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14 17: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绝句班第十九讲子衿组作业点评汇总
二、创作题
应用渔洋第五法,以《长城》为题创作七言绝句一首,限平水韵,格式不限,要求写出今昔对比之感。
具体要求:
1、应用渔洋第五法。前两句说往昔之事,第三、四句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和前两句形成对比。
2、、要体现出空间感。
3、格律正确无误。
4、标出你诗中的入声字。
5、意脉不可断裂。
1.七绝·长城
子衿11-云儿
白骨垒垒高壁铸,弱颜潸潸卧房悲。
如今海上杵龙巨,好汉沽名昼夜期。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起承句是指孟姜女哭长城吧!恕我眼拙,转合句费解,不知道友友要表达什么!且空间跳跃过快,断痕明显!符不符合第五法在其次,文脉不通才是重要的,重新立意布局,继续努力!
2.登长城有感
子衿23-珍朱
当时岭上筑方城,万里千年可御兵。
今日登临犹感慨,汉关依旧月分明。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起承转合井然有序!今昔对比而感慨,符合第五法要求!合句特好!留有余白,诗味悠长!继续努力!
3.七绝 长城
子衿13-墨萌
闪闪红星耀赣空,挥戈鏖战气如虹。
而今将士神威在,探海凌云以止戎。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作者以红军喻长城,视角独特,非常好!前两句追昔,后两句抚今,符合第五法要求,句与句衔接自然,整体不错!继续努力!
4.七律·长城
子矜06-闲庭信步
万里长城锁远关,千年烽火半身斑。
而今盛世做龙舞,倩影腾空出宇寰。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前两追昔,半身斑有点弱了!后两句说今,符合第五法!倩影同样有点弱,再酌一下!整体还行,细节处再打磨一下!继续努力!
5.七绝 长城
子衿02-人间正道
万里长城似龙舞,雄姿壮丽秀山川。
而今再度称狂汉,遥忆当年起瘴烟。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雄姿壮丽熟语,建议不入诗!而今转接,遥忆表明过去,前两句不明显,看不出来是过去还是今日,再酌一下!仔细看看作业要求!继续努力!
6.七绝·长城
子衿33-淡雅如兰
万里绵延鬼斧工,曾为秦筑抗蕃戎。
而今依旧青山上,四处高林已不同。
孤鹜简评:淡雅如兰同学好!前两句说往昔,写景叙事,第三句而今转接,和前两句形成对比。
只是结句四处高林来得突兀,四处高台,有的高台,以前是防御战斗,现在是游人如织。
7、七绝·长城
子衿26-月冷千山
历代经营卫赤寰,不教胡骑度狼山。
如今猎火烽烟静,游客登临赞险关。
孤鹜简评:月冷千山同学好!格律正确,前两句叙写往昔之事,历代男儿卫赤寰。过去的烽火狼烟,而今的游客登临,游览胜地,今昔对比强烈,只是经营两字弱了点。
8、七绝·长城
子衿07-墨缘
横空出世万年长,雨打风吹遍体伤。
今日何人重塑造,雄墙脚下鸽飞翔。
孤鹜简评:墨缘同学好!格律无误,前两句说往昔之事,追忆过往,今日转接,只是这雄墙的字眼还不如直接用城墙来得朴素。
9.七绝·长城
子衿32青衣
昔日兵戎多少搏,苦修绝岭贯西东。
而今一统融戈戟,内外江山别样红。
孤鹜简评:青衣同学好!格律正确无误。前两句虚实结合,写景叙事,转句而今一统,较自然过渡,融戈戟、读来拗了点,结句口号化了。
10.七绝·长城
子衿22书山有路
万里长城自始皇,庸人喋喋诟加伤。
而今一片山河好,百越犹能续脉香。
孤鹜简评:书山有路同学好!格律无误,前两句说往昔之事,而今转结。只是承句和结句随便了,不在同一条诗脉上。
11、七绝·长城
子衿27-风中
宛若长龙阻列强,战功无数足风光。
如今独卧在关外,能与谁人道寂凉。
蓝桥浅评:格律正确,仄起平收入韵式,押七阳韵用韵正确。符合渔阳第五法要求。
阻列强? 列强:指资本主义诸强国。近代的西方列强没听说过有哪一国从长城进攻过中国。声名显赫的喜峰口长城抗战以29军阵亡10000多人击毙日军5000余人最终还是失败,胜利只是初期的大刀队白刃战,后期日军发挥手中武器优势,避免近战。长城其实根本就挡不住侵略者。长城连满清的八旗都挡不住,凭什么阻列强?战功无数,要说古代秦汉北拒匈奴可以,但若说近代的列强无一胜迹,何来战功,更非无数,又何来足风光?关外一词不准,关外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内是过了山海关就是关内。1948年11月林彪率80万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就是从东北过山海关到关内。如今独卧在关外,你这个关指的是哪?
