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778|回复: 11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七讲,第八讲晋组作业楼下评楼上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340

帖子

13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3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2-8 08: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论坛原因,第七讲与八讲作业发的比较晚,为了方便大家发作业,现把这两讲作业帖子合成一个帖子发。
第七讲作业: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发表于 2016-12-8 14: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四年级第七讲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一、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春秋繁露》一书,其“大一统”理论来源于《春秋》.(董仲舒属于公羊学派,重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主张在统一思想,增加国家统一,教化民众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汉初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得到了保证,在短期看,他的主张是于民,于国有利的。
但是凡事有两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统一,使得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复存在,受命于天的君主思想进一步禁锢了人的大脑,三纲五常更是成为捆绑人的绳索,历经千年而影响深远。
作为一种思想,大凡在它刚刚问世的时候,都是因其先进才得以推行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世态变迁,如果不进步,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屏障。后人一直不加进步地运用他的思想,从某种意思上说,不是思想发明人的过错,而是后世的无知了。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无论哪朝哪代,双头政治一定不是好事。
首先,领导人不团结,就一定会产生内耗。大臣无所适从,或者被迫站边,从客观上导致分化。
其二,政令无法实施。因为意见不同,政见不同,都想用自己的人,按自己的想法做,就会相互掣肘,彼此拆台。
其三,太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会给世人以负面的导向。母子不和,母强子弱,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第八讲作业:
一、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这是中国千年来最理想的治国理念,在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统治需要的是比法制和制度更高的管理智慧,是我一直向往的那种清明世界。只是,这更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真正走到权力顶峰的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凤毛麟角。

二、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百越包括三部分:闽越、南越、东越(东瓯),包括今天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做为以武功闻名天下成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这是他平生的大功之一。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国土。百越首度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为后世的版图做出贡献。
2、强大中央政权。为汉朝的集中统治和稳定起到了突出的贡献。
3、福泽后世。到如今,当年汉武收复的蛮荒之地,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繁华所在,则福泽如今更盛。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60

