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2014|回复: 15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晋组作业楼下评楼上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340

帖子

13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3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6-18 21: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6-6-19 17:0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晋05顿明作业:对比刘项二人成败的原因。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千百年来的不变定律。古今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强必弱,苛非其者,虽强必弱。刘邦的个人才能不及项羽,但他有优秀的团队,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为他谋天下。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借为义帝报仇召集天下人讨伐项羽,这是项羽致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加上项羽不能重用人才,有勇无谋,且为人残暴,用武力自以为能征服一切,往往破城必大加屠戮杀掠,不知体恤百姓民生。这些行为都很寒天下人心,导致人心涣散众叛亲离的恶劣局面。不知悔改的项羽反而变本加厉。疏远范增,逼反诸侯,最终从原本大好局面一步步走上败亡深渊。 其实刘邦的成功也是有些偶然幸运成份在内。形势因素很重要,但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身因素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2

帖子

72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2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19 17: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手儿 于 2016-6-19 17:46 编辑

晋07玉手儿  三年级第三讲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刘邦拥有项羽没有的真正成为领导的独特气质和才能,虽然项羽简单直率,对恋人真挚眷恋,而刘邦多情寡义,奸巧深沉无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刘邦的胜利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刘邦审时度势,多谋善断;鸿门宴上的谦卑厚礼以骄项羽借机逃回灞上。入汉中先烧栈道,表明决心无东向出击之意;暗度陈仓,袭击关中。等等。项羽刚愎自用,自视甚高。                       击杀楚怀王,使诸侯  离心。屠烧咸阳宫,使秦人失望。骄傲轻敌,孤军奋战,最终一败涂地。
     二,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采纳萧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大将军。对张良,萧何,陈平,韩信言听计从。
            项羽任人唯亲,不善纳谏。无识人智慧,无容人雅量。对韩信大材小用,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鸿门宴时轻而易举把曹无伤透露给刘邦。垓下之战时四面楚歌,也不调查。
            盲目轻信汉军包围了楚军。自己断送了突围的可能。
     三,刘邦坚韧克己,远见卓识;刘邦一开始长亭起兵自知力量薄弱投入相遇麾下,就开始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在二人先后进入关中的不同表现更可以对比出来刘邦的远见与项羽的目光短浅。
            秦二世三年十月, 刘邦进入关中,项羽进了咸阳,他们两人都获得了推翻秦朝的胜利,在胜利面前,二人的表现也不同: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搞犒赏秋毫无犯。当刘邦兵败,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                   起,在与项羽六次大规模的交锋中,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而取得了最后一次胜利。
           项羽感情用事,不忍乱谋。 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乱立诸侯,惹火烧身,四面树敌。 就垓下之战前带领悲歌而泣,以个人的忧伤干扰了大家的战斗意志。这样的战前动员,取胜的希望可想而知。他的悲                  剧在于屡战屡胜而骄,自恃勇武,多疑拒谏不讲策略不懂计谋,脱离群众,败落乌江的下场。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点评

问好玉手儿!作业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习了!  发表于 2016-6-19 1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2

帖子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69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19 18: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海# 于 2016-6-19 18:04 编辑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晋组晋25---静海作业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一、当时的形势
反秦武装力量最强的有两支部队,一是首举义旗的陈胜领导的农民武装,一是项梁响应陈胜而发动楚人起事的项梁领导的武装。项羽继承项梁事业并领导原楚兵,农民武装则大多归刘邦领导,接着两人争天下。

