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顺眼阳光

小渔村44评阅强化班鹿鸣组第二十讲作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791

帖子

7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3-20 23: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二十讲作业:
鹿鸣16~王焱

一、问答题:
1、试举例说说你对诗词中用色彩抢眼的理解。

答:“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这句诗通过“紫”和“红”等色彩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百花争艳的美丽景象。万紫千红的色彩搭配,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繁荣和美好。

2、诗词36法的(19-27)有哪些?
答:19、巧用借代。20、巧用双关。21、巧用夸张。22、巧用拟人。23、巧用对比。24、巧用白描。25、巧用典故。26、巧用象征。27、巧用反复。

二、创作题:
咏柳
鹿鸣16~王焱
带烟带雨一江堤,恨惹黄莺枝上啼。
啼破人家春草梦,又看燕子啄新泥。
(2025-03-20)

三、自评:格律用韵正确,稍有古味,结句似乎偏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49

帖子

5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4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3-20 23: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问答题
鹿鸣05~心中有爱

1.试举例说说你对诗词中色彩抢人眼球的理解?
答:
色彩在艺术手法表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修改诗歌的时侯,一定要善于给绘光着色使之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一致,(不可冷色对暖色,隔景!)收到先色夺人的艺术效果。
例如: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中,就运用了很多带色彩的字。其中的云淡的(淡)淡色,红旗的(红)红色,长缨的(缨)红色,苍龙的(苍)黄色。这些色彩,起到了抢人眼球的效果。使诗词更据表现力度。
2.诗词36法(19-27)有哪些?
答:
(1).巧用带代。
(2).巧用双关。
(3).巧用夸张。
(4).巧用拟人。
(5).巧用对比。
(6).巧用白描。
(7).巧用典故。
(8).巧用象征。
(9).巧用反复。

创作题:

七律·烟柳

碧缕千条漫水滨,薄烟缱绻醉三春。
柔枝雨润新姿早,细叶风梳淑气均。
燕舞翩跹寻旧友,莺啼婉转唤芳邻。
灞桥折柳离情绕,遥寄长条念远人 。

自评:
本首七律平仄符合要求   ,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首联点题  中二联写出了烟柳的特征,以及柳是鸟的家,尾联把主题升华,写了折柳思人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1

帖子

7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3-26 15: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44期评阅强化班第二十讲鹿鸣组接龙作品汇总共8首,以接龙顺序排列
创作题:
以烟柳为背景,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题目自拟,格式不限。
1、七绝·烟柳
文/鹿鸣15-易蕴
绿绦垂岸韵绵绵,淡雾轻笼意自牵。
风抚千丝春景绕,柔情一缕醉流年。
紫荷心幽简评:首句用字有点刻意了,这首诗诗家语,章法等都规规矩矩的,但是读者却找不到诗的感觉,总觉得有点别扭,感觉就是那种硬凑出来的,没有融入真情实感在里面。

2、五律·烟柳
文/鹿鸣03-雨霖铃
淡淡烟中柳,春来早发枝。
雨临盈翠色,风动舞仙姿。
碧叶藏莺影,杨花作幕帷。
乡愁身上刻,心愿有谁知。
紫荷心幽简评:杨花?杨柳的花?尾联乡愁来的有点急,且刺用的碍眼。中二联句式没有变化,章法还可以,语句也流畅,再者首句如果不押韵,最好对仗。

3、七绝·新燕
文/鹿鸣08-泰山一松
细雨烟笼十里堤,微风抚柳燕衔泥。
枝南不与莺争暖,巢筑吾家梁上啼。
紫荷心幽简评:首句前四细雨烟笼两个词组,可以随便换个,转句意思明白,但是语句费解,燕啼似乎不合适。

4、七律•烟柳
文/鹿鸣05心中有爱
翠缕千丝拂水滨,轻烟缭绕醉三春。
柔枝雨润新颜早,细叶风梳淑气匀。
燕舞其间寻故友,莺鸣梢上唤芳邻。
灞桥别客情无限,折取长条寄远人。
紫荷心幽简评:缕就有丝的感觉,所以费字了,中二联不错,结句虽然传统,但也算诗意升华了。这首诗章法,用字、语句都可以。

