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0-11 22: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绝谷画蝶1 于 2023-10-11 22:13 编辑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14033一点春作业汇总
小渔村14期曲基础班第1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字数少的就是为正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分类为: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根据作用分,分为元杂剧和散曲。杂剧也叫剧曲,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即舞台动作),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散曲无科白)。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杂剧又称之为乐府。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的多支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每首各自为韵。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根据地域分,剧曲分为杂剧和南戏,北方主要为杂剧,南方比较流行南戏,二者有非常大的不同。散曲分为北曲和南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请分别写出你喜欢的曲人、你喜欢的曲牌、你喜欢的5首曲作品。(可以百度搜索)
答:喜欢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张可久、白朴等,喜欢《天净沙》(秋思)、《水仙子》(咏江南)、《普天乐》(西山夕照)、《人月圆》(山中书事)、《落梅风》(江上寄越中诸友)等;
4、试作一首〔越调•天净沙〕。
【越调·天净沙】野炊
桃红柳绿山花,牡丹芍药枇杷,百里荒看赛马。罗村坡下,野炊慢品新茶。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2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双调·沉醉东风〕乡村怀古
艾叶荒坡噴香,枇杷树上金黄。荼蘼终,荷花放,收割菜籽插秧忙。
戴月披星在垄上,等到丰收京戏赏。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三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1,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喜春来、凭栏人、梧叶儿、落梅风、小桃红、四块玉、醉中天、干荷叶、山坡羊。
答:喜春来,山坡羊,属于中吕宫。〔中吕·喜春来〕,〔中吕·山坡羊〕
凭栏人,小桃红,属于越调。〔越调·凭栏人〕,〔越调·小桃红〕
梧叶儿,属于商调。〔商调·梧叶儿〕
落梅风,属于双调。〔双调·落梅风〕
四块玉,干荷叶,属于南吕宫。〔南吕·四块玉〕,〔南吕·干荷叶〕
醉中天,属于仙侣宫。〔仙侣·醉中天〕
2,试作一首〔仙吕·一半儿〕题目自拟。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和韵部自选。
〔仙吕·一半儿〕
上街看见玩投壶,绿树高枝闻鹧鸪。参与其中终是输。现钱无,一半儿哥给一半儿姑。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四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一,简要回答元曲的宫调,曲牌,韵律?
答:宫调,指乐曲的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就音乐而言,不管是当时的南曲,还是北曲,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曲调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通常认为,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其曲牌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押韵格式等。曲牌隶属于宫调,每个宫调由若干曲牌组成。
曲牌的宫调共有十二种,它们是: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
元曲的韵律,可以根据同一曲牌的共性,总结出这一曲牌最合理的平仄韵律关系。今之词谱,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其平仄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可平可仄。
二,试作〔双调·驻马听〕小令一首。
〔双调•驻马听〕题学友刘成香
学友成香,几十年来推轮椅;夫妻和美,一双儿子换新衣。
(近)鳖龟观赏领红旗,(傍)家庭工厂营环佩。
施大礼,(这的是)历风经雨迎欢日。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五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1.简要回答元曲的对仗种类及对仗特点?
