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若隐天涯 于 2021-11-20 20:29 编辑
(八)味道成语 酸味 甜味 苦味 辣味 咸味 淡味 香味 臭味 注释: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出处:战国 楚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注释:甜蜜温柔的话。 注释:苦心:用心良苦。孤诣:独到的成就或境地。用尽苦心;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出处:清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 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今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注释:姜:生姜;桂:肉桂;性:性质。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刚强。 注释:比喻无事生非或没话找话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注释: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注释:指美丽的年青女性。比喻男女之间私下的爱情往来。尤指男子在外勾引妇女。 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虽不能够窃玉偷香,且将盼行云眼睛儿打当。” 注释:书香:读书的家风;铜臭:铜钱上的臭味。指集书香和铜臭于一体的书商。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何物充栋汗车牛,混了书香铜臭。贾儒商秀,怕遇着秦皇大搜。”
(九)武器成语
刀 qiang 剑 戟 斧 钺 叉 鞭 锏 锤 戈 棍 槊 棒 矛 弓 箭 弩 匕 盾
注释:刀:武器;犊:牛犊。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出处:唐 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诗:“三川顿使气象清,卖刀买犊消忧患。” 注释: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 注释:琴是古时文人常携带的。旧指潦倒失意,流落他乡。 出处:明 钱晔《赠周歧凤》:“琴剑飘零西复东,旧游清兴几时同?” 注释:驴子长角。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无钱的可要亲近,则除是驴生戟角瓮生根。” 注释:斧钺:古代军中刑戮。汤:滚开的水。镬:古代的大锅。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指各种酷刑。 注释: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出处:《尚书 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注释:耍无赖,无理取闹。 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更待要秦楼夜金钗客,索甚么恶叉白赖,闹了洛阳街。” 注释:鞭:马鞭子;及:够得上。马鞭子虽长,也打不到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处:郭沫若《高渐离》第四幕:“楚国和秦国的仇恨最深,秦国的势力也有点鞭长不及,将来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定从那儿开头。” 注释:喻指取胜的绝招。 出处:艾煊《大江风雷》第四部:“他认为这是最后最厉害的sha手锏,这两句话抛出去,可以使杨大新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注释: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出处: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注释: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注释:形容说话带刺,并牵涉旁人。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棍,终久是个甚么主意?” 注释: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出处: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哀悲离之作。” 注释:指使弄刀qiang棍棒等兵器,借指习武。 注释: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出处: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出处: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注释: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冯永祥看他们箭拔弩张,形势不妙,赶紧站起来,走到他们当中。” 注释:弩:利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搭在弩弓上的箭射出了弓弦。形容极其迅速。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前走的如流星过度,后走的如弩箭离弦。” 注释: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注释: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十)身体成语
心 肝 脾 肺 肾 眉 眼 耳 鼻 口 胃 肠 胆 肚 腑 头 脸 面 颊 嘴 唇 牙 齿 喉 舌 肩 颈 胸 背 手 臂 腰 腹 膝 肘 腿 脚 掌 腕 腋 趾 肋 皮 肤 目 足 骨 肉 注释:老年时的壮志。 出处:唐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注释:指另有打算。 出处:茅盾《子夜》:“尽管你那么说,我总以为做标金做公债的人们别有心肝。” 注释:沁:渗入;心脾:指人的心脏喻指内心。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畅。多用于比喻文艺作品或乐曲清新、爽朗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9回:“一霎时觉得一股清香沁入心脾,满身愉快,为从来所未有。” 注释: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 出处:《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注释:比喻写作的刻意锤炼。 出处:唐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劝君韬养待征招,不用雕琢愁肝肾。” 注释:燃眉:火烧眉毛。火烧眉毛那样地紧急。比喻事情非常急迫。 出处:《文献通考 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注释:比喻关键的环节或时机。 出处:王朔《永失我爱》:“别起什么邪念,起也没用,都到这节骨眼了,满意不满意符不符合你那什么梦想也由不得你了。” 注释: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 注释:鼻子发青,眼圈发黑。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出处:古华《水酒湾纪事》:“若不趁早回头……肯定有跌大跤子、鼻青眼乌的时侯。” 注释:有啥说啥;想啥说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云姑娘,你如今长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注释:湔:洗;伐:敲打。形容以聪慧代替原来的愚钝。 注释:形容内心极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出处:杨朔《雪花飘飘》:“不过也怪,自从部队逼近下花园,百岁忽然翻肠搅肚的想念起爹爹来了。” 注释:斥责别人胆子太大,敢于胡作非为。 出处:《解放日报》1981年5月12日:“你真是狗胆包天,竟敢捉弄起我们来了!” 注释:把心肚挖出来。形容费心思索。 出处:清 张春帆《宦海》第11回:“大家都听着木小端的话儿,一个个抠心挖肚的想了许多法儿。” 注释:彻:贯通,深造。痛楚深彻于心底脏腑。形容受到极大的伤害。 注释:昂:抬起。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注释: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注释:面:当面;授:教;传授;机宜:适应时机的对策、办法。当面教给应采取的机密的对策或措施。 出处:宋 苏轼《与孙子思七首》:“书四纸,并药方驰上方,须面授其秘也。” 注释:曲:弯曲。丰:丰满。弯弯的眉毛,丰润的脸颊。