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快乐蝴蝶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白驹组第十五讲作业

[复制链接]

32

主题

352

帖子

35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1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02日出东南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文/白驹02-日出东南
漫天瑞雪溪桥滑,忽见琼林数点红。
羞面半遮姿旖旎,何时芳气入襟中。


三、  自评自己的本次作业。
1、采用了诗家语。
2、注意了镜头的聚焦。
3、运用了形象思维。
4、注意了诗中的空间设计。
5、意脉顺畅无断裂。
6、自评不少于 100 字。
7、没有犯摞眼。
8、没有犯必须要避免的“大忌”
9、自评:
用韵、格律无误。起承转合符合章法。韵字阴阳平衡。没有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符合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5-1-12 18: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女其姝 于 2025-1-15 17:58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白驹组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23-静女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五绝•踏雪寻梅
文/白驹23-静女
一望白茫茫,群山裹素装。
晚来宜踏雪,野径认梅香。自评:本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冬日踏雪寻梅的清雅画面。前两句“一望白茫茫,群山裹素装”描绘了雪后大地的苍茫与群山的纯净,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后两句“晚来宜踏雪,野径认梅香”则通过踏雪寻梅,表达了雪景之美、寻梅之趣。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立意鲜明,情感真挚,画面感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5

帖子

4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55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2 2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烟波散人 于 2025-1-21 21:08 编辑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11一烟波散人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  “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时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质素,贯串于唐诗进程的始末。
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    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烟波散人
皑皑玉絮覆山川,独步空林别趣然。
风送暗香撩赏兴,骋/观芳影报春先。七绝•踏雪寻梅
烟波散人
皑皑玉絮覆山川,独步空林别趣然。
风送暗香遥赏处,一枝芳影占春先。

自评:小诗从雪境破题,顺式而承写自我别趣的使然在雪境中独步空林猎奇,再拓开一笔从风送暗香为抓手
顺香遥赏之处,一枝芳影独占春首,引领春华。意脉流畅起承转合
章法笔笔到位,踏雪寻梅之境遇交代得清楚明白。


不知哪个好都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1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1
发表于 2025-1-14 00:09: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驹03~不可思议

本帖最后由 不可思议1 于 2025-1-14 00:17 编辑

一、        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踏雪寻梅
欲探梅香陌上寻,蜿蜒踏径印深深。
微风吹散枝头雪,应是春光不久临。
三,自评
1、格律无误,用韵无误
2、首句点题,陌上踏雪寻梅,承句继续描写 踏径寻梅的过程,小路弯弯,雪迹深深。转句描写梅花枝头的雪被清风吹落 尾句联想春天即将来临,起承转合比较清楚。
3,运用了诗家语
4 不足之处,写得略空,没有描写梅花的形态,画面感不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5-1-14 14: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21-凤鸣岐山

一、        问答题
1、        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 ·踏雪寻梅
白驹21-凤鸣岐山
雪径深深留足迹,循香但见数枝梅。
风Sao独领寒冬里,共与琼英一处开。

简评:首句破题精准,首字平仄比例合适,阴阳韵脚比例合适。小诗脉络顺畅,作者踏雪寻梅,蹲循着清雅的香气看见几树梅花凌寒开放,与雪花一起形成了一道冬日靓丽的风景。赞美了梅花的傲骨冰心,坚韧顽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4

帖子

3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34
发表于 2025-1-14 16: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白驹组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15-洗尘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五绝•踏雪寻梅
白驹15-洗尘
紫塞岁寒友,孤松不见梅。
遥思朱点额,飞雪逐香回。

三、自评
这是命题作业,要求以踏雪寻梅为题。遗憾作者身处塞外,酷寒无梅,岁寒三友,唯有孤松。因此,诗中爱梅女主便以梅花妆朱砂点额,行走雪中,引得飞雪逐香,游戏额前,别样踏雪寻梅,成就一番诗梦艳遇。
这首五绝押灰韵,格律无误,无挤韵、撞韵、连韵现象。起承两句写塞北无梅之憾,为梅妆戏雪做铺垫。转结两句写梅妆戏雪,爱梅之心,不言而喻。全诗起承转合布局,衔接紧密,表达顺畅,结尾含蓄蕴藉,意达言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5

