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南北朝班三年级宋组第四十八讲作业

[复制链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10-26 22: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南北朝交三年级第四十八讲作业
1.如何评价高欢的一生。
答:高欢,即北齐神武帝,北魏大臣高谧之孙,东魏权臣,南北朝时期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496年~547年2月13日 [44]  ),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出身怀朔镇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
高欢出身渤海高氏。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又投奔葛荣。后叛降尔朱荣,成为亲信都督,曾劝尔朱荣称帝,未果。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于信都,翌年攻入洛阳,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正月,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渤海王的身份控制北魏朝政。 [1-2]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自居晋阳,遥控东魏朝政,专权十六年之久。 [3]  在与西魏连年兼并作战中,因恃众轻敌,在东西魏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败北。武定元年(543年),领兵10万至黄河北岸与西魏军作战,先于河桥上游破西魏军纵火之船,使河桥免遭烧毁。继渡黄河,据邙山为阵,迎战西魏军,一波三折,最终取胜。武定四年(546年)十月,率军围攻西魏玉壁,起土山,掘地道,苦攻50天,昼夜不息,在西魏大将韦孝宽固守下,终未克。遂忧愤成疾。
东魏武定五年正月丙午日(547年2月13日 [44]  ),病逝于晋阳家中。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被改尊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他的成就:
政治方面
  军队政府
  高欢当政东魏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集中精力对他的军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改编。他发现晋阳一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是个极好的屯兵之地。于是,高欢在晋阳建置大丞相府,长期住在那里,遥控洛阳。他还把手下的鲜卑人从河北迁到了并州、汾州一带,并分别在秀容郡(今山西原平县)、寿阳城(今山西寿阳西)、受阳县(今山西文水东)设置恒、燕、云三州侨州政府;又把六镇改为朔、显、蔚三州,分别在六壁城(今山西孝义西南)、邬县(今山西平遥西北)等地设置侨州政府。侨州政府不受当地政府管辖,直属大丞相府。
  官僚吏治
  对于败坏的吏治,高欢也不是没有做过实质性的努力。比如勋贵尉景贪得无厌,压榨百姓,高欢实在看不下去了,告诫尉景说:“可以无贪也。”尉景毫无惧色,大大咧咧地答道:“我跟你比谁贪的多呢?我不过从凡人上剥取钱财,你是从天子身上取啊!”高欢自己挟天子令天下是事实,但是勋贵面对指责,竟敢放此厥词,高欢也无可奈何。
  高欢之所以无法下决心惩贪,与他起家倚赖六镇流民之力有关。面对不法勋贵,高欢更多时是纵容。高欢的逻辑无非是在非常时期不怕民心乱,只怕军心乱。可自古以来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岂有依仗武力,纵容墨吏而能长治久安呢?可以说,高欢的偏袒和不作为使东魏、北齐政权自创立伊始就埋下隐忧,此后在北齐历朝中,六镇勋贵们依旧横行不法,与中原士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两方内讧,互相陷害攻杀,这是国家可怕的内伤。
  经济方面
  高欢在东魏当政十五年,比较留意农桑,关心民间疾苦,先后沟通了卫水、漳水,开通了天平渠(于天平年间开凿,故以年号命名),用来灌溉良田。还曾多次治理黄河水患、亲自出巡四方,了解各地吏治民生,对于苛暴行为,及时革除惩戒(如尉景);清廉州官,则奖掖提拔(如韩轨)。
  为了扩大剥削对象,增加租税赋役收入。高欢在统治区域内多次清查户籍,搜括人口。早在元象元年(538年),他曾下令禁止各地牧守令长擅立佛寺,以防止大量国家编户成为免除租税赋役的僧尼。武定元年(543年),高欢亲自巡行冀、定二州,校对核实河北地区的户口。次年十月,他又派遣孙腾、高隆之为括户大使,分行诸州,前后共清查出无籍人口六十多万户,并强迫大量流离、侨寓人口返回本乡。
军事方面
  北魏末年,原本已衰落下去的柔然汗国,由于参与镇压六镇起义遂渐强盛起来。东西魏分裂以后,高欢和宇文泰无暇北顾,竞相与柔然通好,遂使柔然可汗阿那瑰称雄漠南,势力无故。武定四年(546年),西魏与柔然合谋连兵进攻东魏。高欢得知后,一面在幽、安、定三州的北边险要关口修建防御工事,一面派臣下出使柔然为儿子高澄求婚。柔然可汗拒绝将女儿嫁与高澄,强迫高欢自娶。高欢被迫将其妻匹娄氏处于别居,纳柔然公主为正室。高欢屈辱妥协讨好柔然,以换取北边的和平,全力对付西魏。
