于 2018-1-6 00:41 编辑

渔村资治通鉴中级班一年级第十六讲晋组晋25----静海作业

一、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答:王莽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的原因:
1、虚张声势。群雄初起的时候,一旦不能扑灭火焰,则动乱的星火很快就能燎原,到时候再想灭掉他们可就难了。面对土崩瓦解的形势,王莽一味地虚张声势,但没啥用。
2、治国无方,捣鬼有实。王莽想要显示自己的心情是安定的,于是染黑了胡子和头发,立杜陵人史谌的女儿作皇后。此外还设置后宫,遴选嫔妃一百二十人,地位封号分别比照公、卿、大夫、元士。
3、玩弄权术,关键时刻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4、目不识贤,用人失败,将信将疑。选了那么多通晓兵法战策的人担任各级军官,但偏偏选了个如此蠢笨的主帅王邑,什么建议都听不进去,放着汉军的旗帜刘玄不去打,偏偏和小小的昆阳较劲。而且自恃兵力强大,完全是死打硬拼的架势。派将军出征,还要扣留其家人做人质,这样做表明他已经完全不信任下面的人了,这样的朝廷实际上已经死了。
5、国力渐衰,民心向背。
6、装神弄鬼。莽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气尽,伏而叩头。诸生、小民旦夕会哭,为设餐粥;甚悲哀者,除以为郎,郎至五千余人。欺人都欺不了了,还想欺天,可发一笑。王莽利用神棍上台,自己也成了神棍。
7、期满哄骗,威胁利诱。
8、假仁假义,终是激起民愤,碎尸万段。
种种缘由,终使王莽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直至灭亡。

二、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刘秀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
1、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刘秀让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守卫昆阳,自己夜里同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驰出昆阳城的南门,在外面收集士兵。自古帝王创业之初,没有不亲自率兵在战场上拼杀的,靠躲在安全的后方指指画画,是不能服众的。
2、目光远大,善于借用外援。
3、军纪严明,善待百姓。当年汉高帝刘邦能让四海归心,靠得就是“不嗜杀”,入关中后废除暴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因此日后才能轻易还定三秦,为进军中原打下基础。而今,乱世之中,各路群雄多残暴不仁,惟刘秀军纪严明,善待百姓。
4、道义走江湖,德行天下。
5、熟知礼仪,遵章按典。
6、有情有义,善政恩德。刘秀自从哥哥刘被杀,每逢单独居住,总是不吃酒肉,枕席上有他悲泣的泪痕,派遣官属巡行郡县,传播善政恩德。
7、善养士兵,不徇私情,军纪严明,坚持正道,深得人心,众向所归。
8、胸怀天下,任用贤能。
人贤天祝愿,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是刘秀一步步走向壮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619