帖子

45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2-9 0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七讲作业  晋02-乡关愁客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汉武帝通过全国海选,得到了一位奇才,即提出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独尊儒术”思想的董仲舒。年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汉武帝策问 董仲舒对答
汉武帝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一定要有人才做基础,要广用贤才来推动自己的新政。因此即位后,他马上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肯于进谏的贤良方正的人才。此次选拔不设门槛,只求真才实学之人,而其采用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正是汉初至隋朝的“察举制”,即通过考察推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的诏令下达后,各地贤士纷纷上疏自荐。此次海选,汉武帝选用了100人,其中有两个重要人才,一个是提出影响后世两千多年“尊儒”思想的董仲舒,一个是“奇才”东方朔。
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师。图为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复刻本。(公有领域)
才华横溢的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师,自30岁时就四处讲学,声名极盛,他也是这次推荐考试中的第一名,因此进入了“皇帝提问环节”(即“对策”环节)。汉武帝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以三篇策文应答。因为汉武帝这三次策文都与天、人关系有关,因此董仲舒的三篇策文被称为《天人三策》。天,指的是“天道”。
汉武帝的三次策问分别是:巩固政治的根本道理、治国政术和天人感应。董仲舒从五个方面回答了汉武帝。
一是新王改制。董仲舒认为,当一个王朝出现更迭,新皇帝就是“新王”,就应该改变王朝的制度和仪式,且首先从更改历法、崇尚的颜色开始。原因在于“君权神授”,王朝的更迭取代乃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改变,皇帝的权力也来自上天,是命中注定要来拯救苍生的。是以,新王朝改变制度、仪式,是顺天意,开启新时代的象征。
二是“大一统”,即统一天下。这与汉武帝渴望平定匈奴、实现天下的“大一统”的理想不谋而合。
三是“兴太学,举贤良”。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兴太学”就是培养社稷人才。“举贤良”则是广纳天下贤才。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每两年便向天下征召人才,并将察举制规范化、制度化。此建议对于求贤若渴的汉武帝来说,亦是一拍即合。
四是“尊儒”,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天下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只要读“六经”就可以了,没必要读其它的书。因为思想是最难统一的,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非常难以达到统一。没有统一,国家的法纪制度就无法统一,天下人也就不知遵从什么。所以,如果国家选择儒学作为正统来教育百姓,禁绝其它的思想,这样天下人的思想就可以统一了,法纪制度也就统一了,人们也就知道该遵从什么。
五是“更化”,即改革。董仲舒认为改革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非常重要,汉朝自建立以来,虽然希望发展壮大但却没能如愿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改革。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让汉武帝相见恨晚,与其不谋而合,更让他跃跃欲试。其中的“尊儒”思想,对于不满足于汉朝一直实行“无为而治”的汉武帝来说,更是他一直想推动革新的突破口。
窦婴封相 重用儒生
在听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后,汉武帝任命其为江都相,并开始着手新的人事安排。西汉时期位列三公之首的丞相的权力很大,因此任命丞相事关重大。汉武帝首先废去了遵循黄老政治主张的丞相也是自己老师的卫绾,其后任命祖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为相,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窦婴为人正直,而且这两人都喜好儒学,一方面符合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政治方针,一方面汉武帝可以借助二人巩固皇权。
两人上台后又推荐了儒学学者王臧、赵绾分别担任御史大夫和郎中令。推崇黄老思想的窦太后没有想到年轻的皇帝竟组建了一个儒学内阁。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整个汉朝,太后的政治权力都很大,往往压得小皇帝喘不过气来。以汉武帝的强势,也难以悖逆太后的旨意。这种双头政治是汉朝的一大弊病。
汉武帝时期的太皇太后窦氏干预朝政,推崇黄老思想,窦氏的孙子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太皇太后闻他好儒,大为不然,常出面干预朝政。武帝也不便违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随时向她请示。当时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迎鲁国耆儒申公来朝,并建议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行巡狩封禅等礼仪,还建议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请命东宫”。太皇太后听罢,怒不可遏,命武帝下令革去赵绾、王臧官职。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重用儒生,可见她在政治上的影响。
自她之后,没有一位中国的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晋02-乡关愁客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身养性。道家中的“无为”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纯朴。
因此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与儒家的区别
儒家所讲的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为儒家的“德治”主张,其是汉代道家结合了老庄中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政治理念,该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自然、与民休养生息而不扰民、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与道家的“道”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道家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人与自然不应视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人的文化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而是应当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人类应该通过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故为“道法自然”。
到了现代,由于其思想与关心地球环境的环保主义相通而得到认同。另一方面,现代物质的膨胀,使得现代人自我丧失,从而陷入迷茫与痛苦,道家的“返璞归真”、重视清净与个人修养思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早在汉武帝刚即位的建元年间,他就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对外计划。汉武帝最先收服和平定的是闽越王国。越族地区还有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南越成为汉武帝下一个扩张目标。
南越在汉初是百越中文化最先进的、与汉文化融合最好的一个外臣国。地域在东南各小国中最大、东西数千里,后扩大到万余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南越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并徙民与越人杂处,两族人民逐渐融合。
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危,他见二世昏庸、中原大乱,本想统领百越,独霸一方。后来病魔缠身,他也知道将不久于人世,就招来了手下心腹龙川(今广东惠州)县令赵佗。
任嚣拉着赵佗的手对他说:“秦二世暴虐无道、天下痛恨。听说陈胜、吴广起兵之后,又有项羽和刘邦的争夺,中原一片纷乱,不知何时才得太平。番禺有山有水,地势险要,南海郡东西有几千里,而且有许多中国人相辅助,我们不必参与中原的争斗,就在南海足足可以建立一个国家。我已病入膏肓,一切都靠你了。”任嚣伪造一道诏书,诈称秦二世封赵佗接替他的南海尉一职。
赵佗是中原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南)。任嚣一死,赵佗正式继任,并立即移送檄文到横浦(今广东北江东源浈水)、阳山(今广东阳山)、湟溪关(今广东英德南)这几处的秦朝守吏说:“反叛的盗匪们很快就要攻打过来了,马上断绝与中原的道路,在关卡聚兵自守。”赵佗的这道命令使南越和中原地区因此断绝了联系。
赵佗又逐步地采用各种手段诛杀秦朝在南海郡设置的长吏,全部换上自己的亲党心腹,把握住了南海郡的军事、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大权。
秦朝灭亡之后,赵佗更加有恃无恐,他用手下的兵力在南方发起了兼并战争,桂林和象郡也成了他的势力范围。赵佗统一了南方,割据固守,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为了专心统一中原,无法抽身去攻打南越,他只好先采取容忍的态度,派遣使臣陆贾带着诏书、南越王印和丰厚的礼物去招抚赵佗。让他团结百越,不为南边患害。
赵佗当时称霸一方,心满意足,就连打扮也换成了越族人的服饰。他左袒梳髻,傲慢地让陆贾进来相见。
陆贾是初至南越,见赵佗态度傲慢,就晓以大义,谕以利害。陆贾对赵佗说:“大王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如今竟然背叛父母之邦,忘记骨肉之情,放弃了中原的服饰,想对抗大汉天子而成为父母之邦的敌人,这样必将大祸临头。汉朝听说你在南越自立为王,本来要发兵征伐,因为不愿连累百姓,所以特意让我送来南越王印,正式立你为南越王。大王就应用臣下的礼节来迎接皇上的诏书。如果大王抗拒皇上,不服从朝廷,那么皇上一定先掘了你的祖坟,灭你的宗族;到时候只要派一个副将率十万人马来问罪,踏平南越只是翻翻手那样容易。
赵佗听了陆贾的一席话,感到很紧张,就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这个蛮夷之地住了很长时间了,一时间忽略了中原的礼节。”赵佗恭敬地接过南越王印,做了汉朝的臣下,奉守汉朝约法。
赵佗殷勤地款待陆贾。陆贾一住就是几个月。一天陆贾要回去述职,赵佗感叹地说道:“先生一走,越地没有可以谈心的人,先生来了之后,我听到了许多新鲜的事。”他送给汉高祖九颗硕大的珍珠,又专门送给陆贾价值千金的礼物。从这以后,赵佗做了汉朝的南越王,虽然与中原的来往很少,但南方边境也还算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3

