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2-23 1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29诗班第十讲作业:
班长—诗音敏儿
1、写出诗的承法
答:承,即承上,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
承接的一联往往是颌联,颌联是要对仗的。
对仗的颌联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加深话题、意境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合起来形成对仗,共同完成承这个环节。
承与起的关系,就像中药剂学中的臣药和君药的关系一样,是起辅佐作用。
臣药从属并辅佐君药使其力量得以强化;
也就是说承从属并辅佐于起,
这一目的就是让起显得更有力度。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境,应该加深情景的深度。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波浪式的简单机械推进。慢慢的扩展,而不是还停留在起的意境上原地不动。
为后面转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承要从起时间地点的基础上,层层推进,不可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向高潮演进。
其螺旋的中心,就是围绕着主题,步步提升,所提升的每一级,都是一个新的高度。
并且为后面转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已经知道,承是承接起的句子,同时又是一个对仗的句子。知道起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同时,它是以写景的手法来交代的。
所以承就自然地按照起的景色来继续深入地描写,除了咏怀诗外,这是我们常见的律诗基本要求和特点。
为什么承和起在描写时有所不同?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
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起平平淡淡,而承美妙生动。
所以,承的功能就是要尽可能地把你要写的景色写得更好。
当然,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也不能把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这样就会走题了。
二,按内容分
1、景承:
起写景主要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承写景则主要是对起的承接,是顺着起句自然而然延伸。
2.意承
3、 点题;
就是从诗脉发展上说,承具有点题作用。事实上点题和写意是分不开的。
2、做两副律联
满纸相思句【诗音】
半生落寞人【诗音】
一诺轻言囚我久【诗音】
半生执念系君痴【诗音】
3、有能力的同学作一首七律
七律.秋吟
诗音敏儿
南燕双飞暮色茫,林间红叶染微霜。
黄花寂寂含清露,野草凄凄褪丽妆。
怎奈秋风欺物尽,难凭妙笔叙情长。
诗成欲寄君心远,望遍天涯已断肠。
赏析-青螺
非常高兴的欣赏了诗音同学的第十讲作业,写的非常好,语言精练,用词妙极。对承句应当如何写,描述的非常细腻,全面。唯一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承句对景的承接,应当在主题,起联的大致框框里自由的去写,不是毫无限制。
两幅对联也做的非常好,对仗工整,用词合理。在意境上,也不错。提几点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满纸相思句,半生落寞人。上句写的是纸上写满了相思的句子,非常的好,下句接的是一个半生都在寂寞的人,可以再推敲一下。但总体对的不错的。另外一联写的比较好,对的很工,一诺轻言囚我久,半生执念系君痴。这里,一诺囚我久,半生系君痴,对的非常棒。只是轻言,对,执念,可以再提高的,因为:轻言,是轻轻的言,言为动词,轻是副词,修饰言,而执念,是动宾结构。个见,仅供参考。
诗音的这首七律写的很好,很流畅,仄起平收式,首句入韵,押七阳韵,格律完美无暇。总体感觉是模仿宫怨诗的手法写的,悲秋意味浓厚。首联以秋天的暮景起,颔联以景承,颈联写意,尾联以悲伤意合。总体不错,但首联后分句写霜,颔联接了清露似不妥,霜露应该不会同时存在,白露为霜,一般是指季节白露后开始有霜冻,很少有将露,霜,放在一个画面里的。另外颈联的写意,和尾联太近,应该重点以物寓情为主,其实,怎奈秋风欺物尽,难凭妙笔叙情长, 更像一个尾联。好,继续努力,期待更大的进步,谢谢。
1、简单写明承的作用
答:1, 顺承:
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沿上句所造之 “势”,顺势延伸。
是在 “起’’基础上的发展.
安排意象要在“起’’的背景上展开。
2, 递进式承接。
即承的第一句承接首句,而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在两个句子中,后句的意思在前句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推进。
由不一定十分明确到比较明确,意思进了一层,两句间是递进关系
3, 并列承接:
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但这两个意思成横向并列,也就是说明关系的前后两句共说一个意思,是一句说明另一句)。
各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表述诠释或验证中心主题,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同在一个画面,但是没有依属关系。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结构完整。
注意点:
A.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B.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4、一问一答:
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二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5、逆承:
是在承接起的时候,不是按起句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正好作了颠倒。这多出现在律诗中。
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有过精辟的论述:“三四(笔者注:此指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下同)自来只是承之一体,
不必用力太过。若上文发笔意在起句,则三四可尽承起句。
若发笔意在次句,则可尽承四句。若发笔起句次句尽有意,则三四必须双承之。
双承之者,或是顺承,或是逆承。顺承则三承一,四承二;逆则三反先承二,四乃徐承一也。
打破了颔联在颈联前应承接首联第一句、颈联在后应承接第二句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故称此种方式为逆承。
《诗法家数》中说过:“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
“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无论律诗或绝句,承在诗中是四大台柱之一,作为一个要素存在,其地位决不可低估。
在诗中,如果将起承转合划分为两个小组,
承理所当然地应归到诗的前半部分,和起联手,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
为转合提供一个坚固稳定的平台,好让转合在其上演绎出撼人心魄的诗情。
四、如何写好颔联
1、 它是承接首联的句子,一般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对仗的句子除平仄相对外,还要区别词性,使词性相对。
2、要紧承首联,一浪接一浪,稳健顺承,紧接起的立意,要气脉相通,意境相连。
自然地按照起的意境来继续深入地描写。
除了一些的咏怀诗外,不能首联写电闪雷鸣,第二联写星转斗移;
不能主题要表达哀伤,而承的描写却写的很欢快 .这样就走题了。
3、 “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
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
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承在构思布局,考虑事物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
因为起是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在做什么的,所以对景色的描写就有了限制。
而承因为没有了这样的限制,可以放开手来大笔墨地进行描写。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诗中,起句平平,而承句美妙生动。注意:承句动词不可叠用。
5、诗在一联两句之间衔接问题。如果说起靠的是物事(名词),那么承靠的就是动词。
而承的物事,必须要承起而展开,
也就是要为起而展开,要和转有关联,这是必须的。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其动起来,生动而不呆板。
总之,承,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6、 承的讲究,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
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7、 注意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
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
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
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螺旋式描述之。
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
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
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渊永超迈之妙。
8、一般颌联后分句的最后三个字要为颈联做铺垫和准备。
特别说明一点,起和承是相同意境或话题下的两个步骤或环节。不能割裂开来。
承是起的佐辅,承的任务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因此,承,绝不能脱离起的话题而另起一个话题。
2、以【咏菊】为题作一首七律,要求平水韵,不的见题字,不可用拗句
七律.菊
诗音敏儿/文
繁花谢幕已临秋,满地萧条少力留。
谁道孤芳多寂寞,应知弱骨也风流。
东篱怒放金英美,西苑从容芍药羞。
娇艳南山霜下杰,陶翁喜待醉双眸。
赏析-青螺
再次读到诗音同学的作业非常好!关于承的作用方式,叙述的非常详细,拜读。下面读一下这首咏菊的七律:
作者用了平起平收,首句入韵,押十一尤韵,格律完美,无拗句,除第二句的少力留,稍有生造凑韵之嫌之外,其余韵字用的很合理。通篇基本流畅,尤其尾联很棒。首联点明季节,秋景萧条,颔联立意,颈联续写景,这样的安排不是不可,但作为咏物诗,颔联显然对菊的状态,描写的不够,颈联中的怒放,用字似可再斟酌,颈联的芍药,虽是为了对比,衬托,但似有分散焦点之嫌。本诗,出彩的是尾联。谢谢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