帖子

20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24 23: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晋12-冰凌花
第十六讲作业:
1.        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篡汉之前,他曾受到万人拥戴,篡汉之后,他又遭到千夫所指。
篡汉之前,王莽是以道德楷模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在内,他尽心尽力侍奉寡母孤嫂、抚养兄长的儿子,自己却勤俭节约、粗茶淡饭,妻子衣裙不及膝;在外,他不惜倾尽家财结交贤达名士,带头捐助受灾百姓,倡议建立明堂、灵台等礼仪建筑,为学者建造一万多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人才,大力宣扬礼乐教化。
因此,篡汉之前的王莽名声极好,受到万人拥戴。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上书支持仿效殷之伊尹,周之周公,给王莽加“宰衡”称号的民众有八千多人;汉平帝元始五年,官吏和百姓因为王莽不接受朝廷封赏的新野而上书的,前后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从这两处历史记载可见,王莽当时是多么受天下人的拥戴!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年,王莽却成了被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
公元23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在渐台被商县人杜吴杀死,头颅又被公宾就割下,尸体也被数十名士兵们分裂。随后,王莽的头颅被挂在宛城闹市上示众,老百姓们纷纷拿着臭鸡蛋烂菜叶去掷击它,有人甚至还把王莽的舌头切下来吃掉。由此可见,老百姓对王莽是多么痛恨!
他“好”改变制度,但政令“烦多”,朝令夕改,不讲功效,故变得快,吹得也快,花样多,收效少。他了解一些时弊,也想解决社会矛盾,但真正做起来,并不精明干练。
他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改制往往“讲合《六经》之说”,只用心于定制,而不着力于兑现,故改制多停留在纸面上,且不无儒家教条的本本主义。
他因阴谋而篡权,故防备臣下效法,“畏备臣下”,不敢放权,所用的官吏大多是阿谀奉承之徒,没有什么干才,却善于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如此王莽,改制岂有不败之理!
总之,王莽改制不仅未能让老百姓从中获得好处,反而增加了老百姓的灾难,这就是王莽为什么从受万人拥戴到被千夫所指的主要原因。
2.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教训
决定新莽政权和汉命运的昆阳战略大决战,以汉军的大获全胜,新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至此新莽王朝赖以抗御农民起义军苟延其反动统治的基本武装力量即冰消瓦解。万民痛恨入骨的王莽政权的彻底灭亡,已是指日可待。新莽军队以42万之众,何以败在汉军1万多人的手下,而且莽军又几乎全军覆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发人深省的。
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
战略决战的双方往往都是倾其全力以赴,即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区进行较量。但是,这次决战却选在了昆阳这个不大的小城,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但就战略全局来看,既非瞰制一方的重要中心城市,也非屏障京师的险关要隘,而仅仅是处于京师长安、战略重镇洛阳、宛城这个三角轴心边沿的一个不大的城邑。占据了昆阳,一不会对京师形成威胁,二难以抵抗洛阳、宛城的南北夹击,莽军如果保住宛城,则汉军即使占领了昆阳,也很难长久保持。因而,在这样一个没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面对不足万人的对手,投入42万大军进行决战,不能不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盲目行动。
莽军错用骄狂无能的统帅
战略决战维系国家之命运,统治之存亡,战场统帅对决战的结局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新莽王朝选定统率42万大军的核心将领不是选贤任能,而是择官高而定,以唯亲是用。莽军统帅王邑、王寻可谓自西汉以来战争史上少见的庸碌骄狂之徒。昆阳战前,纳言将军严尤建议不攻昆阳,直下宛城,一旦解围,昆阳则会不攻自下。这本是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但却被王邑一口回绝,当昆阳小城久攻不下,又拒绝了严尤“围师必阙”的重要建议。结果40多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使本来主动进击的绝对优势之军,完全化为无用之物。假如王邑能采纳严尤提出的各项建议中的任何一项建议,或置昆阳城于不顾,或围三缺一,或接受昆阳汉军的投降,那么昆阳、宛城之战的结局则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当然,这不是说已濒临末日的新莽政权会因此而起死回生,但是汉军若不是如此迅速地全歼莽军主力,无疑将会延长消灭王莽政权的时间。
莽军在战略战役上吃了轻敌的大亏
莽军统帅王邑依仗自己40多万大军的强大优势,根本不把汉军放在眼里。当他指挥大军到达昆阳城下时,不做任何具体的作战部署,即下令攻城,并且盲目狂妄地说:“屠昆阳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在刘秀、李轶等调来援军时,本来充其量不过几千人,这正是莽军利用自己的优势消灭敌人的良机,但王邑等却出于素来轻视刘秀的傲慢轻敌情绪,只出动万人迎战刘秀的3000敢死队,而置自己的千军万马于无用武之地。结果被刘秀军一举冲垮了莽军的指挥中枢,遭至全军溃败。
莽军的失败,还在于其对事关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行动,既无战略全局的作战设想,又无具体的作战策划,任战争情况的自然发展,凭人多势众,把想当然的马到功成的主观愿望当成胜利的事实王邑大军完全按照汉军的意志被动盲目地行动,这就使全军将士难以明了为何而来,为达到何种目的而战,当然也就无从发挥积极主动的作战精神。这与汉军明确的战略目的和周密的作战策划,以及为达到目的主动顽强的战斗精神相比,实有天壤之别。昆阳决战生动地证明,只有优势之军,而无具体的作战策划,单靠盲目行动,兵力再多也不过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没有不被击败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48

帖子

135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50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27 14: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17-快乐爱阳光  第十六讲作业

1.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回答: 王莽在当权前是以人为本,掌权后是以己之利为目的。所以心态主导一切外在的行为,至此是使其失败的主因!

