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心晴花开

小渔村成语典故班136-心丶晴作业本

[复制链接]

2

主题

23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2: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136-心晴花开
成语典故班第11课作业
一、填空题:
1.《春秋》是中国(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2.《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请查阅以下成语是否出自《公羊传》,并为其查注解、近义、反义、例句。(不得少于十条)
一统天下、拨乱反正、清君侧、义形于色、正色立朝、冬裘夏葛、反经行权、
不一而足、千里一曲、不绝如线、不绝如缕、尊王攘夷、鱼烂而亡、不毛之地、
传闻异词、传闻异辞、母以子贵、一元复始、善善从长、国色天姿、九世之仇。
答:
①一统天下
【解释】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常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关单位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可泛指少数人霸占的某一领域。
【出处】《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近义词】独立王国
【反义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举例】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

②拨乱反正
【解释】: 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举例造句】: 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近义词】: 拨云见天、旋转乾坤
【反义词】: 离经背道、每况愈下

③清君侧
【解释】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出处】《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唐·李商隐《有感》诗:“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新唐书·仇士良传》:“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
【例子】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

④冬裘夏葛
【解释】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出处】《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例子】举得起,放得下,以便冬裘夏葛的同它换衣服。 ★清·吴趼人《痛史》第一回�

⑤反经行权
【解释】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
【出处】《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例子】而今客居数千里之外,只得反经行权,目下图个伴寂寥之计,他日娶了正妻,遣还了他亦无不可。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
【近义词】 反经从权、反经合权

⑥不一而足
【解释】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出处】《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而足也。”
【举例造句】: 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近义词】层出不穷、不壹而足
【反义词】 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⑦千里一曲
【解释】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出处】《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例子】吾若万里长江,何能千里一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⑧不绝如线
【解释】原作“不绝若线”。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例子】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不绝如线。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近义词】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义词】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⑨鱼烂而亡
【解释】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出处】《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近义词】鱼烂取亡

⑩母以子贵
【解释】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举例造句】 任凭他是青楼婢妾,到得收他做了侧室,后来生出儿子,做了官,就可算的母以子贵。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 母凭子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3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2: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2课作业
136-心晴花开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2.《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二、写作题

什么是中国速度?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在先进的指导思想下使我国快速进步,发展速度让世界称奇,被人称为中国速度。除了经济领域,中国基建速度和中国高铁速度等也被人称为中国速度,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它蕴含中国人的智慧、勤劳,既是中国精神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国的骄傲。
下面请把中国速度与成语日新月异结合起来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韵字不限!
附成语〔日新月异〕:
注释: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出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七绝·题新农村建设
文/心晴花开
去岁农田今变城,排排大厦向天横。
动车呼啸从旁过,朝出家门晚到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3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9: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十三讲作业
136-心晴花开
一、简答题
《中庸》一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中庸”和“中和”。读者读起来,常常弄不清两者的关系。道“中庸”而求“中和”,这表明“中庸”和“中和”是有区别的。请简要回答:
1.什么叫“中庸”?中庸之道是一种怎样的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
其表达的内涵是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达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达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是修养人性,其中关联了学习的方式,做人的规范和“三达德”等。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
2.什么叫“中和”?
答:
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

二、写作题
根据今天所学的成语,找出其中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一幅),韵部不限!

自勉
交友诚为本
做人正是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3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136-心晴花开
成语典故班第14课作业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的核心思想。
答: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
1.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2)忠。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3)信。“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4)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5)恕。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6)其它。如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 恭、宽、信、敏、惠;…… 等等。
2.“礼”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孔子遵从的礼是周礼,孔子主张“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所有的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2. 简答《论语》中的修身之道。
答:
儒家的治学本意就是先要把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然后才有资格去教导别人,也即“打铁先须自身硬”。古人为什么强调“学而优则仕”。只有学好了,治国安民的方略学到家了,然后再从政去将其学以致用,那么就不但做到了修身,而且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3. 论语中有很多的格言警句,请找出你喜欢的十条。
答:
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
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
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
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

⑩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篇》
二、写作题
请从《论语》中找出一条你喜欢的成语,根据它的白话注解,创作一首作品。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七绝·抒怀
文/心晴花开
三更灯火五更眠,暇日常吟李杜篇。
鹰隼从来有远志,成才还得效高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3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9: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5课作业
136-心晴花开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问答题
1.简答《论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许多思想言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合。孔子提倡崇老尚古,希望恢复周礼,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在论语中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体现不是很强烈,但其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体现的很明显。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说明。
①关于富强,论语中有“足民”即富民可以使民富足。
②关于文明,论语中讲道: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亲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向孔子请教克已复礼,实际上也是关于文明的体现,“见利思义,见危接命.”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③关于和谐,论语中讲道:"礼之用,和力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
④关于爱国,论语中讲到:“执于戈以卫社稷”“倾己以敬...修已,安人...修已以安白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可奇也。春秋时诸侯纷战,也产生了爱国的思想。君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君以爱国。在论语中敬业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敬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曰: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岗位、激情工作才能快乐生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醒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做好了本职,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⑤关于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 ),其何以行之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诚信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是不好的处世态度。“道干乘之国,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便是大国,也要讲诚信才是能治国安邦。“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诚信也是君子修身的必修课之一。

⑥关于友善,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友善观在论语中也有明显体现。只有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1.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2.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思想,完全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3、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多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是儒家学说中的思想。还可以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之中。尤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简答什么是仁学?
答:
仁学即孔孟伦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以仁学和儒学相对比,用“仁学”一词专指孔孟伦理学,以区分于古代儒教经学和宋明理学。仁学作为独立的思想文本,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
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
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具体为以下四个部分。
①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②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
③"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④"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5.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二、写作题
请根据《论语》中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创作一首作品。题目“时光”或“时钟”,体裁不限(可以是成联二幅),韵部不限!
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时光
文/心晴花开
光阴如水付东流,人到中年万事休。
枉费真情成笑柄,不如诗海泛轻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36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136-心晴花开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体现:
(1)品德教育
强调社会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的前提下,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并为政治服务。灌输着“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容易获得民心,它能帮助统治者更好地管理天下。所以,教育是最有效的“得民心”的手段。
(2)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式上他强调“尽心、知性、知天”,指出了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强调独立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然后“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先把书读厚,然后再把书读薄。学习要“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也就是严于律己,“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断反思,最后形成自己的学问。
(3)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引而不发,跃入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绝不能拔苗助长,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时要注意方法的多变性,“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要因人而异,更要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在学习过程中他强调要专注,反对三心二意。
在方法上他还强调了榜样学习的重要性,“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
(4)家庭教育
在对待子女的教育,孟子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易子而教”。意思是交换儿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所谓"责善",就是以善来互相要求对方。
孟子在教育上还是个苦行者,“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关于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方面,孟子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孟子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同时他还主张教育要持养节气,“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培养“君子”、“圣贤”、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同时也是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七绝·领袖毛泽东
文/心晴花开
领袖英名世界扬,
中华民族立东方。
多年强国复兴路,
上下齐心奔小康。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答: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5:53 , Processed in 0.0560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