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414|回复: 4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魏组第三讲作业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340

帖子

13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3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2-21 21: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5-12-21 21:33 编辑

作业:1、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6

主题

601

帖子

13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2-28 14: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心竹 于 2015-12-28 14:45 编辑

魏06-清心竹 作业
1、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显王
   ◎   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
  赵侵齐,取长城。
  ◎ 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 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 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 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
      ◎ 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卫鞅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
  卫鞅欲变法,
       ◎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鄗。
  ◎ 十三年乙丑,公元前三五六年
  赵、燕会于阿。
  赵、齐、宋会于平陆。
  ◎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论宝。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楚昭奚恤为相。
       ◎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
  诸侯围魏襄陵。
  ◎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 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
  秦、魏遇于彤。
  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子争立。緤败,奔韩。
  ◎ 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年
  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 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三四七年
   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 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三四六年
  齐杀其大夫牟。
  鲁康公薨,子景公偃立。
  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 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三四四年
  诸侯会于京师。
  ◎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年
  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年
       卫鞅将兵伐魏。大破之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齐、赵伐魏。
  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年
  韩申不害卒。
  ◎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宋太丘社亡。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
      ◎ 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三五年
  秦伐韩,拔宜阳。
  ◎ 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三三四年
  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韩昭侯作高门,越王无疆伐齐。
    ◎ 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年
  楚王伐齐,围徐州。
  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齐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 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年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
  齐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复归之。
  ◎ 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三三零年
  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 四十年壬辰,公元前三二九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
  宋公剔成之弟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 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三二八年
  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张仪言于秦王,请以蒲阳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张仪归而相秦。
  ◎ 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三二七年
  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
  秦归焦、曲沃于魏。
  ◎ 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三二六年
  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 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卫平侯薨,子嗣君立。卫有胥靡亡之魏,因为魏王之后治病。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 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三二四年
  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苏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苏秦恐,乃说易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重。”易王许之。乃伪得罪于燕而奔齐,齐宣王以为客卿。苏秦说齐王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以敝齐而为燕。
  ◎ 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三二三年
  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 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三二二年
  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 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三二一年
  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燕易王薨,子哙立。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答:圣贤之道,不外忠、孝、善。是以臣事君当效忠,子事亲当尽孝,人与人当行善。然则,对昏庸之君效忠,是谓效愚忠; 孝亲以己之好恶,而非以亲之好恶,是谓尽愚孝;对专骗善心者行善,是谓行愚善。
      夫豫让者,智族遗臣也。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智族灭亡,实咎由自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此乃天道也。豫让逆天而行,为昏君报仇,美其名曰“效忠”,窃以为效愚忠也,岂不悲哉!
      史载吴起杀妻求将、母丧不奔,此乃非义非孝也。纵是军事奇才,治国高手,其德如此,亦可嗤之以鼻。枉其言“国之宝在德不在险”,其自身有德如此,如何苛求于人?
      夫聂政,轵地一屠夫。仲子请杀人,政以“母犹在”作辞,此其孝也。圣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政知其杀人必自戕,故不受也。及母终,遂杀人,庚即自戕,且为族人免受牵连,自毁容颜。此其义也。虽感其孝义,然手段残忍,吾不取也。再者,所谓行义,当行正义,不分正邪,一味行之,窃以为行愚义也。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咏即墨
不见蛮荒处,盈盈粟满坡。
日亲即墨地,云响葛天歌。
时泰民忧少,讼闲官逸多。
但求黎庶乐,奈若毁言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帖子

5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2-29 15: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组长-月映霜华
1、  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1]齐伐魏,取观津。
 [2]赵侵齐,取长城。

三年(乙卯、前366)


[1]魏、韩会于宅阳。
[2]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四年(丙辰,前365年)
[1]魏伐宋。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1]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七年(己未、前362)


[1]魏败韩师、赵师于浍。
[2]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3]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4]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5]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

八年(庚申、前361)
[1]孝公求贤,卫公孙鞅西入秦。

十年(壬戌、前359)
[1]卫鞅变法

[2]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十一年(癸亥、前358)
[1]秦败韩师于西山。

十二年(甲子、前357)
[1]魏、韩会于。

十三年(乙丑、前356)