二、实战过程重中的表现
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项羽在封王时考虑不周,处处树敌。自以为分化了别人,却想不到真正孤立的是他自己。
项王北至城阳。齐王荣将兵会战,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项王复立田假为齐王。遂北至北海,烧夷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所过多所残灭。齐民相聚叛之。项羽率领楚军抵达城阳,火烧房屋、推平城郭,活埋了田荣名下投降到楚国的士兵,掠走了齐国的老弱、妇女,楚军所过之处,多数地方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齐国的百姓因此纷纷聚集造反。总之,项羽总想以武力让民众屈服,结果物极必反,形成了项羽的占领区与统治区的民众都对他的残暴不满!
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学而知之的人。任何英雄俊杰之所以成 为英雄俊杰,都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学习。刘邦原是个无赖,他不事生产,酗酒好色,是个“说大话,少成事”。刘邦启用原来韩襄王(韩仓)的孙子韩信(与总司令韩信不是一个人)为韩国太尉(相当总司令),率领汉兵攻打项羽占领的韩国土地(大致范围有河南省一半与山西省的一小部)。韩信在阳城(河南登封)加紧攻打项羽封的韩王(郑昌),郑昌被迫投降。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刘邦立韩信为韩王;韩信没有到封地去,而是常年率领韩国的军队跟随着刘邦。
接着史料介绍说,刘邦从陕县返回汉国的临时首都栎阳(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等刘邦回到首都时,捷报频传,他的军队又攻占了陇西(指甘肃省东南部)。
刘邦的将领又攻占了北地郡(治义渠。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宁县西北),俘虏了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的弟弟章平。到了烟花三月,刘邦的战报在刘邦眼里像盛开的百花一样的灿烂缤纷。
张良不仅启发刘邦收买了项庄,得到了汉中全境,还为刘邦献上了迷惑项羽的计谋,使刘邦“明烧栈道,暗渡陈仓”的阴谋计划形成。

三、集众智以成大事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只要善于用人,也要善于御人,而用人和御人是相 辅相成的,不能偏颇。
刘邦喜交游,慷慨大度。一是张良从韩地抄小道回到汉王刘邦身边,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由于张良体弱多病,加上没有独自领兵打仗,刘邦让张良作为谋士跟随在自己身边。二是汉王到达陕县(河南省陕县),安抚函谷关外的父老。三是河南王申阳投降了汉王,汉王设置了河南郡(治河南省洛阳市)。
如此种种,都说明刘邦处于优势。
项羽重用人是局限于他项氏宗族和妻子的亲 属,如此划线,在这圈子里的人才当然是有限的,而圈子外虽有人才也就不 能用了。项王自负独断独行,不纳智者之策,而其个人智有限,故多失计。项羽的良将谋士范增,最后也被他气走了。足见此人心胸与眼界的狭隘。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千百年来的不变定律,古今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强必弱,苛非其者,虽强必弱。刘邦胜,项羽败是此最好的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619

帖子

20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6-21 23: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19-冰凌花

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项羽空有高志却目光极为短浅,缺少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如有人劝他都关中,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都以霸”。他却要满足自己那浅薄的虚荣心,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更要命的是,将关中拱手让给刘邦,这使他失去了极好的战略后方。
头脑简单,有勇少谋,残忍有余而仁善不足。如鸿门宴轻易放走刘邦,将送上门的内线曹无伤给卖了;轻易相信刘邦烧栈道无东向之志;轻易地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失去了仅有的大谋士范增;而且他还是残忍而缺乏仁善的有勇无谋之人,如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再如,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所望。
不善于用人,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其实好多人才原来是在项羽麾下,像陈平、韩信、彭越、黥布等,但项羽只会“奋其私智”,不能应用方法收拢这些人,对人太过责备苛刻。智囊只有一个范增,项羽似乎从来就没有十分信任过。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这必将导致他走向失败,他的悲凉之歌是他对其失败结局的无尽惆怅和感慨。
刘邦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而且很有心计,善于收买人心。
刘邦的善于用人之极,手法之高,这也是他能最终称王的重要因素。
刘邦宽容、仁慈、有大量,而且善于纳谏,这是他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
刘邦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而且坚忍克己。这正是与项羽相反的。
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克制自己的私欲,这都成就了刘邦的帝王之业。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俱怀天下大志,但是由于性格上的的差异,最终他们的结局也大相径庭,一个自刎乌江,一个成就帝业,这都说明了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一个圆滑世故的成熟男人刘邦,再加上身边人才济济,谋士众多,怎是一个初生牛犊的莽撞青年所能敌的。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是一代霸王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反而恰恰成就了比他性格完善的汉高祖刘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4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98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2 11: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晋11淼淼:

项羽在攻无不克的军事神话中,养成了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性格;刘邦在屡战屡败的坎坷人生中养成了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的性格。在事关天下归属的决战时刻,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两位英雄不同的归宿。
刘邦任人唯贤,不拘小节;项羽刚愎自用,气量狭隘。刘邦自己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6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6-6-23 15:5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晋03-花美景作业:刘项二位老大成不成功和个人的性格关系很大。高富帅项哥哥为啥输了?答案是他太帅了。刘伯伯木有办法呀,人丑读书少好骗啊。亏得他乐呵惯了,被骗着骗着就一路被摧着上去了呗…现实凑是介么疯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0

帖子

45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6-24 08: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作业:晋02-乡关愁客
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早在《鸿门宴》上面,项羽和谋士范增为了除掉沛公刘邦,摆下了鸿门宴。刘邦在张良、樊哙、项伯等人的帮助下,充分施展自己善辩的才华,用花言巧语将项王忽悠得晕了菜,忘记了眼前的刘邦竟是自己的政治对手,让刘邦蒙混过关,化险为夷,躲过了一劫。项羽错失了一次除绝后患的绝好机会,让人为其惋惜和痛心。在范增看来,项王不杀刘邦,日后注定要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事实应验了范增的判断,刘邦在几年后真的成了项羽集团的掘墓人。

