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顿明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07顿明毕业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0: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二讲作业
07顿明资治通鉴魏晋班第十二讲作业:
1,评论刘裕进攻南燕。

刘裕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地形对于已方的利弊。他正确地分析了南燕政权贪婪、知近利而无远虑的特点,料定目光短浅的慕容超不会凭险固守大岘山,果断地选择了一条捷径直入敌国腹地,根据敌情制订相应的作战措施,采取灵活的战术、战法来战胜敌人,还在作战中有效地抑制了燕军之所长。在两军相持时,刘裕及时运用奇兵袭击敌人薄弱的后方,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2,说出你知道的皇帝死于丹药的例子。分析拓跋珪之死。

最初,拓跋珪服用“寒食散”,药毒长期累积,毒性逐渐发作,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本年,病势更为严重。加上灾变异象又不断出现,卜卦先生多数都指称:手肘之旁,会发生臣变。拓跋珪更忧虑愤怒,心情不安。有时一连几天不进饮食,有时一夜不睡觉,回想过去的成败得失,口中喃喃不停地自言自语。怀疑所有部属,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信赖。每天,文武官员报告国家大事时,走到面前,拓跋珪忽然想起过去的怨恨,就会立即报复,诛杀。
绝对权力是一剂毒药,长期掌握绝对权力,更是容易使人病入膏肓。拓跋珪晚上如是,汉武帝晚上亦如是,唐明皇晚年亦如是。任期制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三讲作业
07顿明第13讲作业
作业:1、对刘裕攻灭南燕进行评价。
引用司马光一段话:司马光说:“晋自从南渡长江以来,威灵不竟,戎狄异族,横行无忌,如猛虎吞噬中原。从刘裕开始指挥王师平定华夏东部地区,但是,他却不在这个时候礼贤下士、安抚百姓,反而变本加厉地肆意而为,大开杀戒,以此发泄自己一时的愤怒。看他的所作所为,竟然连苻氏、姚氏都不如,这也正是他不能平定四海成就一番美好大业的真正原因。岂非虽有智勇而无仁义使之然哉!”
2、点评刘裕和刘毅缠斗。

常言道:“为人当服善”。人有一德一能过于己者,我当坦然承认、真心赞美、虚心向化。如若处心不平、胸怀疑忌、终非立身长远之道。
东晋末年,朝中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刘毅,一个叫刘裕,他们都是匡扶晋室的功臣。刘裕虽不爱读书,但英才天纵、雄才大略;刘毅雅好书史,一谈一咏,自诩为豪杰。两相比较,刘毅的局干显在刘裕之下,功业也不及刘裕显著。然而这位仁兄偏偏“不怯气”,非要与刘裕比个高下。
他曾不以为然地跟他的部下说:“(我对刘裕不过)一时相推耳,谓我真不及裕焉?”相比之下,刘裕反倒是心胸宽广,对毅之大话不以为意,保持缄默。这样一来,刘毅更加不可一世,竟然大言道:“惜不与刘项同时,共争天下!”同时心中也就打起了伺机吞并刘裕的馊主意。慢慢地,刘裕也开始感到“此人终不甘居我下。”于是对刘毅开始了小心提防。最终,刘裕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抓住刘毅的一个破绽告之谋反,奉旨征讨。刘裕的军队一路上几乎没遇见任何阻碍,一直打到刘毅在荆州的府邸。直到此时,刘毅方才霸业梦醒,抛弃一切只身出逃。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他慌不择路地跑到近山一寺请求和尚许他“权且躲避”,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和尚们不仅断然将其拒之门外,而理由竟是:往年我寺不合收留一罪人,于是刘荆州便杀了我们大半,从此戒约不得妄留生人!见不是头,刘毅只能长叹一声:“作法自弊,一至于此乎!”遂于寺外树上自缢而死。相反,正是那个被刘毅瞧不起的刘裕,后来却成为了南朝宋的开国之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0: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四讲作业
07顿明第14讲作业:谈谈你对西秦的认识。
西秦(385年—431年),十六国之一。陇西鲜卑族(一说属匈奴)首领乞伏国仁所建。都苑川(今甘肃省兰州市)。其国号“秦”以地处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用西秦之称,以别于前秦和后秦,后世袭用之[1]。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又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400年国灭于后秦,409年复国,改称秦王,迁都苑川。乞伏炽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最盛时期,其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南部,青海部分地区。历四主,共四十七年。431年被夏国所灭。
