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七讲作业

[复制链接]

3

主题

550

帖子

8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6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0-10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七讲作业03-溪水
1你对姚兴的评价。
答: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算是很有能力的了,不过后秦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破船,姚兴花了大半辈子把洞堵上,但是改变不了这个破船的本质,等船吃水越来越深洞堵不住了,姚兴正好死了,只能说时也命也。
他的一生打上了兼具少数民族帝王和羌人滠头集团统治阶级上层高度汉化的代表人物的双重烙印。或许一些爱好者容易注意到姚兴的文化素养极高(在十六国少数族统治者中相对而言)的明显特点,要说形成这一双重属性的时代大背景,无疑要追溯到滠头集团在后赵形成、熔炼的十八年岁月。虽然羌人姚氏集团在后赵这个统治广大汉族人民的军事政权中,从一个来自边夷之地的无缘接触中央政权权力上层的边缘化军事集团,成为后赵统治阶级高层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在这个胡汉政权的政治核心耳濡目染,浸淫已久,自然学会了十六国建立政权必须深谙的那一套中原政治规则。虽然羌姚氏集团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不如苻氏枋头集团那样积极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因而这一族的文化水平提升明显较苻氏来得滞后,但是毕竟已经完成了并不那么充分的“原始积累”,这个集团已经具备了形成国家的能力。姚襄如果当年成功越过前秦地盘打回陇西,肯定也是要效法后赵那样建立政权的。之后姚襄之败让他们的建国之路半途夭折,但是姚氏集团成员的汉化之路却并没有停止。众所周知,前秦苻坚以重儒业著称,在苻坚治下,关中的儒风获得了极大的恢复,史称:“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于是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在经历刘石乱华的斯文尽丧之后,苻坚恢复儒学文化的政策可以说是最为坚定,最为落到实处的。而姚兴的文化素养溯其源头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前秦的,毕竟淝水之战前,他在前秦渡过了十八年的时光。姚兴在苻坚时为太子舍人,侍从太子苻宏左右的率皆公卿子弟,他们出为导从,入为伴读,必然是都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被选为太子舍人的人中,不乏富有文化的士人,如南燕被遣出使后秦索慕容超母妻的韩范,就是利用了他与姚兴在前秦时共为太子舍人的这层关系来拉近距离。观姚兴韩范二人之应答,可以说姚兴不仅在前秦时就与汉人同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富有辩才的汉族人士的交流中完全不存在文化层次上的差距。某种程度上说,后秦的统治阶层的文化层次在前秦时又有所提升,而后秦也是踵前秦打下的基础而进一步发展的,也可以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君王的个人爱好自然而然会影响其执政倾向,故帝王之喜好必然会给他的当朝政治打上深深的个人印记。傅玄所谓“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姚兴个人好儒业,在姚苌马上取天下之后,如姚兴这样的一位文治之主,对于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笼络大族出仕,与其合作以加深其统治基础这方面,是恰到好处的衔接。如果要打比方,姚苌如同刘裕,而姚兴如同刘义隆,他们具有相似的定位,当然比较才能前者皆不及后者罢了。