  民族方面
  高欢深知属下鲜卑士兵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他高瞻远瞩,多方调和胡汉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迂腐不知变通的汉族大臣,他也想方设法予以说服。
  高欢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六镇鲜卑很多特殊的照顾,规定他们以打仗为主要职业,不从事生产,衣食供给都仰承于汉族人民。六州鲜卑拱卫在晋阳的四周,既有利于高欢对军队的调发和使用,又成为他重要的兵源。
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极具军政天赋。善用人,不问地位高低,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从他替尔朱荣出谋划策,到后来击破掌权的尔朱家族都显示了这一点。另外,高欢临终前嘱咐儿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绍宗为帅就可讨平。结果不出高欢所料。高澄、高洋日后的班底,基本不出他的建制,为北齐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欢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制驭军旅,法令严肃。听断明察,不可欺犯。擢人受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无问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皆不任用。雅尚俭素,刀剑鞍勒无金玉之饰。少能剧饮,自当大任,不过三爵。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每获敌国尽节之臣,多不之罪。由是文武乐为之用。”

2. 你怎么看梁武帝接受侯景的投靠
答:在接受侯景投靠这件事上,梁武帝不听群臣的意见,一意孤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梁武帝曾令群臣进行议论,许多人表示反对,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可置信。但梁武帝认为纳侯景“则塞北可清”,有助于梁收复失地,甚而对进一步北伐都是难得的机会。另外,梁武帝本身痴迷于佛教,对于梦一类的征兆很相信。有天,梁武帝梦见东魏中原地区的地方官都来拜见他,纷纷向他献地投降。醒了以后,梁武帝就把梦的情节告诉给中书舍人朱异。梁武帝还表示,自己真是很少做梦,一旦做梦,必定是真的。朱异是一个专门溜须拍马的人,便迎合梁武帝的想法,坚决支持接纳侯景,梁武帝因此下定决心,全然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而接纳了侯景。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说了一句话,“乱事就要来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梁武帝只考虑疆域的扩大,而未充分评估侯景反复无常的小人人品,从而造成很严重的失误。侯景降梁后,梁武帝在公元541年冬,派侄儿萧渊明进攻鼓城,其实萧渊明是一个根本不会打仗的人。结果被东魏打得大败,萧渊明等几个重要将领被东魏俘虏,梁死亡士卒数万人。梁武帝本来对敌我力量估计不足,听到前方失败萧渊明被俘的战报,吓得不知所措,只得开始与东魏议和。侯景在这次梁与东魏交战中,打得很顽强。在涡阳,他只有数千匹马,士卒四万人,而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却有士卒十万人,声势十分浩大。侯景命士卒皆被短甲,执短刀,杀入东魏马阵中,专砍马足。东魏军阵线大乱,纷纷坠马。仪同三司刘丰生被打伤,显州刺史张遵业也被侯景俘虏了。侯景与慕容绍宗相持数月之久,粮食已尽。梁军溃败,不能来救。次年(542)春天,侯景被东魏击败,逃到梁的寿阳。这次战斗,梁的衰弱无能,给了侯景一个很大刺激。
梁武帝频繁地与东魏议和,要求释放萧渊明。东魏见他求和心切,提出以侯景换萧渊明的要求。梁武帝不考虑后果,竟满口答应,侯景知道梁武帝将用他换回萧渊明时,便在寿阳起兵进攻建康,造成梁末一场空前动乱。史称侯景之乱。侯景知道孤掌难鸣,便与被剥夺太子地位的萧正德暗中勾结,约于事成之后,立萧正德为帝。萧正德对梁武帝一直心怀不满,阴养死士,储米积货,早有图谋。侯景之议,正合他的心意。公元548年十月,侯景攻下谯州(今安徽滁县),梁武帝命萧正德防守长江。萧正德遣大船数十艘,诈称截获,暗中接济侯景渡江。侯景渡江时,只有兵八千人,马数百匹。但建康因数十年未见兵甲,一片惊慌。梁武帝命太子萧纲筹划防务,萧纲把防守宣阳门的任务交给萧正德。
萧正德率众于张建桥迎接侯景入宜阳门。十一月,萧正德自称帝,以侯景为丞相。侯景军攻台城(宫城),将台城重重包围。尚书令羊侃率众拼死抵抗。侯景久攻不下,军心涣散。侯景令士兵大肆抢掠民间财物和粮食,胁迫数万民众充当士兵,还招募了大批奴隶为士兵。公元549年,侯景攻入台城,将梁武帝禁闭在台城内的文德殿。梁武帝忧愤交加,膳食断绝,被饿死在文德殿。终年八十六岁。
