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844|回复: 2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毕业答卷统计

[复制链接]

5

主题

20

帖子

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9-21 23: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一点春
2.云飞扬
3.开心
4.心静如水
5.翰林瑞居
6.吾悦三山
7.高山峻岭
8.飞雁
9.百岁老人
10.天津清风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9-22 2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期元曲班毕业答卷

                       学号:14029        网名:常青树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元代,又称元曲。它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元曲分类:分为杂剧、散曲两大类。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产生分为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末期从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
3、元曲体式特点?
    答:一是小令,带过曲和套数散曲;二是由套散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宴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的杂剧。有六大特点:1)民间性。2)广泛性。3)深刻性。4)典型性。5)曲折性。6)艺术性。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1)从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2)从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较为自由。3)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4)格式上:宋词词牌十标题。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
5、什么是中元韵?它包抱哪些内容?
    答:《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它包抱三个方面内容。1)曲韵韵谱;2)正语作词起例;3)作词十法。
6、简单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词调,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达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歌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就只用曲牌名来定曲孑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元曲的标题格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我们平常说“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题,也就是题目。
喜春来〔中吕宫〕、凭栏人〔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正宫越调〕、四块玉〔南吕宫〕、醉中天〔仙吕宫〕、干荷叶〔南吕宫〕、山坡羊〔中吕宫〕。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曲牌规定了曲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出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衣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很明显的,但是,去声的独立性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还要限定仄声中“上"、“去"。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韵,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从我们前而的例子中发现,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如(天净沙)其体裁短小,基本是平仄相间的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哪10种,及它们的各自特点?
    答:有如下10种:合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首尾对、连璧对、联珠对、两韵对、衬字对、叠字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之。
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之为扇面对。
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用于一支曲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它的结尾。
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勾相对者称为连璧对。
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之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另一种是说,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之为联珠对。
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比较严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之。
衬字对:所加的衬字对仗且句子也对仗。
叠字对:运用叠字且对仗。
9、什么是元曲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
    答:所谓的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特点,小令往往指的是与相对成套曲的区别而言的。曲的小令,还有每个与词的许多小令不同的是,每首曲的小令是一韵到底而不换韵。
    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特点,重头小会就是相当于一但散套。用来叙述一件事或描写某处风景,每一曲描写的都是总题的一个部分。各曲之间,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分标题。不管是否写出总,分标题,只要具备这种含义即是。重头小令可以重复写,可以填两首,也可以填上百首。但其内容上总要有些联系。这样的才是重头小令。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裁。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
    带过曲的特点,用韵上,带过曲必须是同一宫调,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散套是元曲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件事,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套数的特点:1)散套由多支曲子组成;2)始终用一个韵;3)语言更俚俗,形式更活泼;4)曲牌之间的联缀次序有一定规律,有首有尾。5)套曲与带过曲的区别。带过曲中就两三支单曲,而套曲则更多,且套曲一般要用(尾煞)(尾)等结束,套曲有尾声,带过曲则没有。
    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2)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包括三个)的单支曲马组成,组合后的带过曲已径变成一个新曲。重头小令则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只有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三是用韵上,带过曲绝大部是同一宫调(极少数串宫带过)。并且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则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的。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
    答:衬字就是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的。就普通来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是北曲如此。
    衬字的特点:曲可以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题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自由。衬字不受格律束缚。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的一口带过。
    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会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步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幺篇〕字样。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词实不同的。“幺篇”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白朴《水龙吟》词小序云:“幺前三字用仄者,见曰不伐《荡讴集•水龙吟》二首,皆如此。”这里所谓的“幺篇”前三字,即是说词的上片结尾三字。可见白朴以下片为“幺八,借用曲的术语来说词。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换头而来。