姚兴个人文治方面的表现,一是个人具有出众的文化修养,常以身倡导,以此收关中的汉人士族之心:如他在后秦为太子时,“与其中舍人梁喜、洗马范勖等讲论经籍,不以兵难废业,时人咸化之”;继位为君之后,也一如既往,“每于听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二是留心恢复儒学,前秦二十余年对儒学的重视终在后秦开花结果,而后秦在儒学发展的程度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前秦的水平,涌现出一批大儒: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行修,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凉州胡辩,苻坚之末,东徙洛阳,讲授弟子千有余人,关中后进多赴之请业。兴敕关尉曰:"诸生谘访道艺,修己厉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于是学者咸劝,儒风盛焉。三是重视农业发展,恢复社会经济,这些都是传统汉族政权所特别重视的政策:收降苻登部众后,“散其部众,归复农业”,而非编入军队;“班命郡国,百姓因荒自卖为奴婢者,悉免为良人”,示惠于民,增加国家编户等。四是注重礼制和传统儒学理念:如为其嫡母虵太后哀毁过礼,规格上胜于其出身妾室的亲母,这是符合汉人礼法的要求的,与北魏皇帝即位便尊亲母的“任性”显出献明的对比;又禁断淫祀;“下书听祖父母昆弟得相容隐”等。五是对吏治有过小规模的整治,但是决心不大,成效也不算显著,怀疑多半流于形式或沦为具文。这并非很值一提,但后秦官僚政治犹以重视文法吏的培养为突出特色,“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若州郡县所不能决者,谳之廷尉”,此举依稀让人看到两汉重文法吏的影子,而且我印象中两汉似乎也没有设置官方律学批量培养官吏的,多数不过以家学形式传承罢了。但是必须提一点,就是姚兴虽然个人修养和政治倾向方面都带有明显汉化君王的影子,但是他身上同样有着非常浓重的少数族帝王的气质,而这一点往往是容易为粗略读史者所忽略的。十六国的胡族君主们多好亲征,这是与汉族帝王最显著的差别之一,这是因为胡族崇尚武力,屈服强者,所以胡族帝王们往往身兼全国最高政治权力者与全国最高军事统帅的双重属性,他们常常是一个国家中最能打仗,功勋最为卓著的人。而姚兴虽然在治理国家的汉人编户和选拔构成国家官僚阶层多数的汉人官员时能够看出思维模式是与汉人君主多有一致的,但是他并不是那种端拱朝堂、指授将帅的人,而是屡屡亲征(未统计,但是恐怕超过10次),而且战绩不俗。他真正坐稳帝位,慑服后秦的勋贵高层,靠的就是自己摆平苻登这一大敌的干净利落;而后秦方镇对外战争遇到困境时,他往往大兵亲临。如果说文治是他让后秦兴旺强盛的主要手段,那么武功就是他在功勋高资历老的宗室亲贵长辈的环伺中稳踞帝位二十余年的真正依托。靠着自身无可争议的武功,他才敢给予姚硕德、姚绪与他几乎平起平坐的地位。一切政治笼络都是建立在他自身实力不俗的基础上的,否则这样的笼络只会成为乱源。而且后秦的政治制度同样带有明显的十六国特色,一是军职系统数目庞大,高层多为军事贵族;二是全盘继承了前秦的护军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军镇制度,这一将军人与镇戍固着而非如前朝般从属于将领个人的制度正是形成于后秦时,后来为北魏吸收,广泛运用于构建各边地的军事防卫体系。当年姚苌起家时,除当年滠头集团的旧人从属外,靠的其实是关中羌胡的依附与推举,后秦的建国实质上是关中羌胡的军事联盟的建国,而这一带有明显少数族军事色彩的体系在姚兴时基本是全盘继承了下来,虽然都被纳入后秦的国家军队中,但毕竟是没有本质性的改变。所以,并不能因后秦某些政策的汉化色彩而否认本身所带有的鲜明的“后秦式联盟”的少数族政权属性。姚兴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像孝文,甚至可能并不逊孝文太多,但是政治素养的差异和所面临的不同时局决定了他二人不可能是站在同一高度的帝王。在制服权力上层的政治素养方面,他比有英雄之气、御人之能、擅长恩威并施的乃父相差太远。他的很多政治举措,可以说都是顺势而为,为政风格可以用两个词概括:随波逐流+宽缓。