形容相貌美丽富态。 注释: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注释:牙齿白,嘴唇红。形容面容美。 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那厮唤做小张三,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注释:聱牙:不顺口。形容文词艰涩,拗口难读。 出处:《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注释: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不值得在口头上一提。用于对人表示轻蔑;也用于对己表示自谦。也作“不足齿数”。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叔孙通传》:“此皆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注释:鲠:鱼骨。鱼骨等小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不说出来就非常难受。 出处:清 袁枚《与金匮令书》:“仆明知成事不说,既往不咎,而无如闻不慊心事,如骨鲠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注释: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 注释:比喻才学浅陋。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注释:踵:脚后跟。伸长勃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法箧》:“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 注释: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 出处: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二节:“无以少异于平时,乃椎胸顿足,痛恨于我国民之心既已死尽也。” 注释:背:背弃;投:投奔。指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 出处: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贤臣择明主而仕,背暗投明,古之常理也。” 注释: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注释: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注释:谓细腰秀发。借指美女。 出处:唐·李贺《洛姝真珠》诗:“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 注释: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诚待人。推:拿出;置:安放。 注释:指事物各有长短。 出处:庄周《庄子 骈拇》:“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注释: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注释:比喻乘便或顺势行事。 注释:碍;妨碍;阻碍。指多方受阻;难以顺利做事。也指妨碍他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 注释:孤:单独;鸣:叫。比喻发出声音。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一个人力量薄弱;难以成事。 出处:韩非《韩非子 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注释:螫:蜂、蝎等刺人。比喻小害能坏大事。 出处:清·钱谦益《向言下》:“蛇螫断腕,蛇穴坏堤,史臣之所以俯仰三叹者也。” 注释:集:聚集;腋:狐腋下的皮毛。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出处:《慎子 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注释:趾:脚;颅:头。方趾圆头;原指人的脚和头;代指人类。 出处:《南史 陈纪上 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圆颅,万不遗一。” 注释: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敢于赴汤蹈火。 出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让老乔先撤,你为他两肋插刀顶上一阵。” 注释: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出处:《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注释:剥:六十四卦之一,指伤害;床:卧具。损害到肌肤。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注释: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出处: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注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注释:乞:求,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注释: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出处:清 梁启超《外债平议》:“就财政上以论,外债之宜借者,不过为苟安目前、挖肉补疮之计。”
(十一)自然成语
金 木 水 火 土 石 天 地 日 月 星 光 江 河 湖 海 田 泉 风 霜 雨 雪 雷 电 山 岭 崖 谷 丘 岩 云 雾 浪 潮 泥 沙
注释:金、玉:比喻贵重。科、律:法律条文。原指法律条文尽善尽美。后指不能更改、必须遵守的信条。 出处:前蜀 杜光庭《胡常侍修黄箓斋词》:“金科玉律,云篆瑶章,先万法以垂文。” 注释: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注释:象水流向大水坑一样。形容许多人纷纷奔向同一个目的地。 出处:清·吴趼人《发财秘诀》第一回:“引得那无知之徒,都如水赴壑的往香港去了。” 注释: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出处:《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注释:还比不上粪便和泥土。形容极无价值的东西。 注释: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快要熔化。 出处:战国 楚 屈原《楚辞 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注释: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注释:指心。 注释: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 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所讲的不是嫖经,便是赌局,花天酒地,闹个不休,车水马龙,日无暇晷。” 注释:烘;渲染;托:衬托 。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比喻不从正面描绘;而从侧面点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 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金圣叹批:“而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注释:清晨烧早饭,入夜才吃晚饭。形容早出晚归,整日辛勤劳苦。 出处:《旧唐书·张廷珪传》:“又役鬼不可,唯人是营,通计工匠,率多贫窭,,朝驱暮役,劳筋苦骨,箪食瓢饮,晨炊星饭,饥渴所致,疾疹交集。” 注释:像闪电的光;燧石的火那样一闪即过。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也形容速度极快。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 保福从展禅师》:“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构得构不得,未免丧身失命。” 注释: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谓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注释: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注释:比喻度量宽广恢弘。