侯景之乱历时三年多,给南朝带来了严重灾难。梁武帝以妖梦之故,思中原之疆域,纳侯景之降,受侯景之祸。只为揭其本根,而自招其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10-26 22: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南北朝交三年级第四十八讲作业
1.如何评价高欢的一生。
答:高欢,即北齐神武帝,北魏大臣高谧之孙,东魏权臣,南北朝时期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496年~547年2月13日 [44]  ),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出身怀朔镇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
高欢出身渤海高氏。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又投奔葛荣。后叛降尔朱荣,成为亲信都督,曾劝尔朱荣称帝,未果。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于信都,翌年攻入洛阳,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正月,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渤海王的身份控制北魏朝政。 [1-2]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欢自居晋阳,遥控东魏朝政,专权十六年之久。 [3]  在与西魏连年兼并作战中,因恃众轻敌,在东西魏潼关之战、沙苑之战中败北。武定元年(543年),领兵10万至黄河北岸与西魏军作战,先于河桥上游破西魏军纵火之船,使河桥免遭烧毁。继渡黄河,据邙山为阵,迎战西魏军,一波三折,最终取胜。武定四年(546年)十月,率军围攻西魏玉壁,起土山,掘地道,苦攻50天,昼夜不息,在西魏大将韦孝宽固守下,终未克。遂忧愤成疾。
东魏武定五年正月丙午日(547年2月13日 [44]  ),病逝于晋阳家中。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被改尊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他的成就:
政治方面
  军队政府
  高欢当政东魏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集中精力对他的军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改编。他发现晋阳一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是个极好的屯兵之地。于是,高欢在晋阳建置大丞相府,长期住在那里,遥控洛阳。他还把手下的鲜卑人从河北迁到了并州、汾州一带,并分别在秀容郡(今山西原平县)、寿阳城(今山西寿阳西)、受阳县(今山西文水东)设置恒、燕、云三州侨州政府;又把六镇改为朔、显、蔚三州,分别在六壁城(今山西孝义西南)、邬县(今山西平遥西北)等地设置侨州政府。侨州政府不受当地政府管辖,直属大丞相府。
  官僚吏治
  对于败坏的吏治,高欢也不是没有做过实质性的努力。比如勋贵尉景贪得无厌,压榨百姓,高欢实在看不下去了,告诫尉景说:“可以无贪也。”尉景毫无惧色,大大咧咧地答道:“我跟你比谁贪的多呢?我不过从凡人上剥取钱财,你是从天子身上取啊!”高欢自己挟天子令天下是事实,但是勋贵面对指责,竟敢放此厥词,高欢也无可奈何。
  高欢之所以无法下决心惩贪,与他起家倚赖六镇流民之力有关。面对不法勋贵,高欢更多时是纵容。高欢的逻辑无非是在非常时期不怕民心乱,只怕军心乱。可自古以来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岂有依仗武力,纵容墨吏而能长治久安呢?可以说,高欢的偏袒和不作为使东魏、北齐政权自创立伊始就埋下隐忧,此后在北齐历朝中,六镇勋贵们依旧横行不法,与中原士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两方内讧,互相陷害攻杀,这是国家可怕的内伤。
  经济方面
  高欢在东魏当政十五年,比较留意农桑,关心民间疾苦,先后沟通了卫水、漳水,开通了天平渠(于天平年间开凿,故以年号命名),用来灌溉良田。还曾多次治理黄河水患、亲自出巡四方,了解各地吏治民生,对于苛暴行为,及时革除惩戒(如尉景);清廉州官,则奖掖提拔(如韩轨)。
  为了扩大剥削对象,增加租税赋役收入。高欢在统治区域内多次清查户籍,搜括人口。早在元象元年(538年),他曾下令禁止各地牧守令长擅立佛寺,以防止大量国家编户成为免除租税赋役的僧尼。武定元年(543年),高欢亲自巡行冀、定二州,校对核实河北地区的户口。次年十月,他又派遣孙腾、高隆之为括户大使,分行诸州,前后共清查出无籍人口六十多万户,并强迫大量流离、侨寓人口返回本乡。
军事方面
  北魏末年,原本已衰落下去的柔然汗国,由于参与镇压六镇起义遂渐强盛起来。东西魏分裂以后,高欢和宇文泰无暇北顾,竞相与柔然通好,遂使柔然可汗阿那瑰称雄漠南,势力无故。武定四年(546年),西魏与柔然合谋连兵进攻东魏。高欢得知后,一面在幽、安、定三州的北边险要关口修建防御工事,一面派臣下出使柔然为儿子高澄求婚。柔然可汗拒绝将女儿嫁与高澄,强迫高欢自娶。高欢被迫将其妻匹娄氏处于别居,纳柔然公主为正室。高欢屈辱妥协讨好柔然,以换取北边的和平,全力对付西魏。
  民族方面
