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翰林瑞居一 于 2024-11-4 22:38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七讲作业
子衿09-翰林瑞居
一、 问答题 1.写诗评有哪两种方法?具体步骤有哪些? 答:一是分步简析法,按照诗的创作步骤,来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具体步骤:①看主题,②看用韵,③格律,④章法,⑤句意,⑥炼字,⑦整体意境,⑧相关诗法与用典。 二是综合分析法。具体步骤:(1)先审题,题不入诗;(2)格式标点规范齐全;(3)格律正确,忌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尽量不拗救;(4)韵脚使用同一韵部,少用孤雁格。忌窄韵,韵字要求阴阳平衡;(5)首字平仄比例合适;(6)注意入声字的运用;(7)注意音节,尾三字最好不要出现词组;⑻起承转合章法;⑼看诗运用的是景加情,还是情加景,还是情景交融;⑽起兴比合,意不尽;⑾开头是否破题,交代时间、地点等,体会感情基调;⑿起句景物不能超过4个,注意物像的画面感;⒀承句既要承接起句,以要为转句做铺垫;转句要给合句埋下伏笔;⒁第七句收,第八句含蓄;⒂偶句工稳,忌合掌,忌四平头;⒃避免中二联句式相同,动名词要错开,结构错落有致;⒄景色和感情要符合;⒅用典恰当,化典于无形;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⒇注意诗的类别;(21)寻找诗眼,注意炼字;(22)时间和空间布局合理,脉络顺畅;(23)立意新颖,结尾含蓄蕴藉;(24)诗词的季节保持一致,不违背自然规律的物像混搭;(25)感情色彩和谐统一,避免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冲突。 2.点评诗词有几种思路? 答:有以下几种思路:(1)从分析作品意境入手;(2)从结构思路上入手;(3)从分析作品技巧入手;(4)从分析语言特色入手;(5)从分析炼字入手 二、 创作题 一)试从所给的文档中选一首做点评(具体参照文档)。 17、袁海英 河南 红叶情 枝头惜别意千重,一片丹心落草丛。 伸手拾来长作伴,不教游子恨秋风。 浅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落叶的场景,既有季节转换的自然现象,又赋予红叶的灵性与情感,以物寓情,以诗抒情。首句直奔主题,“意千重”赋予了枝头之叶的“情”,第二句写出一种无奈:“一片丹心”只能飘落在草丛之中,当然此处的丹心即是红叶,这里看似不协调,但在写作手法上作者作了一个设伏,让人不免产生疑问。第三句转句非常自然和谐,随手拾来作伴,仍然赋予叶的情。结句回答了第二句的疑问,原来是秋风将红叶吹落草丛中。“不教游子恨秋风”与第三句在意脉上衔接自然。但此诗反复阅读后也会感到个别词用得有点漫不经心,如“伸手拾”与“意千重”好像有点不太和谐。当然,老师安排点评,实际是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此诗在结构、意脉及手法上非常值得学习。 二)以陪伴为意,创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题目自拟。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格律诗作业。要求:1、必须采用诗家语。2、把所用诗家语变形标注出来,并加以说明。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要指出在哪里运用了抽象可见是什么技巧。5、意脉不可断裂。6、自评不少于 100 字。7、自评要求: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5)首字平仄要符合4/4或5/3 要求。 五律•手机相伴 子衿09-翰林瑞居 掌中天地大,轻触有新奇。 信息由君览,聊天慰我思。 消闲生乐趣,理事解愁疑。 朝夕常相伴,专情不舍离。 【自评】格律无误,韵字阴一阳三,不平衡。首字平仄比为5/3,基本符合要求。起承转合基本符合章法。全诗写与手机相陪伴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现象。首联直奔主题并总括手机的重要性,颔联与颈联承接与延展。结句作总结并进一步说明手机与人的紧密相伴关系。全诗意脉清晰,但结句不太含蓄,诗味不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