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快乐蝴蝶

小渔村44五律专修班子衿组第九讲作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117

帖子

3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4-30 11: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五律专修班第9讲作业
子衿26-月冷千山
一、问答题:
1、拗救有几种?请各举一例说明。
总括起来有三种:
①平脚句型的本句自救(一拗三救)。
②仄脚句型的对句相救(小拗、大拗)。
③特拗

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一、句脚句型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平脚句型”(只有这种句型才可能出现孤平)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声字,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如果不救,这两句除韵脚是平声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了(韵脚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须救。

如五言:
    平平仄仄平,这里第一字用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这里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声字(韵脚不算)为孤平。可在第三字仄声处用一平声字相救,就是本句自救,叫孤平拗救,又叫“一拗三救”。
例1、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基本句: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这就是拗字,后面讲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自救也叫“孤平自救”。
二、韵脚句型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仄脚句型”。记住这个句型的对句句脚只能是“仄仄平”,全句是:
     五言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句型有三种“拗救”形式,都是属于对句相救:  
     1、大拗必救:
     五言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出句:仄仄平平仄——成“仄仄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成“平平平仄平”
     七言的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成“平平仄仄平仄仄 ”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句型成“平仄仄”,因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变了“平平仄”的句型,故为大拗,必救。
     例1、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基本: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还有一种特殊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仄脚句型”,但不是对句相救,是句内自救。可以直接用这种句型写律诗,多用于第七句。不须要再救。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换成“平平仄平仄”。此种句型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许平仄互换,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一定要保留平声,不然要是变为仄声,那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犯孤平的句子。
(仄平仄平仄)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在五言格律诗中,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互换一应平)
     这个也就是写诗的时候,为了表达意思的需求,第三字要使用仄声字,这样句子就成了三仄尾了,为了避免这样,就将第四字换位平声字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古人把这种句式作为特殊句式,规定为合律。
    例1:王勃:“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无为在岐路
    “在”和“岐”平仄交换了位置;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二、请以《风筝》为题,创作五言律诗一首,注意起承转合的安排。
(1)限平水韵。
(2)首句仄起入韵。
(3)中二联对仗要工整。
(4)注意四声要协调。
(5)意脉要顺畅。

五律·风筝
假日步江洲,蓝天拂彩旒。
风清飞鹞雁,云淡出鱼虬。
童稚牵衣指,村翁拭目搜。
虚空藏万物,鸟逐纸鸢游。

咏风筝

篾骨纸皮蒙,扶摇上半空。
筝鸣飞大雁,尾摆出长虫。
仗势青云倚,凭虚盛气冲。
一朝风了歇,落地挂荆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2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2
发表于 2022-5-1 00: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阳光华睿 于 2022-8-20 00:28 编辑

小渔村44五律班第九讲作业
子衿03-阳光华睿

一、拗救有几种?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拗救有3种句型:
1、平脚句内自救
2、仄脚对句相救
3、特拗


1、平脚句内自救,举例: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恐”拗“天”救,后分句属于一拗三救,平脚句内自救。
起舞倚清风,哨歌传信鸿。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哨”拗“传”救,后分句属于一拗三救,平脚句内自救。


2、仄脚对句相救,举例:
(1)、大拗必救(对句相救)
紫竹夜宿雨,媚娘红锈妆。
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夜”和“宿”都是拗字,“红”救。 本句属于仄脚对句相救(四拗三救)大拗必救
(2)、小拗可救可不救(对句相救)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五”拗 对句“无”救,对句三拗三救。也叫小拗可救可不救。


3、特拗不需要再救(句内自救)举例: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基本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四互换,第一字应平,特拗(五言的第三和第四个字平仄位置互换,那么七言的就是,五字和六位置的字互换,但是,必须注意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字)。


二、请以《风筝》为题,创作五言律诗一首,注意起承转合的安排。
(1)限平水韵。
(2)首句仄起入韵。
(3)中二联对仗要严谨。
(4)注意四声要协调。
(5)意脉要顺畅。
附搜韵网址:https://sou-yun.cn/


五律.风筝
子衿03-阳光华睿
起舞倚清风,哨歌传信鸿。
乘云心系梦,展翅宇翔东。
抛却愁千结,萦牵景万崇。
弛张挥妙手,七彩逸苍穹。

五律.风筝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起舞倚清风,哨歌传信鸿。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乘云心系,展翅宇翔东。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抛却愁千结,萦牵景万崇。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弛张挥妙手,七彩逸苍穹。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却、结、七、逸

更正:
五律风筝
/子衿03-阳光华睿
起舞倚清风,扶摇直上冲。
乘云心系梦,展翅宇翔空。
抛却愁千结,收将景万丛。
弛张挥妙手,一线蕴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4

