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7-14 21: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松岩 于 2025-7-15 21:34 编辑
王松岩22期辞赋赋基础班毕业试卷
学号:22003 网名:王松岩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赋?赋的特点?
答: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2、什么叫骈文、骈赋、律赋、诗赋、俗赋?它们流变的过程。
答:骈文 骈文就是由骈句、提引以及发送组成的不押韵的文章。
骈文,文体名,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与散文相对称。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简单地说:骈文就是由骈句、提引以及发送组成的不押韵的文章。
骈文起源发展
1.骈文的起源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2. 骈文形式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3.文体的发展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骈赋
骈赋又称俳(pái )赋,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体。 骈赋,顾名思义,就是以骈句为主要特色的赋体文章。骈赋,就是有韵的骈体文。
概括骈赋的定义:"具骈文要点而又押韵者称骈赋。"有韵者为骈赋,属于「诗」类;无韵者为骈文,属于「文」类。
骈赋是集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文学体裁,段意的主次,详简安排顺序等因素决定骈体文的成败。
骈赋,又称“俳赋”。骈+赋,就是由骈对构成的赋体,即骈句构成的一种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韵律的一种文体。六朝是骈赋的发端和衍化期,真正全面成熟,应该是在唐宋。六朝的骈赋,句式上多用四、六字句,隔句对也不如唐宋灵活多变,骈对之声律部分也是以四声细分相对为主,但用韵的方式与吟诵节奏基本成型。
骈赋,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样式,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流势力,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最为壮丽的奇观。魏晋南北朝骈赋(以下简为“魏晋骈赋”),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时期。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
律赋的起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而论,律赋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定型,是经历了一个逐步的、渐近的过程的。律赋是唐赋相异于历代赋的新变体。它是把汉魏以来赋体文学中讲究骈俪声韵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律赋以讲究声韵的整齐、对偶的骈俪和开阖的扣题作为基本特征,而讲究整齐之美是诗赋和骈文的基本要求。
诗赋的概念
1、什么是诗赋? 顾名思义,诗体赋乃体制类诗之赋。即仿《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因而称之为“诗赋”。
如唐•李商隐《虱赋》
亦气而孕,亦卵而生。晨凫(fú)露鹄(hè),不知其生。汝职惟啮(niè),而不善啮。回臭而多,跖(zhí)香而绝。
2、诗赋的渊源
诗体赋的概念出现较晚,远远迟于骚体、骈体、文体等。马积高先生在研究《赋史》探讨赋史渊源时称诗赋由《诗》三百篇演变而来。
俗体赋,简称“俗赋”。俗赋,在诸体赋中别具一格。所谓俗,雅之反义也。如《韩朋赋》、《燕子赋》、《晏子赋》等,为别于汉魏六朝的文人赋,一般称为俗赋。马积高先生《赋史》“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此前也有人用“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称之。
二、俗赋的渊源
战国时期,荀况最早采用这种文体,写有《赋篇》。至汉、魏时代,文士多以赋体写作,成为新兴的文体,有体物叙事的故事赋,问答体的和叙事代言的杂赋,还有歌功颂德的大赋,但在语言方面则注重铺采摛文,形成一种骈俪杂陈的文人赋。自敦煌艺术宝库发现以后,开始见到了一些唐代民间艺人在传统的杂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韵文赋体作品。如《韩朋赋》、《燕子赋》、《晏子赋》等,为别于汉魏六朝的文人赋,一般称为俗赋。