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东北)。乞伏司繁死,乞伏国仁代镇。淝水之战,苻坚败亡,乞伏国仁招集诸部,众至十余万。
公元385年,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又被前秦封为苑川王,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
公元388年,其弟乞伏乾归立,称大单于,河南王,迁都金城。
公元400年,西秦灭于后秦。
公元409年,乞伏乾归复国,改称秦王,迁都苑川。
公元412年,乞伏乾归死,子乞伏炽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
公元414年,乞伏炽磐攻灭南凉。十月,改称秦王。继又逐北凉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并不时向河西进攻,掳掠人口。在南部多次击败树洛干,攻取川,将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在东部扩展至上邦一带。然而西秦的强盛并未能维持多久,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迅速走向衰亡。
公元428年,乞伏炽磐病死后,子乞伏暮末即继位,改元永弘。乞伏暮末在位政刑酷滥,弄的众叛亲离,后受夏王赫连定所逼,只得向北魏求降。
公元430年,乞伏暮末欲东趋上邽(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北魏派兵来迎其去平阳,他便焚毁城邑,毁去国玺,率领部众15000户东行,走到上邽,遭到夏国赫连定的截击,又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公元431年,赫连韦伐带兵进围南安,西秦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0: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五讲作业
07顿明作业:
后秦姚兴在处理诸子争位问题犯了什么错误?
弘始十六年(414年),姚兴病重,后秦皇室内即暴发了争权夺位的内战。姚兴有子十四人。
后秦弘始九年(407年),姚兴立姚泓为皇太子,封姚懿、姚弼、姚洸、姚宣、姚谌、姚愔、姚璞、姚质、姚逵、姚裕、姚国儿十一人为公。但是,就如同绝大多数封建王朝一样,总是围绕着太子之位,纷争不休。
首先是姚弼,据《晋书》载“初,天水人姜纪,吕氏之叛臣,阿陷奸诈,好问人之亲戚。兴子弼有宠于兴,纪遂倾心附之。弼时为雍州刺史,镇安定,与密谋还朝,令倾心事常山公显,树党左右。至是,兴以弼为尚书令、侍中、大将军。既居将相,虚襟引纳,收结朝士,势倾东宫,遂有夺嫡之谋矣。”时后秦大将姚文宗有宠于太子姚泓,弼深嫉之,便诬蔑文宗对姚兴有所不满,还以侍御史廉桃生作证,此事激怒了姚兴,将赐文宗死。于是,群臣莫敢言弼之不是。姚兴对姚弼宠爱有加,对其所欲施行,无不信纳。很快在姚弼在其父姚兴的周围布满了自己的爪牙。
弘始十八年(416)十二月,姚兴病重,召广平公姚弼回长安,弼告病不朝,集兵于第。兴闻之怒甚,捕杀其党羽殿中侍御史唐盛、孙玄等。接着,召姚赞、梁喜、尹昭、敛曼嵬于谘议堂,密谋收弼。姚兴决定将弼囚禁于中曹,穷责其党与,将杀之。泓流涕固请之,乃止,于是皆赦弼党。但姚弼并没有就此罢手,还指使尹冲等谋害姚泓,然未能得逞。后姚兴为防姚弼再次作乱,命姚泓录尚书事,并使姚绍、胡翼度典兵禁中,遣敛曼嵬将姚弼府中全部兵器全部收之武库。


这次打击后,姚兴想要知道除了姚弼外,在其诸子中还有谁有谋反之意。于是,趁自己病情转重之际,使少子耕兒出告其兄愔曰:“上已崩矣,宜速决计。”果然,愔暴露面目,率其属下甲士攻端门,殿中上将军敛曼嵬领兵距战,右卫胡翼度亦率禁兵闭四门。姚愔等遣壮士登门,缘屋而入,及于马道。时姚泓侍疾于谘议堂,遂遣敛曼鬼率殿中兵以武库距战,太子右卫姚和都率东宫兵入屯马道南。愔等不得进,便放火烧了端门。姚兴闻乱对弼、愔等彻底失望,带病勉强到前殿,赐姚弼死。愔等贼众惊慌四散,惜逃于骊山,愔党吕隆奔雍,尹冲等奔于京师。随后,兴召姚绍、姚赞、梁喜、尹昭、敛曼嵬入内寝,受遗辅政。次日,姚兴便病重不治,去世,时年五十一岁,在位二十二年,谥文桓阜帝,庙号高祖,墓曰偶陵。
姚兴死后,太子姚泓继位,秘不发丧,诸子之间争斗更加激烈。首先是南阳公姚愔及大将军尹元等谋为乱,泓皆诛之。姚泓命齐公姚恢杀安定太守吕超,但恢许久乃诛之。于是泓疑恢有阴谋,也正是此时姚恢怀二心,暗中扩大军队,准备叛乱。姚泓既杀姚愔、尹元等人,始发丧,丧毕即帝位,大赦,改元永和,庐于谘议堂。乃亲庶政,内外百僚增位一等,令文武各尽直言,政有不便于时,事有光益宗庙者,极言勿有所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六讲作业
07顿明第十六讲作业:
刘裕为什么非和司马休之过不去?