12、七绝 长城
子衿12-水儿
秦筑乖张一巨龙,北疆横卧震胡凶。
而今虽去硝烟迹,民族之魂万里封。
蓝桥浅评:格律正确,仄起平收入韵式,押二冬韵用韵正确。符合渔阳第五法要求。乖张一词用词不当,详情自查。承句到是写出了历史上长城的作用。转合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问题,没有硝烟迹与长城被封为民族之魂并无直接关系。
13、七绝·长城
文/子衿组边缘人类
烽台次第起狼烟,声叠征鼙响彻天。
漫漫雄关今尚在,风云往事散流年。
蓝桥浅评:格律正确,平起平收入韵式,押一先韵用韵正确。符合渔阳第五法要求。
曾经的长城烽火台上依次燃起战争的报警信号。激烈的战事中连续的击鼓声重叠交加,响彻长天。(漫漫)雄伟险要的关隘今天依然还在,然而当初风云一时的往事却在如水流年中逐渐消散。
漫漫一词用词不当。
14、七绝·长城
子衿-威尼斯
东西万里一墙横,护国安民慑敌兵。
昔日驻军今古迹,后人无不赞工程。
蓝桥浅评:格律正确,平起平收入韵式,押八庚韵用韵正确。符合渔阳第五法要求。
东西万里一墙横,一字待酌。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屹立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却并非一墙之隔。长城的结构分为内墙和外墙,外墙一般采用砖石材料,内墙则多为黄土夯筑,中间为行走运输的马道,外墙高于内墙。
护国安民慑敌兵。 长城的作用之一,就是直接保障和影响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并间接保障和影响了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工程,它对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前四没有问题,但后三的慑敌兵有争议。震慑敌兵的是守长城的将士,长城本身只是个防御的军事工程。需要士兵来驻守,才能发挥它的军事作用。如果真的震慑了敌兵就不会再有战争了。
转句说长城昔日的功能曾经驻守军队但今天已然成为古迹。
合句:后世的人没有不称赞这项伟大的工程的。
15、七绝 长城
子衿18-清茗柳浪
孟女长城曾恸切,奈何家国两相难。
而今紫电青霜剑,李广巡疆海晏安。
蓝桥浅评:格律正确,仄起平收不入韵式,押十四寒韵用韵正确。符合渔阳第五法要求。
孟女,造词。两个字孟姜指孟姜女。
恸:〈动〉大哭。切:〈形〉深;深切。恸切,有痛切没有恸切。恸本身就是大哭,切字多余。
承句的家国两相难用词不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对秦朝徭役繁重、苛捐杂税以及暴政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控诉。修长城更多是为了帝王的统治,百姓次之。什么家国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简直就是胡扯,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国首先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这些小家为防止受到侵略才成立了国(团结起来力量更强大),是先有家再有国。国的权力之所以能凌驾在无数的小家之上是因为国成立的职责和使命就是保护这些小家。而放弃最基本的组成元素来寻求所谓的“集体、国家利益”,是对国家职责的一种亵渎和曲解。所谓的“舍小家顾大家”只不过是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一种宣传而已。
转句的“紫电青霜剑”暗指当今的国防力量之强大,但与起承何关?且合句不用而今的人物却用远古的飞将军“李广”巡疆,海(沧海)晏(平静;安逸),长城是陆地上的雄伟建筑,说到海就有点跑题了。海晏安,晏字有一种解释:通“安”(ān)温和;和柔。当然了和这里的安不一样,海晏安的安应该是平安的意思,国家安定,政权安稳。
全诗的起承与转合意脉断裂,前后不统一,说的不是同一主题。兼之用词不当。建议重写。
16.七绝·长城
子衿19-雨曦
当年万里驻儿郎,九拒匈奴固北疆。
昔日雄威今不在,惟余衰草映斜阳。
蓝桥浅评:格律正确,平起平收入韵式,押七阳韵用韵正确。符合渔阳第五法要求。
诗的起承不错,起句以当年的万里长城曾经驻扎士兵,多次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犯而使北部边疆安定,稳固。这里的九不是指具体数字的九次,而是指多次。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固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因为“九拒匈奴”从而使“北疆”安定,稳固。
转句以昔日雄威今不在,长城古代的防御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的现代社会
已然没有了当初的作用,从抗日战争中的喜峰口抗战就能看出来。
合句有点消极,更象题长城的某处残破之景,但非全部。长城现在保留的某些部分仍然完整,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是祖先遗留给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昭示人们,继往开来,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艰苦勤奋、坚韧刚毅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