在后秦百废待兴之际,他的这些循规蹈矩的做法可以让后秦渐渐强盛;而当矛盾积累、政治逐渐败坏之际,他在后期的无力也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让我比较无力吐槽的一点,就是对太子姚泓和姚弼的矛盾心理,简直让我看到了当年晋武帝在面对废渣太子我惠时的那种蛋痛。他坚持立姚泓,可以说是基于少数族和汉族礼法都同样重视的立嫡传统,但是姚泓的废渣让他还是心怀不甘,这种心理驱使着他总想培养姚弼作二手打算,因此才会放任姚弼发展势力,祸乱朝纲,咄咄逼人。如同当年孙吴的二宫之争一样,这场立储之争最终把很多大臣一并卷入,造成了后期很多政治倾轧和内讧,激化了后秦上层的矛盾,可以说这场后秦版“二宫之争”是后秦政治环境急转直下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我很能理解,根本上这是一种不想贸然改变以免引发政治动荡,畏惧变局的心理。但是从最后的结果而言,姚泓不堪大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冲突确实一步步激化,他稳定政局的考虑并没有实现。如果他一早下定决心立姚弼,应该是会有更好的结果的,可以说这是他严重的失政。另外就是对宗室勋贵的谋反和不法显得过于放任,所谓的“纲纪不立”,不得不说是后秦在他死后诸王肆无忌惮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长期放纵,惯的。后秦对凉州的经营我私以为是成功的,毕竟史书多次提到后秦军力不足,对酋豪盘踞,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又远离关中本土的凉州鞭长莫及,而姚兴在这一带玩制衡,把之前实力最强的秃发部置于众矢之的,把最强的秃发部玩残了,而乞伏、沮渠、李暠几大势力在后秦末年能够割据自雄,主要是因为赫连勃勃的强势崛起把后秦玩残了,否则姚兴还能再四两拨千斤,让他们再打很长一段时间太极。姚兴中期犯的一个重要忌讳就是心太大,同时跟凉州胡夏北魏牛晋开战,还趁牛晋之衰插手牛晋内政,在刘裕这个强势权臣及其背后的北府集团主政之后依旧积极支持其政敌,妄图玩制衡让牛晋一直乱下去,可是却错估了形势,让自己与牛晋的外交关系变得极度恶劣,陷入无法回轘的境地。力有不逮却四面开花,疆域扩张却无足够的军事力量支撑四条战线,手伸得太长的结果,就是将自己拖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后秦后期的穷兵黩武和财政捉襟见肘、百姓疲困的现状,可以说也是姚兴一手造成的。战略发展当有先后,哪能如无头苍蝇般能扩张就无脑扩张?政治眼光的高下,就是中人之姿的帝王与杰出帝王的最根本区别了。赫连勃勃那个事,其实姚兴最开始是以为没奕于能hold住赫连勃勃,只是想让赫连勃勃成为亲附后秦的没奕于手下的得力干将的,这个思路并不清奇,很正常的考虑。但是一切在赫连勃勃袭杀没奕于,以自身的雄武夺取了岭北酋豪的拥戴之后,局势就完全脱离他的控制了。赫连勃勃的战斗力我还是很服的,姚兴的后秦打不过也正常,但是这时候还不考虑从插手牛晋乱局中脱身,增加关中的军力,而是死心眼地坚持跟牛晋卯上是什么情况?不得不说,姚兴不仅前期失算,后期的补救也做得很不到位啊。清平可为守文之主,功业也是卓然可称,但在后秦所面临的局势复杂的乱世,因其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的差距而为后秦的灭亡埋下全部祸根的人,这就是姚兴。好像忘记说佛教了,后秦对佛教的贡献居功至伟,鸠摩罗什一个名字足以说明一切,他所做的工作让佛教真正具备了在中国普及化的条件。而后秦是十六国最开始记载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寺院势力的政权,可以说北方的佛教在后秦治下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
2.分析刘裕伸手要九锡。
答: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太尉刘裕派遣左长史王弘返回建康,委婉地向安帝请求,加授自己九锡。这时刘穆之执掌留守的大权,但是这旨意却是刘裕自己在北方提出,又通过别人传来,刘穆之从此既惭愧又害怕,得了疾病。王弘是王珣的儿子。十二月,壬申(二十九日),安帝下诏任命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加封为食邑十郡的宋公,备办九锡的礼仪,尊位在各诸侯王之上,并仍像原来那样兼任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刘裕推辞,不接受任命。
