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4366|回复: 89

29期联诗班第一讲A组作业贴(组长:忆茗知味)

 关闭 [复制链接]

5

主题

6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4
QQ
发表于 2016-5-12 2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轻寒一剪梅 于 2016-5-15 19:25 编辑

作业:
1.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2.对联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作业标头格式为:

29期联诗班第一讲 X组XXX 作业



作业截止时间:下周二零点。
老师随交随评,周三零点前评阅完毕。给学员一天修改作业的时间。

0

主题

52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1:19: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韵 于 2016-5-13 09:22 编辑

29期联班第一讲A组—楚韵作业


1*什么是对联?对联的特点有哪些,如何区分上下联?
答:对联也称楹联,对子,也被称作楹帖,联语,联句,联对,对句,对语等,有时只称联。
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数字必等,独立成文,符合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节奏相应,结构相称,平仄相同。
如何区分上下联?
看一副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音
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音。
2*对联起源于何时,经历了那些朝代
答:源于唐虞,发展于宋朝,兴盛于清朝。
3*对联的作用有哪些?
答:八个,装饰环境,启迪后人,传递感情,祈祝吉祥,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宣传广告,社会征联。

点评

楚韵你好! 第一题:是独立成义还是独立成文,细看讲义。 第二题:经历了哪些时期?还是哪些朝代? 学习、作业,积极性很高,不足的是粗心大意,望以后引以为戒。  发表于 2016-5-16 15: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7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1: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A17-柔儿
作业:
1.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答:对联亦称楹联、对子。也被称作:楹帖、联语、联句、联对、对句、对语等。有时候更直接称之为联。
它必须由字数相等,独立成义的两句话组成。要符合基本的格律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副对联(注意是“副”,不是一幅书画的“幅”),因有两句,所以分上下,【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这点一定要记住。第一句叫上联,第二句叫下联,
2.对联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答: 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像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
1)唐末对联的独立期
2)宋代对联的发展期
3)清代对联的鼎盛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答: 1) 、装饰环境
2)、 启迪世人
3)、传递感情
4)、宣传广告
5)、祈祝吉祥
6)、 陶冶情操
7)、鞭挞邪恶
8)、社会征联

点评

柔儿你好!作答详细全面,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6-5-16 15: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8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渔歌晚唱 于 2016-5-13 09:52 编辑

29期联诗班第一讲 A38-渔歌晚唱
1.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答:对      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上下联既对又联的,独立的骈文体裁。
    特      征: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上下联区分:尾字是仄声为上联,尾字是平声为下联。

2.对联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 ,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形式。
对联经历了以下时期:
1)唐末对联的独立期
2)宋代对联的发展期
3)清代对联的鼎盛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答:一是装饰环境;
    二是启迪世人;
    三是传递感情;
    四是祈祝吉祥;
    五是陶冶情操;
    六是鞭笞邪恶;
    七是宣传广告;
    八是社会征联。

点评

渔歌晚唱你好! 第一题:什么是对联?回答不够详细。 整体还好,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6-5-16 13: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442

帖子

224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4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1: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作业:A29-梅影横窗瘦

1.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答:对联亦称楹联、对子。也被称作:楹帖、联语、联句、联对、对句、对语等。有时候更直接称之为联。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体裁。
    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被称为“文末词余”。它必须由字数相等,独立成义的两句话组成。要符合基本的格律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副对联(注意是“副”,不是一幅书画的“幅”),因有两句,所以分上下, 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 。第一句叫上联,第二句叫下联,在对联创作中,可以一人单独写作成上下联,也可以二人合作成上下联。一般将先出的句子叫出句,后对的句子叫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2.对联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答: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像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到了汉魏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 (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联的雏形初现。唐初又出现了讲究对仗的律诗。直到五代后,对联才以春联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
对联经历了:1)唐末对联的独立期;2)宋代对联的发展期;其中朱熹对楹联的发展贡献非常大,有三点:1)以骈文句式同边自对撰联。这是短联发展为长联的契机。2)将骈文句式与律诗句式结合,创四七格。3)最早创作用韵联。3)清代对联的鼎盛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答: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恶;七是宣传广告;八是社会征联。

点评

梅影横窗瘦你好!作答详细全面,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6-5-16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1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沐沐 于 2016-5-12 21:43 编辑

29期联诗班第一讲  A组 A09-沐沐   

作业:

1.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答:
   (1)对联亦称楹联、对子。也被称作:楹帖、联语、联句、联对、对句、对语等。有时候更直接称之为联。有的地方也称“门对子”,顾名思义,就是贴在门楣两边的。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被称为“文末词余”。
   (2)对联特征:它必须由字数相等,独立成义的两句话组成。要符合基本的格律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单从语言角度来说,二个字:“对”和“联”。 对,是相对的意思。对称是对联的美学特征,源于相对的两句话。
   “对”作为名词,可以作对联的简称,也就是“对子”。同时“对”作为动词,可以“对”对联。结双成对叫“对”。
   联呢,是联合的意思。表明两句话形式、内容都是有联系的。联也表示呼应、相关、联合、协调。联的含义还包括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因为对联一词,“对”字在先,“联”字在后,所以要先形式上相“对”,然后再内容线索上关联。
   (3)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以此区分上下联。