[1]赵、燕会于阿。
[2]赵、齐、宋会于平陆。

十四年(丙寅、前355)



[1]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2]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
[3]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十五年(丁卯、前354)


[1]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2]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十六年(戊辰、前353)


[1]齐威王使田忌救赵。
[2]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3]楚昭奚恤为相。

十七年(己巳、前352)


[1]秦大良造伐魏。
[2]诸侯围魏襄陵。

十八年(庚午、前351)


[1]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2]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
[3]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十九年(辛未、前350)


[1]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
[2]秦、魏遇于彤。
[3]赵成侯薨,公子绁与太子争立;绁败,奔韩。

二十一年(癸酉、前348)
[1]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二十二年(甲戌、前347)


[1]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二十三年(乙亥、前346)


[1]齐杀其大夫牟。
[2]鲁康公薨,子景公偃立。
[3]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二十五年(丁丑、前344)


[1]诸侯会于京师。

二十六年(戊寅、前343)


[1]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二十八年(庚辰、前341)


[1]魏庞涓伐韩。  

[2]成侯邹忌恶田忌。田忌出奔楚。

二十九年(辛巳、前340)
[1]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将而御之。
[2]齐、赵伐魏。
[3]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三十一年(癸未、前338)


[1]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车裂商君。

三十二年(甲申、前337)


[1]韩申不害卒。

三十三年(乙酉、前336)


[1]宋太丘社亡。
[2]邹人孟轲见魏惠王,说仁。

三十四年(丙戌、前335)
[1]秦伐韩,拔宜阳。


三十五年(丁亥、前334)


[1]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2]韩昭侯作高门,屈宜臼谏之。  

[3]越王无强伐齐。齐王使人说之以伐齐不如伐楚之利。越王遂伐楚。楚人大败之,乘胜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越以此散,诸公族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朝服于楚。

三十六年(戊子、前333)







[1]楚王伐齐,围徐州。
[2]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3]苏秦说六国。张仪入秦。  

[4]齐威王薨,子宣王辟强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5]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6]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三十七年(己丑、前332)


[1]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2]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
[3]齐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复归之。

三十九年(辛卯、前330)


[1]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四十年(壬辰、前329)


[1]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2]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
[3]宋公剔成之弟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四十一年(癸巳、前328)


[1]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张仪归而相秦。

四十二年(甲午、前327)


[1]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
[2]秦归焦、曲沃于魏。

四十三年(乙未,前326)


[1]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四十四年(丙申、前325)


[1]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2]卫平侯薨,子嗣君立。

四十五年(丁酉、前324)


[1]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2]苏秦奔齐,齐宣王以为客卿。

四十六年(戊戌、前323)


[1]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2]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四十七年(己亥、前322)


[1]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四十八年(庚子、前321)


[1]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2]燕易王薨,子哙立。

[3]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  

[4]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辞。  

[5]韩宣惠王欲两用公仲、公叔为政,问于缪留。对曰:“ 不可。”




2、  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答:豫让虽是后来儒家标榜的“忠”之典型,然而在我看来,他身上更多的其实是“义”,士为知己者死;聂正身上首先是“孝”,然后是“义”和“勇”,与“忠”如果说相干的话,仅仅是朋友之“忠”; 吴起是能吏,更是智勇双全的统帅,历史上少有的人才,然而于母不孝,于妻不义,故几国殚精竭虑,始终不为人所信任,最后死于乱箭之下,令人叹惋。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

同咏阿大夫与即墨大夫

汤腾腥气焰腾蛇,碎骨残颅识得么?