3、汉赋与文赋的区别?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为汉朝儒客文人热衷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从类别上看: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
文体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宋古文运动,一部分赋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倾向,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故带有先秦散文风骨,又借鉴汉赋手法,如设问作答。称作“文赋”。押韵要求最宽松的文体赋,都很少有有平仄韵混押的情况。这段行文在骈散之间,文采飞扬。取清简之词,发高古之思。这是文体赋之一大宗法。押韵亦等于词韵。另押韵的更加灵活,常常连韵,转韵也很频繁。这段散句精切,述理推比巧妙。这也是文赋之一大宗法。
不同点:
(1)散体赋在时间上早于文体赋,此乃首要区别。再者,散体赋追求“铺陈宏大”与“华丽夸张”。而文体赋,契法先秦两汉之散文,轻文辞骈俪而直抒胸臆,文气畅达而不涩。
(2)散体赋看重表述之散铺与文辞之险怪,而文体赋则讲究畅明达意。或言文体赋宏观上取法于古散文,而散体大赋是立足雕虫之技法。散体赋洋洋数千言,而文体赋常数百或千余言。
(3)至于骚体赋与散体赋、文体赋的章法方面,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段落、篇章章法内容并无大异。只是散体赋好用虚拟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章法架构。然后用同类排比段落来完成铺陈,立意上带有少许的讽谏。
4、什么叫壮句、紧句、长句、隔句(包括六种隔句),试各举一例。
答:壮句 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 例1:而後谐四声,祛八病
紧句就是四字单句对,紧句是四六常式之一。例:四始尽在,六义无遗。
长句 长句为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例1: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六字长句)
隔句 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分为六类,分别是:轻、重、疏、密、平、杂。
(1)轻隔:前四字,后六字。例: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
(2)重隔:前六字,后四字。与轻隔颠倒。例: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
(3)疏隔:前三字,后五至八字。例:水风轻,荡之萍花渐老;
月霜冷,飞之梧叶飘黄。
(4)密隔:前五字至八字,后六字至九字。例:鉴烽火十四年,血肉筑成铁壁;歌同胞四万万,精诚捍卫金瓯。
(5)平隔:四个分句字数相等。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这是遵循古人在赋文中平隔用法的频率而定的。例:沉其质兮,五材或阙;耀其光兮,六府以修。
(6)杂隔:前四字,后五、七、八字不限;或后四字,前五、七、八字不限。例:沙之为物兮,视污若浮;金之为宝兮,耻居下流。
5、什么叫提引词,提引词有什么特点?
什么叫提引词,提引词有什么特点?
答:“提引”,承上启下之意。即所谓属事比辞,皆有次第,提引在中。提引,可以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也可以是句与句之间的“提引”。
提引词的特点
①提引词均为一些文言语气词,或是由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而组成。
②提引词从一字到三四字的都有,当然,四字以上的也偶可见之,只是比较少。
③提引词在骈句中的使用致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要单独划分节奏。“提引词”的使用,是赋文与诗词最明显的区别。
6、什么叫虚词?什么叫骈句的领字?虚词和领字各有什么特点?
答:虚词与实词相对,指的是汉语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同时虚词也无法独立成句。虚词一般包含介词、连接词、助词、语气词及副词等。
骈句的领字:
虚词的特点是:
⑴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⑵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⑶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7、什么叫平仄?骈句的平仄和骈文的平仄有什么特点?