帖子

1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65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15 20: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旧言 于 2025-1-16 10:30 编辑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十五讲作业
白驹16一旧言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南北文风融合,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
二、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就一般创作过程而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所以“风骨”的倡导和“兴寄”的追求,也是可以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
三、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文/旧言
好似北风邀雪陪,出门寻得腊时梅。
隔窗相坐吟佳句,不觉暗香悄入杯。
自评:用韵、格律无误。韵字阴阳平衡。没有有撞韵、挤韵、连韵。首字平仄符合4/4或5/3要求。起承转合要符合章法,意脉连续未断裂。点题式兴起,以情作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3
发表于 2025-1-16 19: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驹19-山茶花哈 第15讲作业:
一、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朝由于政权的性质、政权数量和下权更叠、经济发展的平平衡、首都位置的差异,从而使南朝盛行于道教,北海朝盛行于佛教的不同文化特点。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风也不尽相同(如:在社会的变革、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相对开明时的文艺作品就餐有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文风,在历史衰败时期,立志报国无门,抱负难以实现,文人的作品就难免带有感慨悲哀的文风),到了盛唐时期,南北朝文风融合最为明显,形成建安风骨。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叠换,南北朝文化融合就相对不明显。但也不排除部分人不会因为时代的更叠和 个人的遭遇而轻易改变其对未来的信心和态度。总体上来说,应根据具体的特殊时期而论。
2、什么是兴寄?
答:“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风骨”与“兴寄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同时并举的。但侧重主体和侧重客体毕竟有所区别,于是以“风骨”为主或“兴寄”为主,也就分头衍生出各异的诗歌倾向和诗歌潮流。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19-山茶花哈
玉龙飞舞裹银妆,策杖翻山觅暗香。
日暮愁回移曲径,倏然一朵曳身旁。
自评:此绝句符合格律、韵律。起句:点题,雪天时节,承句:点题,在下雪是拄杖寻找梅花,也说明作者对梅花的偏爱。转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傍晚还没找到喜爱的梅花,心中带着遗憾返回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突然间发现身边有一朵梅花在摇曳,喜悦这情由然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6
发表于 2025-1-17 07: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讲作业
一、  问答题
1、谈谈你对“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的理解?
答:“南北文风融合”论的提出,实际上反映着唐初宫廷诗风的转变。它尽管还导扬着六朝文学绮错婉媚的流波,却初步革除了齐梁宫体多写艳情、浮靡轻薄的恶习。这是六朝诗歌向唐诗的过渡阶段,是唐诗的酝酿时期,还不算具有定质的唐诗。

2、什么是兴寄?
答: “兴寄”一词,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引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范畴的出典。

“兴寄”的含义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简称为“比兴”。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诸?”这里的“比兴”,就是比“兴寄”托的意思。

    “兴寄”说渊源于汉人诗说中的“美刺比兴”的观念。汉代儒家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创作为巩固封建政治服务,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政治教化的功能又可以区分为“美”和“刺”两大方面。
3、谈谈风骨与兴寄的关系?
答:还要看到,“风骨”与“兴寄”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不排斥在具体形态上的矛盾和差异。

比较来说,“风骨”注重气势,容易导向诗人主体性的发扬;而“兴寄”讲求寄托,往往要落脚到诗篇所反映的社会客体。
二、创作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踏雪寻梅
文/白驹06飘雪千山
夜雪初晴晓日昏,晨郊林陌净无痕。
香清不与蝶蜂共,独立枝头消客魂。

二、自评
格律无误,韵字平衡,起句写雪晴,承句接林郊大雪满覆,转句写梅的清香,结句写访梅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04

帖子

29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38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1-22 16: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白驹组第十五讲作业点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请以《踏雪寻梅》为题,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格式不限。

1、七绝 踏雪寻梅
白驹01一点春
雪里梅花独自香,桥边静秀意蕴长。
朱朱白白迎春醉,万里风烟赋雅章。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感觉起承转合联系不是很紧密,特别是转合两句,有点断痕!合句太过用力,且与转句没有任何
关系!

2、踏雪寻梅
文/白驹06飘雪千山
夜雪初晴晓日昏,晨郊林陌净无痕。
香清不与蝶蜂共,独立枝头消客魂。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起承不错!转句香清有点弱,蜂蝶也是!合句也有点弱!我试着改了一下:
夜雪初晴晓日昏,晨郊林陌净无痕。
品高不与百花共,独领东风第一樽。

3、踏雪寻梅
白驹05-紫微
寒风昨夜走飞沙,晨见琼瑶掩小车。
欲学蹇驴寻白雪,好沿驿路寄梅花。
罗浮望断八千里,处士孤山居爱家。
未得半分春信息,先凭逸兴把诗賖。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首字平仄比4/4,完美。首联切题,交待时间地点,颔联跟进,进一步点明了寻梅主题!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颈联用典无痕,对仗工整,融情于中!尾联回扣主题,表达了作者一种悠然自得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春未望至,诗兴犹发。总揽全篇,留有余味。一首佳作,拜读了!继续努力!