答:元曲的对仗一共有10类:1)合璧对;2)连璧对;3)鼎足对;4)联珠对;5)隔句对;6)首尾对(鸾凤和鸣对);7)救尾对;8)衬字对;9)两韵对;10)叠字对。
元曲的对仗特点:从对仗形式来看,古代戏曲曲词的对仗形式,较古典诗词更为丰富。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亦可同调相对,即平对平,仄对仄。
2)俗语入对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口语韵律化读来更有节奏美。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
2.参照张可久的〔正宫•塞鸿秋〕,试作〔正宫•塞鸿秋〕小令一首。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不限、韵部自选。
〔正宫•塞鸿秋〕季家湖
季家湖里捞污物,镇头山外清渔户。中央近亿资金注,地方治理添支柱。消除劣水体,生态恢复固,开征文旅增收路。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六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1、什么是衬字?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称为垫字。
2、试作【中吕•山坡羊】小令一首。
〔中吕•山坡羊〕湖北公安县杜息亭怀古
公安重聚,江涛如怒,追寻杜甫当年路。
望鸥途,大声呼,咏歌草舍经行处,杜息亭中留好语。诗,百姓读;词,百姓读。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七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双调•清江引】贺学兄华诞
学兄十五生日过,祝福租牛驮。愧无美酒拖,三里港厅闲坐,顺颂玉梅宁护妥。
(注:宁护妥句指嫂夫人玉梅在宁波护理儿媳待产妥帖。)
〔仙吕•后庭花〕赏荷
港丰苑水重,荷花烟树中。朋友呼邀去,无人机拍中。玉阳东,抖音流量,飞来波几锋。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八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南吕•干荷叶〕题屠洪刚当阳献歌
当阳美,美当阳。长坂雄风荡。古沮漳,赵关张。征袍流血断桥梁,阿斗终无恙。
当阳美,美当阳。紫盖晨鈡亮。玉泉芳,桂花香。丹池千瓣并莲飏,铁塔多雄壮。
当阳美,美当阳。歌会青云放。赞洪刚,义城光。关公刀翼德长枪,再把英豪唱。
==========================
元曲十四期第九讲作业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入伏赏莲
14033一点春
莲花仙子红,绿盖纷纷动。入伏搬竹床,水巷清凉重。(过)
萤火一丛丛,举扇累黄童。乱翠蜻蜓点,瑶池盛会中。荷风,五匹空调颂;香浓,云霄幽径通。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十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荷宴
王玉春
望城村里赏新荷。问君何处花香多。纳凉须得诗酒磨。邀来好友沿塘坐。〔带〕碧根绿盖舞婆娑,妹唱兄和。风传远处采菱歌,神仙贺,欢乐用船拖。
〔幺〕摘收莲子赚钱多,冬天卖藕肉煨锅。销完货,麻将搓,丰收欢宴,老幼笑呵呵。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十一讲作业
〔南仙吕.醉罗歌〕采摘
14033一点春
〔醉扶归〕紫绿紫绿无花果,手提手提几筐箩。一百余斤用车拖,还剩的毛驴驮。
〔皂罗袍〕山边棚内,架只大锅;烧茶煮饭,炸鸡蛋盒。(遥望)田间(叫喊)姐妹都来坐。
〔排歌〕佳肴那,休醉我,宜居生态唱欢歌。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十二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仙吕•赏花时〕王斌开荒
照耀村头入农庄,田野鲜疏惹飞觞。山老板姓王,勤劳朴实,园艺硬无双。
〔幺〕四面学徒聚松堂,盛赞师傅美名扬。能吃苦坚强,高风亮节,一路把穷帮。
〔赚煞〕不寻常,真榜样,乐助人全年在忙。角角边边锄开荒,种果树富裕沮漳。战寒霜,发愤图强,百亩草地换新妆。育茶植桑,种稻养蚌,无花果四处飘香。
==========================
小渔村十四期元曲基础班第十三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双调•新水令〕收纳
报名培训学收纳,现如今开始整理家。万用箱子买,鹅型衣架挂。粗缯罗麻,从此不乱挝。
〔驻马听〕理理秋衣,捆捆冬裙鞋和袜;包包餐具,客厅除去过期茶。厌喧须静养鲜花,吟诗弦乐声音大。欢喜夸,四邻亲友闲拉话。
〔乔牌儿〕类分(清洗)堂变雅,(婆婆)见到变惊讶。公公笑笑微醺斝,孙孙肩上耍。
〔水仙子〕讲师美美有新法,助教曾哥本领佳。俨然就是龙头霸,工钱当面把,别看他,老板总加。网红赞,买丑瓜,阿里巴巴。
〔尾〕整修房子智能化,打标签从极简。悠闲练瑜伽,闭门过苦夏。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第十四讲作业
14033一点春
〔南吕•一枝花〕题旗袍秀
轻裁袍似仙,巧戴珠千串;金环光错落,绣带舞蹁跹。如雾非烟,走出那深闺院,步入那闪光台取次展。摇项链翡翠珠音,射手镯琉璃色浅。
〔梁州〕柔丽出追光紫帐,风流如浴露红莲,锁妖娆仪态双飞燕。桃腮相近,翠眉相连,红粉相映,绣袍相牵。高立领满砌榆钱,半开岔针叠如绵。歌的是美当阳意气箫箫,唱的是长坂坡头风剪剪,爱的是沮漳两岸月娟娟。娘娘庙前,碧玲珑掩映糜妃面,麦城村怀古见,缅怀周仓坟花妍,慢把三国演。
〔隔尾〕恰便似一池春水波涛展,一片红云天上悬。漂亮姐妹惹先生盼相恋,看着可怜,则要你文化宫里跟培训耐心儿卷。
========================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毕业答卷
学号: 14033 网名:一点春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
答: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字数少的就是为正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分类为: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根据作用分,分为元杂剧和散曲。杂剧也叫剧曲,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即舞台动作),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散曲无科白)。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杂剧又称之为乐府。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也叫散套、套曲)两类。散套联合同宫调或管色相同的多支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每首各自为韵。小令又分为寻常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集曲等形式。根据地域分,剧曲分为杂剧和南戏,北方主要为杂剧,南方比较流行南戏,二者有非常大的不同。散曲分为北曲和南曲。
2、元曲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元曲的体式特点?
