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赋14期毕业学员全部作业汇总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83

帖子

1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0-12-15 0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风江上 于 2020-12-15 00:20 编辑

渔村赋十四期清风作业汇总二

第八课作业:赋 1455-清风
一、        填空
1、“词珠”通常是(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而自己做的(骈句)。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析义)、(作珠~炼化)、(寻较)、(作骈)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具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
3        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1、实珠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2、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

4        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清风
仲秋以降,时序更新。望天高而白云淡淡,听雁过而唳声纷纷。桂子香飘,沁脾而爽目;秋原金灿,带喜而舒身。于是邀朋携友,寻景觅珍。过山岙而暂停,听枫林之飒飒;望菊园而欣喜,爱黄朵之茵茵。留连草地,坐卧松筠。高歌长啸,手舞足伸。已而,夕阳隐耀,秋月展轮。思嫦娥之冷清,寒宫久困;叹后羿之射日,空有功勋。李白吟霜,长有思乡之感;子瞻对月,每有怨离之陈。嗟呼,时光已逝,美景难寻。相携于归路,湮没于风尘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第九课作业:1455清风
一,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 感情 ),也可做(叙述  )与( 议论 )。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 语气 )词以强调( 感情色彩  )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  ),亦有一定的(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 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  叙事)、( 抒情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 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起首段   ),( 腹段 ),(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 分叙 )(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 实起法 )、(虚起法  )、(  破题法)。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要注意的就是:
1).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2).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3).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
秋高气爽,又见重阳,梧叶翩翩而舞,菊花灿灿而黄,携友登高,插茱萸而怀旧;邀朋把盏,尽逸兴而倾觥。观旷野之堆金,摇风细细;望天空之邈远,飞雁行行。于是过松林,,穿碧涧;酙菊酒,赏桂香。西风渐烈,霜气初凉。柳枝枯色,枫叶红裳。怅青春之已逝,感鬓发之渐苍。光阴逝易,谁怜长路之覊客;红尘难苦,情动九曲之衷肠。寄蜉蝣于天地,庄周化蝶,空宦海于槐国,吕祖黄梁。已而夕阳在山,人影疲倦,且恢宏其气宇,懒收拾其残场也哉。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十课作业:
1455-清风
第十课作业
一、填空:
1、        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分叙” )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 似显非显 ),(  似隐非隐)的。即不能(  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  隐匿不见)。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答: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境况描写。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答: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
“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
“渡结”,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
附加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文、清风
轻寒点点,夏去秋凉。时逢九月,节又重阳。感时序之交替,叹佳人之远方。云淡天高,雁阵起惊寒之苦旅;水清花艳,菊丛有姿色之傲霜。
观乎枫叶呈红,岩松耸翠。色彩斑斓,秋山壮美。欲登高而望远,携友偕朋;先涉水而慢行,卷衣脱履。一路草绿而花黄,半山林疏而叶醉。风声鹤唳,岂能是草木而皆兵,叶摆枝摇,果然有森严之壁垒。
于时至绝顶,望远天。飞思绪,渺炊烟。夕阳在下,秋原当前。野有农夫之收割,旁为车队之飞穿。山伏青龙,苍苍莽莽;水归林下,屈屈盘盘。
嗟乎秋之为季也,更胜春时,春归人生忆,秋至心生悲。对此良辰,悲无处来,刘禹锡曰:我言秋日胜春朝,诚可信也。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1455-清风作业:
竹赋竹韵清幽,风来叶上”为韵 )     
、清风   
门对小园,园生从。数杆生挺拔之,一丛有傲然之绿。秋冬春夏,郁郁生四季之色,雨雪风霜,刚劲有满园之肃。
     观夫,其外为绿,其为空素白而逍遥自在绿青而淡雅。板桥笔下而生花;寥寥数笔晋代贤人而聚类,落落七翁。
若夫风之来,鸟鸣近。浩浩飕飕,摇摇震震。观势如从龙之,闻音有引凤之。揭地掀天之劲,倒卷狂彪遏云阻月之喉拖新润。
至若凛凛其表,悠悠其。雪压不弯,雨洗尤荣。互照数枝,幽光熠熠;迎逢八面,啸声
       其如春在山原,绿盈茎,百花炫艳于园,众鸟谐鸣于。竹自青青其表,趁时而奋进,拔节昂扬;自律而虚怀,干枝交接。
   再如炎炎夏至,杨柳声哀。唯其翠竹,自引风来。顶烈日而垂荫,开大爱之胸怀。为民保有清凉,乐群好善;化作竹床篾枕,奉献形骸。
既而黄叶飘零,秋风放浪。万木一枯,竹唯独壮。青青不改其初色,立地顶天;奕奕自生之神情,担当向上。
若如雪花飞落,众鸟藏头。唯其雪中挺立,寒里劲遒。三友同尊,与梅松其同类;四君名享,并梅兰菊一流。
嗟乎,四季不枯,一身独劲,竹其雄尔。对此园竹,顿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感也。
既而黄叶飘零,秋风放浪。万木一枯,竹唯独壮。青青不改其初色,立地顶天;奕奕自生之神情,担当向上。
若如雪花飞落,众鸟藏头。唯其雪中挺立,寒里劲遒。三友同尊,与梅松其同类;四君名享,并梅兰菊一流。
嗟乎,四季不枯,一身独劲,竹其雄尔。对此园竹,顿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2
发表于 2020-12-15 15: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鸣笛晓子 于 2020-12-15 15:56 编辑