5,七律·烟柳
文/鹿鸣26-庄楚
江南二月柳芊绵,摇曳身姿丝万千。
细叶绿含新雨色,长条柔罥六朝烟。
离亭折送歌三叠,郊陌寻来诗几篇。
解尽温柔临水立,亦真亦幻自娟娟。
无笔生花评:楚庄好,颔联,在我看来歌是动词,诗是名词。由这一联开始,人已经参与到景色之中。那么尾联本应该继续是人与景色的互动。但是你写的是什么?哪怕你尾联写得再好也断了篇。

6.五绝·别君
鹿鸣组长-乡音未改
细雨随风入,堤边柳色新。
知君常慕远,伴鹤作山人。


7.五绝·别君
文/鹿鸣11-路漫漫
冬去又来春,重逢柳叶新。
年年虽似旧,未见故时人。
无笔生花评:路漫漫好,题目是临别,诗写的是思念。

8.七绝·送别
文/鹿鸣20-乘风
雨过天晴雪又飘,凉风抚柳碧丝摇。
低垂不忍何堪折,一别天涯万里遥。
无笔生花评:乘风好,雪、凉风,碧丝。冬、秋、春三个景色放在了一起。你是怎么想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0

帖子

3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3-30 19: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鹿鸣09-笑看落花第二十讲作业:
一、问答题:
1、试举例说说你对诗词中用色彩抢眼的理解。
答:诗词中色彩的抢眼是指色彩在诗词中具有显著的色彩吸引力和艺术效果,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如:红色在古诗中常用来描绘热烈、喜庆的场景,如《贺筵占赠营妓》中的“一曲高歌红一匹,两头娘子谢夫人。 ”生动地展示了歌舞升平,红绸飘舞的场面。黄色则象征着尊贵、辉煌的场景,如宋代秦观的《南歌子·香墨弯弯画》黄色的运用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2、诗词36法的(19-27)有哪些?
答:巧用借代、巧用双关、巧用夸张、巧用拟人、巧用对比、巧用白描、巧用象征、巧用反复。
二、创作题:
以烟柳为背景,作格律诗一首,绝句律诗不限,题目自拟,格式不限。


七律:烟柳
​文/ 笑看落花
烟锁依依隐玉台,晓寒初破露红腮。
柔条蘸碧风云动,细叶浮波日月开。
一树妖娆歌洒落,满湖春色水悠哉。
眸牵靓影凝思久,唤醒诗心几阙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

帖子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5-4-2 07: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玫瑰来学习 于 2025-4-2 19:31 编辑

小渔村44期评阅强化班第二十讲作业:
鹿鸣07-白玫瑰
一问答题:
1.试举例说说你对诗词中用色彩的抢眼的理解。

答:色彩在艺术手法中,不可替代,所以我们在修改诗歌的时侯,一定要善于绘画色彩诗歌表现内容一致,“冷色对暖色,隔景隔情”用彩色笔写出五彩斑斓艺术效果。


例如:梅花典故:宋朝‌梅花的典故主要出现在宋朝。‌


在宋朝,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独自盛开的特性,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题材。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的景象,还借梅花象征了人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1。此外,宋朝的文人还创作了大量咏梅的诗词和书画作品,进一步丰富了梅花文化的内涵‌。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象征着高洁、坚毅的品格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特性,使其成为勇敢与坚持的象征,历代文人将其视为理想与傲骨的代表‌4。梅花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在民间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梅开五福”等吉祥寓意‌。


梅花典故:宋朝
‌梅花的典故主要出现在宋朝。‌


在宋朝,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独自盛开的特性,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题材。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的景象,还借梅花象征了人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1。此外,宋朝的文人还创作了大量咏梅的诗词和书画作品,进一步丰富了梅花文化的内涵‌。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象征着高洁、坚毅的品格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特性,使其成为勇敢与坚持的象征,历代文人将其视为理想与傲骨的代表‌4。梅花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在民间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梅开五福”等吉祥寓意‌。
2.诗词36法(19-27)有哪些?
答:①巧用带代。②巧用双关。③巧用夸张。④巧用拟人。
⑤巧用对比。⑥.巧用白描。⑦巧用典故。
⑧巧用象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07:04 , Processed in 0.0559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