答:平仄的定义
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平仄是根据声调有无升降变化来定义的,声调平直的,就是平声;声调不平直的,就是仄声;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与短促声调的区别,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这三个声调都归纳在“仄”声调,加上“平”声调,就成了我们中古音系的四声系统。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骈句的平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1、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有平仄交替,而并非每个相邻的节奏点都做到了平仄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对。
3、对句句脚上的字一般是声调不同。
4、同一节奏内不能出现三或四字同声调。
归纳起来,无非是“韵同调,对求异”。
骈句和骈文的平仄特点总结如下:
1、本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有交替(但不是每个相邻节奏点都要交替)。
2、对句同位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
3、对句句脚上的字的平仄要相反,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上、去、入声调变化相对。
4、同一节奏内的字的平仄不能有三连平,三连仄。
5、骈文的句脚要走马蹄。
8、什么叫词珠、骈珠,请从《滕王阁序》中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词珠,标注注解及出处,并做成骈珠。
答:所谓词珠,即是指通常两字为一词组的词汇。而词珠的来源可取自任何书籍,除专用名词之外通常仅取两字为一词珠,然后分门别类。
骈珠
在词珠之外,还有因典而成的骈珠。词珠可以从典故中直接选择,而骈珠是指在词珠的基础上做珠成为骈句。一些旧塾把这种集典化珠的训练方法大致分为这样五个步骤:分类、析义、做珠(炼化)、寻较、做骈。
躬逢胜饯:"躬逢胜饯"意为亲身参加盛大的宴会或典礼,常用于表达对参与重要场合的荣幸之情。
语义解析
"躬"指亲自、亲身,《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身也",强调直接参与感。
"胜饯"中"胜"取"盛大"之义,与王勃《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的"胜"(美好)形成词义区分;"饯"特指送别宴会,整体指代隆重的典礼集会。
出处溯源
该成语源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名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通过对比年少者见识浅薄与盛会规格之高,既显自谦之态又烘托宴会盛况。12
现代应用
场景延伸:
原指古代饯别仪式,现可泛指出席婚礼、开幕典礼等正式场合。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历史叙事,如"抗战胜利日,百姓躬逢胜饯"。
情感表达:
强调参与者的荣幸感,如"能躬逢胜饯,实乃三生有幸"。
可引申为见证重大历史时刻,如"躬逢改革开放之胜饯"。
二、填空题:
1、骈句的特点是对偶的上下句的每个节奏点平仄要(相反 )。( 整 )句子前必须有题引词;( 四)个字以上需要加虚词。
2、诗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三个字,骈句的最后一个节奏点是(2 )个字或者( 4)个字。
3、诗没有领字,骈句可以( 有)领字,领字单独( 是)个节奏。
骈文的文体特征,即(平)、(仄)、(上)、(去)、(入)。六朝骈文形式的特点主要有(平)、(仄)。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赋)。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文赋)。不押韵骈文的题目里面不要带(赋)字,骈文(骈体文)不需要(押韵),押韵的是(骈赋),赋属(韵)文。
5、杜牧的《阿房宫赋》更是(骈 )赋的典范。还有《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都属于( 骈)赋。
6、律赋一般限韵是(八)个字。古代科考选择一般是(4)个平韵,(4)个仄韵。
7、赋之首段技法有(直起)、(陪起)、(题前起)、(对起)、(翻起)、()颂扬起(暗笼)、(明擒)、(古体);赋之其他首段技法有(开篇实起法)、(开篇虚起法)、(开篇破题法);
8、赋之次段技法有(溯源)、(顺拍)、(逆翻)、(逆翻);赋之中间诸段技法有(铺叙)、(互勘)、(提起)、(点染)、(停顿)、(反正)、(折落)、(开合)、(深浅)、(推原)、(推论)、(赞叹)、(旁衬);