功过由来掌中事,无非一念尽填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1

帖子

3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7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9 00: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17-花溪云水烟
第三讲作业: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豫让,为报智伯的知遇之恩,自残以掩饰身份,谋刺赵襄子未遂,临死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衣以示报仇,后伏剑自杀。吴起这位军事天才,发誓不做卿相不还家,此后求学求仕,母丧不归。聂正,待母亡故守孝期过后,为报严仲子知遇之恩,一人仗剑刺杀仇人,又自毁面目以避免牵连在世的姐姐。
豫让,用自己的死演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至今让人感慨不已。真可谓“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吴起,仕途路上不屈不饶,这位军事天才的成长过程和结局让人唏嘘不已。虽然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上有高堂,竟鲁莽杀人而逃,若是在战场、或国家存亡之际母丧不归,还可以理解,而只是在求学期间,何况是在崇尚孝道的时代,至今思来让人难以接受。聂政,在送走母亲后,没有忘记对知遇之人的承诺,兑现承诺后又自我毁容不牵连亲人。可谓忠、孝、仁三合一。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齐威王召见两位大夫及对两位大夫说的话,在当今生活中还是很有典型意义的。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赞扬有人批评,但是自己听来的未必是真实的,应该亲身去实践,了解了好坏与对错,才能及时调整,以免造成打错。

1、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0

帖子

3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13 18:2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显王    ◎   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   赵侵齐,取长城。   ◎ 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 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 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 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       ◎ 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卫鞅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   卫鞅欲变法,        ◎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鄗。   ◎ 十三年乙丑,公元前三五六年   赵、燕会于阿。   赵、齐、宋会于平陆。   ◎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论宝。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楚昭奚恤为相。        ◎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   诸侯围魏襄陵。   ◎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   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 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开阡陌,平斗、桶、权、衡、丈、尺。   秦、魏遇于彤。   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子争立。緤败,奔韩。   ◎ 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年   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 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三四七年    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 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三四六年   齐杀其大夫牟。   鲁康公薨,子景公偃立。   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 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三四四年   诸侯会于京师。   ◎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年   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年        卫鞅将兵伐魏。大破之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齐、赵伐魏。   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年   韩申不害卒。   ◎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   宋太丘社亡。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       ◎ 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三五年   秦伐韩,拔宜阳。   ◎ 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三三四年   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 韩昭侯作高门,越王无疆伐齐。     ◎ 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年   楚王伐齐,围徐州。   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齐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召而复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卫成侯薨,子平侯立。   ◎ 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年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   齐王伐燕,取十城,已而复归之。   ◎ 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三三零年   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 四十年壬辰,公元前三二九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   宋公剔成之弟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 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三二八年   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张仪言于秦王,请以蒲阳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张仪归而相秦。   ◎ 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三二七年   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   秦归焦、曲沃于魏。   ◎ 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三二六年   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   ◎ 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年   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卫平侯薨,子嗣君立。卫有胥靡亡之魏,因为魏王之后治病。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 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三二四年   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苏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苏秦恐,乃说易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重。”易王许之。乃伪得罪于燕而奔齐,齐宣王以为客卿。苏秦说齐王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以敝齐而为燕。   ◎ 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三二三年   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韩、燕皆称王,赵武灵王独不肯,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 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三二二年   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 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三二一年   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燕易王薨,子哙立。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答:圣贤之道,不外忠、孝、善。是以臣事君当效忠,子事亲当尽孝,人与人当行善。然则,对昏庸之君效忠,是谓效愚忠; 孝亲以己之好恶,而非以亲之好恶,是谓尽愚孝;对专骗善心者行善,是谓行愚善。       夫豫让者,智族遗臣也。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智族灭亡,实咎由自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此乃天道也。豫让逆天而行,为昏君报仇,美其名曰“效忠”,窃以为效愚忠也,岂不悲哉!       史载吴起杀妻求将、母丧不奔,此乃非义非孝也。纵是军事奇才,治国高手,其德如此,亦可嗤之以鼻。枉其言“国之宝在德不在险”,其自身有德如此,如何苛求于人?       夫聂政,轵地一屠夫。仲子请杀人,政以“母犹在”作辞,此其孝也。圣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政知其杀人必自戕,故不受也。及母终,遂杀人,庚即自戕,且为族人免受牵连,自毁容颜。此其义也。虽感其孝义,然手段残忍,吾不取也。再者,所谓行义,当行正义,不分正邪,一味行之,窃以为行愚义也。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咏即墨 不见蛮荒处,盈盈粟满坡。 日亲即墨地,云响葛天歌。 时泰民忧少,讼闲官逸多。 但求黎庶乐,奈若毁言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26 , Processed in 0.06694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