刘裕自己内心想在东晋政坛上获得曹操的地位,但是又碍于情面,如何伸手要官,政治家有自己的策略:
1、拉大族
王弘是王珣的儿子,而王珣就是王导的孙子。王导大家都知道,就是东晋的开国功臣,“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让王弘向晋安帝提出加刘裕九锡的旨意,这主要是刘裕想向东晋政坛传递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东晋的士族是支持刘裕加九锡的,东晋的贵族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
2、非己意
但是东晋的晋安帝已经是傀儡了,刘穆之就是刘裕的“萧何”主管背后的行政事务。而刘裕没有让刘穆之来提出加九锡的意见,其根本原因就是,刘穆之就是刘裕的化身,如果有刘穆之提出,这就意味着是刘裕自己提出,如果自己在拒绝,就显得非常虚伪,就成了政治闹剧。
、第三方
自己人给自己要利益,很明显会被认为是自己授意,和自己亲自张口没有什么区别。而政敌绝对不会给你输送利益。这时候,就需要中立的第三方来出来为自己要利益,会显得更加客观。而这个中立的第三方,不可能是真实的中立的,而是表面上不接触,私下里早就投靠的暗桩。
1、没猜透
司马光用的这个“愧惧”两个字,表达的十分准确,愧,就是刘穆之自认为是刘裕的心腹,对刘裕的各种心理了如指掌,而这次对于刘裕让王弘提出加九锡的旨意,自己之前毫无所知,没有猜透刘裕心思,自认不是合格的下属,不能替主上分忧,故而惭愧。
2、不信任
另外为什么刘穆之会和恐惧呢?核心的还是自己作为心腹,领导有什么事情不和自己沟通,本来应该是自己的工作,却跳过自己有王弘来做,这本身就是领导表达的一种不信任。在职场很多时候,领导越过你而直接指挥,边缘化闲置,就是冷落的第一步。
3、无情报
我们作为下属,对于领导的心思,完全依靠自己的熟悉程度来猜测,这本身就不可能达到百分百,而且被领导越过去,是因为领导的不信任,还是不想让自己人搀和其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也无从揣摩。这就需要建立起快速的情报反应体系。自己是心腹,也需要收买领导身边的人,获取情报。
1、搞测试
刘裕对于自己伸手要利益,各大政治势力是不是同意,刘裕是没底的,这就需要有王弘提出,这样刘裕就能够看出来,谁支持自己,谁反对自己,能够在幕后通过各方的反应,来下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是该打击,还是该拉拢。
2、树形象
晋安帝和东晋的各个势力没有给刘裕任何的阻碍,不仅仅给了他想要的加九锡,而且还“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位在诸侯王上,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比想象的给的更多。既然目的达到了,这时候,通过拒绝,树立政治形象。
3、放信号
刘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自己既然能够唾手可得的东西,就不必显示的那么急切了,这次暗地的索要和公开的拒绝,其实就是释放一种政治信号,让大家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一步到位,这样政治舆论跟不上。所以,这次的拒绝也是为了让舆论酝酿成熟的必须步骤。
政治家索要利益,其实都有这样一个表演的过程,就是三让而受。明知道是到口的肥肉,所以更加会在意吃相。旨在表达出一种,我不是在乎这个利益,但是大家非要给我,我没有办法了才接受,不然就是客套不给大家面子了。不过需要在这里单独说的,就是他伸手要利益。而给的更多。这也是东晋贵族的政治成熟,反正都是你的,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显得大家都太不知趣了,所以一下子给你更多,显示出对刘裕的讨好和迎合。其实利益面前,大家都在玩一个心知肚明的游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950