2.对联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答:(1)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像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到了汉魏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 (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联的雏形初现。唐初又出现了讲究对仗的律诗。直到五代后,对联才以春联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为对联的形成起到 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到了隋唐时期, 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 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存在争议。

(2)对联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唐末对联的独立期
  ②宋代对联的发展期
  ③清代对联的鼎盛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答: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恶;七是宣传广告;八是社会征联。

                     2016.05.12

点评

沐沐你好!作业工整,详细全面,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6-5-16 13: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

帖子

38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1: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心情 于 2016-5-13 08:47 编辑

29期联诗班第一讲A组a15-流年作业:   1. 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答:对联:亦称楹联、对子。也被称作: 楹贴、 联语、联句、联对、对句、对语等。有时候更直接称之为联。
          特征: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上下联区分: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
   2.对联起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答: 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年代。像殷周时代,
          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到了汉魏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
          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联的雏形初现。唐初又出现了讲究对仗的律诗。直到五代后,对联才以春联
          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对联经历了--唐末对联的独立期、宋代对联的发展期、清代对联的鼎盛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答:1.装饰环境  2.启迪世人  3.传递感情  4.宣传广告  5.祈祝吉祥  6.陶冶情操  7.鞭挞邪恶  8.社会征联

点评

流年你好!对联特征加上独立成义的两句话组成,更为全面些。整体还好,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6-5-16 13: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1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2: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9期联诗班第一讲A—13落雪为念
1.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答:对联亦称楹联、对子。也被称作:楹帖、联语、联句、联对、对句、对语等。有时候更直接称之为联。它必须由字数相等,独立成义的两句话组成。要符合基本的格律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一副对联(注意是“副”,不是一幅书画的“幅”),因有两句,所以分上下,【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这点一定要记住。
2.对联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答: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像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到了汉魏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 (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联的雏形初现。唐初又出现了讲究对仗的律诗。直到五代后,对联才以春联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对联的发展:
1、唐末是对联独立期
2、宋是对联发展期
3、清是对联鼎盛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答:1、装饰环境;2、启迪世人;3、传递感情;4、宣传广告;5、祈祝吉祥;6、陶冶情操;
7、鞭挞邪恶;8、社会征联。

点评

落雪为念你好!作业工整详细,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6-5-16 15: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

帖子

2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9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2:0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对联亦称楹联、对子。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体裁。             对联的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被称为“文末词余”。它必须由字数相等,独立成义的两句话组成。要符合基本的格律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副对联区分上下联的标志:上联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必须是平声,第一句叫上联,第二句叫下联。  二,对联起源于什么时候?经历了哪些时代?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像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和民族的相对意识有关。  对联发展经历的时代: 1)唐末对联的独立期 对联虽起源久远,和韵文的发展更是密切相联,但真正开始从诗中独立出来的,当属五代蜀之孟昶。  2)宋代对联的发展期 入宋以后,按朝廷定则,每逢年节, 翰林例须进春帖子,多用五言或七言绝句诗。 3)清代对联的鼎盛期 明清以后,特别是清代以来,对联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联越写越长,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同时,形成和完善了马蹄韵。有关对联的理论研究也日渐增多,对联真正达到了鼎盛时期。  三、对联的作用 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  1、 装饰环境  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 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 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 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启迪世人 如赠 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 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3、 传递感情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 联是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是 说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归去来”借览陶渊明罢 官回乡后所写的《归去来辞》一文。 李啸村赠此联应是对郑其人的最高评价了吧。  4、 宣传广告  如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气势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5、 祈祝吉祥 如联对:  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该联主要用于老人,旨在希望他们长寿  6、 陶冶情操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 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之高。   7、 鞭挞邪恶 如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8、 社会征联 如联: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汉张之洞总督府,想面见张之洞, 当门官递进孙中山的名片。张之洞看过,不觉暗自吃惊,知道是一位博学之士,急令警卫开门,热情相见。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点评

沙漠中的绿洲你好!作业作答还好,注意排版;下次作业要标明学号。  发表于 2016-5-16 14: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帖子

9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91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5-12 22:1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03-冷香凝露作业
1.什么是对联,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区分上下联?
答:
对联:亦称楹联、对子。也被称作:楹帖、联语、联句、联对、对句、对语等。有时候更直接称之为联。
特征: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区分:仄收尾是上联,平尾是下联。
2.对联源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时期?
答:
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像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
1)唐末对联的独立期
2)宋代对联的发展期
3)清代对联的鼎盛期
3.对联有哪些作用?
答:
1) 、装饰环境
2)、 启迪世人
3)、传递感情
4)、宣传广告
5)、祈祝吉祥
6)、 陶冶情操
7)、鞭挞邪恶
8)、社会征联

点评

冷香凝露你好!第二题作答再全面些,更加完美,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6-5-16 15: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2 23:07 , Processed in 0.07318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