在刘裕掌握权力之前,还花了好大的力气消灭了割据在荆州的司马皇室司马休之,虽然解决了司马休之的割据势力,但是司马休之本人以及司马皇族的势力都还在,并且还逃到了后秦。后来刘裕灭了后秦,司马休之等一众司马皇室都投降了北魏政权。
如今刘裕已经是垂暮之年,他很担心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司马家族会联合南方的士族一起对抗自己的刘宋政权,并且北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北魏。这个时候,除掉司马家族的主心骨,只留下一些没有影响力的人,这样的江山才会安稳.
只是让刘裕没有想到的是,刘宋的灭亡不是亡于世家大族也不是因为司马家族,而是因为自己的子孙相互攻伐,朝局乱成一团,最终被萧道成捡了个大便宜。而刘裕的子孙也被萧道成赶尽杀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七讲作业
07顿明作业:
1.你对姚兴的评价。

姚兴(366年-416年),字子略,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后秦第二位皇帝,即后秦文桓帝(394-416年在位),是十六国帝王中少有的仁德之君。
姚兴在位22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在其统治下疆域迅速扩大。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提倡佛教和儒学,广建寺院。
在动乱的十六国时期,姚兴是一位有作为的少数民族君主。在前期,他关心政事,比较好地处理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军事上,姚兴信任和使用两位能征善战的叔叔姚绪和姚硕德;政治上,他依靠的是足智多谋的尹纬。他能够倾听臣下的意见,注意提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担任重要官职。攻占洛阳后,姚兴命令百官为朝廷荐举有真才实学的人。有的臣下曾抱怨世间人才太少,姚兴反驳说:“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帝王使用人才,既不能找先贤,也不能等后人,他们随时选拔人才都能取得成功。你自己没有识人之明,怎么能说天下没有人才呢?”兵部郎边熙认为军令烦苛,姚兴根据他的建议删削了过滥过重的部分。城门校尉王满聪不满意姚兴出游晚归,以天黑不辨奸良,不开城门。姚兴只好从别门而入。第二天,为了嘉奖王满聪尽忠职守,姚兴特意提升了他的官职。
为澄清吏治,姚兴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贪官污吏。对于比较清廉的臣属,他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还下书表彰,越级提拔他们的职务。后秦在长安办有律学,学员都是地方郡县的闲散官吏。经过一段时间的法律学习之后,学有成绩的人被派回原地负责司法。姚兴规定,凡州郡县地方政府不易判定的案例,一律报请中央政府裁决。他本人经常在咨议堂,旁听判决,尽量避免冤狱的发生。
姚兴还曾发布命令,要求各地政府释放因灾荒贫困而自卖为奴的百姓;禁止百姓制造锦绣和过多地进行宗教祭祀;安葬阵亡的将士和抚恤他们的家属等等。此外,他本人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从不用金银装饰的车马器物。在姚兴的带动之下,后秦上下崇尚清素,达官贵人也不敢肆意奢侈浪费。这些措施,对于阶级矛盾的缓和和关陇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姚兴继承姚苌的政策,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云集长安,讲学授徒,各有弟子门生数百人,远道而来的求学者竟达上万人。洛阳城内的凉州硕儒胡辨,弟子千余人,关中不少青年人慕名前去就学。姚兴特别指示各地关卡,对来往的儒生,一律放行,不许刁难。姚兴素以精通典籍声闻遐迩,政务之暇,经常在内宫召见学者,和他们一起讲论道艺,错综名理。其中一些善于为文的人,被姚兴安排在身边,参管机密,起草诏书。姚兴提倡儒学意在维护统治,但在客观上为保存和发扬汉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姚兴比较注意军纪。史书上讲,他的军队“军令齐整,秋毫无犯,祭先贤,礼儒哲”。由于能够作到“军无私掠”,后秦的军队,最初的名声还是比较好的。
后秦对佛教的贡献居功至伟,鸠摩罗什一个名字足以说明一切,他所做的工作让佛教真正具备了在中国普及化的条件。而后秦是十六国最开始记载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寺院势力的政权,可以说北方的佛教在后秦治下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但却使国库空虚。
加上姚兴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为亡国埋下隐患。

2.分析刘裕伸手要九锡。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至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裕自己内心想在东晋政坛上获得曹操的地位,但是又碍于情面,如何伸手要官,政治家有自己的策略:
一、为什么让王弘提出意见?
