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快乐蝴蝶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子衿组第十五讲作业

[复制链接]

1208

主题

4091

帖子

410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10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4 18: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26-依依绰约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方的融合就是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时,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思想胸怀,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唐诗的“风骨”来自“汉魏风骨”唐人固有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以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的传统相结合,就构成了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的“风骨”。它扬弃了“汉魏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而着重展开其豪壮明朗的一面,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质。这也是唐诗作为一代新风的客观依据。
       兴寄是诗词这一文学行势在历史的 演变过程当中题材逐渐稳定化 形成自身独特风格以后的固定的定名,也就是他的名字,让文坛人士普遍。认可的“名子”
       总的来说,风骨是由来是成长的过程,寄兴是定形成熟的标配。就比方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没有树成长的过程,也就没有树上结出来的果实。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  踏雪寻梅
子衿26-依依绰约
雪覆荒丘鸟迹消,无花无客到康桥。
寻梅未遇香清远,唯有诗情入碧霄。


自评:此诗韵律无误,格律正确。
起句雪覆荒丘鸟迹消,
描绘出一幅大雪茫茫、荒丘寂寥的景象,点题,写出题意,营造出雪清冷的范围。


承句无花无客到康桥
接着写出无花无客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孤寂。即没有花,也没有人。因而在转句上,写出了
寻梅未遇香清远,紧扣主题寻梅,虽未寻得梅花,却能感知其香气清远,意境优美。

尾句唯有诗情入碧霄收束有力,将寻梅不得的遗憾转化为诗情的高远。

整体来看,诗中的意象稍显常规,若能在词句的创新和意象的独特性上再下些功夫,或许会更高一个层次,诗更加完美。诗词底蕴有限,以后更加努力,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0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7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4 19: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子衿组组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07墨缘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是唐初史家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为代表,概括介绍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史,通过南北朝文学传统的差异,归结为“轻绮”和“气质”的对立,要求取长补短,以形成新一代文风。其中所谓的气质或贞刚就带有风骨论的成分,但并非本意的风骨论。而唐史家对气质的理解是以儒家观念为核心。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反映了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既导扬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又初步革除齐梁宫体艳情浮靡的恶习,是六朝诗歌向唐诗过渡期。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指的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兴寄‌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古人常用于诗歌评论,并注重“兴寄”的深浅有无。‌兴寄‌的诗往往让人思考后才能理解,或者等待读者自行领悟,而不是直接表达。‌兴寄‌在古代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还常常与政治教化相联系。诗人通过比兴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因此有时也简称为“比兴”。例如,唐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到齐梁间的诗虽然彩丽竞繁,但缺乏兴寄,每以永叹。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稳定的质素,就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又不是单一的概念。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诗人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的社会政冶功能。
风骨与兴寄两者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保持一致性,风骨注重气势而兴寄讲求寄托,就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从历史演进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兴寄说产生稍后。由风骨向兴寄的转移不光是理论现念上的迁革,亦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
二、创作题
七律.踏雪寻梅
子衿07墨缘
乱云飞雪冷风鸣,心系红梅篱下行。
彩彩棱寒俏风骨,何人不起慕怜情。
自评:一分句营造了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乱云飞渡,雪花飞扬,冷风呼啸。二分句写了诗人爱梅,担心煤会受到伤害,故而去篱下观看。三分句取了一个特写镜头,梅花鲜艳,尽显风骨,四分句是转接句由景转情,谁看到煤的风采都会生出敬慕和喜爱之情。
此时用了连承章法,也称三一格法。格律正确无撞韵挤韵连韵。韵字阴阳阳比不当,全是阴平了。以后应特别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408

