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7 09: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顿明 于 2020-10-17 09:52 编辑
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八讲07顿明作业:
1.评论东晋灭后秦。
就在刘裕怒责晋军前锋统帅,王镇恶和檀道济轻军冒进,导致前锋军队断粮断援军的消息,刚刚被传回被阻挡在潼关和蒲阪的晋军前锋时,刘裕大军在黄河北岸,大破北魏铁骑的胜利消息亦前后传到伐秦的潼关前线。
王镇恶知耻而后勇,一方面利用祖父王猛在关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王家的家族关系,自己亲自到老家弘农筹粮,关中百姓争相捐献,军粮迅速筹齐。
另一方面沈林子击败断晋军粮道的后秦军队,斩杀后秦领军将领姚洽和唐小方,这支秦军几乎全军覆没,不再对晋军的粮道有威胁。
后秦主帅皇叔姚绍得知消息,忧愤交加,呕血重病不起,把兵权移交给东平公姚瓒后,姚绍病亡。
刘裕大军与前锋会师后,大军开始进攻天险潼关,潼关南依秦岭、北靠黄河、三山夹立,延绵数百里的秦岭,攻进关中的唯一出口就是潼关,晋军在潼关受阻,屡攻不下。
就在这时,刘裕接到从襄阳出发,攻打武关的,做为牵制后秦军队的沈田子和傅弘之的战报,说这路疑兵已经攻克武关,抵达了青泥(今陕西蓝田),那是晋军入关中的另一条要道。
刘裕调整战略:派沈林子率部翻越秦岭,增援青泥关的沈田子、傅弘之部,由偏师疑兵转为进攻长安的主力;派朱超石北渡黄河,重新攻打蒲阪,想由此渡河西进。
后秦皇帝姚泓见潼关战事僵持不下,担心潼关有失,都城长安便无险可依,调集了关中的后备军正准备亲率大军增援潼关。
接到武关失守,晋军已经攻到青泥后的消息后,怕这支晋军偷袭长安,于是率步骑兵30000余进攻青泥,想要全歼这支人数很少的晋军后,再增援潼关。
沈田子、傅弘之带领的这支抵达青泥的,晋军的疑兵只有1000多人,如果等到秦帝姚泓的三万大军扎下大营,恐怕连逃跑的机会都不会有。
于是,沈田子集合队伍,趁后秦军队立足未稳,主动冲击,后秦大军猝不及防,一时阵脚大乱后,开始倚仗人数优势发动反攻。
沈田子持剑高呼“诸君冒险远来,所为今日之战,死生一决,封侯之业建于此时…………”
1000晋军大吼而前,浴血奋战,秦军被晋军气势所嚇,稍有犹豫,被晋军一冲而溃,晋军咬住溃兵追杀不已,后秦皇帝姚泓狼狈逃回灞上,此战晋军斩后秦军10000余人。
这时沈林子率领的援军已经翻越秦岭,与亲兄弟沈田子的这支晋军会师,两军合为一处追击,士气大张,沿途郡县纷纷投降,秦帝姚泓退屯逍遥园,分派兵将守住渭桥、石积、灞东~这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晋军 在南方打得顺手,而攻击蒲阪的晋军受挫,朱超石兵败逃回潼关大营,这时大雨滂沱,黄河水涨个不停,潼关晋军大营帐内帐外,泥泞不堪。
面对潼关僵局不破,王镇恶向刘裕提出一个冒险的计划:派水军,避开潼关,由黄河进入渭水突袭长安。
这个建议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没能速胜,取下长安,那么这支孤军将会全军覆灭。
刘裕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计划。
王镇恶亲率水军,乘蒙冲小舰,划桨的水兵都藏在舰内,乘风雨稍歇,黄河、渭水水面水雾荡漾之机,一艘艘快艇由黄河冲入渭水,秦军还未反应过来,晋军已经抵达渭桥,饱餐战饭,弃舟登岸,王镇恶手持宝剑,下令:后退者斩!!
随后砍断轻舟的缆绳,战船顺渭水急流,飘向来时的下游,转眼不见。
这是近百年来,晋江南的官兵第一次踏上故都长安的土地,此时的长安,正是黄叶满地的秋季,面对近在眼前的长安故都,晋军官兵,临风而涕,,
王震恶仿古大战“破釡沉舟”,自己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
晋军士气如虹,人人奋勇争先,秦守军大溃,姚泓率军救援,被溃兵冲击践踏,数万大军不战自溃。
姚泓独骑逃入皇宫,王镇恶率军由长安的北门~平朔门攻入城内。
潼关前线守军听闻长安失守,慌忙回援,一路上军心大乱,逃跑,投降晋军的不计其数,刘裕大军随后占领潼关。
后秦皇帝姚泓见大势已去,携妻女百官,前往王镇恶大营,投降。
公元416年秋,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政权,存在33年而亡。
刘裕进入长安,把后秦皇室尽数斩杀,后秦末帝姚泓被押送东晋京师建康,斩于闹市。
晋军克复洛阳、长安两京,收复黄河以南(河南全境)和关中所有土地。
2.分析东晋大臣在长安的内讧。
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说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段流传至今的名句就是赞美宋武帝刘裕当年北伐中原的功绩。
刘裕北伐之时还没有建立刘宋王朝,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后秦皇帝姚兴死了,后秦内部分裂严重内部叛乱此起彼伏,刘裕认为灭亡后秦的机会来了,于是兵分四路北伐后秦,刘裕率领的东晋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当年十月攻克了洛阳,义熙十三年的冬天就又攻克了长安,彻底灭亡了后秦,但是这次北伐最终却草草收场,功败垂成了,后人无不扼腕叹息。
东晋时期战乱四起,中原沦陷。但凡有识之士都是挥师北伐想光复中原,然而可悲的是,每次北伐都没有成功。
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祖逖、桓温、刘裕三人的先后北伐。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同被共寝,闻鸡起舞,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江苏镇江)。。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祖逖死后,东晋内部连续发生王敦和苏峻之乱,朝廷忙于平乱,无暇北顾,石勒乘机占领了河南,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为乌有。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次年(346年),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江直上,率军入蜀。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桓温(312-373),字元子,东晋大将,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晋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三次北伐,欲收复中原。永和五年,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六年,朝廷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并委以北伐重任,企图以此对抗桓温。可惜殷浩大败而回,后更被免为庶人,由是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纷纷反对。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前燕趁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占领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
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七年(411年),镇压卢循起事军。八年(412年),消灭了刘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清除异己势力,巩固了后方。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
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可惜了,东晋出了那么多的北伐猛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局该有多么的糜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