9、赋之末段(尾)技法有(颂扬)、(怀古)、(寓意)、(推原)、(推论)、(赞叹)、(旁衬)、(托题)、(压题)、(翻题)、(杂体)。
10、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跟律诗中的偶句相似。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不对偶、不要求押韵的句子为散句,散句又叫(漫句)。
11、对偶是一种修辞格,运用了(对偶修辞)的文句就是偶句,也就是骈句。排偶指(排比加对偶)(字数相同)、(不拘平仄),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既有(排比)又是(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12、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13、古偶句虚词除外,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不、在、有等相同)的字,这种特色形式的对偶句,叫(古偶句)。
14、赋后往往有“乱”,乱为赋中最后一节,起(总结)作用。
15、马蹄律的声律规则,其特点是(平顶平,仄顶仄)。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
三、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X表示)
1、骈文不需要押韵,但句脚需要通篇走马蹄,不可以文白参杂。(√ )
2、隔句不必遵循马蹄律。(x)
3、有领字的骈句,领字都是单独划分节奏,上下句领字的平仄可以不相对。(√)
4、曹明纲先生总结文赋的特点为“韵散配合、骈散兼施、用韵宽泛和结构灵活”。(√ )
5、诗赋的语言要求是句式整齐而不对偶,不含或少含虚词。(√)
6、“膏摇唇而增炽兮,焰掉舌而弥葩。”是骚体句式(√ )
7、根据艺术风格之差异,俗赋约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通俗故事型;另一种为诙谐调笑型。(√ )
8、可以直接换韵、换段、换内容,不用提引词。(x )
9、散句可以放在一篇辞赋的最前面或最后面?也可以放在段落的前后(x )
10、押仄韵时,骈对上多以四声为用,可以在上、去、入三种声调中变化。(√ )
11、骈赋、律赋一般都在偶数句用韵,文赋可以奇数句用韵。(x )
12、骚体赋常有换韵,最主要的体式则是带有语助词“兮”,以及含有虚词,以此调剂诵读节奏,渲染情感。(√ )
四、创作题:
试作一篇骈赋《大美中国赋》,字数300-400之间。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韵依平水韵或词林正韵。
创作要求:
1、需切题,力求出新。不离题,不违背传统的道德观念。
2、用韵要符合标准,韵部以词林正韵或平水韵。尽量是一段平韵一段仄韵,或者两段平韵一段仄韵,反之。
3、各种句式合理运用,一段句式的安排尽量是紧、长、隔、长。开篇、段首不宜使用隔句和壮句,段尾不宜使用隔句、壮句。
4、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散句可以不入韵。作为律赋来讲,尽量不要安排散句。即使要用散句,建议大家使用古偶句。
5、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
6、不可以带“兮”。
7、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反,句脚字平仄相反,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注意句前领字和句中领字的合理使用。
8、超出4字需加虚词。同时还要注意虚词、提引词的正确使用。
9、提倡切题用典,用典应带注释。
《大美中国赋》
(以"乾坤壮丽,人文璀璨"为韵)
王松岩
若夫璇枢正位,玉烛【1】调年。黄河九曲而奔雷,泰岳千寻以擎乾。苍龙偃蹇【2】,骨挺昆仑之脊;金乌踆踱,光复若木【3】之源。此乃健行不息,天道惟先。
至若媪神【4】敷育,厚德承坤。四渎朝宗而注海,五方舆地以安民。雪岭堆银,永固金瓯之界;星躔列象,长明玉宇之垠。斯谓含弘光大,品物咸尊。
观其鼎铸九州,威加四向。金戈【5】映日而耀武,铁马嘶风以显壮。都江堰古,犹存冰凿之痕;函谷关高,尚带秦封之嶂。此实先民伟烈,浩气腾千丈。
若夫天开画本,地设灵契。西子浣纱而呈媚,漓江簪玉以彰丽。黄山云海,时幻鲸涛之观;九寨瑶池,永贮冰壶之澨。可谓造化钟秀,大美观止。
至如仓颉造字,文脉肇新。屈子行吟而哀郢,帝王治国之奇人。兰亭修禊【6】,曲水尚流觞咏;岳阳寄怀,先忧后乐经纶。是为千古风流,正气塞苍旻。
观其甲骨契天,青铜铸勋。石鼓铭功而垂典,简编纪事以成文。敦煌石窟,万卷经藏奥义;紫禁宫阙,九重霄汉祥云。此即智慧结晶,文明感天恩。
若其北斗璇玑,天工妙旨。蛟龙探渊而取骊,嫦娥奔月以呈璀。量子通信,银汉暗度金梭;高铁纵横,神州密织玉轨。当谓创新不止,科技领千祀。
至乃带路通商,寰球共盼。东非列车而穿野,西欧货轮以流璨。看天宫建站,已筑琼楼玉宇;海斗测渊【7】,更拓龙宫贝殿。此即命运共同,光华炳焕。
美哉!华夏的山川大地!壮哉!炎黄子孙的丰功伟业!