    初看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上区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都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幺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幺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这样我们得出结记,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一但曲子。通常为四支(不低了二支)。也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组成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组成同韵。“重头”仅限于小令,而幺篇既可用于小令也可用于套数。
12、什么是集曲?回答词曲中“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也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就象词中的“犯”类似。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试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叫“犯调”。“犯”可理解为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也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的字样。
    集曲的写作要求:1)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斫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如〔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2)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是相通的曲牌。3)在曲式土一是集曲之首数句,也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三是集曲中间齐句则较为灵活。这种技术规范,乃是基于音乐罗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件事,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散套的分类: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如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私尾声三部组成;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我们知道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一般是较为固定的(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315章中,有14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证谱》所谓“字句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释注”的。(就是说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法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
15、简要说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样运用的?
    答:1)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请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2)韵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我们知道曲韵大都是平灭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种情况:(1)借韵,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示押到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2)韵,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个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3)暗韵,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中间穿插一个韵字。故此称之为暗韵或句中韵。(4)重韵,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土相同的韵脚,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部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其理由有,一是有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昌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韵脚比诗词多数信;二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5)失韵,邵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美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较多。
    杂剧的结构:1)宾的,指戏曲中的道白;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我们学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4)楔子,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有“楔子”。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6)正名与题,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这个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
    借宫的原则是有严格限制的,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也不少。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呢?
1)黄钟可借曲牌有五调。(来自大石调)随煞、(来自仙吕)柳叶儿,(来自中吕)山坡羊,(来自南吕)黄钟尾,(来自商调)挂金索。
2)正宫可借曲牌32调。来自中吕:叫声、鲍老儿、十二月、尧民歌、快活三、朝天子、红绣鞋、喜春来、上小楼、满庭芳、剔银灯、蔓菁菜、柳青娘、道和、四边静(来自中吕)、四换头、醉春风、迎仙客、古鲍老、醉高歌、石榴花、斗鹌鹑、齐天乐、红衫儿。
来自双调:太平令、梅花酒、收江南、牡丹春、七兄弟。来自仙吕宫:金盏儿,来自般涉调,耍孩儿、煞。
3)仙吕宫可借曲牌12调。来自大石调:归塞北、好观音、青杏子、随煞。来爪正宫:塞鸿秋、醉太平、货郭儿、六么遍。来自中吕,满庭芳。来自双调,得胜乐、小将军。来自商调,凤凰哈。
4)南吕宫可借曲牌5调。来自黄钟宫的神仗儿。来自双调,水仙子、荆山玉、竹枝歌、收尾。
5)中吕宫可借曲牌31调。来自正宫:滚绣球、倘秀才、灵寿杖、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伴读书、笑和尚、白鹤子、双鸳鸯、蛮姑儿、穷河西、六么遍、菩萨蛮、啄木儿煞。来自仙吕,六幺序、后庭花。来自南吕,隔尾,干荷叶。来自双调:镇江回、乱柳叶、风流体。来自越调的三台印。来自般涉调:哨遍、脸儿红、墙头草、墙头花、煞、尾声、耍孩儿、急曲。
6)双调可借牌曲有9调。来自大石调的随煞,来自仙吕的金盏儿,来自中吕的卖花片声,来自南吕的:梧桐树、金字径、干荷叶、玉交枝。来自商调的玉抱肚,来自般涉调的耍孩儿。
7)越调可借曲牌4调。来自仙吕:醉中天、醉扶归、三番玉楼人。来自双调的收尾。
8)商调可借曲牌23调。来自黄钟宫的节节高、四门子。来自正宫的小梁州,来自仙吕宫:赏花时、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游四门、胜葫芦、后庭花、柳叶儿、双雁子、青哥儿、上京马、四季花。来自中吕的山坡羊,来自双调:雁儿落、得胜令、春闺怨、牡丹春、秋江送。来白越调的酒旗儿,来自商角调的应天长。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来自小石调:天上谣、恼煞人、伊州遍。从上可知借宫曲牌最多的是正宫,可借32调。其次算中吕和商调。分别为31调和23调。
    1,杂剧的基本结构体式,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四折加一楔子,元杂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
    2,杂剧的体式特征: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3)角色分工:分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写作技巧?
    答:结枸缜密,布好“三篇”。“凤头、猪肚、豹尾”。起句开头要美丽,意义新颖,语言华俊,字响调圆,中间要浩荡延绵,有声有色,结尾要响亮有力,留有余味,前后呼应。整体连贯,主题鲜明。精心酌句要体现“三美”。体现音乐美,注意押韵,句式参差变化,注重节奏。体现语言美,活用修辞手法,字词句通俗而朗朗上江。体现风格美。贴近生活,喜怒笑骂,皆可成曲。
    多读前人佳作,勤写多练。对于初学作曲时,首先要打牢基本功,再把握好字句的衔接,语言要优美动人,字词有韵味,感情要融洽。要经常不断地磨炼和突破才能步入创作的殿堂。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2、例曲(略)
3、习作
〔商调•集贤宾〕家乡秋色
   〔集贤宾〕正时光宜人同挚友,徒步好闲游。枫林艳、菊香飘郁,碧空长、鸿雁鸣悠。稻穗黄、灿若金铺,棉花白,耀似银球。山溪水、潺湲细流,红柿子、香散陂丘。满园秋色茂,瓜果挂枝头。
   〔逍遥乐〕阳光温柔,瑞霭轻浮,天清气朗,画里遨游。看修红,碧水朝东流,观抱子枢纽水电东输,今朝好梦,昔日离愁,未来宏道。
   〔醋葫芦〕似画畴,满目收。乡村景象赛风流,梁赤葡萄盈架勾。展开歌喉,高歌一曲唱金秋。
   〔浪里来煞〕抒壮图,雄步走。脱贫致富我神州。感恩党为爱守,粮丰物厚,高楼坦道车舟。
4、曲谱:〔商调•集贤宾〕
〔集贤宾〕x平厶平平去上(平)△,×仄仄平平△。×x×、×平×厶,x××、x仄平平△。xxⅩ、x仄平平,x×x、x仄平平△。Ⅹ平厶平平去上(平)△,x××、×仄平平△。x平平仄仄,x仄仄平平△。