帖子

4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0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5-1 1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五律专修班第9讲作业
子衿20-竹苑清幽
一、问答题:
1、拗救有几种?请各举一例说明。
总括起来有三种:
①平脚句型的本句自救(一拗三救)。
②仄脚句型的对句相救(小拗、大拗)。
③特拗

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一、句脚句型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平脚句型”(只有这种句型才可能出现孤平)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声字,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如果不救,这两句除韵脚是平声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了(韵脚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须救。

如五言:
    平平仄仄平,这里第一字用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这里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声字(韵脚不算)为孤平。可在第三字仄声处用一平声字相救,就是本句自救,叫孤平拗救,又叫“一拗三救”。
例1、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基本句: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这就是拗字,后面讲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自救也叫“孤平自救”。
二、韵脚句型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仄脚句型”。记住这个句型的对句句脚只能是“仄仄平”,全句是:
     五言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句型有三种“拗救”形式,都是属于对句相救:  
      1、大拗必救:
     五言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出句:仄仄平平仄——成“仄仄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成“平平平仄平”
     七言的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成“平平仄仄平仄仄 ”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句型成“平仄仄”,因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变了“平平仄”的句型,故为大拗,必救。
     例1、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基本: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还有一种特殊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仄脚句型”,但不是对句相救,是句内自救。可以直接用这种句型写律诗,多用于第七句。不须要再救。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换成“平平仄平仄”。此种句型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许平仄互换,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一定要保留平声,不然要是变为仄声,那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犯孤平的句子。
(仄平仄平仄)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在五言格律诗中,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互换一应平)
     这个也就是写诗的时候,为了表达意思的需求,第三字要使用仄声字,这样句子就成了三仄尾了,为了避免这样,就将第四字换位平声字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古人把这种句式作为特殊句式,规定为合律。
    例1:王勃:“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无为在岐路
    “在”和“岐”平仄交换了位置;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二、请以《风筝》为题,创作五言律诗一首,注意起承转合的安排。
(1)限平水韵。
(2)首句仄起入韵。
(3)中二联对仗要工整。
(4)注意四声要协调。
(5)意脉要顺畅。

咏风筝
借得一怀风,乘云向远空。
紫鸢追梦去,青蟒逐阳冲。
岂料遗人柄,焉能为世雄。
闲来楼阁上,每说那时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0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7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2-5-1 2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五律专修班第9讲作业
子衿07墨缘
一、问答题:
1、拗救有几种?请各举一例说明。
总括起来有三种:
①平脚句型的本句自救(一拗三救)。
②仄脚句型的对句相救(小拗、大拗)。
③特拗

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一、句脚句型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平脚句型”(只有这种句型才可能出现孤平)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声字,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如果不救,这两句除韵脚是平声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了(韵脚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须救。

如五言:
    平平仄仄平,这里第一字用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这里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声字(韵脚不算)为孤平。可在第三字仄声处用一平声字相救,就是本句自救,叫孤平拗救,又叫“一拗三救”。
例1、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基本句: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这就是拗字,后面讲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自救也叫“孤平自救”。
二、韵脚句型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仄脚句型”。记住这个句型的对句句脚只能是“仄仄平”,全句是:
     五言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句型有三种“拗救”形式,都是属于对句相救:  
     1、大拗必救:
     五言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出句:仄仄平平仄——成“仄仄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成“平平平仄平”
     七言的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成“平平仄仄平仄仄 ”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句型成“平仄仄”,因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变了“平平仄”的句型,故为大拗,必救。
     例1、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基本: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还有一种特殊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仄脚句型”,但不是对句相救,是句内自救。可以直接用这种句型写律诗,多用于第七句。不须要再救。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换成“平平仄平仄”。此种句型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许平仄互换,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一定要保留平声,不然要是变为仄声,那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犯孤平的句子。
(仄平仄平仄)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在五言格律诗中,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互换一应平)
     这个也就是写诗的时候,为了表达意思的需求,第三字要使用仄声字,这样句子就成了三仄尾了,为了避免这样,就将第四字换位平声字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古人把这种句式作为特殊句式,规定为合律。
    例1:王勃:“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无为在岐路
    “在”和“岐”平仄交换了位置;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二、请以《风筝》为题,创作五言律诗一首,注意起承转合的安排。
(1)限平水韵。
(2)首句仄起入韵。
(3)中二联对仗要工整。
(4)注意四声要协调。
(5)意脉要顺畅。

五律·风筝
子衿07墨缘
有幸此时闲,郊区放纸鸢。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臂挥昂俏首,风送上青天。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身与白云剧,情同黄鹤传。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高端无限好,只是一丝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入声字:白、鹤、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83

帖子

102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5-2 22: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15.五律·风筝
子衿09-陈润来
展翅向云端,东风助放欢。
遨游穹宇乐,邂逅柳烟观。
竹哨添春彩,诗情绽碧阑。
全凭牵一线,媲美蝶高盘。