小渔村赋14第一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28楼)

一、简答:
1、什么是辞赋?
什么是辞赋?
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统地称为“辞赋”。
2、何为散体赋?
     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如“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等等皆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成语“子虚乌有”,意指虚幻事物,他的出处就来源于此。
二、填空:
1、赋的起源有(诗经)、(楚辞)、(上古散文)。
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荀况)的( 赋篇)。
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二)字或(三)字一个节奏。
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诗经 )的流变。
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文大类。只是(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
5、赋体衍变从(先秦)开始,到(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文体赋)、(骈赋)、(律赋)、(散体赋)五大类。
小渔村赋14第二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39楼)

一、简答:
1、什么是骈句?
答:一骈就是两句字数统一,讲究对偶与声律协调的句子。

2、什么是骈体赋?
答:骈体赋就是以骈句为行文方式的赋体。

3、律赋有哪三个特点?
答:一是有题韵字做为限韵标准,做赋用韵,必需使用所题之字为韵。其余韵字,亦需在题韵字的所在的韵中选用,不得越出;二是篇幅短小,多在300-400字之间;三是重论述轻铺陈,虽有名为风物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论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

二、填空:
1、至六朝时期,(平上去入)四声被归纳之后,以及(反切注音法)迅速普及,(韵书)开始出现。这时,汉文字的对偶不再仅仅是字意上对偶,犹包含了(音韵层面)。真正意义上的骈句,便开始正式登场。
2、骈赋之美,除思想立意之外,归根结底是(骈对)与(音韵)之美。
3、以骈句为构成主体的文体,除(骈体赋)之外,还有(骈体文)。简单点说,此类文体,有韵的叫(骈体赋),不用韵的叫(骈体文)。
4、史存最早的律赋作品是(王勃)的(《寒梧栖凤赋》)。
5、文体赋的发端是受唐宋(“古文运动” )的影响,这点已是公论。文体赋对(音韵)与(骈对)不甚看重。他注重的是返契古散文的朴质与畅达。但无论如何,文体赋多少是要押几个(韵)的。断没有全然(无韵)的文体赋。
6、辨别文体赋,先看其句式是不是(散偶)杂间。再看其是否有一定数量的(押韵)句。若通篇(无韵)者,断非赋体。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三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 (39楼)

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
2、壮句为(三)字成句相骈对者。紧句为(四)字成句相骈对者。长句为(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隔句为(含分句)相骈对者。
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轻隔:句式为上(4)字,下(6)字;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疏隔:为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密隔:上(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
4、简答题:什么是提引发送?
发,即发语词,如“夫、惟、盖”等等。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5、新增练习: 以“月”为主题,写壮、紧、长句各一个。
壮:明如镜,清似泉。
紧:清辉普照,长夜高悬。
长:李白低头思故里,东坡把酒问青天。