帖子

110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0-11 23: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五年级第十七讲作业
云儿一片云
1、你对姚兴的评价。
答: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算是很有能力的了。他的一生兼具少数民族帝王和羌人滠头集团统治阶级上层高度汉化的代表人物的双重烙印。姚兴的文化素养溯其源头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前秦,毕竟淝水之战前,他在前秦渡过了十八年的时光。
     姚兴个人文治方面的表现,一是个人具有出众的文化修养,常以身倡导,以此收关中的汉人士族之心。二是留心恢复儒学,前秦二十余年对儒学的重视终在后秦开花结果,而后秦在儒学发展的程度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前秦的水平,涌现出一批大儒。三是重视农业发展,恢复社会经济,这些都是传统汉族政权所特别重视的政策。四是注重礼制和传统儒学理念。五是对吏治有过小规模的整治,但是决心不大,成效也不算显著,怀疑多半流于形式或沦为具文。这并非很值一提,但后秦官僚政治犹以重视文法吏的培养为突出特色。
     姚兴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像孝文,甚至可能并不逊孝文太多,但是政治素养的差异和所面临的不同时局决定了他二人不可能是站在同一高度的帝王。在制服权力上层的政治素养方面,他比有英雄之气、御人之能、擅长恩威并施的乃父相差太远。
   另外就是对宗室勋贵的谋反和不法显得过于放任,所谓的“纲纪不立”,不得不说是后秦在他死后诸王肆无忌惮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平可为守文之主,功业也是卓然可称,但在后秦所面临的局势复杂的乱世,因其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的差距而为后秦的灭亡埋下全部祸根的人,这就是姚兴。

2.、分析刘裕伸手要九锡。
答: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予的九种东西,名目说法不一,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王莽篡汉前,先加九锡,以后各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前都先加九锡,成为例行公事。
     刘裕自己内心想在东晋政坛上获得曹操的地位,但是又碍于情面,如何伸手要官,政治家有自己的策略。首先拉大族,让王弘向晋安帝提出加刘裕九锡的旨意,这主要是刘裕想向东晋政坛传递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东晋的士族是支持刘裕加九锡的,东晋的贵族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刘裕对于自己伸手要利益,各大政治势力是不是同意,刘裕是没底的,这就需要有王弘提出,这样刘裕就能够看出来,谁支持自己,谁反对自己,能够在幕后通过各方的反应,来下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是该打击,还是该拉拢。晋安帝和东晋的各个势力没有给刘裕任何的阻碍,不仅仅给了他想要的加九锡,而且还“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位在诸侯王上,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比想象的给的更多。既然目的达到了,这时候,刘裕又通过拒绝接受,树立政治形象。
         刘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自己既然能够唾手可得的东西,就不必显示的那么急切了,这次暗地的索要和公开的拒绝,其实就是释放一种政治信号,让大家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一步到位,这样政治舆论跟不上。
这也是东晋贵族的政治成熟,反正都是你的,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显得大家都太不知趣了,所以一下子给你更多,显示出对刘裕的讨好和迎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7

帖子

11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6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0-13 18: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级第十七讲花未作业
1答;姚兴在苻坚时为太子舍人,侍从太子苻宏左右的率皆公卿子弟,他们出为导从,入为伴读,必然是都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姚兴个人文治方面的表现,一是个人具有出众的文化修养,常以身倡导,以此收关中的汉人士族之心:如他在后秦为太子时,“与其中舍人梁喜、洗马范勖等讲论经籍,不以兵难废业,时人咸化之”;继位为君之后,也一如既往,“每于听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

二是留心恢复儒学,前秦二十余年对儒学的重视终在后秦开花结果,而后秦在儒学发展的程度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前秦的水平,涌现出一批大儒: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行修,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
三是重视农业发展,恢复社会经济,这些都是传统汉族政权所特别重视的政策:收降苻登部众后,“散其部众,归复农业”,而非编入军队;“班命郡国,百姓因荒自卖为奴婢者,悉免为良人”,示惠于民,增加国家编户等。

四是注重礼制和传统儒学理念:如为其嫡母虵太后哀毁过礼,规格上胜于其出身妾室的亲母,这是符合汉人礼法的要求的,与北魏皇帝即位便尊亲母的“任性”显出献明的对比;又禁断淫祀;“下书听祖父母昆弟得相容隐”等。