【提笔简评】基础较差,用词、设句方面都不理想,如:放欢、柳烟观、春彩、碧阑、高盘之类,生涩不通,建议加强基础学习,补好短板。

16.五律 风筝
子衿12-水木
神彩不雷同,飞天似信鸿。
美颜平地望,身意白云冲。
童子盼春日,风鸢喜碧空。
与君常互伴,潇洒乐无穷。

【提笔简评】“神采”指精神面貌,“神彩”则为生造犯忌,二联废句,毕竟首联“飞天”已经交代意思,三联牵强,尾联“潇洒”用词不当,失之牵强,全篇立意单薄。

17.五律.风筝
子衿03-阳光华睿
起舞倚清风,哨歌传信鸿。
乘云心系梦,展翅宇翔东。
抛却愁千结,萦牵景万崇。
弛张挥妙手,七彩逸苍穹。

【提笔简评】首联“哨歌传信鸿”??牵强不通;二联“宇翔东”、三联“萦牵景万崇”凑韵不通;尾联用词不当,表述不得法;全篇问题在于字词、句法、章法都欠火候,建议加强基础学习,补好短板。

18.五律·风筝
文/子衿-19雨曦
轻骨重无多,身宽又若何。
上天风借力,落地线收梭。
命运由人掌,行踪赖步挪。
孩童嬉戏物,试问有谁歌?

【提笔简评】句子欠打磨,三联、尾联都有凑韵之嫌;但视角比较新奇,由风筝被人牵线控制身不由己作为切入点,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是可圈可点的;惜立意方面还是欠了点火候,未能在这个视角的内涵里深入挖掘,表现出应有的隐喻象征出来。试修改如下仅供参考:
傲骨本无多,身轻可奈何!
无羁风借力,有恨线牵梭。
命运凭谁掌,情怀任尔磨。
几时如雁去,高唱自由歌?


19、咏风筝
子衿26-月冷千山
篾骨纸皮蒙,扶摇上半空。
筝鸣飞大雁,尾摆出长虫。
仗势青云倚,凭虚盛气冲。
一朝风了歇,落地挂荆丛。

【提笔简评】以风筝隐喻某些得势小人,全篇立意、章法都挺不错,微瑕之处在于个别词汇不够妥切,如首联“扶摇”一词过猛,二联“筝鸣”、三联“凭虚”用词不当;个别句子欠打磨。试修改如下仅供参考:
篾骨纸皮蒙,飘摇上碧空。
声高如唳雁,影舞似长虫。
仗势青云遂,凌虚盛气冲。
一朝风了歇,堕落挂荆丛。

2O、风筝
子衿07墨缘
有幸此时闲,郊区放纸鸢。
臂挥昂俏首,风送上青天。
身与白云剧,情同黄鹤传。
高端无限好,只是一丝牵。

【提笔简评】立意较为单薄,二联对仗失衡,三联意不通,在词句、立意方面还需努力。

21、五律•风筝
子衿15-淡雅如兰
凭力借东风,扶摇上碧空。
云边寻燕迹,日下俯春红。
看似虽如愿,奈何枉竞雄。
置身高远处,命运锁绳中。

【提笔简评】首联“凭力”生硬,倒不如改为“飞举”,“扶摇”指暴风、龙卷风,用在此处不当,建议改为“飘摇”,但用两句来表述飞天稍嫌啰嗦,建议修改其中一句;二联跳脱,废句;三联表达不得法,对仗也欠工稳;尾联结句失之粗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883

帖子

102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5-3 23: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专修班第九讲作业接龙:

1.五律·风筝
子衿01-一片云
五律·风筝
引线上瑶宫,青云雁影融。
扶摇乘暖日,腾达借东风。
器凝先人智,源追墨子功。
黎民怀祝福,寄托纸鸢中。
蓝桥简评:
扶摇乘暖日,乘只能解释为趁着;利用,暖日与东风有关联,但与扶摇而上关联并不大。扶摇与腾达意义重复。
凝 径韻,去声 (nìng):止水也。(作为去声只有这一个解释,而且此字并非平仄通用字。)”凝聚“则是平声蒸韵。此为格律问题。
墨子为专有名词,与之对应的最好也是人名类的专有名词。尾联怀祝福有些牵强了,放风筝就是一项娱乐活动没那么多的讲究。
五律的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入声字:日达借墨祝福托

瑶宫:传说中的仙宫,用美玉砌成。
青云,青色的云。
扶摇:盘旋而上;腾飞。
乘:骑;坐。趁着;利用。凭持;依仗。
腾达:升腾;上浮。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