小渔村赋十四第四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43楼)                                                                                                                                      
1、五言的诗句或者骈句节奏,都是(四)言的基础上加字而成的。不同的是,五言诗是向(后面)或者(中间)加字,并且不用虚词。而骈句是向(前面)或者(中间)加字,并且中间加的字是(虚)词。         
2、无论五言七言,骈句是“尾(两字)连续”,诗句是“尾(三字)连续”。这是区分骈句节奏与诗句节奏最简单直接的法子。           
3、关于在虚词的节奏划分上是“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词(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暂顿”。               
4、旧私塾中有这样一个口诀:“诗(三连),骈(尾二)。之后(双),不碍事。之后(单),并成字”。         
5、八言或者九言的骈句,通常是在七言八言骈句的基础上加字而得。基本要求是,在(中间)或者(前面)加字。务必保持尾节奏是(两字)连读或者(四字)连读。  

附加题: 以“秋山”为主题,写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各一个:  
长句:霜风才曳山之七彩,木影即涂溪之一奇。  
轻隔:红枫一片,似花开之二月;黄菊无边,如天撒之千金。  
重隔:草堂开户幽闻,叶间坠露;山月栖枝静观,篱畔卧翁。  
疏隔:犹望眼,云锦上时书雁字;自倾心,石台中长乐溪音。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五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38楼)
1、填空:
①辞赋文体的用韵情况,根据不同的赋体,区别是很明显的。其中比较有规律的是(骈赋)、(律赋)与(骚体赋),而(文体赋)与(散体赋)押韵较随意宽泛。
②在押韵方式上,(散体)赋与(文体)赋皆是以文章所需为用,以灵活多变见称。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两种赋体在韵律感上,比(骈)赋(律)赋要弱。形象的说,(骈)赋、(律)赋合适高声吟诵;(散体)赋与(文体)赋适于读而不适于诵。
③骚体赋因句式较(整齐)且句式(变化)较少,故韵律(偏密)。韵律(偏紧密)者,宜于(高歌配曲)。古楚辞皆可歌,骚体赋源头在此。

2、简答
①诗与赋的押韵,有什么区别与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诗可以一韵到底;赋则要求平仄起伏,有变化,可以转韵。
相同点:都可以押平韵或仄韵,忌讳重复使用韵字。



②诗与赋的吟诵节奏有什么区别?
诗的吟诵节奏:五言诗2+3节奏。而且诗的吟诵是按照平仄节奏,平长仄短,韵字拖长,入声字短顿。
赋的吟诵节奏:222节奏,并且平仄交替。而且骈句吟诵时,节奏与节奏之间要短暂停顿,这个暂停时间就是自然换气。


③如果赋用仄声对仄声,要注意什么?
一般作赋要平仄转韵,不宜平声韵转平声韵,仄声韵转仄声韵。遇仄韵对仄韵时,要注意上去入替换,不要同一个声调。例如,如果
押的是上声韵,与之对应的句脚字只能是“去、入”声字,不能“上声”对“上声”。 所有上声韵“谋上去之变”。

骈句在仄声调对仄声调时,允许“上去入”变化相对,在句脚字上用仄韵时,亦常见以不同声调的仄字做骈对。并没有严格到凡仄字必以平声字相骈对。但相同声调不能骈对的观念则早已形成,即上声不能对上声,只能对“去入”声调。骈句常有三四字为一节奏的情形,此时同一节奏之间的声调,若全用仄声调字,亦要争取“上去入”三声变化。极少有一个节奏之内,用三四仄字皆一个声调的情况。如“上上上”或“入入入”声调者。皆因如此声调,实难通读。


附加题:
以秋菊为题,写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个。

疏隔:
至若九月时,现千山之片片;三秋里,万朵之影盈盈。

密隔:皆知旭日升,真如笑脸之嘻嘻奉;但得微风过,总是清香之淡淡来。
平隔:
千红之凋谢,含露而盛开;七彩之繁华,噙霜而闲适。
杂隔:夕阳西下,
篱边茶酒之醉须翁;明月东升,院里诗词之吟雅客。


小渔村赋十四班第六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35楼)

1、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
2、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
3、有些特殊的对仗,包括(连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4、凡是并列结构的词组,骈对时基本上是不管(虚实死活)分别的,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问题。
5、就骈句而言,用“之”这个虚词做结构助词时,常常见字类(活用)。也就是说,骈句中的“之”字之后,单缀()字时,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不论(虚实死活) ,也就是不管现在说的(词性)如何。


6、我们不仅仅要知晓骈对的(现代)词性说,也要彻底掌握(古代)的做骈方法,并且要在原理上通晓之。具体操作中,按(古今)结合,(以今辅古)的方法去做。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以重(灵活忌呆板)为主旨,以骈文骈赋的(文脉畅通不滞)为首要目标。


