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7-15 21: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湖北武汉律诗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16-鸿图墨韵
1、在唐诗三百首里找出一首七律,自己分析,其中各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连贯性。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的布局也是起承转合法。
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颌颈尾四联。
1、起承之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联写的是杜甫登高所见,自然连贯紧密。
且看他起连贯作用的字:
鸟飞回--无边
有必要分析一下“回”这个字。回,本义:回旋;旋转,回来的意思则是引申出来的。联系上文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意思就是盘旋。盘旋有个具体的边吗?木有,所以,回—无边。这个连贯性是明显的,也是以后我们学写诗词时可以借鉴的,操作性很强的
2、承转之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滚滚来--万里。
对于长江,说滚滚来是万里而来也不为过。
3、转合之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台--艰难。
登高是艰难的,况且还是“百年”、“多病”之身。
4、合起之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首诗没有离开一个“我”字:
首联透露出来的是作者的悲凉、犹豫;
颌联透露出来的是作者的无奈、激愤;
颈联透露出来的是作者的凄苦、潦倒。
第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
作者实写了自己悲凉、犹豫、无奈、激愤、凄苦、潦倒成了什么样子。是对前六句和诗题及主题的总照应。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
放开一笔,作者写了自己穷困潦倒的一个具体场景--新停浊酒杯!停杯,不是戒酒,是被迫的,没有酒资了。这“新停”是来登高之前的事情。这就是说,登台前已经没有酒了,这对杜甫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悲凉、犹豫、无奈、激愤、凄苦、潦倒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一句和第七句一样,是前六句和诗题及主题的总照应。还有一层,身上无酒而登台,身临着风急天高的处境。所以,新停酒也是对风急天高的照应。一首诗的连贯性关键就在于承转之间的连贯性。因为,起承之间本来就是一个话题,承是对起的具体化、深入化、提高化。
转合之间也有专门的铺垫。他们的连贯性容易解决。而承转之间是话题和意境的转折和转换,容易断裂。所以更要在用字上注意联系,以达到承转之间的连贯性。一般情况下,是以颌联的后三字和颈联的前二字实现连贯的。再看独立性。
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所见,这一联是远景。
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所见,这一联是近景。与起自然还是一个话题,但一个远景,一个近景,独立性还是明显的。
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描写作者自我的境况,是虚写。与前两联已经不是一个话题,独立性自不待言。
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也是描写作者自我的境况,但这一联是实写。
也能看出各自的独立性。如果要说独立性注意些什么,那就是起承之间,容易把起承写成一个样子。所以必须引起注意。再次强调
起,引起话题,或者创造一个意境;==引领。
承,是对起的扩展、提升或深入。==进一步,深一层,上一个台阶。
转,话题和意境的转折和转换。==另一个话题或意境,往往是主题所在。
合,关合全篇。==照应全篇,照应起,留有余味。
2、写一首七律《思乡》,要求必须使用平水韵,注意中二联必须对仗,要把握好各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连贯性。
七律.思乡
白驹16-鸿图墨韵
历尽沧桑风雨汗,琐眉绕绪叹流年,
庭前花绽无心赏,街后丝垂有意传,
各自亲朋为正计,相和宾客以轻弦,
人生辗转谁知暖,散去乡愁盼月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