1、拉大族

王弘是王珣的儿子,而王珣就是王导的孙子。王导大家都知道,就是东晋的开国功臣,“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让王弘向晋安帝提出加刘裕九锡的旨意,这主要是刘裕想向东晋政坛传递一个政治信号,那就是东晋的士族是支持刘裕加九锡的,东晋的贵族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
2、非己意

但是东晋的晋安帝已经是傀儡了,刘穆之就是刘裕的“萧何”主管背后的行政事务。而刘裕没有让刘穆之来提出加九锡的意见,其根本原因就是,刘穆之就是刘裕的化身,如果有刘穆之提出,这就意味着是刘裕自己提出,如果自己在拒绝,就显得非常虚伪,就成了政治闹剧。
3、第三方

自己人给自己要利益,很明显会被认为是自己授意,和自己亲自张口没有什么区别。而政敌绝对不会给你输送利益。这时候,就需要中立的第三方来出来为自己要利益,会显得更加客观。而这个中立的第三方,不可能是真实的中立的,而是表面上不接触,私下里早就投靠的暗桩。
晋安帝和东晋的各个势力没有给刘裕任何的阻碍,不仅仅给了他想要的加九锡,而且还“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位在诸侯王上,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比想象的给的更多。既然目的达到了,这时候,通过拒绝,树立政治形象。
刘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自己既然能够唾手可得的东西,就不必显示的那么急切了,这次暗地的索要和公开的拒绝,其实就是释放一种政治信号,让大家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一步到位,这样政治舆论跟不上。所以,这次的拒绝也是为了让舆论酝酿成熟的必须步骤。
政治家索要利益,其实都有这样一个表演的过程,就是三让而受。明知道是到口的肥肉,所以更加会在意吃相。旨在表达出一种,我不是在乎这个利益,但是大家非要给我,我没有办法了才接受,不然就是客套不给大家面子了。不过需要在这里单独说的,就是他伸手要利益。而给的更多。这也是东晋贵族的政治成熟,反正都是你的,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显得大家都太不知趣了,所以一下子给你更多,显示出对刘裕的讨好和迎合。其实利益面前,大家都在玩一个心知肚明的游戏。
裕未克先矜,擅求九锡,王气未生,妄心已成,自是若此,必不复进,德不足以帅天下,必祸天下,由此观之,恐后事不利,何也?以才轻天下者,必见危以德。
公元416年,刘裕已经五十三岁了,操劳一生,自恐将不久于人世了,所以才着急着加快称王的速度啊!实际上,三年后才正式称王,然后再三年,就去世了!观曹操、司马懿,皆以大局为重,把当皇帝的事留给儿子。所以柏杨称刘裕为半截儿皇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09: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顿明 于 2020-10-17 09:52 编辑

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五年级第十八讲07顿明作业:
1.评论东晋灭后秦。
就在刘裕怒责晋军前锋统帅,王镇恶和檀道济轻军冒进,导致前锋军队断粮断援军的消息,刚刚被传回被阻挡在潼关和蒲阪的晋军前锋时,刘裕大军在黄河北岸,大破北魏铁骑的胜利消息亦前后传到伐秦的潼关前线。
   王镇恶知耻而后勇,一方面利用祖父王猛在关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王家的家族关系,自己亲自到老家弘农筹粮,关中百姓争相捐献,军粮迅速筹齐。
   另一方面沈林子击败断晋军粮道的后秦军队,斩杀后秦领军将领姚洽和唐小方,这支秦军几乎全军覆没,不再对晋军的粮道有威胁。
   后秦主帅皇叔姚绍得知消息,忧愤交加,呕血重病不起,把兵权移交给东平公姚瓒后,姚绍病亡。
   刘裕大军与前锋会师后,大军开始进攻天险潼关,潼关南依秦岭、北靠黄河、三山夹立,延绵数百里的秦岭,攻进关中的唯一出口就是潼关,晋军在潼关受阻,屡攻不下。
    就在这时,刘裕接到从襄阳出发,攻打武关的,做为牵制后秦军队的沈田子和傅弘之的战报,说这路疑兵已经攻克武关,抵达了青泥(今陕西蓝田),那是晋军入关中的另一条要道。
  刘裕调整战略:派沈林子率部翻越秦岭,增援青泥关的沈田子、傅弘之部,由偏师疑兵转为进攻长安的主力;派朱超石北渡黄河,重新攻打蒲阪,想由此渡河西进。
   后秦皇帝姚泓见潼关战事僵持不下,担心潼关有失,都城长安便无险可依,调集了关中的后备军正准备亲率大军增援潼关。
   接到武关失守,晋军已经攻到青泥后的消息后,怕这支晋军偷袭长安,于是率步骑兵30000余进攻青泥,想要全歼这支人数很少的晋军后,再增援潼关。
   沈田子、傅弘之带领的这支抵达青泥的,晋军的疑兵只有1000多人,如果等到秦帝姚泓的三万大军扎下大营,恐怕连逃跑的机会都不会有。
   于是,沈田子集合队伍,趁后秦军队立足未稳,主动冲击,后秦大军猝不及防,一时阵脚大乱后,开始倚仗人数优势发动反攻。
   沈田子持剑高呼“诸君冒险远来,所为今日之战,死生一决,封侯之业建于此时…………”
   1000晋军大吼而前,浴血奋战,秦军被晋军气势所嚇,稍有犹豫,被晋军一冲而溃,晋军咬住溃兵追杀不已,后秦皇帝姚泓狼狈逃回灞上,此战晋军斩后秦军10000余人。
   这时沈林子率领的援军已经翻越秦岭,与亲兄弟沈田子的这支晋军会师,两军合为一处追击,士气大张,沿途郡县纷纷投降,秦帝姚泓退屯逍遥园,分派兵将守住渭桥、石积、灞东~这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晋军 在南方打得顺手,而攻击蒲阪的晋军受挫,朱超石兵败逃回潼关大营,这时大雨滂沱,黄河水涨个不停,潼关晋军大营帐内帐外,泥泞不堪。
   面对潼关僵局不破,王镇恶向刘裕提出一个冒险的计划:派水军,避开潼关,由黄河进入渭水突袭长安。
   这个建议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没能速胜,取下长安,那么这支孤军将会全军覆灭。
   刘裕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计划。
   王镇恶亲率水军,乘蒙冲小舰,划桨的水兵都藏在舰内,乘风雨稍歇,黄河、渭水水面水雾荡漾之机,一艘艘快艇由黄河冲入渭水,秦军还未反应过来,晋军已经抵达渭桥,饱餐战饭,弃舟登岸,王镇恶手持宝剑,下令:后退者斩!!