五是对吏治有过小规模的整治,但是决心不大,成效也不算显著,怀疑多半流于形式或沦为具文。这并非很值一提,但后秦官僚政治犹以重视文法吏的培养为突出特色,“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若州郡县所不能决者,谳之廷尉”,此举依稀让人看到两汉重文法吏的影子,而且我印象中两汉似乎也没有设置官方律学批量培养官吏的,多数不过以家学形式传承罢了。
但是必须提一点,就是姚兴虽然个人修养和政治倾向方面都带有明显汉化君王的影子,但是他身上同样有着非常浓重的少数族帝王的气质,而这一点往往是容易为粗略读史者所忽略的。

十六国的胡族君主们多好亲征,这是与汉族帝王最显著的差别之一,这是因为胡族崇尚武力,屈服强者,所以胡族帝王们往往身兼全国最高政治权力者与全国最高军事统帅的双重属性,他们常常是一个国家中最能打仗,功勋最为卓著的人。
如果说文治是他让后秦兴旺强盛的主要手段,那么武功就是他在功勋高资历老的宗室亲贵长辈的环伺中稳踞帝位二十余年的真正依托。
清平可为守文之主,功业也是卓然可称,但在后秦所面临的局势复杂的乱世,因其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的差距而为后秦的灭亡埋下全部祸根

2:刘裕很早就想当皇帝了。桓玄失败后,晋朝已经成为刘裕的天下。这在当时,也是大家心中有数的事实。晋朝末代皇帝司马德文在傅亮要他写禅位诏书时,一点也不感到意外,还“欣然操笔”,对左右说:“桓玄之时,晋朝已经完了,靠刘公大力帮助,又延续了将近二十年(实际上是十七年)的国祚;今日之事,本来是心甘情愿的。”他的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刘裕为什么要拖延十七年之久?就像反桓玄时一样,他在等待时机,要等到瓜熟蒂落的日子。刘裕与刘毅、何无忌起兵讨桓玄时,三人的领袖地位是众人推举的,实际上没有明显的高下,桓玄也把这三人都视为劲敌。朝廷论讨伐桓玄之功,三人都受封郡公,但刘毅明显有争当领袖的野心。在这个问题上,卢循、徐道覆倒是帮了刘裕大忙,使何无忌战死;刘毅兵败,威望大损,却仍想与刘裕争胜,自然不免于身败名裂的结局。
一直到杀了诸葛长民,司马休之后,他才觉得时机成熟了,各路劲敌已除,没人有威信和实力与之抗衡。
时机走向成熟了。司马休之败后,“诏”(其实是刘裕授意)加刘裕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是第一步。

刘裕还要进一步提高威望,于是有北伐后秦的战役。义熙十二年,收复洛阳后,他派左长史王弘回建康,向朝廷表示要九锡。这一次,刘穆之犯“错误”了。他是负留守责任的大员,如果“识时务”的话,应该主动提出这要求,现在让刘裕从前方派人来提出,岂不是犯了大大的“错误”。据说他竟因而又惭愧又害怕,生起了重病。这年十二月,“诏”以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宋公,备九锡之礼。刘裕却故作谦逊,表示不敢接受。这是第二步。