〔逍遥乐〕X平平去△,x仄平平,×平厶上(平)△。X仄平平△,x平×、×仄平平△。×仄×平Ⅹ厶平(上)△,x××、Ⅹ仄平平△。x平×仄,x仄平平,x仄平平△。

〔醋葫芦〕x厶平,X厶上(平)△。x平×仄仄平平△,x仄×平平去上(平)△。×平平去△,×平x仄仄平平△。

〔浪里来煞〕平去平△,平去上△。十平十仄仄平平△。十平去平平(上)去上△十平平去△。十平十仄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主题

4190

帖子

4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6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3-9-22 2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毕业考试答题
14048-烟波散人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元曲是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 曲和词同属于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和曲在当时都是合乐能唱的歌词;其句式从 1-7 字以至 8-12 字不等,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这是词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但同为长短句式,也有相异之处:
1)词分为一段(或片、遍、阕)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如曲牌《满庭芳》,词和曲中都有这个牌子,它们的词曲名相同,那么如何区别呢?此调词名、曲名相同,实则异,如果没标宫调,大家一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看,如是二段的,即是词,如是一段的,即是曲。如:越调、双调都是宫调名。
2)曲有衬字,词一般没有衬字。
曲有衬字,即正格(正字)之外的字,而加衬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衬字较少,剧曲加衬字较多,甚至使一支曲衬字多于正文的。散曲中,北曲加衬字多,
南曲加衬字少,南曲一般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3)用韵不同:
学过词的朋友都知道:词韵通常用《词林正韵》,它分十九部,平、上、去、入声各部分押,曲韵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词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曲不但有衬字,而且有些曲调本身可以增加句子,有些套数还可以增减调数,这是曲律的规定。散曲在字数、句数和调数方面的上述特点,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动灵活,又可扩大曲体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散曲比词在体制方面的长足进步。
5)句式长短与音乐情调有关系。词的句子从一字句可至九、十字句(甚至有 11 字句之说)。另外在 套曲中,曲的句子则表现更长。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从风格上看,宋词较为多样化:豪放、清旷、愤激、典雅、婉约与艳丽等等。其中,以高雅含蓄之作居多,散曲的风格也较多样,但以通俗畅达为主,力求痛快淋漓,较多地保留着民间俗曲的某些特色。概括地说:
1)词贵雅,曲尚俗。
词多用雅言,曲多用俗语,这是词和曲在语言上的区别,就语言特色而说“曲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
2)词贵含蓄,曲尚显露。
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因而以此作为词在表达方法上的一个基本要求。曲则不然,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而又在当时普遍传唱的新诗体。
它是唱给读书人(文人学士)和不读书人(所谓“村夫俗子”)听的。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词与曲的区别:
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 《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中原音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
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歌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元曲的标题格式分为三部分:
如:“中吕•山坡羊•怀古”或写成〔中吕•山坡羊〕怀古”、“越调•天净沙•秋思”、或写成〔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沉醉东风•渔夫”、“南吕•四块玉•天台路”等等。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喜春来[中吕宫]、凭栏人[越调]、梧叶儿[商调]、落梅风[双调]、小桃红[正宫 越调]、四块玉[南吕宫]、醉中天[仙吕宫]、干荷叶[南吕宫]、山坡羊[中吕
宫]。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元曲的韵律,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今人已不可能完全破解;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学做元曲,可以根据同一曲牌的共性,总结出这一曲牌最合理的平仄韵律关系,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
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
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3)元曲多为平仄相间的律句:从上面我们分析的20 多首〔天净沙〕的例子看,其体裁短小,基本是平仄相间的律句。
8、曲的对仗共有那 10 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 10 种:
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
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
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亦称三句对,
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中没有,而词中亦少见,少见也即有。
扇面对(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
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故称救尾对。
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相对者称为连璧对。
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