   随后砍断轻舟的缆绳,战船顺渭水急流,飘向来时的下游,转眼不见。
   这是近百年来,晋江南的官兵第一次踏上故都长安的土地,此时的长安,正是黄叶满地的秋季,面对近在眼前的长安故都,晋军官兵,临风而涕,,
   王震恶仿古大战“破釡沉舟”,自己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
   晋军士气如虹,人人奋勇争先,秦守军大溃,姚泓率军救援,被溃兵冲击践踏,数万大军不战自溃。
   姚泓独骑逃入皇宫,王镇恶率军由长安的北门~平朔门攻入城内。
   潼关前线守军听闻长安失守,慌忙回援,一路上军心大乱,逃跑,投降晋军的不计其数,刘裕大军随后占领潼关。
   后秦皇帝姚泓见大势已去,携妻女百官,前往王镇恶大营,投降。
   公元416年秋,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政权,存在33年而亡。
   刘裕进入长安,把后秦皇室尽数斩杀,后秦末帝姚泓被押送东晋京师建康,斩于闹市。
晋军克复洛阳、长安两京,收复黄河以南(河南全境)和关中所有土地。


2.分析东晋大臣在长安的内讧。
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说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段流传至今的名句就是赞美宋武帝刘裕当年北伐中原的功绩。
刘裕北伐之时还没有建立刘宋王朝,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后秦皇帝姚兴死了,后秦内部分裂严重内部叛乱此起彼伏,刘裕认为灭亡后秦的机会来了,于是兵分四路北伐后秦,刘裕率领的东晋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当年十月攻克了洛阳,义熙十三年的冬天就又攻克了长安,彻底灭亡了后秦,但是这次北伐最终却草草收场,功败垂成了,后人无不扼腕叹息。
东晋时期战乱四起,中原沦陷。但凡有识之士都是挥师北伐想光复中原,然而可悲的是,每次北伐都没有成功。
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祖逖、桓温、刘裕三人的先后北伐。
首先北伐的是东晋名将祖逖。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同被共寝,闻鸡起舞,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江苏镇江)。。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祖逖死后,东晋内部连续发生王敦和苏峻之乱,朝廷忙于平乱,无暇北顾,石勒乘机占领了河南,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为乌有。
永和元年,东晋王朝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兵权。次年(346年),桓温乘成汉政权腐败,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江直上,率军入蜀。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平定蜀地,声威大振。桓温(312-373),字元子,东晋大将,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娶晋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曾率军三次北伐,欲收复中原。永和五年,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六年,朝廷以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并委以北伐重任,企图以此对抗桓温。可惜殷浩大败而回,后更被免为庶人,由是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首次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纷纷反对。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前燕趁东晋大臣相互猜忌和牵制之际,占领洛阳。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帝奕为东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简文帝,自己则以大司马镇姑孰专擅朝政,不久病死。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
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七年(411年),镇压卢循起事军。八年(412年),消灭了刘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清除异己势力,巩固了后方。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
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纵观东晋王朝,虽曾屡屡兴师北伐,然北伐之军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多方牵制。东晋王室害怕北伐将帅功高难制,故对他们多方限制、监督,不肯充分信任与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晋元帝之掣肘。桓温反对「永结根于南垂,废神州于龙漠」的苟安态度,请求还都洛阳、「一切北徙」,但上表至十数次均不得批准。其次,东晋的世族又多苟且偷安。当时皇室和南来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醉生梦死,贪图苟安,胸无大志。如有的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系「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望族受朝廷重用,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南北世族对寒族出身的将领更是多方排斥、处处牵制。
北伐失利的另一原因是内乱频连不断。东晋偏安江南,大权多握重臣悍将之手,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影响了北伐的根本大计。此外,北伐的将帅又每多心怀叵测。北伐将领之中,固不乏忠义之士,如祖逖等,但也有的像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区区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坚持到底。除了上述西晋方面的因素,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北方胡人武功颇盛。五胡之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势力十分庞大。加以胡人多勇敢骠悍,一时很难制服之。
可惜了,东晋出了那么多的北伐猛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局该有多么的糜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22: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07顿明第19讲作业

河南河破碎,北伐没有留下什么成果,刘裕亦不以为意,他的目标只在代晋,偏安江南,他没有统一全中国的宏大理想。
量才定位,才能人尽其才。重要位置所寄托的都是自己的不成年的至亲。所托是未成年,肯定也都做些未成年的事。再思北伐声势浩荡,也仅是声势浩荡而已。宋齐梁陈开始了另一段四分五裂的古故事。
  宋王刘裕在筹备做皇帝,一直担任的扬州牧不能再兼了。扬州、江州(今九江)、荆州是长江上的三个重镇,其中,扬州、荆州与北方胡族交界,所以尤其重要。东晋时期,皇族与士族分权,上游与下游分权,已经是行之百年的潜规则。扬州既是京师藩屏,亦是控制建康的要地,刘裕所倚之北府兵本来就是发迹于此,所以根据地不能丢,老本不能丢,军权更不能丢,这对刘裕来说是基本原则。
  刘裕御任,把“五道杠”刘义真派去任扬州刺史,这种安排连他老娘也看不惯了,萧太妃萧女士是刘裕父亲的继室,老太太说话了:“刘道怜是你贫寒时的兄弟,他任扬州多合适啊!”补充一下,刘道怜正是这位萧太妃所生,为自己亲生儿子求官,这玩艺还不是天经地义。
  刘裕事母甚孝,当然不会简单地驳老太太的面子,他用自己的小名自称:“寄奴和道怜我们哥俩那还有什么说的。我会吝啬这个位子?不过扬州确实为根本所系,责任太大了,道怜他玩不转。”
  老太太忍不住心中的不解,还是反问了一下:“既然这么重要,那你那小儿子义真才十二三,难道比五十岁的兄弟更靠谱?”