2.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不出风头,不激进,识时务,顺势而为,占尽天时,识人用人得当。懂得在危机关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进退有度,才可能忍一时得一世的功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8-2-8 2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晋18-更上层楼
1.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答,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篡汉之前,他曾受到万人拥戴,篡汉之后,他又遭到千夫所指。
篡汉之前,王莽是以道德楷模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在内,他尽心尽力侍奉寡母孤嫂、抚养兄长的儿子,自己却勤俭节约、粗茶淡饭,妻子衣裙不及膝;在外,他不惜倾尽家财结交贤达名士,带头捐助受灾百姓,倡议建立明堂、灵台等礼仪建筑,为学者建造一万多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人才,大力宣扬礼乐教化。
因此,篡汉之前的王莽名声极好,受到万人拥戴。据《汉书?王莽传》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上书支持仿效殷之伊尹,周之周公,给王莽加“宰衡”称号的民众有八千多人;汉平帝元始五年,官吏和百姓因为王莽不接受朝廷封赏的新野而上书的,前后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从这两处历史记载可见,王莽当时是多么受天下人的拥戴!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年,王莽却成了被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
公元23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在渐台被商县人杜吴杀死,头颅又被公宾就割下,尸体也被数十名士兵们分裂。随后,王莽的头颅被挂在宛城闹市上示众,老百姓们纷纷拿着臭鸡蛋烂菜叶去掷击它,有人甚至还把王莽的舌头切下来吃掉。由此可见,老百姓对王莽是多么痛恨!
他“好”改变制度,但政令“烦多”,朝令夕改,不讲功效,故变得快,吹得也快,花样多,收效少。他了解一些时弊,也想解决社会矛盾,但真正做起来,并不精明干练。
他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改制往往“讲合《六经》之说”,只用心于定制,而不着力于兑现,故改制多停留在纸面上,且不无儒家教条的本本主义。
他因阴谋而篡权,故防备臣下效法,“畏备臣下”,不敢放权,所用的官吏大多是阿谀奉承之徒,没有什么干才,却善于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如此王莽,改制岂有不败之理!
总之,王莽改制不仅未能让老百姓从中获得好处,反而增加了老百姓的灾难,这就是王莽为什么从受万人拥戴到被千夫所指的主要原因。
2.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刘秀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
1、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刘秀让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守卫昆阳,自己夜里同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驰出昆阳城的南门,在外面收集士兵。自古帝王创业之初,没有不亲自率兵在战场上拼杀的,靠躲在安全的后方指指画画,是不能服众的。
2、目光远大,善于借用外援。
3、军纪严明,善待百姓。当年汉高帝刘邦能让四海归心,靠得就是“不嗜杀”,入关中后废除暴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因此日后才能轻易还定三秦,为进军中原打下基础。而今,乱世之中,各路群雄多残暴不仁,惟刘秀军纪严明,善待百姓。
4、道义走江湖,德行天下。
5、熟知礼仪,遵章按典。
6、有情有义,善政恩德。刘秀自从哥哥刘被杀,每逢单独居住,总是不吃酒肉,枕席上有他悲泣的泪痕,派遣官属巡行郡县,传播善政恩德。
7、善养士兵,不徇私情,军纪严明,坚持正道,深得人心,众向所归。
8、胸怀天下,任用贤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8-2-21 10: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交中级班一年级第十六讲作业

一、王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内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用在王莽身上十分恰当。其在短短几年由万人拥戴变成万人唾弃有以下原因:
1、治国无方,捣鬼有术。用人不查,忠臣良言反遭杀戮,小人弄鬼大肆提拔,形成黑白颠倒,国力日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2、汉兵起事,他不采取有力措施平息,竟然染黑发须要显示自己的心是安静的,同时立皇后、选嫔妃,叫那星火慢慢燎原起来;
3、用一个不懂军事的王邑统领平息汉军大事,而此王邑不听谋臣的意见,一意孤行,贻误战机,使战场由盛势变成了劣势;
4、大敌当前,王莽不是赶快启用得力之人扭转局面,而是打悲情之牌,毒死平帝之事本来就是事实,可他却集合公卿流着泪展示给群臣看他的代死策书一副兔死狐悲之相,真是可笑之极
5、汉军攻城在即,火烧宫殿王莽竟然还玩起了祭天之术,此公不死还能谁死。

二、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刘秀多次在不利战局情况下能以少胜多并一步步走向壮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刘秀平时为人忠厚老实,大家都愿意听他的,他有号召力;
2、刘秀做事不是凭借一时冲动,他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天变已成,该改朝换代了,所以才提出起事;
3、刘秀在敌众己寡的情况下,能够做将士们的思想工作,告诉大家,仗打胜了有千万的珍宝,打败了则死无全尸;
4、大敌当前,刘秀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士兵也就学其榜样,不怕死,所以他们的部队以一当十;
5、刘秀经过的郡县,根据能力考察官吏,予以任用,废除王莽的苛刻政令,恢复汉朝官名制度,受到管民的拥护;
6、接受谋士邓禹的合理建议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9:32 , Processed in 0.0678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