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组第二十讲作业点评 我心依旧浅评: 1、 七绝•仲春 学委-王松岩 如烟绿柳习风飘,似雪梨花染树条。 (起承:两意象,绿柳与梨花,对仲春进行刻画。) 燕舞莺歌山岭上,文人墨客颂春潮。 (转合:再点出燕、莺。一个颂字,全诗未有铺陈。未见颂春?) 我心依旧浅评:细读,略觉此诗还可再推敲再推敲下。 问题一:习字,查其本义,是反复试飞。有练习、钻研、通晓、熟悉、学习、训练等意。再查“习风”是和风的意思。习风飘?风吹柳飘?柳随风飘?是被动句或主动句?改为:逐风飘,可好些,意思也更明确些。 问题二:染树条,梨花不是就开在树上么?有无特意点出的必要性?似雪,从视觉上就已经给予视觉上的冲击了,多且盛。改为“映日娇”“如烟绿柳逐风飘,似雪梨花映日娇”,成对偶句。 问题三:成语建议不入诗。理由有三,在前几讲的点评里,有详细说明,我就不再啰嗦了。燕舞莺歌还行,主要是后三的处理还行。 问题四:尾句,落入俗套了。 总之:绝重在出新,短短四句。每个字都应如珍珠般爱惜。尽可能做到一字多用途。毕竟字少,精益求精。谢谢。 2、七律·柳 文/柔荑组组长-如水 春来先遣绿绦生,摇曳多姿似有情。 (首联:平起点题,春来枝发,承句对枝进行细刻。挺好) 临水堆烟穿紫燕,迎风阻雨宿黄莺。 (颔联:两个柳的画面,晴天和雨天。宿黄莺略弱,有局部合掌感觉。) 五株轻拂陶公宅,千棵低垂汉将营。 (颈联:用两处点,陶渊明的五柳,周亚夫的细柳营。) 不问人间兴废事,此身何计历枯荣。 (尾联:不好。细说) 注:汉将指周亚夫 我心依旧浅评:通读全诗,立意在于最后一句,此身何计历枯荣。有感时伤怀之感。前两联情绪应当是相当积极的,尾联却是有些消极的,特是不问,既然不问,应该也不会结一个问句,何计? 此诗作者用典,值得点赞,且化典几能无痕。而且有相当的文字功底。也很用心去凝练,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都值得点赞。以下交流,觉得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整首一,立意不同,诗的前四句和后两句,不在一个主旨上。 问题二:用典。用典是用其意。正用反用皆可。以上两点,只是都有涉及到柳。陶渊明的柳,是隐士的柳,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柳,是穷则独善其身的柳;细柳营的柳,是军纪严明、建功立业的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柳。二者立意不同,则导致与全诗的立意不同。正如“人面桃花”是感时伤怀、物是人非的桃花;“玄都观里的桃花”,是暗含讥讽的花。二者肯定不能在同一立意上并立的。 问题三:尾联归结到己,不问兴废,则无枯荣。枯荣、兴废,某种程度上是指人的高光时刻和低谷时光。是该如何应对,诗中没有体现。 交流一:咏柳,即是咏作者自己。曾也隐居陶家,逍遥快活,不问兴废。也曾追随周亚夫,建功立业。如今衰朽,早已见惯兴废,已是残生,对兴废无所谓。根据此立意作结。也可以只想建功立业,雄姿英发,那就将陶家柳,换成左公柳,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那么前四句该如何进行铺垫?尾联又该如何作结呢?这就是立意到谋篇,而后运用起承转合。 总之,典为立意服务,可以理解为写议论文时,举了两个实例来论证观点。 3、柳 文/江南渔夫 烟柳婷婷映碧流。柔丝乍看似蓬头。 无端惹得羈人怨,未必春姑也有愁。 我心依旧浅评:起句总写,用婷婷,远写。承句近写,由整棵柳树到柳条。对局部进行细刻。应该较容易出彩的。似蓬头,是不是又将距离拉远了?柳丝如蓬头?好像想象不出其景象的美,也无法承住“婷婷”。 转句:转得有点突兀,合句,未必春姑,应该是春姑未必。春姑有愁,故意将柳染绿?故意将柳变得婷婷么?似乎和整首诗意不合啊。 关键问题点:柳,很宽泛的概念。前面可以加个定语。老柳、衰柳、病柳。这样容易有的放矢。 沈园柳老不吹绵。柳是老柳,怎样体现?通过“不吹绵”来刻画。 老的诗题,希望能注入新意。 4、七绝·烟柳 文/子衿组组长-边缘人类 飞飞长发净无尘,初上鹅黄望眼新。 (起句:飞飞,飘扬貌,纷乱貌均可,柳条,柳树,整写;承句扣细节来写,鹅黄,应是柳眼吧。应都是作者望见的,承句点出望眼,略觉重复。) 解事浮云逢不问,为谁挂起一帘春。 (转合:有新意。点赞。下面重点来分析,我侧重转合多说两句。) 我心依旧浅评:诗写成的。有意识运用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等,点个赞。特别是转合,我很喜欢。绝重在出新。点个大赞。 问题一:承句的望眼,不好。描写物就是要扣住其特点来写,通过细致刻画,来表现作者的所感所听所见,不需要直接点明是用眼睛还是耳朵的。例“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一个视觉、一个听觉。略觉承句写得不好。“天气初晴柳眼新”,我给出建议的改法。但还是不够好,还望作者再斟酌。起承句未能铺垫好,就觉可惜了这么好的转合。 交流一:解事浮云逢不问,为谁挂起一帘春。读尾句,作为问的内容更合适吧。为何浮云与柳,既能相逢然不相问,逻辑上不觉得奇怪么?迎面而来的红颜知己,今天精心打扮,你知道她是为谁而容,你也不可能不问吧。你至少会问个好,打个趣。故受限于“解事”二字了也。那怎样修改,更符合逻辑呢? 建议修改一:“解事浮云偏借问,为谁挂起一帘春”,戏谑、调侃下柳。“解事浮云来借问,为谁挂起一帘春”亦可。 建议修改二:“解事浮云逢/浑不问,任她挂起一帘春”,我懂你,却又不说破。我相信这是作者的原意。 交流二:解事浮云逢不问,为谁挂起一帘春。若以此作结,感觉重点就放在浮云上了,而不是“柳”了,写偏。所以把这三句,并在一起细品下,体味细微的区别。谢谢。期待您更好的诗作。 诗题,直接改为柳。好些。 请老师点评管理组第5至第8份作业,请在周三上课前完成点评任务,老师辛苦了! 5.七绝•柳 文/高山峻岭 烟笼嫩柳挂斜阳,细叶柔枝映水塘。 影带浮云随浪舞,春江岸畔韵悠长。 芭可儿简评:起句平铺直叙交代时间,笼字是多音字,这里的笼应该是三声动词,笼罩的意思,所以这里应该是上声字读仄音,可以查一下资料哦!承句顺承,句子有些生涩,有修改空间,转句句意不是很通哦!影指的是柳影还是水影,如果是柳影怎么带浮云,如果是水影与浪有重复之意,所以转句还需多斟酌一下,结尾还不错哦!做了总结很到位,整首想法是可行的,就是语言上还需斟酌,继续加油哦!个见。 6.五绝·别君 鹿鸣组长-乡音未改 细雨随风入,堤边柳色新。 知君常慕远,伴鹤作山人。 芭可儿简评:一二句景语,一副春天的画面展现眼前,句子流畅也很是自然,起承句不错哦!转句进入主题,但是承句没有做好承接,显得转句有突兀之感,慕远指向往远方,不知道你这个君指的是谁呢?友人吗,常向往远方,说明这个君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结尾问题又来了,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怎么会隐居于山林呢?这里就矛盾咯!一个有美好向往的人去做隐士不太可能,个见哦!还有就是题目别君,也就是离开,诗的内容不像是作者本人离开,像是送友人,是友人离开,作者送别。题目再想想哈!个见!说错误怪! 7.七绝•烟柳 白驹组长-蓝色星空 丝丝银线织成冠,眉眼弯弯宝鬓攒。 轻烟袅袅纤纤影,最爱湖东那片滩。 芭可儿简评:丝丝,弯弯,袅袅,纤纤,叠词太多了,一首绝句就那么点字,显得像自己缺少词汇似的,以后尽量避免哦!起句银线指的是雨吗?柳丝也不是银色的啊,冠指帽子,这起句何意啊?句意不清晰哦!承句写的又是谁啊?一二句内容与柳不搭边啊,就算是拟人化了也没看出来写的是柳,转句凑字之嫌,就这个结尾一句不错哦!一二句不明所以,三句虽然有柳的影子,但句子还有提升空间,结句做了总结,咏物则是把自己想象成所咏之物来咏,可以试试哦!个见,仅供参考! 8、七绝·烟柳 子衿副组长-威尼斯 雨过风清柳色新,长条垂下钓金鳞。 嫩芽枝上黄莺啭,倩影婆娑似美人。 芭可儿简评:起句平铺直叙,直奔主题,承句顺承,有凑韵之嫌,再看转句,起句已经柳色新了,这里再嫩芽,就多余了哈!建议修改,结尾把柳拟人化了,但是,你以上内容并没有把柳比喻成人来表达,结尾突然作了拟人,就显得格格不入咯!个见哦!说错误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