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注释: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出处: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注释: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 出处: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注释: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注释:形容女子头发美丽或头发蓬松散乱 注释:夹:夹杂、搀杂。字句里夹杂着风霜。比喻文章森严而有力。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淮南王刘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淮南子》,一曰《刘安子》。自云:‘字中皆夹风霜。’” 注释:比喻招摇撞骗。 注释:比喻劳而无功。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三首》:“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饭岂堪吃。”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多少痴禅和尚挑雪去填井。” 注释: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出处:前蜀 贯休《苦热寄赤松道者》:“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 注释:卷:收起。形容像流星和闪电那样迅速。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叫了店家拉过那驴儿骑上,说了声:‘公子保重,请了!’一阵电卷星飞,霎时不见踪影。” 注释: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出处:南朝 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 注释: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注释:磨除棱角。喻处事圆滑。 注释:比喻指划形势,运筹决策。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注释: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出处: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注释: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注释:裁:裁剪。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诗文构思精妙新巧。 出处:明 屠隆《彩毫记 夫妻玩赏》:“名擅雕龙,诗成倚马,请思裁云剪水。” 注释:如云雾之蒸腾会集。形容众多。 出处:宋·李纲《用人才以激士风札子》:“天下之士,云蒸雾集,人材可谓众多矣。”宋·陈亮《论开诚之道》:“故天下雄伟英豪之士,声从响应,云蒸雾集。” 注释:犹言惊涛骇浪。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端午龙舟》:“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蠲首,络绎于鲸波怒浪间。” 注释: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出处:清 杨毓辉《〈盛世危言〉跋》:“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直兼乎韩潮苏海,则不啻读《经世文编》焉。” 注释: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悬殊。 出处:北魏·荀济《赠阴梁州》:“云泥已殊路。” 注释: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 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十二)成语结构 联合式 主谓式 复句式 紧缩式 偏正式 动宾式 连动式 复杂式 补充式 注释: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云雾渐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烟来往,各处花香鸟语,颇可盘桓。” 注释:形容成群的人象鸟兽逃散一样纷乱地散去(多形容敌人溃逃)。 出处:《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报天子者。” 注释:犹言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 4、紧缩式——叶公好龙 注释:叶公:春秋时陈国的一个人;好:爱好。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并非真正地爱好它;甚至畏惧它。 出处:西汉 刘向《新序 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注释:指不坚持原则;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出处:元 无名氏《水仙子 冬》曲:“只不如胡卢兄弟每日相逐趁,到能够吃肥羊饮巨觥,得便宜是好好先生。” 注释:调剂:调整使洽宜;盐梅:咸味和酸味。比喻协调平衡不同的力量或因素。指调解家庭纠纷。 注释: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出处:《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出处: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注释:指风雅之事久远流传。 出处:宋 李流谦《青玉案》词:“风流千古,一时人物,好记尊前语。”
(十三)成语字数 三字 四字 五字 六字 七字 八字 九字 十字 十一字 十二字
注释: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比喻恩爱夫妻或至死不渝的爱情。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注释: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注释: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注释:听一个人说什么,又看他做什么。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1回:“自以为举世可欺,听其言而观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见。” 注释:老鸹:乌鸦;凤凰:古代鸟王。比喻在卑微的环境中出了高贵的人物。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注释: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注释: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注释: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注释: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注释: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四、创作题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出自李瀚《蒙求》中的典故,请以“刻苦读书”为主旨(中心思想),也可旁引用其他成语典故,创作一首作品,诗词曲赋均可,(赋在百字内)。
附典故注释:
1、匡衡凿壁
注释:《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 ,字 稚圭 。勤学而无烛,隣舍有烛而不逮, 衡 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清 李渔 《闲情偶记·居室》:“因效 匡衡 凿壁之义,於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
2、孙敬闭户
注释:汉 人 孙敬 刻苦读书的故事。 五代 李瀚 《蒙求》卷上:“ 匡衡 凿壁, 孙敬 闭户。” 徐子光 注引《楚国先贤传》:“ 孙敬 字 文宝 ,常闭户读书,睡则以绳繫头,悬之梁上。尝入市,市人见之皆曰:‘闭户先生来也。
七律 书山有路 匆匆东逝长江水,皎皎中悬明月光。 凿壁匡衡心有定,闭门孙敬志堪当。 蜂勤课蜜窥花好,牛老奋蹄知自强。 但得书林修浩气,寒庐终岁亦无妨。
要求:毕业答卷截止为11月10日晚十点前!在完成全部作业及毕业答卷的前提下,进行全部作业的汇总!待班委检查核对后,向校方申请毕业!
2.毕业汇总按每课作业的顺序进行汇总,毕业答卷汇总在最后,根据自己提交的情况,可3-4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