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元曲十五期第5讲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12-20 04: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影婆娑 于 2023-12-20 04:02 编辑

小渔村元曲十五期第五讲作业:
15011* 花影婆娑
一,简要回答元曲的对仗种类及对仗特点?

答:元曲的对仗一共有10类:
1)合璧对;2)连璧对;3)鼎足对;4)联珠对;5)扇面对(隔句对);
6)首尾对(鸾凤和鸣对);7)救尾对;8)衬字对;9)两韵对;10)叠字对。

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
2)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
3)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
4)联珠对;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的。
5)扇面对(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6)首尾对(鸾凤和鸣对);在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
7)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
8)衬字对;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之外而增加的字。
9)两韵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
10)叠字对。把一个双叠词与两个双叠词交错运用。

元曲的对仗特点:
对仗是曲广泛应用的语体形式,是曲的特点之一。曲词的对仗与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亦可同调相对,即平对平,仄对仄。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2、作【正宫·塞鸿秋】小令一首。

【正宫·塞鸿秋】冬事
文/15011* 花影婆娑
雪飞傲骨寒枝瘦,杯空乱绪相思旧。疏篱灯火伶仃又,交窗朔气听壶漏。情怀似水波,弦柱新添就,吟歌冷指临清昼。

点评

似水波,新添就,词性结构不一致,再酌一下,其他不错。  发表于 2023-12-27 17:15
第二题正宫塞鸿秋冬事,曲格韵部无误。前四句为联璧对,后二句伶仃又,听壶漏,结构词性不一致。两个五字句为对偶句  发表于 2023-12-27 17:14
问好学友,作业认真完成!第一题回答正确  发表于 2023-12-27 17: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4
发表于 2023-12-20 16: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雁 于 2023-12-20 16:17 编辑

元曲第5讲作业:
15031——飞雁
1.简要回答元曲的对仗种类及对仗特点?
答:元曲对仗种类有:
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
2)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故名鼎足对。
3)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凡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皆称为扇面对。
4)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是为救尾对。因为有的曲写得比较弱,想用鼎足对来强化结尾,以对此曲进行拯救。
5)首尾对: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又称“鸾凤和鸣对”,此种对仗方式为元曲所独有,且常出现于〔叨叨令〕一曲中。
6)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相对者称为连璧对。此形式在曲中也是常见的。
7)联珠对:曲中更多的句子相对者称为联珠对。所谓更多的句子相对,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者,称为联珠对。但另一种说法是同一句式的多句相对称为联珠对。此两种形式在曲中也都是常见的。
8) 两韵对:前面我们交流了,曲词一般用韵有较密的特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故称。这种对仗形式在古典诗词中罕见而在曲词中常见。
9)衬字对:曲子中两句或多句中的衬字相对。王力《汉语诗律学》:“曲和词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衬字。”
所谓衬字,指某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而外,为更加口语化、唱起来更动听而增加的字。对于衬字,
10)叠字对:曲子中有两字以上相同的重字对仗。在宋代词作叠字运用中,最为赞赏的是李清照名作《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超然笔墨恒蹊之外,确实是大胆的创新。这十四字内包容着千种愁情、万斛怨恨。

2、元曲的对仗特点:
对仗是曲广泛应用的语体形式,是曲的特点之一。曲词的对仗与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亦可同调相对,即平对平,仄对仄。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3.参照张可久的〔正宫•塞鸿秋〕,试作〔正宫•塞鸿秋〕小令一首。 (宫调、曲牌、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不限、韵部自选。

【正宫·塞鸿秋】贺九州文学会成立
15031——飞雁
八方四面诗花赋,九州万里诗贤聚。微刊一亮诗人入,论坛一建诗文注。古道热肠连,传统文明悟。传承文化江山固。

〔正宫•塞鸿秋〕小令兼用。与叨叨令相同,唯五、六两句此作五字句。第五句可为×仄仄平平或×平×仄仄。
曲谱:×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

注意:
1)此曲前四句须相对,五六句须相对,属于连璧对范畴。
2)韵字的正常运用,此调共七句,除第五句不押韵外,其余句句押韵。使用《中原音韵》:分辨平、上、去!
3)〔塞鸿秋〕入正宫,适合填写惆怅雄壮的作品,具体多读例曲。

曲谱符号注释:
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点评

从内容看,前四句紧扣“九州文学会”,表述也到位,很棒。但是后三句较之弱些,也有些费解。再斟酌一下,会是很不错的一首曲。  发表于 2023-12-26 17:21
前四句虽然都用数量词或方位词入对,而第四句明显词性不同,按连壁对要求有些欠工,当然这是严格要求的。五六句对仗如再细磨一下会更好。  发表于 2023-12-26 17:20
问声同学好!此词用韵准确,格律也基本符合曲谱要求,但第5句“古道热肠连”的“道”字应平非仄,“肠”字应仄非平。  发表于 2023-12-26 17: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2
发表于 2023-12-21 18: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溪浅墨 于 2023-12-22 14:45 编辑

元曲第5讲作业:
陌上15013
1.简要回答元曲的对仗种类及对仗特点?:
答:元曲的对仗一共有10类:
1)合璧对;2)连璧对;3)鼎足对;4)联珠对;5)扇面对(隔句对);
6)首尾对(鸾凤和鸣对);7)救尾对;8)衬字对;9)两韵对;10)叠字对。

1)合璧对:两句相对,称合璧对。
2)连璧对:凡曲中有四句对者称为连璧对。
3)鼎足对:三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之三足并立。
4)联珠对:曲中通篇句子都作对仗的。
5)扇面对(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6)首尾对(鸾凤和鸣对):在一曲之中,首句和末句相对。
7)救尾对:把鼎足对的形式用于一支曲的结尾。
8)衬字对:一曲牌在曲谱规定的字数之外而增加的字。
9)两韵对:两句(甚至三句)可既对仗又押韵。
10)叠字对:把一个双叠词与两个双叠词交错运用。

元曲的对仗特点:
对仗是曲广泛应用的语体形式,是曲的特点之一。
曲词的对仗与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曲的对仗,既可平仄相对,亦可同调相对,即平对平,仄对仄。
2,俗语入对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古代戏曲“本色当行”的特点有关。
3,戏曲曲词衬字多,所加衬字多数相对,但也有不对的情形。有时,须正确区分正文和衬字,并剔除衬字,才能判别曲词是否对仗。

二,试作〔正宫·塞鸿秋〕小令一首。(宫调 曲牌 题目),韵书参照《中原音韵》,题目不限,韵部自选。

〔正宫•塞鸿秋〕新丰帅
文 陌上
黄沙漫卷西疆外,狼烟直上云仙拜。金刀立马威风在,谁人不惧新丰帅。蛮夷应战无,狼虎奔逃快。三山镇守民心爱。


曲谱:×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
注意:
1)此曲前四句须相对,五六句须相对,属于连璧对范畴。
2)韵字的正常运用,此调共七句,除第五句不押韵外,其余句句押韵。使用《中原音韵》:分辨平、上、去!
3)〔塞鸿秋〕入正宫,适合填写惆怅雄壮的作品,具体多读例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0:36 , Processed in 0.0799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