义熙十三年,后秦亡后,“诏”进宋公爵为王。刘裕再一次辞而不受。这是第三步。接着,刘穆之去世,刘裕便以建康“根本无托”为由,决定离长安东归。其实这不过是个借口,实际上是他认为既然已建立了灭秦的大功业,威望已经达到顶点,可以回去登基做皇帝了。赫连勃勃就是看透了这点,等他一走,便轻易地夺得了关中。灭后秦是刘裕一生事业的顶点。
所以说,刘裕要九锡是一种姿态,暂时隐盖自己称帝的野心,也是试探各方对他拥戴的态度,要九锡或各种推让不过是做做姿态,各方心照不宣,离称帝不过一步之遥,为自己造势兼笼络人心,所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0-15 11: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1、你对姚兴的评价。
答:姚兴被称为十六国最后一位明君,算是很有能力的了,不过后秦这个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破船,姚兴花了大半辈子把洞堵上,但是改变不了这个破船的本质,等船吃水越来越深洞堵不住了,姚兴也就死了。
他的一生兼具少数民族帝王和羌人滠头集团统治阶级上层高度汉化的代表人物的双重烙印。姚兴的文化素养溯其源头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前秦,毕竟淝水之战前,他在前秦渡过了十八年的时光。
姚兴个人文治方面的表现,一是个人具有出众的文化修养,常以身倡导,以此收关中的汉人士族之心。二是留心恢复儒学,前秦二十余年对儒学的重视终在后秦开花结果,而后秦在儒学发展的程度上其实已经超越了前秦的水平,涌现出一批大儒。三是重视农业发展,恢复社会经济,这些都是传统汉族政权所特别重视的政策。四是注重礼制和传统儒学理念。五是对吏治有过小规模的整治,但是决心不大,成效也不算显著,怀疑多半流于形式或沦为具文。这并非很值一提,但后秦官僚政治犹以重视文法吏的培养为突出特色。
姚兴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像孝文,甚至可能并不逊孝文太多,但是政治素养的差异和所面临的不同时局决定了他二人不可能是站在同一高度的帝王。在制服权力上层的政治素养方面,他比有英雄之气、御人之能、擅长恩威并施的乃父相差太远。
姚兴坚持立姚泓,可以说是基于少数族和汉族礼法都同样重视的立嫡传统,但是姚泓的废渣让他还是心怀不甘,这种心理驱使着他总想培养姚弼作二手打算,因此才会放任姚弼发展势力,祸乱朝纲,咄咄逼人。如同当年孙吴的二宫之争一样,这场立储之争最终把很多大臣一并卷入,造成了后期很多政治倾轧和内讧,激化了后秦上层的矛盾,可以说这场后秦版“二宫之争”是后秦政治环境急转直下的最重要原因。姚兴不想贸然改变立嫡传统,以免引发政治动荡。但是从最后的结果而言,姚泓不堪大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冲突确实一步步激化,他稳定政局的考虑并没有实现。如果他一早下定决心立姚弼,应该是会有更好的结果的,可以说这是他严重的失政。另外就是对宗室勋贵的谋反和不法显得过于放任,所谓的“纲纪不立”,不得不说是后秦在他死后诸王肆无忌惮起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长期放纵,惯的。
     清平可为守文之主,功业也是卓然可称,但在后秦所面临的局势复杂的乱世,因其政治眼光和政治手腕的差距而为后秦的灭亡埋下全部祸根的人,这就是姚兴。

2.、分析刘裕伸手要九锡。
答:九锡是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予的九种东西,名目说法不一,是一种极高的荣誉。王莽篡汉前,先加九锡,以后各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前都先加九锡,成为例行公事。
     刘裕自己内心想在东晋政坛上获得曹操的地位,但是又碍于情面,如何伸手要官,政治家有自己的策略。首先拉大族,让王弘向晋安帝提出加刘裕九锡的旨意,这主要是刘裕想向东晋政坛传递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东晋的士族是支持刘裕加九锡的,东晋的贵族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刘裕对于自己伸手要利益,各大政治势力是不是同意,刘裕是没底的,这就需要有王弘提出,这样刘裕就能够看出来,谁支持自己,谁反对自己,能够在幕后通过各方的反应,来下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是该打击,还是该拉拢。晋安帝和东晋的各个势力没有给刘裕任何的阻碍,不仅仅给了他想要的加九锡,而且还“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位在诸侯王上,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比想象的给的更多。既然目的达到了,这时候,刘裕又通过拒绝接受,树立政治形象。
         刘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自己既然能够唾手可得的东西,就不必显示的那么急切了,这次暗地的索要和公开的拒绝,其实就是释放一种政治信号,让大家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一步到位,这样政治舆论跟不上。所以,这次的拒绝也是为了让舆论酝酿成熟的必须步骤。
       政治家索要利益,其实都有这样一个表演的过程,就是三让而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94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0-10-18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七讲18——东方作业