两韵对: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
衬字对:所加的衬字对仗且句子对仗。
叠字对:运用叠字且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 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特点:小令,往往指的是与相对成套曲的区别而言的。曲的小令,还有个与词的许多小令不同的是,每首曲的小令是一韵到底而不换韵。
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特点:重头小令就相当于一组散套,用来叙述一件事或描写某处风景,每一曲描写的都是总题目的一个部分,各曲之间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分标题,不管是否写出总、分标题,只要具备这种含义即是。重头小令可以重复填写,可以填两首,也可以填上百首。但其内容上总要有些联系,这样的才是重头小令。
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体式,见于北曲,即用两支或三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组成一个新曲谱。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组成这些曲谱的宫调必须相同,音律必须衔接、谐调。带过曲一般不超过三支,再多只能改成散套。
带过曲的特点:在用韵上:带过曲必须是同一宫调,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
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套数的特点:
(1)散套由多支曲子组成。
(2)始终用一个韵。
(3)语言更俚俗、形式更活泼;
(4)曲牌之间的联缀次序有一定规律,有首有尾。作者在创作散套时必须依照成规组曲,不是说只要在同一宫调,想怎样组合就怎样组合。
(5)套曲与带过曲的区别
带过曲中就两三支单曲,而套曲则更多,且套曲一般要用〔尾煞〕〔尾〕等结束,套曲有尾声,带过曲则没有。
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相同点:都由几个音韵相近、声调谐和的曲子组成,其形式相同,而且都不能任意组合。
2、不同点:一是带过曲是三个以下(包括三个)的单支曲子组合,组合后的带过曲已经变成了一个新曲。重头小令则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
二是带过曲一般最多只有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和重复次数无限制。其中〔北南吕•四块玉带过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有明•康海曲作,此体式由四支曲组成,突破了三支之限,这仅是特例。
三是在用韵上,带过曲绝大部分是同一宫调(极少数串宫带过),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则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总之,在这两者之中,带过曲指同一宫调中三个以下单支曲子的联合,它们所使用的韵脚是相同的。而重头小令则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 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
特点: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
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元•白朴《水龙吟》词小序云:“幺前三字用仄者,见田不伐《荡沤(ōu)集•水龙吟》二首,皆如此”。这里所谓的“幺前三字”,即该词的上片结尾三字。可见白朴以下片为“幺”,借用曲的术语来说词,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幺篇”换头,也是延承诗词的换头而来。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型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么篇与重头不同,重头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这样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曲之“幺篇”与“重头”是不同的。重头用于小令,即是重复前曲,类诗词之联章,是以相同曲牌,围绕某一主题填写数支曲子,或曰一组曲子。通常为四支(或曰不低于二支),亦可多至数十支上百支,可每首一题,也可整组一题。可每首一韵,也可整组同韵。“重头”仅限用于小令,而“幺篇”既可用于小令,也可用于套数。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曲调形式。亦是南曲曲调的变化方法。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
集曲中的“集”与“犯”,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也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
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集曲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1)在名称上,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曲谱中有规定,如有些曲牌既属于仙吕宫亦可属于中吕宫,就叫“相通”)。
3)在曲式上,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这种技术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集曲形式变化
集曲虽是乐曲形式的一种变化,却反映了内容表现上的不同要求。当原有的单一曲牌不足以表达复杂的感情内容时,就需要把几支情趣不同的曲牌加以综合运用,使得一支曲牌能够表现多种不同的情绪的转折变化,这就为传统曲牌适应戏剧性的多样变化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简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套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
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简单地讲就是曲中句子的字数增加或减少。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损,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载曲调 315 章当中,有 14 章是注明:“句字不拘,可以增损”王力在《曲律学》中也曾提到:如:南吕〔玄鹤鸣•哭皇天〕就是。《北词广正谱》所谓“字句不拘,可以增损,周德清释注”的。( 就是说这个曲牌可以字句增损,但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标注出来),还有刘长年在《格律新编》中指出了增损的曲牌。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曲之用韵正如词之用韵一样,元曲统一用《中原音韵》,周德清将平水韵重新划分成十九部。曲韵也像诗韵一样,可划分为宽韵、中韵、窄韵和险韵,王力先生对其中一些韵部进行了划分: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规定去押韵,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