项羽的个人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个人英雄主义迷信着他的大脑。项羽凭借自己过人的威猛和军事天才带领各路诸侯,仅几年的时间就踏平了强大的秦帝国,项藉过多的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过分的陶醉于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才华”,其他人,即使是各路诸侯,在他眼里不过是任意宰割的羔羊。他自封为“霸王”,足见其霸气和牛气冲天。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史记》。最后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 “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二是荒唐滑稽的奋斗目标左右着他的取舍。他压根就谈不上什么政治眼光。在引兵进入关中后,一个叫韩生的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可是这位项王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韩生气愤地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原来,项羽推翻大秦帝国,其最大愿望不过是回到老家炫耀自己的富贵而已,多么滑稽和可笑。
三是不施仁德的粗暴作风影响了他的人脉。迫于项羽和秦朝廷的压力,秦大将章邯投降了项羽,广大投降的秦朝军士因不满项羽部队将士的欺侮,议论纷纷,思想有很大波动,项羽听说后,将二十万投降秦军坑杀在新安南城,惨无人道,其暴行亘古罕见。《资治通鉴》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项羽带领楚军进入关中后,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收财宝、掠妇女,可谓做孽深重,让关中人们对这位项王大为失望。项羽将汉将王陵的母亲抓来,想逼迫王陵归降于他,王陵母亲为了不使儿子归降项羽便自杀了,项羽大怒,竟然煮杀了王陵的母亲,人性皆失。原齐将田荣因为当年未帮助项梁出兵,所以项羽分封诸侯时,田荣没有被封王,田荣因而对项羽怀恨在心,率先起兵反楚。项羽亲自出兵镇压,汉二年冬天(前205年),项羽向北到达城阳,田荣也带领部队来与项羽决战。田荣没有打胜,逃到平原,平原的百姓把他杀了。项羽于是北进,烧平了齐国的城市房屋,全部活埋了田荣手下投降的士兵,掳掠了齐国的老弱妇女。项羽夺取齐地直到北海,杀死了许多人,毁灭了许多地方。齐国人被激怒,恨透了这个霸王项羽,纷纷聚集起来,一起造了项羽的反。看来,项羽不能以人为本,除了楚国人,对其他各国的百姓是全不当子民看待的,横加蹂躏、滥杀无辜、不施仁义、推行暴政、作孽无道、民心向背,一个失去了民心的统治者焉有不败之理。
四是漠视人才和猜忌吝啬使其失去谋臣良将。有一次,高祖皇帝摆设酒宴,与群臣讨论项羽因何失败,他因何成功时,有过一个精彩的回答:“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而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韩信起初跟随项羽“干革命”,但却得不到重用,于是,不甘寂寞的韩信投靠了刘邦这个领袖;谋士陈平原本也效力于项羽,虽得到了重用,却被猜忌,担心被诛杀,便改投了刘邦这个主子。想当初,项羽手下文臣武将云集,远多于刘邦,由于他不会笼络人才,一个个炒了他的鱿鱼弃他而去。项羽的统一战线工作也做得不是很到位,许多盟友纷纷反水倒戈,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的境地。由此看来,项羽自己才是他真正的“掘墓人”。
反秦武装力量最强的有两支部队,一是首举义旗的陈胜领导的农民武 装,一是项梁响应陈胜而发动楚人起事的项梁领导的武装。而陈胜、项梁都 以失败告终,项羽继承项梁事业并领导原楚兵,农民武装则大多归刘邦领导。 项羽战河北,刘邦战河南,终于推翻暴秦,接着两人争天下。本来项羽比刘 邦强大得多,为什么刘邦终于取胜,并开创了西汉王朝呢?项羽失败的理由 已如上述,现着重分析刘邦得胜的原因。
.民心将心都归汉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们常说而公认的一条规律。而在战时,所 谓“人心”,主要指民心、将心、军心,这“三心”是互相联系又密不可分 的。得民心,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就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得将心,将校才 为之拼命沙场。而兵还不是人民的子弟,得民心其子弟当然为之效死;而兵 能否打仗还不是由将带出来,得将心就能训练一支勇敢的队伍。故说得民心 和将心,也就得军心,军队就乐于战死,胜利在望。相反,如果不得民心、 将心,也就不得军心,就使人力、物力不得补充,将领不愿效命,军队不想 打仗。这样,不败何待。 项羽反秦,得楚人之心,六国人之心,故能率领六国诸侯军推翻暴秦。 但在胜利的同时,他所过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特别是秦人对他的怨恨。 刘邦与他不一样,他胜利进军入关,既不扰秦人,也不增加秦人的负担,连 秦人自动送来的慰劳品,也婉言拒绝,原任官职的照旧,连降王子婴也保护 起来。对于暴秦的苛政峻刑尽除去,只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 人及盗抵罪。而项羽刚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只杀降王子婴,还到处 屠杀烧掠,纵火把秦官烧成一片焦土。两相对比,一仁一暴就极其明显。秦 人拥护刘邦而怨恨项羽是必然的了。在楚汉相争中,秦人怕项羽取胜,他们 将大遭殃,故倾尽全力支持刘邦。刘邦虽屡战屡败,而秦人供应的人力、物 力源源不断,使刘邦一次又一次挨过难关,最后打败了项羽。
能否得将心是胜败的关键。项羽重用人是局限于他项氏宗族和妻子的亲 属,如此划线,在这圈子里的人才当然是有限的,而圈子外虽有人才也就不 能用了。韩信和陈平都是奇才,韩信是归刘邦后立大功被刘邦称为“战必胜, 攻必取”的大将才;陈平归汉后曾六出奇计为刘邦取天下安天下。而这两人 原是楚营里的人,项羽对他们言不听,计不从,于是便背楚归汉。韩信归汉 后屡立奇功,被任为齐王,手握重兵,到后来成为楚汉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集众智以成大事
楚汉久相持未决胜败,项王要求与汉王独战以决雌雄。汉王笑说:“我 宁斗智,不能斗力。”以两人智比,项王智不逊于汉王,为何汉王“宁斗智”? 这是因为项王自负独断独行,不纳智者之策,而其个人智有限,故多失计; 汉王兼听纳谏,集众智成大智,故乡得计。项氏世世为楚将,代代有家传兵 法,项羽叔父项梁主曾以兵法传授项羽,项羽打起仗确有一套本领,在垓下 决战前,他亲身领导的战役几乎是战无不胜,也因此自负不凡,不仅对身边 的郎中韩信几次上策不屑一顾,连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献计也当耳边风,因 而屡失战机。使刘邦能屡败屡起,最后置他于死地。刘邦起事之前,是个酗 酒好色的无赖之徒,父亲是个农夫,当然无家传兵法,对打仗是外行;他又 不读书,也就不能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懂得兴亡之理。但他有个显著的 长处,就是虚心听取别人的计策。故能集众智成大事。 刘邦在战争实践中,也懂得些行军打仗之事,但“运筹帷幄”非其所长, 往往作出错误的决策。由于他对张良、陈平等谋士言听计从,故能及时纠正 错误,实行正确的决策。如刘邦率军西向攻秦,因秦将坚守宛城,攻不下, 刘邦率军越宛城西进。张良谏说:“沛公虽急欲入关,但秦兵尚多,拒险而 守,难于攻破。今不下宛城,如越城西向,宛守军从后追击,前面秦兵拦击, 前后夹攻,将处于危机。”于是,刘邦于夜间率军从他道回来,更换旗帜, 天黎明时,包围宛城三周,守将要自刎,其舍人陈恢止之,便往见刘邦,说: “宛城认为降必死,故皆坚守。汉军强攻,死伤更多。为足下计,最好的降, 封其守将官职,使其留守,引其甲士西进。其余城池知优待投降将士,必争 开门投降,汉军将通行无阻。”刘邦说:“好!”乃封宛城守将为殷侯,封 陈恢为千户。刘邦率军西进,无不下者。而汉军所过,军纪严明,不掳掠屠 杀。于是,先诸侯军进入关中(《史记•高祖本记》)。
抓战机进行决战
在楚汉相争后期,楚汉两军在荥阳东北广武对峙。这时,彭越在梁地, 神出鬼没袭楚后方,绝其粮道;韩信破齐后起兵击楚。项羽恐惧,乃与刘邦 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归。张良、陈平认为是消灭项羽良机,让其东归 是纵虎归山。刘邦便进兵追项羽,到阳夏南驻军,待韩店、彭越军到击楚军。 到固陵,仍未见韩信、彭越应约前来。楚击汉军,大破之。汉军复入壁,深 堑坚守。刘邦势孤,毫无办法。后用张良计: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土地封给 韩信,唯阳以北的土地纣给彭越,并调黥布率兵来会战。韩信、彭越得封地 立即听令会师于垓下,刘邦终于打败了项羽,开创西汉王朝,登上了皇帝宝 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6

