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绝谷画蝶1

三期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174

帖子

2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62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10 00: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山雨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一)《孟子》中的教育思想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许多问题比孔子讲得更为明确、生动;又在新提出的性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心性之学"。《孟子》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理学教育影响深远。
  1.《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子曾提出'性近习远",对人性善恶没有表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性善论是唯心主义的,目的是证明宗法道德的合理性与自觉修养道
德的必要性。孟子与告子等人就人性问题展开辩论,深化了对人自身本质的探讨,
给以后中国思想界提出一个重要课题。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其论证教育基本问题及阐述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基础。
   2.《孟子》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从国家和社会说,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著名
论断,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
《孟子》把教育同经济同人民物质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孔子"庶富教"思想,勾画出一幅王道政治蓝图。其次,从人的发展说,教育是保存和扩充人的善端,形成高尚人格的决定力量。
   《孟子》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但是,天赋于人的只是善端,而非完全的道德;况且,人受环境影响,善端遭陷
溺就会为不善。所以说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孟子》明确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孟子》提出学校要"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申以孝悌之义。"办学目的在于"明人伦",使学生懂得并遵守维护
社会尊卑、贵贱、男女、长幼、朋友关系的封建道德规范,培养自觉服从封建统
治秩序的"君子"、"圣贤"。"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明人伦的教育也就是
自觉体认和扩充四端为四德的实际内容。《孟子》要求学校的智育、美育都要为
明人伦的目的服务,围绕孝悌仁义来进行。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
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这样,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了。
   4.《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思想
    《孟子》在其性善论基础上,提出"存心养性"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教育和修
养的原则、方法,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铸造我国封建士大夫品格
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存心养性。
     (2)立志养气。
    (3)反求诸已。
   (4)知耻改过。
    (5)磨炼意志。
   5.《孟子》的教学思想
    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孟子》教学思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
性思维的重要。
   (1)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
   (2)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
   (3)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
(二)孟子的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七绝·政通人和
惠风和畅三春暖,顺水行舟百路通。
治国安邦得民意,江山稳固九州同。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点评

学友好,回答问题非常全面,写作题紧扣主题,学习了!  发表于 2023-11-11 22: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6

帖子

3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11 22: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柔柔一缕风 于 2023-11-11 22:49 编辑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029-一缕风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在其性善论基础上,提出"存心养性"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教育和修养的原则、方法,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铸造我国封建士大夫品格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存心养性。
《孟子》性善论把存心、求放心当作教育的任务和个体修养的内容。《孟子》存心寡欲主张,提出道德修养必须正确对待物质欲望问题。它要求
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享受,物质享受方面的欲望多了,将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2)立志养气。
《孟子》强调立志,志行高尚,"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它认为具有仁义理想的人,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能把生死、荣辱、苦乐置之度外。"
(3)反求诸已。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孟子》根据孔子"君子求诸己"的要求,提出"反求诸己"原则。它说:"亲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4)知耻改过。
《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上知耻与否关系重大。"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5)磨炼意志。
《孟子》在道德教育和修养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它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教育主张:
(1)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七绝 商汤
文/一缕风
为鸟劝开三面网,舍身祷雨更如何。
若斯善举民心得,自有贤贤相助多。

3.课外阅读《孟子》全文,体会孟子的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当今的生活学习中去。

点评

一题,回答和我的不一样,谁错了呢。二题,符合题目要求,贤贤可以改一下,学习了  发表于 2023-11-27 1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2258

帖子

22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9

优秀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13 21: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1荷塘月色
2不胜凉风
3高山峻岭
4天香
5-吴铭
6天津清风
7
一池清凉
8翰林瑞居
9紫罗兰
10山雨
11一缕风
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1970

帖子

19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7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1-27 06: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口心雨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
教育思想
(1)启发教学与深造自得
(2)因材施教与坚持标准
(3)循序渐进与专心有恒
孟子的教育主张
(1)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2)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请根据以上资料,创作一首作品,或成联两幅,题目不限,体裁不限!
七绝 人心
险溪利革未封疆,只有人和最久长。
若是心中无道义,君王早晚要悲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54

帖子

4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9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3-12-4 1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班第16课作业
07--悠远
1.简要回答孟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
答:
孟子教育思想主要有六个方面:因材施教、启发教育、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坚持标准、深造自得、
孟子的教育主张主要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2.写作题
经典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世间公道在人心,得失之间有疏亲。
背道而驰从必少,不同结局是为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0:31 , Processed in 0.1148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