(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
(2)赘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
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
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
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 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
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
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
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5)煞(煞尾):与散套的煞类似,也叫“尾”“煞尾”“随尾”等,指每一折剧曲的结尾一曲。
(6)正名与题目:北曲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道出全剧的表演纲目,再以其中最为精辟确切的句子作为本剧的剧名,在每一个杂剧剧本结尾都要加上“题目”与“正名”。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 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
贴切、和谐。 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者也不少。
套曲可以借宫的: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 5 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来自仙吕)柳叶儿、(来自中吕)山坡羊、(即随尾,来自南吕)黄钟尾、(来自商调)挂金索。
(2)正宫可借曲牌,有 32 调:
来自中吕的:叫声、鲍老儿、十二月、尧民歌、快活三,朝天子、红绣鞋、喜春来、上小楼、满庭芳、剔银灯、蔓菁菜、柳青娘、道和、四边静(来自中吕)、四换头(来自中吕)、醉春风、迎仙客、古鲍老、醉高歌石榴花、斗鹌鹑、齐天乐、红衫儿
来自双调的有:太平令、梅花酒、收江南、牡丹春、七兄弟
来自仙吕宫的有:金盏儿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煞
(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 12 调:
来自大石调:归塞北、好观音、青杏子、随煞
来自正宫:塞鸿秋、醉太平、货郎儿、六么遍
来自中吕:满庭芳
来自双调:得胜乐、小将军
来自商调:凤鸾吟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 5 调
来自黄钟宫:神仗儿
来自双调:水仙子、荆山玉、竹枝歌、收尾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 31 调
来自正宫:滚绣球、倘秀才、灵寿杖、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伴读书、笑和尚、白鹤子、双鸳鸯、蛮姑儿、穷河西、六么遍、菩萨蛮、啄木
儿煞
来自仙吕:六么序、后庭花
来自南吕:隔尾、干荷叶
来自双调:镇江回、乱柳叶、风流体
来自越调:三台印
来自般涉调:哨遍、脸儿红、墙头草、墙头花、煞、尾声、耍孩儿、急曲子
(6)双调可借曲牌:有 9 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
来自仙吕:金盏儿
来自中吕:卖花声
来自南吕:梧桐树、金字经、干荷叶、玉交枝
来自商调:玉抱肚
来自般涉调:耍孩儿
(7)越调可借曲牌有 4 调
来自仙吕:醉中天、醉扶归、三番玉楼人
来自双调:收尾
(8)商调可借曲牌有 23 调:
自来黄钟宫:节节高、四门子
来自正宫:小梁州
来自仙吕宫:赏花时、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游四门、胜葫芦、后
庭花、柳叶儿、青哥儿、上京马、四季花、双雁子
来自中吕:山坡羊
来自双调:雁儿落、得胜令、春闺怨、牡丹春、秋江送
来自越调:酒旗儿
来自商角调:应天长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 3 调:
来自小石调:天上谣、恼煞人、伊州遍
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借宫曲牌最多的是正宫,可借 32 调;其次算中吕和商调,分别为 31 调和 23 调。
杂剧的体式特征:
1)元杂剧的基本结构体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四折加一楔子
元杂剧每本由四折构成,这是它的通例。
2)杂剧的体式特征:
(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2)音乐体制: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
(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概括地说就是“观世音菩萨”。
观:《文心雕龙》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我们要先大量的阅读元曲,甚至背诵其名篇佳句。
世:要多关注社会时事,拓宽视野。多观察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写作积累素材。
音:熟练掌握音韵学和一些乐理知识。
菩萨:要有一颗悲悯之心。唐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不仅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有一颗悲悯苍生的心啊!
具体地讲,结构要缜密,布置好“三篇”即“凤头、猪肚、豹尾”。开头要先声夺人,意新语俊,字响调圆,中间要浩荡延绵,有声有色,结尾要响亮有力,留有余味。首尾呼应,整体连贯,主题鲜明。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要求用〔商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浪里来煞〕套式。
曲例:〔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
元代:乔吉
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昼,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球。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睛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奈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阴深处缆归舟。