  刘裕在继母挤兑下终于说出了真心话:“刘义真只是挂个名,扬州大小事务,其实还得由我亲自来打理。”
  这番对话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刘裕的行政风格都有生动解读。
  如果我们放开视野,从秦始皇到刘裕,大概六百四十年,中国实行帝制,但真正在位称职的皇帝没几个,大多数情况下实行的是皇帝专制制度下的“集体领导”,后宫、外戚、宗室、权臣、宦官、士族……,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各种力量或角色,不停地排列组合,在实质上行使着皇帝的权力。两晋特别是东晋,在中国帝制历史上是一独特的风景,君权不张,但君权没有旁落到个别权臣手里,而是一个由一个上层的泛权力集团共同把持,具体表现为几大家族轮流坐庄,王、庾、桓、谢……,大家通过姻亲相互勾连,关系错综复杂,所以东晋的权力斗争表现出了很有意思的状况:
  从积极的层面看,那就是皇帝“不够专制蛮横”,不像历史上有几位有作为的皇帝,搞起政治清洗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杀起功臣来株连九族连瓜带蔓,统治上层整体上比较和谐,迫害、杀戮都相对有节制,更有上古“封建”的本意。但是反过来,这样“共和”或“共治”局面,导致纲纪松驰,不仅肇乱,更不能弥乱,不管是内乱还是外乱,朝廷都没有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去消弥,也就是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家都处在一种尽蝇营狗苟的状态,进而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涣散状态。
  财富也好,权力也好,本身有一种趋向垄断的内在力量,没有强有力的分权机制,权力垄断比财富垄断更易形成。东晋时期南北对峙,不停的战争为寒族下层子弟还是提供了机会,现代的所谓“拉美病”也是这样,当政治权力垄断,经济资本垄断到达一定程度,平民子弟只有通过当兵、政变来改善自身的命运。
  民间总有精英分子,就算是十亩地一颗苗,他总是要秀出来的,庙堂不接纳他,他就会。
  大多数史家都认为,刘裕的出现是士族没落、寒族崛起的象征,其实刘裕也不是真正的寒族,他是次一等的士族,他和在他前面的权力集团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级,他和王、谢家族的人也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本质上讲刘裕建立的宋朝并不是寒族的政权,更不是普罗大众的政权。
  刘裕和东晋诸帝、诸公不同的是,他试图建立更加本色的皇帝专制,他要做真正有权威的皇帝。即将要做皇帝了,但是扬州牧的权力还要把持在自己手里,这既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也是对“共和”模式的一种修正。
  刘裕让未成年的儿子担当方镇大任,尽管是名义上的,但是他不愿意分享权力的独夫心态却表露无遗,对部下的担心和警惕也是不言而喻。
  从之前之后的历史经验证明,符合原教旨主义的皇帝专制必须有意识形态的帮助,必须有受过奴化教育的儒生参与,从一个黑社会集团头子、军阀老大演进成真正的皇帝,也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而在刘裕时代,这些东西显得非常缺乏。
  没有道德指引,只指望通过坐地分赃来凝聚力量,即使凝聚起来,这个力量也会反噬宿主,这个状况从汉末一直延续五代十国。
  秦皇汉武式的专制是糟糕的、黑暗的,但是两晋这样涣散的专制则更糟糕、更黑暗,在民主宪政导入中国之前的历史证明:皇帝不专制,人民很遭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9:26 , Processed in 0.0673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