答:元曲的体式特点:
1)在语言上:而散曲通俗活泼;
2)在格律上:散曲更自由些;
3)在分类上:元曲分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4、词和曲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归纳总结词与曲的区别: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如:〔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六角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5、什么是中原音韵?它包括那些内容?
答:1、什么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他认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同时也扬弃了他们用韵不规范的地方。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写成《中原音韵》,后又作了多次修订。《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中原音韵》的内容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第一部分,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所谓“中原之音”,也就是指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周氏以“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周德清对曲韵的归纳主要以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为依据,),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第二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
第三部分,“作词十法”(元人把曲亦叫词),主要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十法”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
6、简要回答元曲的曲调?元曲的标题格式?指出下列曲牌分别属于哪个宫调?
答: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如:中吕、越调、双调、仙吕等,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
第二部分如:我们平常说的“山坡羊”、“醉花阴”,就是一个曲牌,这比较类似于宋词的格式,但是语言更自由,感情更直白一些。
第三部分如:“秋思”“渔夫”等,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
喜春来:中吕宫
凭栏人:越调
梧叶儿:商调
落梅风:双调
小桃红:越调
四块玉:南吕宫
醉中天:仙吕宫
干荷叶:南吕宫
山坡羊: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
7、详细回答元曲的平仄韵律?
答:1、平仄严格曲牌字的平仄比诗、词的平仄都要严。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曾经提到,在某些情况下,曲字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 不过,从曲谱来看,阴平、阳平差别不大,没有必要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在制曲时,不用去区别阴平和阳平。但是上声、去声的区分,有时却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韵脚,上声和去声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但是去声韵的独立性却很强,该用去声韵的地方,不但不允许用平声,甚至也不允许用上声。以上仍然是就用韵的平仄而言,至于某字某句的平仄,曲跟词比较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曲字不仅规定平声仄声,而且有些地方还要限定仄声中的“上”、“去”。
2、用法上也存在平上互代现象
上声和去声虽然同属于仄声,但是在元曲里,上声韵比较接近于平声韵。所以在该用上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平声,该用平声韵的地方,偶尔也可以改用上声。
8、曲的对仗共有那10种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10种:1、合璧对;2、鼎足对;3、扇面对(隔句对);4、救尾对;5、首尾对;6、连璧对;7、联珠对;8、两韵对;9、衬字对;10、叠字对。
元曲的对仗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也可同调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9、什么是元曲的小令、重头小令、带过曲、散曲、以及套曲?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带过曲与重头小令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那些?
答: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关汉卿《四块玉•别情》。重头小令:是指以同一宫调和曲牌,重复填写几遍或若干遍,即围绕某一主题撰写数支曲子。
带过曲是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即由两三个曲牌联缀在一起使用的特殊形式,通称为带过曲。每支带过曲的具体名称,即由该曲所用的各个曲牌名称组成,并在中间夹以“带”“带过”“过”“兼”等字将几个曲牌连在一起。例如:〔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兼感皇恩采茶歌〕〔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中吕宫•齐天乐过红衫儿〕。
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散曲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另类格律诗;是一种不带科白的曲,(科,动作。白,道白),不用舞台来表演故事,只是用来清唱,有人也称之为“清曲”。
10、什么是衬字?它们的特点?衬字究竟可以衬多少字呢?