注:
【1】玉烛是中国古代典故性词汇,本义指四季气候调和如灯火般和煦,后衍生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意象。玉烛最早见于《尔雅·释天》,定义为“四气和谓之玉烛”,即春夏秋冬气候温润调和如烛光般明亮,象征自然秩序和谐。这一概念后被《尸子》等典籍强化,成为描述太平盛世的经典隐喻。
【2】苍龙(青龙)作为东方七宿的星象图腾,象征降雨与农耕文明,其“偃蹇”(屈曲、傲然)的动态常被文人借喻自然或人文中的磅礴力量。综上,该典故核心是通过龙图腾的意象,以拟人化手法表现自然物或人的雄浑、桀骜之态,多见于宋代诗词的写景抒怀。
【3】若木《山海经》记载的西方神树。,共3个同名词条。若木是《山海经》记载的太阳栖息神树,具有"赤树、青叶、赤华"的植物特征,与东方扶桑形成"东木西枝"的宇宙观体系。
其原型存在珙桐树与木棉树两种学术推论:三星堆青铜神树被部分学者认定为若木的祭祀器物,其花苞造型与珙桐形态吻合,且生长地若水与四川荥经县古称一致;另有研究根据甲骨文字形与古籍记载推断若木原型为陕西地区古木棉,并认为若木的产地定位为以陕西神木市为中心的区域。该神树在《淮南子》《楚辞》等文献中延伸出"十日神话"的日落象征,并衍生出"折若木以拂日"等文学典故。
【4】媪神:媪神汉语词语,指地神"媪神"是汉语中特指地神的专称,其核心语义源自古代天地二元神明体系。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的记载,东汉学者颜师古注曰"媪神,地也",确立了天神(泰元)与地神(媪神)的对应关系。宋代苏辙在《拟合祭天地手诏一首》中"未尝亲奉神媪"的表述,印证了其在祭祀礼仪中的实际应用。唐代刘禹锡《砥石赋》"媪神噫湿"及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媪神笑予无贫法"等文学用例,展现了该词在古典语境中的延续性。古籍中"神媪""灵媪"等异称均指向同一概念,如宋代文同《月嵓斋》"灵媪弃置不复惜"即暗含地神司掌土地的意象。《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媪神,地也。言天神至尊而地神多福也。”唐 刘禹锡 《砥石赋》序:“南方气泄而雨滛,地慝而伤物。媪神噫湿,渝色坏味。”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〇:“皇初任士乃作贡,卅七亩山可材众。媪神笑予无贫法, 丹徒 陆生 言可用。
【5】金戈作为汉语词汇,原指金属铸造的戈类兵器,后演变为对戈的雅称,常用于文学表达与成语组合。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江淹《侍宴华光殿曲水诗》"翠葆随风,金戈动日"的表述,其核心语义在"金戈铁马""金戈铁甲"等成语中得到延续,多用以描写战争场景或颂扬将士英姿。宋代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经典词句,更使该词成为中华军事文化的重要意象符号。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该词还衍生出"代指武职官员"的引申义。
【6】兰亭修禊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谢安、孙绰等42位名士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文人雅集,以曲水流觞、赋诗抒怀为核心活动,并催生了书法名作《兰亭集序》。
典故背景与核心事件
兰亭修禊发生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正值上巳节。王羲之作为会稽内史,邀约谢安、孙绰等42位名士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集会,行古俗『修禊』之礼——通过临水沐浴、饮酒赋诗的方式祓除灾邪。
【7】海斗测渊典故
“海斗测渊”并非源自古代典故,而是指我国近年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性成就。以下是与“海斗”相关的科技进展:海斗一号深海探测器。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于2016年完成研制,2019年完成湖试,2021年再次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创下多项纪录: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7米,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万米级下潜的无人潜水器;作业能力:搭载高清摄像系统、电动机械手等设备,可完成样品抓取、沉积物取样等科考作业;技术创新:采用自主遥控技术,兼具自主巡航与母船遥控双模式,单次作业时间超8小时,近底航行距离超14公里。该设备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研发,标志着我国在万米深渊探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