4.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26—霜叶
曾经怒放红岩上,抱雪凌寒向日开。
不见当年横斜影,却惊落木满章台!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基本无误,斜出律,此处应仄声字,都强化班了还犯这样低级错误,故内容不作评阅!希望下次写完检测一下。

5、七绝 •踏雪寻梅
白驹22-闲坐听风
寻梅雪里岭头来,但见殷红点点开。
羡尔凌寒香入骨,一枝折取笔端裁。
六月清荷浅评!格律无误!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起承景,转合情,衔接自然!非常灵动。尤其合句,蕴藉风流,尽显绝之风采。拜读了!继续努力!

6.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17.二顷田
万里碎云如絮来,琼华满地盖千栽。
摇枝惊见花香洁,屹立风前最冷开。

卓一浅评:问好友友,首句万里碎云如絮来,究竟是写云还是雪,写云与雪不沾边,第二句盖千栽,不解其意栽凑了。第三句花香洁,洁字再酌,结句无诗味,全诗如白话短句。个见勿怪。

7.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07-始俑
一园白絮几枝红 ,淡淡幽香清冽中。
谁把胭脂轻点玉 ,绛珠仙子坐寒宫。

卓一浅评:前面三句读来流畅,结句败笔。个见勿怪。

8、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10-江海
玉龙风裹路难开,为觅幽芳独往来。
遥看冰崖红几点,方知春信雪中栽。

卓一浅评:问好友友,全诗读来流畅,独往来有待提升,结句雪中栽不如雪中催。个见勿怪。

9.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组09一云飞
寒风吹面雪纷扬,策杖山林觅暗香。
忽见禅门墙角上,一枝羞涩探红装。

卓一浅评:问好友友,起承句扣题,转句应该要放广阔些,结句探字再酌。个见勿怪。

10、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02-日出东南
漫天瑞雪溪桥滑,忽见琼林数点红。
羞面半遮姿旖旎,何时芳气入襟中。

卓一浅评:问好友友,首句漫天瑞雪溪桥滑,只有溪桥才滑吗?承句这个忽见真真是好突然呀,结句却是词不达意,个见勿怪。
11、七绝•踏雪寻梅
白驹11一烟波散人
皑皑玉絮覆山川,独步空林别趣然。风送暗香撩赏兴,一枝芳影报春先。
扶桑简评:该七绝用景语写了自己滴感受,这样很好,可“别”要是用“感或觉”才更能突出自我滴感觉。用别与当时场景不太合适。另外,前面没有铺垫,尾句一枝报春先,略显突兀。

12、五绝•踏雪寻梅
白驹23-静女
一望白茫茫,群山裹素装。
晚来宜踏雪。野径认梅香。
扶桑简评:此五言绝句用起句入韵式开,多少影响平仄安排,一首简单滴一首五绝用起句入韵式,通常会影响后面的平仄安排。你这绝句里就三仄一平了,读起来不太顺口。一般不用此种方法开篇,还有尾句“认”要是用“嗅”,你看看是不是动感更强一些。

13、七律•踏雪寻梅
白驹组副组长-紫雨花汀
罡风昨夜舞银纱,信步寻梅任日斜。
玉树临崖浮瑞气,粉腮绽雪竞娇华。
幽香朵朵枝头隐,傲骨铮铮众口夸。
霜月映梅魂似玉,清芳长绕水云涯。
扶桑简评:该诗用起句入韵式开篇,直接用景语铺垫,不错。承转句衔接也不错。只是“幽香”对“傲骨”词性不对偶,幽香是形容词,傲骨是偏正词组。还有一点“日斜”至“霜月”,这时间过长,显得不紧凑。写得再好,也显冗赘。

14、七律•踏雪寻梅
白驹21-凤鸣岐山
雪径深深留足迹,寻香但见数枝梅。
风骚独领寒冬里,共与琼英一处开。
扶桑简评:此绝句写滴不错,平仄也运用的较好。并用景语注满整首诗里。基础扎实,语言直接简练。七绝错写七律。改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6:50 , Processed in 0.0616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