附加题:
以“飞机”为主题,写紧句、长句、轻隔、重隔、漫句各一个。

紧句:白云铺道,红日明灯。
长句:一去遥之千里,再逢快哉少时。
轻隔:展翅高飞,如雄鹰之矫健;

           纵身独往,若征之神奇。         
重隔:东西南北之风,遨游四海;
           春夏秋冬之景,搏击长空。
漫句:实古代之飞仙神话,老庄之大鹏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2
发表于 2020-12-15 15: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鸣笛晓子 于 2020-12-17 08:01 编辑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七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19楼)
1、 简答:
(1) 何为“成句翻展法”?
“成句翻展法”一般是取古代名家的5言或7言诗做为“成句”,然后按“压,翻,展”的次序进行。“压”即压缩,比如“成句”是五言的话,就压为3言壮句或4言紧句。“翻”是指字数不增减,但是要用骈句的吟读节奏来表达。“展”就是伸展的意思,也就是“成句”是五言诗的话,就要用骈句的节奏伸展为6、7、8、9言的长句,通常是到9言即止,也可以加长到10字或者10字以上。
(2) 何为“母字成骈法”?
“母字成骈法”即选定一个字,做为母字。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将其变为各种各样的骈句。依“壮紧长隔”的次序进行。长句通常到9字即止。隔句主要以“轻隔,重隔,平隔”为主。古时选母字多是依平水韵的韵目来选。
(3) 何为“提引”?
“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的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的承连上,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4) 何为“发送”?
“发送”——“发”即发语。如“夫、惟、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发”语主要用于文章的起始,送语主要是配合情感需要,而使用于句尾。

2、 请将成句“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唐 杜牧
压为:壮句、紧句。
翻为:长五言句。
展为:长六言句、长七言句、长八言句、长九言句
压为壮句:是以情迟管,恨咽弦。
压为紧句:情迟急管,恨咽长弦。
翻为五言:情迟于急管,恨咽乎长弦。
展为六言:泥情竟迟急管,流恨更咽长弦。
展为七言:泥情竟迟之急管,流恨更咽于长弦。
展为八言:闻泥情已迟之急管,感流恨正咽乎长弦。
展为九言:既泥情独将迟于急管,然流恨何又咽乎长弦。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八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16楼)

一、填空
1、“词珠”通常是( 两字)为一词、“骈珠”就是根据(典故 )而自己做的(骈句 )。
2、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要点是通常仅取( 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为什么词珠只取( 两)字为限呢?那是为了不与(古人的陈句  )雷同。
3、旧塾做骈珠分为这样几个步骤:(分类  )、(析义  )、( 做珠)、(寻较  )、( 做骈 )。

二、简答
1、什么是典故?什么是典事?
“典故”,是指用前代事应证今朝之说,或讽或引喻皆归此类。而“典事”是指引当前事或物,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观点,或指物或指事。
具体说,在创作时,这个“典”字,除了它“经典”的本意之外,还有“契”“借”“引”的动词含义。

2、何谓实珠法与虚珠法?
①实珠法
比如根据《蒙求》的源“孔明卧龙”做“实珠”并成骈句——“孔明隐于野,如天龙之闲卧。”这个方法即根据典故而作直接描述,使人一看即知道此句的出处来由。
②虚珠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提出,而采取一些婉转的方式。
同样是“孔明卧龙”这个源做“虚珠”——“君子既归,不期三顾之遇。”此法即不直接说明典故的来源,通常是知道此典的人才能明白。比如此句,若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即不能明白作者所言何出。必须要先知道“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请孔明出山这个典故,才能理解含义。

三、附加题:以“仲秋”为题写一段赋。
《仲秋赋》
作者:鸣笛晓子
庚子丰年,中秋佳节。东北平原,江山秀色。涂彩峰峦之夺目,如临蓬阁;飘香田野之怡心,似入桃源。一路驱车而千里,今朝揽胜;只身乘月而专程,此夜常怀。感风光之大美,欣故里之团圆。时响草虫之悠曲,频端酒盏之温情。合家欢聚,老少欢颜;春风沐泽喜气盈庭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九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39楼)

一、
1、“兮”字用于句子中间,其使用功能便有大的拓展,不仅仅是表达(感情),也可做(叙述 )与(议论)。但是用在句子尾,则功能就比较单一,通常就是做(语气)词以强调(感情色彩)而已。

2、最合适汉文字组合为句的长度在(4~8 )字。这个字数,即便于(朗读),亦有一定的(容量性 )。而流传最广的诗是5,7言诗,骈句是(4、6、7  )言。这些都在4-8字之中。

3、“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是什么?并试分析?

