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墨
成语典故班第四课作业:
1、请写出有关服饰、饮食、茶、酒的成语各5条。
答:有关古人的"衣,食,住,行"的成语
有关古人"衣、食、住、行"的成语解读如下:
1). 粗茶淡饭
- 解释:粗,指质量较差或简陋;淡饭,指味道清淡的饭食。形容饮食粗糙简单,生活朴素。
- 例句:在贫困时期,他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2). 深居简出
- 解释:深居,指常呆在家里;简出,指出门频率低。形容人很少外出,过着隐居的生活。
- 例句:他深居简出,专注于学术研究。
3). 锦衣玉食
- 解释:锦衣,指华丽的衣服;玉食,指美味的食物。形容生活极其奢华,吃穿讲究。
- 例句:古代的贵族子弟常常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4)、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由“安居”和“乐业”两个动宾结构并列组成,其中“安”表示安定,“居”指居住环境;“乐”意为愉悦,“业”指职业活动。其核心含义是人民生活安定,能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5)、信步而行: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昼夜兼行:〖解释〗兼:加倍。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形容急速的赶路。亦作“昼夜兼程”。
2、请为以下成语查注解、出处并列出近义、反义。
曲终奏雅、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游鱼出听、八音迭奏、钟仪楚奏、
匕鬯不惊、青梅煮酒、醴酒不设、玉卮无当、瓮里醯鸡、浅斟低唱、
头没杯案、戴玄履黄、衣冠礼乐、披褐怀玉、羽扇纶巾、斑衣戏彩。
答:
1)、曲终奏雅:原指乐曲结束时演奏高雅的旋律,引申为事物达到高潮后回归高雅境界。
2)、一唱三叹:形容歌声婉转悠扬,余音袅袅。
3)、余音绕梁:指音乐或歌声结束后仍长时间回响在耳边。
4)、八音迭奏:指八类乐器轮番演奏,形容场面盛大。 是中国古代成语,典出《荀子·劝学》,形容音乐美妙动听,连水中的游鱼也被吸引浮出水面聆听。
典故起源
“游鱼出听”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荀子的《劝学篇》,原文记载:“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流鱼”即游鱼,描述楚人瓠巴鼓瑟时,江中游鱼被乐声吸引而浮出水面;伯牙弹琴时,马匹也仰头倾听。这一典故通过自然生灵的反应,夸张地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5)、
钟仪楚奏:典故中记载楚国乐官钟仪演奏琴瑟,后指代音乐演奏或礼乐制度。
服饰礼仪。
6)、褒义匕:古代取食用的勺子,形似羹匙。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意思是施加于人的巨大威力使百里之内都受到惊动,可是主持祭祀者手持的匕鬯却安然无恙。
古义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
今义后用来指在易于发生混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镇定肃静,而不失常态。
7)、青梅煮酒:出自“煮酒论英雄”典故,指边饮酒边谈论大事。
8)、醴酒不设:指祭祀时不设甜酒,体现礼仪规范。
9)、玉卮无当
指玉制酒器没有底座,后比喻外表华美但缺乏实用价值的事物。该成语出自《韩非
子·外储说右上》,原句为“玉卮无当”,后演变为“玉巵无当”。 12
10)、瓮里醯鸡
形容人或事物被局限在狭小范围内,如同瓮中之鸡无法展翅高飞。该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醉翁亭记》,常用于讽刺视野狭窄或缺乏发展空间的环境。 3
11)、浅斟低唱
指饮酒时小酌慢饮,多用于形容饮酒时的闲适心境。出自宋代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原句为“低歌浅酌”,后演变为成语。
12)、头没杯案是汉语成语,拼音为 tóu mò bēi àn,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形容尽情欢乐、不拘形迹的状态。 1
13)、戴玄履黄是汉语成语,拼音为 dài xuán lǚ huáng,出自《周易·坤卦》,形容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的状态,常与"戴天蹐地"互换使用。
14)、衣冠礼乐:强调服饰与礼仪制度的结合,体现古代社会规范。
羽扇纶巾:描绘文人雅士的儒雅形象,常与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关联。
酒文化相关
15)、披褐怀玉(或被褐怀玉):比喻外表朴素而内心聪慧。是中国古代成语,典出《老子·德经·七十章》,比喻贫寒出身却怀有真才实学,或指才德深藏不露。其核心典故源于老子对圣人隐而不显的哲学描述,后常用于形容寒门才士或低调的贤能之人。
成语来源与释义
出处与原文
成语最早见于《老子·德经·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以“褐”(粗布衣)象征朴素的外表,“玉”隐喻内在才德,强调圣人不张扬的处世态度。1
语义演变。
原义:强调道家“内敛守拙”的哲学思想。
引申义:后泛指寒门才子或低调的能人,如曹操《求贤令》中以“被褐怀玉”呼吁发掘民间人才。
16)、游鱼出听:形容音乐或言辞的感染力,使静物如鱼主动聆听。
17)、匕鬯不惊:原指祭祀时器具稳定,引申为局势平稳。
18)、是源自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汉语成语。其字面含义为手持羽制扇、头戴丝带头巾,多用于描绘古代儒将或谋士从容不迫的风雅仪态。该成语以"羽扇"与"纶巾"的意象组合,通过服饰特征展现人物气定神闲的非凡气度,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作代指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典型形象
19)、斑衣戏彩:“斑衣”指五彩衣服,“戏彩”指孩童式嬉戏,整体喻指子女以赤子之心赡养父母,尤重情感慰藉。 - 成为中华孝道文化的经典符号,与“彩衣娱亲”互为同义表述,强调孝行需兼顾身心关怀。
核心原型:春秋时期老莱子七十岁仍穿五彩衣扮婴儿娱亲,该行为最早见于刘向《孝子传》。隐居侍奉双亲的细节显示其行为具有隐逸文化与孝道融合的深层意蕴。
演变轨迹:汉代被纳入《二十四孝》形成经典化叙事,清代《黄萧养回头》首次出现"班衣戏采"的成语定型。
文学重构
《红楼梦》第54回元宵夜宴,王熙凤以"效戏彩斑衣"自诩,借典故化解礼仪争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