答: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也有称为垫字。就普通说,这种衬字在歌唱时,应该轻轻地带过去,不占重要的拍子;尤其北曲就是如此。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衬字不受格律的束缚。 小令所用的衬字相对较少,南曲更要少用或者不用,套曲、杂剧则比较多。 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字。 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
一是加于句首,二是加于句中,三是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
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
11、什么是幺篇?回答幺篇与词,重头小令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幺篇,指北曲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散曲小令写作中,连续使用同一个宫调,同一个曲牌写作时,第二支曲子可以不再标出曲调和曲牌。加一【幺】字或加一【么篇】字样。(1)“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有人认为:北曲中的“幺篇”来源于词的下片,曲本来就源于词,那么,“幺篇”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了。
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幺篇”。
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幺篇”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
古人词曲多不细分,但也说明了“幺篇”与词之下片的关系 。那时候如果作者创作了一支小令,感到意犹未尽,可以用同样的曲牌再写一篇,称之为“幺篇”(“幺”或写作“么”),这个“幺”字是“后”字的简笔,故幺篇即后一篇的意思。这是词的体式特点的遗留,不应看作小令曲的体式特征,不过,词的后片是固定的,么篇则可有可无。么篇可以换头,称为“么篇换头”,字数有时还可以增减。
(2)“幺篇”与同调重头小令的关系:
初看同调重头小令与幺篇很相似,都是同一曲谱重复使用,但它们却有本质之别。 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却各有分工,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有些各自成韵,彼此无关。而元曲幺篇与原曲组成一个较大些的新曲谱,其韵要求一韵到底
么篇与重头不同。后者可以重复多遍,么篇则只重复一次而已。
12、什么是集曲?回答集曲中的“集”与“犯”?集曲的写作要求?
答:所谓“集曲”,是一个曲学名词,指南曲中的一种曲调形式。它是采用若干支旧有的曲牌,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因此,集曲乃是多首曲调的综合。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
集曲集曲中的“集”与“犯”。
就像词中有“犯”类似。我们在学词时,有词的犯调,是词牌的词式,就是将取自不同词牌词式中的句式组合构造另类词式。
集曲也有叫“犯调”。“犯”,可以理解入侵、串入,也就是理解成一词调或曲调,有其它的曲调串进来。
就如词中有“犯”与“摊破”一样。集曲集同一宫调的曲调,叫“犯本宫”。集不同宫调的曲调,叫“犯别宫”。
所以有的集曲的曲调名就加上“犯”和“摊破”字样。
3、集曲的写作要求
近代的曲学大师吴梅说:“集曲无定格,但取音调之和,盖知音者往往任意割凑,于是增格增牌,遂日新不已矣。”
虽然元曲三百首中没有收录的。但我们可以从《南九宫谱大全》和《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乾隆年编)中所收的集曲数量统计得到证明。
但我们要掌握的是集曲也有一定的写作规律
(1)、在名称上
集曲的曲牌名称,也常为所集各种曲牌名称的综合,就是我们刚才所举的一系列例子。
《醉罗歌》是摘取《醉扶归》《皂罗袍》《排歌》三调各数句而成
(2)在宫调上
所集各曲,必须是宫调相同,或宫调不同但可以相通的曲牌
(3)在曲式上
一是集曲之首数句,必须是原曲的首数句
二集曲的末数句,亦必须是原曲的末数句
三是集曲的中间各句,则较为灵活
这种写作规范,乃是基于音乐逻辑的和谐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13、什么是散套?简要回答散曲中的散套分为三种形式?
答:散套是元散曲的一种,即散曲套数的别称指把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描述一个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
散曲中的散套的分类:
分三种形式:
(1)北套:即北曲中的套数。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合形式。
如:(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拼凑,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pī/lèi,纰颣,本意指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犹言次品)。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
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chuò)耕录》中提出,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他说:“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zhēn)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
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大家的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开篇的方法:
1)凤头一:开门见山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篇直接点题,不绕圈子。
2)凤头二:想象、夸张
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立意做好铺垫。如:
3)凤头三:设问
开篇以疑问是借助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读者急于一口气读完,能更快是吸引大众的眼球。
正宫中的[端正好],常与[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连用;
(2)南套:即南曲中的套数。一般以引子、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3)南北合套:这种形式的套数最早出现在元代末年,把宫调相同的南北两种曲调,交错使用,有一定格式。
14、什么是曲中字数的增、损?