2.五律·咏风筝
子衿20-竹苑清幽
借得一怀风,乘云向远空。
紫鸢追梦去,青蟒逐阳冲。
岂料遗人柄,焉能为世雄。
闲来楼阁上,每说那时红。
蓝桥简评:逐阳,是不是夸父追日地典故?日字处迫于平声遂改为阳。
首联豪情万丈,颔联直奔梦想。
颈联由景转情,点出要害飞得再高也是如同傀儡受制于人。尾联以风筝比喻人,只剩下怀念当初的意气风发了。脉络通畅。

五律的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入声字:借得一逐阁说

3.五律·断线风筝
子衿-23骄阳公子
忆起小河前,跟风上了天。
登云真望远,瞰地欲求全。
意决孤身去,情抛一线连。
飘摇遭险恶,悔不听当年。
蓝桥简评:以风筝为题,何必要加断线二字?
情抛一线连,容易产生岐义。情,放弃,一线连,有藕断丝连之嫌,线断了则“无线”牵掣。尾联是写人还是风筝,听字比喻不太恰当,因为太人性化了。更多的像是写人。
五律的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入声字:忆欲决一恶不

4. 五律·我的风筝
子衿-08-左邻右舍
老叟望苍穹, 翻云系悟空。
心沉呈一念,泪涌湿双瞳
杀寇多难日,升鸢屡立功。
至今思战友,梦里再重逢。
蓝桥简评:
格律:杀寇多难日,难,四声。
全诗因放风筝而引发往事不由得思念战友,怀念旧时光。颔联突然是首联铺垫没有做好,且颔联与风筝关联不大。整首诗更像一首咏怀诗。出题的训练要求是要写风筝本身。咏物


5.五律·风筝
子衿17-乐吾清欢
借势上苍穹。逍遥在碧空。
从来多寂寞,难以辩西东。
虽有凌云志,难逃手掌中。 
人生无奈短,岁月急匆匆。
蓝桥简评:格律正确。
虽有不如纵有,虽有,本来就有,纵,纵然,即使,假设有。(风筝这个东西是借(风)势上天,貌似在天上很自在。但它平时在地面大多数的时间是放置在储物间闲置,所以寂寞。作为风筝本身是没有思维的。本来多寂寞,从未辩西东。纵有凌云志,难逃手掌中。这样就避免了难字的重复。前面都可以,但到了最后明明是写风筝,何来人生无奈短?来的太突兀。要说人如风筝前面也没有做好铺垫转折生硬。尾联待酌。)

五律的入声字不可多于 4个 最多五个
入声字:借碧寂寞月急

6、五律·风筝
子衿31-俨然
列子御风泠,芬奇费技营。
身轻徒羡汝,志远不扬声。
飘举青鸾上,俯听春雁鸣。
一时归意掣,懒与白云争。
蓝桥简评:
列子御风是有这个典故,但达芬奇与风筝这个好像是出自影视剧吧,写古诗用典最好不要中西结合,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与信仰都不一样。否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除了首联有争议外,其他还不错。身轻徒羡汝是从旁人的角度去看风筝?志远不扬声是从风筝自身的角度来讲。飘举青鸾上,俯听春雁鸣。这两句也是从风筝自身的角度来叙述,一时归意掣,懒与白云争。谁的归意?应该是放风筝的人,而不是风筝,懒与白云争却又回到了风筝的视角。文中主人公来回的切换?不统一容易让人跳戏。

7、五律·风筝
子矜06-闲庭信步
杏月艳阳天,凭风放纸鸢。
抟鹏鸣佩举,绘凤向楼悬。
望远今怀寄,伤时复念牵。
谁知君傲骨,片楮上清玄。
蓝桥简评:
“杏月”是农历二月的别称。放风筝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这里的三月三应该是指农历,如“潍坊国际风筝会”即定在4月20日至25日,当然我国幅员辽阔,但还是以大众所公认的为好。

抟鹏(抟鹏)  拼音:tuán péng
盘旋在高空的鹏鸟。喻有大志者。

《汉语大词典》:鸣佩(鸣佩)  拼音:míng pèi
亦作“ 鸣佩 ”。
(1).佩玉。《文选·谢朓〈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洁。” 李周翰 注:“鸣佩,所佩玉也。”
(2).比喻出仕。 明 唐顺之 《赠袁御医芳洲》诗:“鸣佩偶随供奉侣,下帘长对道家言。”参见“ 鸣玉 ”。
这里的鸣佩抟鹏都是偏正短语,绘凤向楼都是动宾,结构不对称。
望远动宾结构,  伤时偏正。
谁知君傲骨,片楮上清玄。尾联转的奇怪:谁知你的傲骨(这句怎么来的?),像楮叶一样直上青天。是说傲骨的骨头轻吗?骨灰轻,是形体原因-粉末状,傲骨还是傲气?气轻可以,骨字不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7:02 , Processed in 0.0786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