曲谱:〔商调•集贤宾 〕
〔集贤宾〕×平厶平平去上(平)△,×仄仄平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平去上(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逍遥乐〕×平平去△,×仄平平,×平厶上(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厶平(上)△,×××、×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醋葫芦〕×厶平,×厶上(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上(平)△。×平平去△,×平×仄仄平平△。
〔浪里来煞〕平去平△,平去上△。+平+仄仄平平△。+平去平平(上)去上△,+平平去△。+平+仄仄平平△。

(曲谱符号注释: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商调*集贤宾]菊韵悠悠

烟波散人

[集贤宾]

九华擅秋花盛美,秀影满东篱。风瑟瑟、神形飘逸,日融融、仪态矜持。精洁里、尚带清华,尘境中、宛若仙姿。才名淡、陶公乐彼,情怀深、帝女萋迷。相亲邻月朵,酷爱事风篱。

[逍遙乐]
贞花柔惠,金茎垂绥,冷香覆蕊,雅士宗推。当茶饮、散热驱疲,拌粥食、清肺益脾。称君子、不逊兰梅。冰清孤傲,玉洁高情,隽逸幽奇。

[醋葫芦]
寿客行,志士为,敢于萧瑟斗霜欺。我醉酡颜心甚喜,千方百计,云乡鹤苑觅芳枝。

[浪里来煞]
暮节醅,新菊醴,秋风院落敞心扉。诗词畅舒菊月美,真情浓织,吟情满满入诗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00:22 , Processed in 0.0609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