答:在曲谱中,其曲谱句、字数一般是较为固定的(当然衬字除外),但也有一些调的句、字可以增加、减少。
15、简要元曲中曲的韵字是怎么运用的?
答:正常情况下,曲的押韵与词相同,即按曲谱行事,曲谱要你哪句末押韵,押平声还是押去声,照办好了,其实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曲韵大都是平仄混押,一韵到底,但也有以下几个特殊情况:(1)借韵:
在正常押韵时偶然有一韵字押到所规定的韵部之外,但其音又很相近,在曲中不视为出韵,而称之为借韵。曲里借韵的情形远不如词时之多,王力先生总结到《北词广正谱》只认为有十二处是借韵,
(2)赘(zhuì)韵:
即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而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如果押同一韵部我们称之为赘韵,有些情形和赘韵非常相似,就是在可以不用韵的句子里用邻韵煞句,这种情况我们也将其称之为准赘韵。
(3)暗韵:
所谓暗韵就是在句子的中间穿插进一个韵字,故此称此为暗韵或句中韵。
(4)重韵:
即在同一首曲子里有两个以上相同的韵脚。
重韵在诗和词中大都忌重韵,惟有曲不忌重韵,为什么不忌重韵,这大约有三个理由:一是有些曲韵比诗韵更窄(如支思、桓欢),不得不以重音效为抵偿;二是散套中,曲子组成多,套数也是每套一音韵;特别是在杂剧里,每折一韵,需用的韵脚比诗词多数倍;三是曲是比较大众化的东西,一般民众是不忌重韵的。
5)失韵:
即该用韵之处未用韵。
曲韵本来是很密的,偶然一处不用韵也不显得十分严重。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毕业答卷之三
学号: 14033 网名:一点春
16、什么是杂剧套数?回答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杂剧的结构?
答:杂剧套数就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联成一套,并且有首有尾、一韵到底。同套中的套曲一般必须使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散曲套数和杂剧套数的区别:
有人说二者基本相同,只有大小和完善程度之差别。散套只用来吟咏和清唱,不需要宾白和科范,也不上舞台,相对使用的曲牌一般较少,但也有特长的,这个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剧套就比较复杂,它是用来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唱词,包括宾白与科范,使用的曲牌也比较多。
杂剧的结构:
(1)宾白:指戏曲中的“道白”。
(2)科范:指舞台上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哭科等。
(3)折:散套是散曲中曲调组合的最大单位,而剧套则是杂剧中曲调组合的最小单位,称之为折。一个剧本一般有四折,也有六折甚至还有更多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其中第二本就有五折,其余每本都为四折,共有二十一折,其实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散套就相当于杂剧中的一折。
(4)楔(xiē)子:是指元代杂剧中加在最前面或两折之间的片段,作为剧情的开端或衔接,也就是杂剧开始时设置的独立段落,放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始,每个剧本或大些的剧中的每一本开始时都要有个“楔子”,甚至有少数剧本在折与折之间也设“楔子”。
17、什么是借宫?借宫有什么样的原则?回答哪些套曲可以借宫及杂剧的体式特征?