帖子

3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1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6-26 1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三讲作业:晋15-梦曦
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 项羽自视很高,自信心很强,个人英雄主义非常突出。性情豪爽、直率,但暴躁卞急,目光短浅,不善用人。而刘邦则深沉精细,机智权变,能够忍辱负重,并善于吸取众人的智慧。这些性格在鸿门宴里表现得非常鲜明,使我们能看出楚汉相争刘胜项败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0

帖子

2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4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7-7 1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千百年来的不变定律。古今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强必弱,苛非其者,虽强必弱。
         刘邦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就是刘邦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疏远,这是他最终败亡的必然原因。”形势因素固然重要,但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人身因素也更很重要。
        自高自大的项羽目中无人缺乏眼光,妒忌贤才对下吝啬。往往破城必大加屠戮杀掠,不知体恤百姓民生。这些行为都让百姓寒心,导致人心涣散众叛亲离的恶劣局面。不知悔改的项羽反而变本加厉。疏远范增,逼反诸侯,最终从原本大好局面一步步走上败亡深渊。
     其实刘邦的成功也是有些偶然幸运成份在内,他面对敌人是骄傲无谋的项羽,不懂知人善任、政治权谋的君主。一个有勇无谋强壮善战的人并不可怕。可惧的是坚强乐观又冷酷无情,百折不饶,无论失败多少次都有无数种东山再起的可能和决心信念,这种敌人才最可怕。

点评

原因分析深刻到位,西泠学习了  发表于 2016-7-10 18: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05 , Processed in 0.1105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