  高欢深知属下鲜卑士兵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他高瞻远瞩,多方调和胡汉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迂腐不知变通的汉族大臣,他也想方设法予以说服。
  高欢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六镇鲜卑很多特殊的照顾,规定他们以打仗为主要职业,不从事生产,衣食供给都仰承于汉族人民。六州鲜卑拱卫在晋阳的四周,既有利于高欢对军队的调发和使用,又成为他重要的兵源。
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极具军政天赋。善用人,不问地位高低,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从他替尔朱荣出谋划策,到后来击破掌权的尔朱家族都显示了这一点。另外,高欢临终前嘱咐儿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绍宗为帅就可讨平。结果不出高欢所料。高澄、高洋日后的班底,基本不出他的建制,为北齐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光:“欢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制驭军旅,法令严肃。听断明察,不可欺犯。擢人受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无问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皆不任用。雅尚俭素,刀剑鞍勒无金玉之饰。少能剧饮,自当大任,不过三爵。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每获敌国尽节之臣,多不之罪。由是文武乐为之用。”

2. 你怎么看梁武帝接受侯景的投靠
答:在接受侯景投靠这件事上,梁武帝不听群臣的意见,一意孤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梁武帝曾令群臣进行议论,许多人表示反对,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可置信。但梁武帝认为纳侯景“则塞北可清”,有助于梁收复失地,甚而对进一步北伐都是难得的机会。另外,梁武帝本身痴迷于佛教,对于梦一类的征兆很相信。有天,梁武帝梦见东魏中原地区的地方官都来拜见他,纷纷向他献地投降。醒了以后,梁武帝就把梦的情节告诉给中书舍人朱异。梁武帝还表示,自己真是很少做梦,一旦做梦,必定是真的。朱异是一个专门溜须拍马的人,便迎合梁武帝的想法,坚决支持接纳侯景,梁武帝因此下定决心,全然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而接纳了侯景。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说了一句话,“乱事就要来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梁武帝只考虑疆域的扩大,而未充分评估侯景反复无常的小人人品,从而造成很严重的失误。侯景降梁后,梁武帝在公元541年冬,派侄儿萧渊明进攻鼓城,其实萧渊明是一个根本不会打仗的人。结果被东魏打得大败,萧渊明等几个重要将领被东魏俘虏,梁死亡士卒数万人。梁武帝本来对敌我力量估计不足,听到前方失败萧渊明被俘的战报,吓得不知所措,只得开始与东魏议和。侯景在这次梁与东魏交战中,打得很顽强。在涡阳,他只有数千匹马,士卒四万人,而东魏大将慕容绍宗却有士卒十万人,声势十分浩大。侯景命士卒皆被短甲,执短刀,杀入东魏马阵中,专砍马足。东魏军阵线大乱,纷纷坠马。仪同三司刘丰生被打伤,显州刺史张遵业也被侯景俘虏了。侯景与慕容绍宗相持数月之久,粮食已尽。梁军溃败,不能来救。次年(542)春天,侯景被东魏击败,逃到梁的寿阳。这次战斗,梁的衰弱无能,给了侯景一个很大刺激。
梁武帝频繁地与东魏议和,要求释放萧渊明。东魏见他求和心切,提出以侯景换萧渊明的要求。梁武帝不考虑后果,竟满口答应,侯景知道梁武帝将用他换回萧渊明时,便在寿阳起兵进攻建康,造成梁末一场空前动乱。史称侯景之乱。侯景知道孤掌难鸣,便与被剥夺太子地位的萧正德暗中勾结,约于事成之后,立萧正德为帝。萧正德对梁武帝一直心怀不满,阴养死士,储米积货,早有图谋。侯景之议,正合他的心意。公元548年十月,侯景攻下谯州(今安徽滁县),梁武帝命萧正德防守长江。萧正德遣大船数十艘,诈称截获,暗中接济侯景渡江。侯景渡江时,只有兵八千人,马数百匹。但建康因数十年未见兵甲,一片惊慌。梁武帝命太子萧纲筹划防务,萧纲把防守宣阳门的任务交给萧正德。
萧正德率众于张建桥迎接侯景入宜阳门。十一月,萧正德自称帝,以侯景为丞相。侯景军攻台城(宫城),将台城重重包围。尚书令羊侃率众拼死抵抗。侯景久攻不下,军心涣散。侯景令士兵大肆抢掠民间财物和粮食,胁迫数万民众充当士兵,还招募了大批奴隶为士兵。公元549年,侯景攻入台城,将梁武帝禁闭在台城内的文德殿。梁武帝忧愤交加,膳食断绝,被饿死在文德殿。终年八十六岁。
侯景之乱历时三年多,给南朝带来了严重灾难。梁武帝以妖梦之故,思中原之疆域,纳侯景之降,受侯景之祸。只为揭其本根,而自招其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9:31 , Processed in 0.0546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