答:剧套在表现复杂的剧情时,常常感到只用本宫调曲牌往往难以满足剧本提出的要求。这个时候,作者就不得不设法到其他宫调中去寻找合适的曲牌,这就叫借宫。借宫的原则
借宫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借来的曲牌与原宫调所用曲牌在音调上必须贴切、和谐。当然,这与元曲当年所创造的音韵理论有关,可惜在元末即已经失传。因此,今人只好按元人留下的规矩执行,这有点像宋人创立词谱理论后来失传一样。我们今天只能按后人总结出的所谓词谱小心填写,不敢越池一步,就再也看不到那优美的今人所创的自度腔。
我们只能按照曲套的相关套式进行排列,其排列我们在讲整套曲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按宫调的排序介绍258套,大家在以后的作品中选用即是了。
散套一般不借宫,但较长的借宫者也不少。
哪些套曲可以借宫
(1)黄钟宫可借曲牌,有5调:
(来自大石调)随煞、(来自仙吕)柳叶儿、(来自中吕)山坡羊、(即随尾,来自南吕)黄钟尾、(来自商调)挂金索。
(2)正宫可借曲牌,有32调
(3)仙吕宫可借曲牌,有12调:
(4)南吕宫可借曲牌有5调
(5)中吕宫可借曲牌有31调
(6)双调可借曲牌:有9调
(7)越调可借曲牌有4调
(8)商调可借曲牌有23调:
(9)大石调可借曲牌有3调:
杂剧的体式特征:
(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题目正名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这中间夹有宾白及科范。
宾白: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
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
三是表示武打动作:《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
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2)音乐体制:
每折限用一个宫调,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由一个角色主唱。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可都不唱,只用旁白。
(3)角色分工: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指男演员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
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18、如何提高其写作技巧?(简要回答,主要谈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
答:(一)结构缜密,布好“三篇”三篇指凤头篇、猪肚篇、豹尾篇,接下来我们会和大家一一交流。
曲由于自身的特点,既可以用来抒情,又可以用来叙事,由此也带来曲在创作上的一些特殊要求。
明代人王骥德指出:套数“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拼凑,切忌将就。务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又如鲛人之锦,不著一丝纰颣意新语俊,字响调圆,增减一调不得,颠倒一调不得,有规有矩,有色有声,众美具矣”。
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元人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初为元人乔吉在其《南村辍耕录》中提出,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
他说:“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1、凤头篇:
所谓“凤头”,是拿凤的头来比喻文章的开头。引申到戏曲剧本结构上,即一出戏的开头则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笔墨清晰、精炼、奇俏,故以凤头相喻。
凤头,是小巧而美丽的,以此为喻,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短小,要开得巧,出手漂亮,扣紧题意。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文章的头开好了,整篇文章写起来就顺手,头开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全文的成败。好的开头,主要是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或者能够吸引读者,一见钟情,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乐于读完全文。
文章好的开头,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需要在大家的创作中去体会。或对仗、或排比、或比喻、或渲染、或设置悬念、或点明观点,但一定要切题,开门见山,力求新颖。只有这样,起笔不凡,先声夺人,才犹如漂亮迷人的凤头,引人入胜。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开篇的方法:
1)凤头一:开门见山
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开篇直接点题,不绕圈子。
2)凤头二:想象、夸张
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下文的立意做好铺垫。
3)凤头三:设问
开篇以疑问是借助大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读者急于一口气读完,能更快是吸引大众的眼球。
4)凤头四:典故
以典故开篇是怀古类散曲小令常常使用的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合理使用,会使作品古味浓郁,厚重耐品。如:
2、猪肚篇;
“猪肚”的要义在于丰厚,它是饱满的象征,拿它来比喻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指文章主体内容的展开要充实,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的中心得到生动具体的表现,而不是空瘪(biē)无味,因此大家在创作时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特别是大家以后在创作套曲时,考虑故事情节在中间可以考虑多用几曲,但是一定要围绕中心,突出中心再现具体事实,让事实说话,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差异。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展开记叙,要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读者在形式的多样中从感官上觉得内容是富足的。下面我们简要总结并介绍四种写作方法。
猪肚怎样才能大起来呢? 总结起来就是:对照、幽默、细腻。
1)猪肚一:典故式铺排
利用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以使作品更厚重、典雅,艺术表现力更具有说服力。开阔、宏大是它的一个典型特征。
2)猪肚二:比兴法铺排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咏此物。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比喻、比拟。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景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
3)猪肚三:修辞法铺排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铺排,这样的写作手法一是可以细腻的刻画人物的心态,二是能引人入胜。
4) 猪肚三:写实法铺排
采取就事求实的方法来铺述,以使人信服。
3、豹尾篇
结尾是作文结构中最后一环。结尾的好坏,对文章有相当的影响。 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有句俗话说“编筐编篓,全靠收口”。我们行文不能虎头蛇尾,而要精心设计“豹尾”。所谓“豹尾”,是喻文章的结尾要简短有力,作文是十分重视应在哪里结尾,该如何收笔。“为人慎晚节,作文重煞尾。”
文章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深沉,或直率,或含蓄,或揭穿,或戛然而止,或发人深省。常见的结尾的技巧有画龙点晴式、首尾呼应式,或抒发情怀式等等,结尾时要十分注意铺垫,好比是演出结束,我们先要营造掌声,然后在掌声如潮中谢幕。我们要想尽办法激发出读者及看客们也想起身鼓掌的冲动。
1)豹尾一:画龙点晴式。
2)豹尾二:抒发情怀式
3)豹尾三:首尾呼应式。
小渔村元曲十四期毕业答卷之四
学号: 14033 网名:一点春
(二)精心酌句 体现“三美”
有人如是说:元曲写起来顺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此曲只应天上有!
