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矜20-竹苑清幽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隋朝时在诗歌创作上开始出现文风之变革,做到“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使“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进而有人直接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这在唐初宫廷诗风中可见其转变,此时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可以说是唐诗的酝酿时期。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理念正式成形。经过王勃的带头革新和一批追随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在扭转文学创作风气上达到了“反诸宏博”的效果。如果说,“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不过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一词,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但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暗香.踏雪寻梅 朔风冷冽,见云低飞雪,纷纷如蝶。捧在手心,片片轻柔觉寒滑。 于是忽而记起,不正是、梅开时节。信步向、桥外林边,不肯短停歇。 香彻。白似月。与雪梦交融,共守纯洁。 每闻切切。今恰相逢却将别。 明岁期能复遇,定为汝,赋词三阙。几回首、花不语,似闻枝折。 自评:词以踏雪寻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清雅与坚韧。词中“朔风冷冽,见云低飞雪,纷纷如蝶”生动勾勒了严冬景象,而“香彻。白似月。与雪梦交融,共守纯洁”则凸显了梅花的高洁品格。结尾“几回首、花不语,似闻枝折”含蓄地表达了离别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自知还有很多不足,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