帖子

88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8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25-1-16 08: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
子衿12-水儿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隋代文学中,这一观点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该文指出,南朝文学注重清绮华丽,而北朝文学则强调理胜词质。南朝文学以清绮见长,适合于咏歌;北朝文学则以理胜词质为特点,更适合实际应用‌。南北文风各有优劣,南朝文学清绮华丽,北朝文学理胜词质。如果能取长补短,合并两者的优点,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隋代的文学传统既继承了北朝的传统,也吸收了南朝的因素,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南北文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风的融合。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是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诗要有为而发,情有所寄托,通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轻浮虚饰‌。在古代诗歌评论中,“兴寄”的深浅有无常被用来评价诗歌的好坏。作者往往有意让诗歌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兴寄”也可以称为“寄兴”或“托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风骨提供了作品的精神脊梁和艺术风格,而兴寄则通过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容‌。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  踏雪寻梅
子衿12-水儿
踏雪追寻入野村,枝头芳影总牵魂。
花枝莫折归家去,自有清香带进门。
自评: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跃然纸上,枝头的芳影总是让人放不下,为了寻得它踏遍野村。爱花勿折,即使不折回家,亦有沾染在身上清香带进家门,结句也暗指梅香浓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1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20 17:3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44评阅强化班子衿组第15讲作业点评汇总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三、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要求:
1、必须采用诗家语。
2、注意镜头的聚焦。
3、注意要运用形象思维。
4、注意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不可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注意不要犯摞眼。
8、注意不可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要求:
1)用韵、格律是否无误。
2)简析诗作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
3)注意韵字阴阳平衡。
4)不可有撞韵、挤韵、连韵。
5)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
子衿组创作题接龙:

1、七律·踏雪寻梅
子衿15-傲雪寒梅
六片飞花下九霄,银纱素裹带寒潮。
寻芳频顾穿林径,拄杖徐行过石桥。
喜鹊声声枝上闹,朱梅点点雪中娇。
幽香又唤诗情起,欲仿毛公恣咏谣。
老晕子简评
问好傲雪寒梅:用韵、格律无误,章法符合要求,空间设计基合理,“欲仿…”句若能再推敲一下会更好,个见。

2、七绝·踏月寻梅
子衿11-云儿
劲雪朔风岩石峭,寒云冷月涧泉封。
千峰踏破无寻处,忽有枝红映傲松。
老晕子简评
问好云儿同学:用韵、格律无误,小诗在空间设计及选词造句方面还需多推敲一下,意脉有点生涩,个见。

3、七绝· 踏雪寻梅
子衿03-紫色的云
枝头忽现小梅红,玉骨冰肌曳晚风。
许是痴心牵白雪,隆冬绽放冷寒中。
老晕子简评
问好紫色的云同学:用韵、格律无误,小诗布局、章法合理,符合合作要求,继续加油!

4、七绝•踏雪寻梅
子衿08-浪淘沙
晨风微起雪花扬,曲径行来觅暗香。
洁白清幽垣角处,红梅一树正皇皇。
老晕子简评
问好浪淘沙同学:用韵、格律无误,“晨风微起、曲径”建设再推敲一下会更好,个见。

5、七绝·踏雪寻梅图
子衿05-白雪
山披银色绕平湖,野客凭窗不觉孤。
翌日邀朋穿雪径,寻梅烹茗共围炉。
一帆风顺浅评:起句:“山披银色绕平湖 ”,短短七字,以“披”字赋予山拟人化的动态,生动描绘出雪后群山银装素裹,环绕着平静湖水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又壮阔的雪景基调。
承句:“野客凭窗不觉孤”,“野客”点明诗人身份,“凭窗”的动作自然引出所见雪景,“不觉孤”则表明诗人沉醉于这宁静雪景,内心平和自适,悠然自得。转句:“翌日邀朋穿雪径”,“翌日”将时间从当下延展至次日,“邀朋”“穿雪径”富有画面感,诗人的热情与对赏雪寻梅的期待跃然纸上。
合句:“寻梅烹茗共围炉”, “寻梅”富有诗意,是高雅之举;“烹茗”“围炉”则增添了温暖与闲适。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又有与友人相聚的温馨惬意。
整首诗从景入情,由静转动,从独赏雪景到邀约友人同游,层次分明地展现出诗人在雪天的心境变化与生活情趣。

6、七绝·踏雪寻梅
子矜09-翰林瑞居
踏雪闻香见一枝,横斜幽峻展嫣姿。
可怜性僻不夸炫,开在深山鲜晓知。
一帆风顺浅评:
这首诗借梅抒怀,意境清幽。首句写诗人踏雪寻香终遇梅枝,将寻梅的惊喜融于雪中见梅的画面。次句“横斜幽峻展嫣姿”,描绘出梅枝纵横、姿态优雅,在峻岭间绽放的娇美。后两句“可怜性僻不夸炫,开在深山鲜晓知”,赞美梅品性高洁,不事张扬,即便开在深山少有人知,也独自绽放。诗人借梅自喻或表达对这类品质的推崇,在平淡中见深意。不错!