元曲这种抨击时弊的不平则鸣之声,声声不绝于耳,营造了别具一格的“悲剧之美”。散曲之美,独具其美,美不胜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体现美?
1)体现音乐美
音乐美是曲的天然属性, 它的产生与发展,皆源于音乐,赖于音乐。曲本来是供演唱的,元杂剧在舞台上表演,散曲在歌台上清唱,都和音乐融为一体。而当它成为案头文学之后,音乐性依然存活、流动在曲魂中。
首先,它保留了稠密的韵脚,几乎句句押韵。这种现象在诗词中是难以见到的。
我们所学习到的曲,之所以悦耳动听、撩人意趣,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密韵音符的共振效应,前面我们曾交流过了曲的韵律成果得益于《中原音韵》。 周德清编写的这部韵书,将诗韵106部合并简化为19部,这就大大地扩展了散曲的音域,拓宽了选取韵脚的天地,解放了作者,也解放了读者, 再加上散曲自身的宽容,可以平仄通押,不忌重韵(诗词中不允许出现重韵字),选韵的广度获得空前的自由,用韵的密度几乎到达极限,韵味十足。
其次:散曲之音乐美,除声韵美之外,还在于它的节奏美。曲的句式排列呈参差变幻的形态,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乃至十几字句,犬牙交错,疏密相济,节奏灵活而多样。再加上衬字的调节,愈显得浪花翻滚,铿锵悦耳。即便是继承唐诗中的律句和对仗,也发展出新的体式。四、三结构有之,三、四结构有之,一字和不同字数的结构也有之;双句对有之,鼎足对有之,多句对、隔句对、首尾对也有之, 异彩纷呈,像戏曲中的花腔,板式灵活,旋律荡漾。
2、体现语言美
元曲用语,是传统诗歌中最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具有通俗美、朴素美、风趣美的艺术个性,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可充分运用四个方面趣味:
一是讽刺之趣;
二是描写之趣;
三是构思之趣;
四是修辞之趣, 即通过夸张、衬字、重叠、对仗等手法来增加曲味。
3)体现风格美
其实音乐美与语言美也许属于风格的范畴,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格,仅是“曲不忌直,直抒胸怀”这样一种谋篇取向。而曲则敢于离经叛道,另辟前程,大家以后的创作中尽量回归自然,贴近生活,喜怒笑骂,皆可成曲。要跳出写诗、词的樊篱。不能用写诗、词的方法创作曲,否则写出来的曲缺乏“曲味”。
元曲中,直刺社会时弊、替民出气的作品比比皆是。纯真直率,大胆泼辣,笑骂诙谐,一吐为快。不重含蓄,但求曲味,便是散曲艺术的独有风格。
二、写作题
1、参照元代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作散套,题目自拟,韵部自选,一韵到底。
【商调·集贤宾】郊游
14033一点春
【集贤宾】秋来画桥风驭柳,亲串绕郊游。高枝红透花清昼,泛洲白鸟羽悠悠。
山腰栗葛落飞禽,孤村榴柿避朱楼。碧云寒空试玉旒,黍酒醺醉呓轻柔。
素心方胜结,缨络刻文球。
【逍遥乐】哥哥前右,嫂驻惊呼。家乡老友。多年未见话难休,扫电加微电话留,建群同唱展歌喉。追回清梦,朗说离情,唏感乡愁。
【醋葫芦】迁流学华优,串工兼卖藕。玉皮蒜弄到郴州辛劳何须当富首,野芹黄柚。雾风兼程影在帘钩。
【浪来里煞】烟去愁,歌减忧,出门在外怕登楼。只盼行人终日凝眸,如今时候,只要你重温别后酒。只要向家乡缆归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