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19 20: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梁—10德威三年级第四十一讲作业:
怎么理解南北朝的农村的堡垒坞壁?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们为了自保避乱,为防御外敌,在乡、里中修建了坚固的城堡,称为坞壁,又称坞堡。简单的说,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建立起带有城墙的围坞,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和敌楼,像一个缩小的城池。坞壁是以宗族和乡里为纽带,保障乡人的安全的基层组织。正如《晋纪》上记载的那样:“永嘉大乱,中原残荒,坞壁盈世”。“坞壁”是西汉末年开始兴起的,汉明帝的司空第五伦在乱世中建坞自保,“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坞壁的分布范围极广,种类也很多。有以豪强组织起来,以流民为主体的坞壁,如三国时期汉中豪强刘雄鸣在汉中建立的流民坞壁,“有众数千人,亡命皆往依之”;也有按照家族建立的家族坞壁,如曹魏时期的田畴“率宗族及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的家族坞壁;还有豪门大族建立的豪族坞壁,如许褚投曹操之前,便在家乡“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这些坞壁的共同特征都是保境安民,保卫坞壁内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魏晋那种乱世,坞壁遍布全国各地,数量十分庞大。坞壁一般有一位德高望重、能保护居民安全的坞主,一般都是由当地豪强担任,利用本身的号召力和震慑力来保证坞内居民的安全,同时组织生产,有些半军半民的性质。坞主一般能够世袭,父死子继,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基层组织。坞壁大多设立于远离城邑的险要地区,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因势利导建成。因为地势险要,多能长期存在,如薛辩在汾阴建立的坞壁便“历石虎、苻坚,凭河自固”,坚持了很多年。坞壁做为一个准军事单位,它的军事功能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坞中的人民战时是军人,平时是农民,也有一些特殊的人才担任军事指挥或者对外联络工作。形成一个军事防御体系。坞壁内的人要吃饭,要花钱,所以坞壁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要问题。坞民在坞堡内,一般拒绝向国家交税,也不承担国家的各种徭役,只对本坞负责。这使得坞民们能专注生产。西晋时郭默的怀城的坞壁,能岁收米粟八十万斛。我们现在仍能在陕西和四川不少遗址中发现坞田的痕迹。在一些大的坞壁内,除了耕种,还有多种项目。比如养殖牛马、种植药材,养蚕织布,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因为一旦遇到战事,不能保证自身的供给,也谈不上什么据险自保。坞壁内部就是个小型社会,有学校教育坞民的子女,有专门管理各类婚丧嫁娶的机构,也有处理坞民内部纠纷的专门人员。坞壁内部都是在各种制度的约束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社会生活。坞壁也不是共产主义的天堂,坞民和坞主及坞内地主阶级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剥削的关系。坞民只是将皇帝和官府换成了坞主和坞内地主,普通坞民仍然没有任何权利,在坞主的管理下从事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也要向坞主交租,为整个坞壁服务。所以我们也不能过度美化这种制度,将它当成原始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坞壁制由于有着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所以往往被政府利用,当做防御一方的堡垒,特别是位置很好,能扼守交通要津的坞壁,更加得到政府的青睐。在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柏壁村,有一个坞壁的遗址,就是当时被政府当作雍州壁垒来看待的。这个坞壁很大,“城高二丈,周八里”,在隋末唐初的战乱中,被李渊当成防御刘武周的桥头堡。柏壁镇还有一个地方叫秦王堡,也是为了纪念李世民在这个坞壁与宋金刚、刘黑闼作战而得名。坞壁并不是政府规定的一级组织,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中,都是以郡县制治理天下的。坞壁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它是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延续,也是那个“五胡乱华”时期老百姓悲惨生活的写照。在政府无法依靠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老百姓不得不团结起来,用自身的力量抵抗,使得中华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得以延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