7、五绝·踏雪寻梅
子衿16-青衣
寒天飞玉蝶,野径觅仙风。
踏雪千门远,凝眸数点红。
一帆风顺浅评:这首诗短短二十字,绘出雪中寻梅图。首句将雪花比作玉蝶,描绘寒天飞雪,清冷又灵动。次句写诗人漫步野径“觅仙风”,为寻梅铺垫。第三句“千门远”,体现踏雪寻梅的执着。尾句“凝眸数点红”,通过凝视点出雪中红梅,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8.七绝·踏雪寻梅
子衿12-水儿
踏雪追寻入野村,枝头芳影总牵魂。
花枝莫折归家去,自有清香扑满门。
一帆风顺浅评:
这首诗写踏雪寻梅,满含惜花之情。开篇“踏雪追寻入野村”,描绘诗人踏雪走进野村寻梅。“枝头芳影总牵魂”,体现出梅花的魅力,让诗人着迷。后两句“花枝莫折归家去,自有清香扑满门”,诗人劝人莫折梅,只因只要静静欣赏,那梅香自会飘满家门。整首诗借寻梅告诫人们,要珍惜自然之美,让美好自在生长。

9、七绝·踏雪寻梅
子衿07-墨缘
乱云飞雪冷风鸣,心系红梅篱下行。
彩彩棱寒俏风骨,何人不起慕怜情。
快乐评:
作业只用正格。此作业是变格-锦鲤翻波。风重字。
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内容!首先看一下这个题目,它是踏雪寻梅,那么起句的乱云它就不是很恰当!下雪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由于雪是白颜色的,衬托着天空你根本就看不到云,自然常态。此处重新斟酌一下。篱下这个词呢,一般情况下写菊用。这里建议用墙角来代替。可以告诉读者踏雪寻梅的地点。转句彩彩没懂,这里需要斟酌一下。由于合句写的是冷色调符合起句的冷风,但不符合题目踏雪寻梅。建议修改一下!布局还是可以的所见所
感,以后在用词上多下功夫。加油!

10、七绝·踏雪寻梅
子衿26-依依绰约
雪覆荒丘鸟迹消,无花无客到康桥。
寻梅未遇香清远,唯有诗情入碧霄。
快乐评:
格律正确。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但此作的康桥不知是否存在?看起承是荒丘、无鸟、无人。到转有香?矛盾了!前文铺垫不够写的太绝,给后文没留余地。此处的香出现的就突然,此香是啥的香?寻梅未遇已把主题的踏雪寻梅结果给出了。未遇。此处香若是梅的香就大手术改。加油!

11、七绝·踏雪寻梅
子衿组长-边缘人类
酥花不负雪冰天,总与骚人未了缘。
踱遍黄昏香拾尽,纷纷玉蝶满吟肩。
快乐评:
格律正确。个人建议转句的时间黄昏不如给个地点。而拾尽也不妥,香是虚的怎么拾尽?吟亦可斟酌一下。
还有一思路仅供参考,就是把典【人名如陆游】放转句来增加作品的厚度。让名人把起承窜起来。如果用陆游就去看看他的作品,把合句虚写到春。加油,再接再厉!

12、五绝·踏雪寻梅
子衿副组长-威尼斯
溪山素裹妆,鸟绝雪飘扬。
喜见寒庐外,红梅散暗香。
快乐评:
格律正确。时间地点恰到好处。硬要找问题就是绝不如少。不然铺垫上喜就不是很好,只衔接了后文-梅。景含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4

