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1-15 19: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作业汇总,103~香山红叶飘
成语典故班第一课作业:
一:什么是成语?并简答成语的基本特征?
答:汉语成语定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的基本特征:
①结构固定性。
②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二:.简答成语与谚语、歇后语的区别,并举例。
答: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例如:守株待兔,胸无点墨,金蝉脱壳,道听途说,弄假成真。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例如:理不短,嘴不软。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歇后语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言,而且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
谚语一般是比较简练的话语,比较通俗易懂。
例如:打破砂锅--------问到底 ,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
偷鸡不成--------蚀把米 ,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
成语与歇后语、谚语的区别
一)、形成原因不同
1、谚语: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
2、俗语: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
3、成语: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4、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二)、形式不同
1、谚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2、俗语: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炼的语句。
3、成语: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4、歇后语:它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三)、特点不同
1、谚语: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3、歇后语: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三:填空题:
①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②(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四.请分别写出3、4、5、6、7字的成语各6个。
答:
三字成语:稻粱谋,唱高调,顶梁柱,东道主,大锅饭,短平快。
四字成语:七上八下,东奔西跑,暴殄天物,拖泥带水,前赴后继,争前恐后。
五字成语:不知者不罪,步步生莲花,吃力不讨好,大白于天下,病去如抽丝,操必胜之卷。
六字成语:此一时彼一时,感天地泣鬼神,高不成低不就,顾发局识大体,既来之则安之,尽人事听天命,
七字成语:别有天地非人间,不看僧面看佛面,不是冤家不聚头,矮子队里选将军,车到山前必有路,春蚕到死丝方尽。
五.请为以下成语填上正确的汉字。
(黯)然失色 按(部)就班 不(可)思索 (沧)海桑田 不(落)窠臼
出奇(制)胜 既往不(咎) 岌(岌)可危 (脍)炙人口 励精(图)治
(遗)芳百世 美轮美(奂) 名(副)其实 (墨)守成规 旁征(博)引
水乳交(融) 所向披(靡) 心无旁(骛) 心心相(惜) (源)远流长
越(俎)代庖 责无旁(贷) 众口(铄)金 (振)聋发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