1.你对姚兴的评价。

答:姚兴(366年-416年),字子略,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后秦第二位皇帝,即后秦文桓帝(394-416年在位),是十六国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
姚兴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在其统治下疆域迅速扩大。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提倡佛教和儒学,广建寺院。在动乱的十六国时期,姚兴是一位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主。在前期,他关心政事,比较好地处理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军事上,姚兴信任和使用两位能征善战的叔叔姚绪和姚硕德;政治上,他依靠的是足智多谋的尹纬。他能够倾听臣下的意见,注意提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官职。攻占洛阳后,姚兴命令百官为朝廷荐举有真才实学的人。兵部郎边熙认为军令烦苛,姚兴根据他的建议删削了过滥过重的部分。城门校尉王满聪不满意姚兴出游晚归,以天黑不辨奸良,不开城门。姚兴只好从别门而入。第二天,为了嘉奖王满聪尽忠职守,姚兴特意提升了他的官职。为澄清吏治,姚兴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贪官污吏。对于比较清廉的臣属,他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还下书表彰,越级提拔他们的职务。姚兴规定,凡州郡县地方政府不易判定的案例,一律报请中央政府裁决。他本人经常在咨议堂,旁听判决,尽量避免冤狱的发生。姚兴还曾发布命令,要求各地政府释放因灾荒贫困而自卖为奴的百姓;禁止百姓制造锦绣和过多地进行宗教祭祀;安葬阵亡的将士和抚恤他们的家属等等。此外,他本人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从不用金银装饰的车马器物。在姚兴的带动之下,后秦上下崇尚清素,达官贵人也不敢肆意奢侈浪费。这些措施,对于阶级矛盾的缓和和关陇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姚兴继承姚苌的政策,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姚兴比较注意军纪。史书上讲,他的军队“军令齐整,秋毫无犯,祭先贤,礼儒哲”。由于能够作到“军无私掠”,后秦的军队,最初的名声还是比较好的。
后秦对佛教的贡献居功至伟,鸠摩罗什一个名字足以说明一切,他所做的工作让佛教真正具备了在中国普及化的条件。而后秦是十六国最开始记载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寺院势力的政权,可以说北方的佛教在后秦治下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但却使国库空虚。
加上姚兴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为亡国埋下隐患。
~~~~
2.分析刘裕伸手要九锡。

答: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至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裕自己内心想在东晋政坛上获得曹操的地位,但是又碍于情面,如何伸手要官,政治家有自己的策略:刘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自己既然能够唾手可得的东西,就不必显示的那么急切了,这次暗地的索要和公开的拒绝,其实就是释放一种政治信号,让大家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一步到位,这样政治舆论跟不上。所以,这次的拒绝也是为了让舆论酝酿成熟的必须步骤。
政治家索要利益,其实都有这样一个表演的过程,就是三让而受。明知道是到口的肥肉,所以更加会在意吃相。旨在表达出一种,我不是在乎这个利益,但是大家非要给我,我没有办法了才接受,不然就是客套不给大家面子了。不过需要在这里单独说的,就是他伸手要利益。而给的更多。这也是东晋贵族的政治成熟,反正都是你的,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显得大家都太不知趣了,所以一下子给你更多,显示出对刘裕的讨好和迎合。其实利益面前,大家都在玩一个心知肚明的游戏。公元416年,刘裕已经五十三岁了,操劳一生,自恐将不久于人世了,所以才着急着加快称王的速度啊!实际上,三年后才正式称王,然后再三年,就去世了!观曹操、司马懿,皆以大局为重,把当皇帝的事留给儿子。所以柏杨称刘裕为半截儿皇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486

帖子

15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1-3 12: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1你对姚兴的评价。
姚兴是十六国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在其统治下疆域迅速扩大。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提倡佛教和儒学,广建寺院。
2.分析刘裕伸手要九锡。
九锡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加九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篡位。
加九锡的人其实就算是半个皇帝,也就只差个称呼,这些人往往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力。纵观中国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方式,革命(起义)和禅让。而以“受禅”的把戏从王莽开始起,后世大多效仿。被汉武帝推崇的九锡之礼,变成了改朝换代模式的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9:26 , Processed in 0.0600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