帖子

4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04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2-8 10: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矜20-竹苑清幽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隋朝时在诗歌创作上开始出现文风之变革,做到“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使“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进而有人直接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这在唐初宫廷诗风中可见其转变,此时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可以说是唐诗的酝酿时期。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理念正式成形。经过王勃的带头革新和一批追随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在扭转文学创作风气上达到了“反诸宏博”的效果。如果说,“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不过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一词,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但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暗香.踏雪寻梅
       朔风冷冽,见云低飞雪,纷纷如蝶。捧在手心,片片轻柔觉寒滑。
       于是忽而记起,不正是、梅开时节。信步向、桥外林边,不肯短停歇。
       香彻。白似月。与雪梦交融,共守纯洁。 每闻切切。今恰相逢却将别。
       明岁期能复遇,定为汝,赋词三阙。几回首、花不语,似闻枝折。
自评:词以踏雪寻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清雅与坚韧。词中“朔风冷冽,见云低飞雪,纷纷如蝶”生动勾勒了严冬景象,而“香彻。白似月。与雪梦交融,共守纯洁”则凸显了梅花的高洁品格。结尾“几回首、花不语,似闻枝折”含蓄地表达了离别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自知还有很多不足,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4
发表于 2025-2-9 2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01-岱玉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隋朝时在诗歌创作上开始出现文风之变革,做到“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使“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进而有人直接提出“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这在唐初宫廷诗风中可见其转变,此时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可以说是唐诗的酝酿时期。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理念正式成形。经过王勃的带头革新和一批追随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在扭转文学创作风气上达到了“反诸宏博”的效果。如果说,“南北文风融合”的主张,不过是对旧传统的局部改良,是量的渐进,那么,“以汉魏变齐梁”的号召,恰恰是在复古的外衣下,进行全面革新,是质的飞跃。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正体现了唐诗脱胎六朝,而终于获得自身定性的演进过程。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一词,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但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子衿01-岱玉
雪落千山万木凋,梅开几树暗香飘。
寻芳踏遍寒林路,醉赏琼枝玉蕊娇。
【自评】此绝句格律无误,这写的是我在寒冬中踏雪寻梅。我通过“雪落千山万木凋”这一句,表达出大雪覆盖的冷寂景象,似乎一切生机都被寒冷夺去。紧接着通过“梅开几树暗香飘”点出梅花的坚韧与优雅,几株梅花在这片寒冷中悄然开放,带来了一抹温暖与清香。虽然我走在这条“寒林路”上,踏遍了雪地,依然感到寒冷,但梅花的香气和美丽却让我沉醉,仿佛所有的疲惫与冷意都随着梅花的美丽消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4

帖子

2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2-14 16: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子衿19-雨曦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然而(南朝和北朝的文人在文学创作上)各自的喜好和崇尚,相互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江南地区的文学,音韵和谐婉转,以清新绮丽为贵;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文辞义理刚正,注重内在气质。北方文学重气质,所以说理往往胜过文辞;南方文学尚清绮,因此文辞往往超过了内涵。说理胜过文辞的北方文学,有利于在当时的社会实际中发挥作用;文辞胜过内涵的南方文学,更适合吟唱。这就是南北两地词人在创作上的得与失的大致情况。倘若能够汲取南方文学的和谐音韵,精简北方文学中冗长繁杂的语句,各方去除自身的短处,融合两者的长处,那么文章就能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尽善尽美的境界。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这一对范畴,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各自又包含着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风骨",是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相配合;在"兴寄",是比兴手法与所寄托的政治怀抱相渗透。它们都不是单一的概念。
不过从唐诗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唐人对"风骨"和"兴寄"的要求,又都偏重在诗歌内容方面,前者着眼于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气概,后者系心于诗篇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两者构成了唐诗内容上的两大支柱。"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

从历史的演进线索来看,"风骨"论流传在先,盛唐之前已经风行;"兴寄"说产生稍后,中唐以下始形发达。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不光是理论观念上的迁革,亦且是诗歌创作实践的变化,即从唐前期侧重诗人主观情怀的抒述,逐渐过渡到中叶以后偏向客观社会事象的描绘。

唐诗发展史上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样通过"风骨"与"兴寄"两种质素间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而呈现出来的。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五律•踏雪寻梅
子衿19-雨曦
履深留足迹,雪旷觅梅香。
覆野鹅绒被,盈枝玉屑裳。
娇凝苞吐艳,冷沁骨融苍。
高格尘何匹,途艰拓两行。


自评:格律无误,全诗押平水七阳韵。韵字阴阳平衡。无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符合4/4要求。
起句“履深留足迹”,以特写镜头切入,聚焦于雪地上深深的足迹,如电影开场迅速将读者带入踏雪之境,奠定全诗行动轨迹。雪旷将镜头拉远为广角。颔联“覆野鹅绒被,盈枝玉屑裳”为承,视角拉远,展现广阔雪野如鹅绒被覆盖,然后是中景枝头梅花似玉屑华裳,从大场景描绘雪景与梅花,承接起句的雪地之行。颈联“娇凝苞吐艳,冷沁骨融苍”转至梅花细节,镜头拉近,刻画梅花含苞绽放与在严寒中坚韧之态,“冷沁骨融苍”更赋予梅花征服苍茫的力量,情感升华。尾联“高格尘何匹,途艰拓两行”以景语作结,从梅花的高洁回到自身寻梅之途,回扣开篇足迹,意脉连贯,展现出在艰难中对高尚品格的追寻,全诗空间从个体足迹,扩展至雪野、梅枝,再聚焦梅花,最后回归个体征途,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7:04 , Processed in 0.0693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