答:“句式平衡算法”有一个口诀:“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此口诀下附带有批注:骈双句,14言上下宜。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
    我们先来分析与领会下这段口诀的大意:此口诀的意思大致是说句式的分布应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
“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三字句式后,应该是四或五字句式;然后,4,5字的句式之后,应该是7或8字句式。
“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6个字的句子是属于字数在适中的句子,所以6字句式一般在中间。如果用了九字句,那接下来就应该用字数少的句式了,这叫“回头滑”。即如果句式的字数超过或是9个字时,就要由多到少返回。平均每一句的字数约为6个字。如果超过了,就要想办法去掉多余的字数。反之要增加缺少的字数。
“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考量平衡句子的长短是不是合适,要以一个段落为基数。就是写完一段再看。另外按披注“细为两骈,粗为落段皆可”来看,计数方式其实可分为粗细两种。粗的算法是按一段落计数。细些呢,可以按2骈4句就开始计算。平均算下来,单句字数在六七字就比较合适(其实可适当放宽在单句5,8字皆是合理的长短)。如果按一两句骈计算,则在12到16言都算合适的。



二、

1、 总体来说,赋是集(叙事  )、(抒情 )、(议论  )于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 主次详简 ),段落的( 安排顺序 )等等因素,都决定着一篇赋的成败。
2、 一篇赋文通常是三个大段落,即( 起首段  ),(腹段  ),(尾结段   )。“腹段”之中,又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细分为(承叙 )、(分叙  )(渡结  )等等。

3、 “起首”在技巧上来说,主要有三种——(实起法  )、(虚起法  )、(破题法  )。

4、 虚起法开篇要注意什么?

答:虚起法开篇即是指在起笔之时,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用一些与主题相关联的素材,做引发之笔。或者用大过文章主题的元素,从上向下延伸;或者也能用小过主题的元素,自下向上反推。无论如何,这些素材都应是在内涵方面,与文章主题是有必然联系的。虚法开篇,多合适于中长篇幅的赋。

虚法开篇要注意的就是:
①通常是以骈句开始,与实起法开篇常用散句不同。
不能拉扯与题目隔意太远的事物或意象。
虚法部分不宜太长,一般2骈或4骈之后,务必要拉回到题目上来。(即虚法开篇部分不宜拉的太远,通常在2骈之内即应拉回主题,最长不宜超过4骈。

说简单点就是——若题目为山川花木之类,在写之前,不直接契入,而是从大的方面或者细微的方面入笔。比如从天地乾坤铺垫引发,或者一思一见的细小处地方下手。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具体操作中,大家可以自行发挥。


附加题:以“重阳”为主题,写一段赋。
《重阳赋》
作者:鸣笛晓子


庚子之秋,九日重阳。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与兄妹乘兴兮登顶,于家山觅胜兮探芳。紫云飞而鸿雁渡,枫艳而野菊黄。此行不枉,笑语欢声之一路;众口难描,珍蔬硕果之满仓。极目驰骋,意气昂扬。值此时刻,宠辱皆忘。



小渔村赋十四期第十课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32楼)

一、填空:
1、腹段的内容是一篇赋文的重点部分。按旧塾的说法,此段内容,可细化为( 承叙) ( 分叙) (渡结 )几类。
2、所谓的夹叙夹议的手法,并不是说( 天马行空 ),( 无拘无束 )的议。而是要在考虑(整体章法  )的情况下进行。
3、把一篇赋文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 文脉 )。而这条脉线,是(似显非显  ),(似隐非隐  )的。即不能( 太直白 )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地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完全(隐匿不见  )。

二、简答:
1、何为“实写”?何为“虚写”?
所谓“实写”,是指所描述的是所见或当前能够想到的实际情况描写。
所谓“虚写”,是指包括非实描所见之境况,包括发感议论之类。
2、请解释“承叙” “分叙”“渡结”的含义。
“承叙”部分就是指开篇之后,你在进入详细“分叙”前的一种铺垫性描述。此条的作用在承上启下,使不突兀。特别是在用“虚”法开篇之后,如缺少此类,将使文章有脱节的感觉。理论上每个段落与段落之间,都需要这个环节。需要做铺垫与过渡。这表现在赋文中,或是用一二散句,或是用一骈句来完成。
“分叙”指的是腹段内容细写和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歌诀:“首起势,腹中细,腰下收,尾回契。龙扬气脉需雍泰,内涵虚实层层替。文章欲结引笔回,渐收再望深无底。”其中“腹中细”与“内涵虚实层层替”这两句,就是专讲这“分叙”部分的。“腹中细”就是指腹段内容细写。“内涵虚实层层替”是指他的具体要求,就是说应该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渡结”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腹段内容之后,给“尾结”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相当于总议论的前传。“文章欲结引笔回”就是说的这部分。这“渡结”旧塾将其归纳在“腹段”之内。其实现在来看,它也可以归属在“尾结”的大段之中。


附件题:
“轻寒上翠微赋”
两百字内,韵自选。

《轻寒上翠微赋》
文/鸣笛晓子
时值三月,乍暖还寒。冰融雪化,春返层峦。登临而欣绿草,望顶犹喜凝烟。柳引长条,倚岸梳妆姿窈窕;燕开双剪,凌空飞舞语呢喃。未放千花,枝上含苞而翘盼;苏醒万物,明朝生机即盎然。
夫百事待兴,一年好景。敢趁光阴而不负,何抛梦想而无争。效草心先启,旷野拾风;学柳眼早开,嚣尘拓境。


小渔村赋十四期毕业作业:赋1429*鸣笛晓子(26楼)

以“竹赋”、“高铁赋”、“飞机赋”为题,任选其一为题作赋。
骈律赋不限,若作律赋题韵字自选。
字数300~500字(不含标点)。

《竹赋》
文/鸣笛晓子
若夫三月至,百花争,柳儿腰软,燕子身轻,风光夺目,景色怡情。对盎然之春事,余独醉之竹兴。
于时雷鼓声声,送来新雨;笋稚尖尖,破开坚土。裹棕服而安身,偎竹亲而立足。洁如雪后之光芒,净似晨中之清露。沐天阳之慈恩,和东风之逸曲,拔劲节而佳音,问清穹而高度。
壮哉!托深根而山川遍,携梦想于天地间。开枝散叶,半月十天。千杆澄翠,万叶青鲜。异蜂拥蝶戏之桃容美,同雪压霜摧之松品坚。操挺特以忘世,姿潇洒以超凡。
妙哉!离京苏子,竹杖徐行;闲居海瑞,堂匾孝忠;济民郑燮,百节长青。竹亦,人亦!
嗟呼!于轻凉之竹海,掀风雅之波潮。愿尔生之翠色,涤吾心之尘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6

帖子

456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1: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0-12-23 11:58 编辑

赋14期毕业汇总统计名单:
1.1417一点春√
2.1413*一瓯茶(下接12楼√)
3.1498-独舞者(√)
4.天香(√)
5.1433*浅浅淡淡(√)
6.1420慢慢长大(√)
7.1405闲庭信步(√)
8.1452-若隐天涯(√)
9.1463-诗野√
10.小迷彩魂√
11.浪淘沙(毕业赋44楼)√
12.1465雲軒(无作毕业赋)
13.花草公子√
14、雪后初晴(请标明第七课字样)
15、心静如水√
16、牧马人(缺毕业竹赋)
17、晓苑风辞(缺毕业竹赋)
18、濛濛√
19、清风√

20、鸣笛晓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主题

4186

帖子

456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0 21: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0-12-30 21:44 编辑

赋14期毕业汇总统计名单:
1.1417一点春√
2.1413*一瓯茶(下接12楼√)
3.1498-独舞者(√)
4.天香(√)
5.1433*浅浅淡淡(√)
6.1420慢慢长大(√)
7.1405闲庭信步(√)
8.1452-若隐天涯(√)
9.1463-诗野√
10.小迷彩魂√
11.浪淘沙(毕业赋44楼)√
12.1465雲軒√
13.花草公子√
14、雪后初晴(已汇总,未标注第七课字样)
15、心静如水√
16、牧马人√
17、晓苑风辞(6/7作业已汇总,未标注清楚)
18、濛濛√19、清风√
20、鸣笛晓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8:41 , Processed in 0.0621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