帖子

21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发表于 2016-12-9 13:15: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顿明 于 2016-12-9 13:17 编辑

晋05顿明
四年级第七讲作业: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答: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天下纷乱,学术思想界也纷纷扰扰,百家齐出。而秦汉作为大一统的帝国,则需要统一的指导思想。否则各学派在朝堂上争吵,很难做到政策的持久性。秦以法家为尊,焚书坑儒,暴虐天下,最终二世而亡,已被证明是失败的。汉初审时度势,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使被战争破坏的社会逐渐复苏。而到了武帝时代,国富民强,对思想界的拨乱反正也提上了日程。孔子的儒学,实际上是对尧舜、夏商周以来一脉相承的思想学说的一个总结与传承,孔子“述而不作”,儒学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都是在之前的古籍中整理出来的,是传统思想的精华所在,非孔子自创。因此,以儒学为尊,实际上是恢复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一脉相承的华夏正道。与秦朝焚毁民间藏书相比,汉朝的尊儒,仅仅是在朝堂上重用儒生,并未强行毁灭其它各派学说。这就是仁义与残暴的区别。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答:弊大于利,两人的政治主张不一样,谁说了算,而太后过于干政会带来祸患。长期的内耗不利于国家稳定。

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答:刘邦对儒生的信而好古、脱离现实、高自标置很厌恶。这时,惟有主张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的黄老之术比较切合刘邦集团的需要,能够为汉初统治者提供最合理、最有效的统治手段和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黄老之术最初是作为战国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存在的。到了汉初,由于它切合汉初政治的需要而被统治者当作治国理政之术加以鼓吹和推行。历史使刘邦成为运用黄老之术以治国的第一人。政权建立后,刘邦成功地运用黄老之术,在全国推行郡国并行制,又以柔制刚,以守为攻由于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推崇黄老之术,因而对秦以来的严刑酷法进行了清理,形成了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汉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汉书》说:“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文帝还多次下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汉政权的统治基础。景帝长期生活在黄老之术氛围中,其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在处理与诸侯王关系问题上,黄老之术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观念也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润滑剂。吴楚七国之乱不过三个月即被镇压,就不难理解黄老之术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 在对待匈奴入侵的问题上,汉初由于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以和亲通关市的方式换取边境安宁。汉文帝在继续推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又接受晁错募民实边、入粟塞下、屯田积谷、耕作结合的建议,积极组织起大批垦戍部队,从而既方便了汉王朝集中力量做好内部工作,又减轻了内地人民的兵役、徭役负担,更重要的是使汉王朝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经济、积蓄力量,为以后大规模的反击匈奴铺平道路。黄老之术中的“因变”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次,由于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繁荣。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残败,将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汉初诸帝为了达到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目的,对农业更是十分重视。黄老思想由学术而政治,对稳定汉初社会秩序及汉初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往人们较多地注意到黄老思想在汉初的积极作用,对其他方面的消极影响则关注较少。而这些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黄老之术讲清静无为、贵柔守雌、不为物累等,导致封建等级权威制被削弱。等级制是封建伦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汉初推崇黄老之术,在“君弱臣强”的形势下,使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对汉政权构成极大威胁。此后相继发生的济北王刘兴居叛乱、淮南王刘长的起兵和景帝即位不久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即证实了这一点。二是由于无为而治导致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造就了一大批暴发户,许多不法商人与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或经营盐铁,或冶铜铸钱,大量侵吞国家资产,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答:山脉所盘踞的地方,河流所环绕的地方,合为一区,百姓就会感到更亲切!汉武帝平定了闽越、南越、东越这些地方,如今这里的文明程度与中原无异。五胡乱华、靖康之变两次衣冠南渡,华夏文明的火种都在南方得到了保存。这是汉武帝对华夏民族的一大功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2

帖子

72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20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2-11 23: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玉手儿 于 2016-12-11 23:36 编辑

晋07玉手儿  四年级第七讲作业
   1,对于咚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答: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的“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罢搐百家、独尊儒术”等理论,这些理论都为汉武帝维护中央集权             的 统治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法,却将专治集权推向了极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答:不好。这样会造成多头管理,各行其事,使人无所适从。这是对中央集权制的最大冲击,分化了皇帝权力,最终会引发内乱。

  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答:经历战国纷乱和楚汉大战后,汉文帝和汉景帝采用“修生养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国内经济迅速  复苏,百姓生活富足,开           创了盛世文景之治的局面。
         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顺其自然,看似不治,实则大治。文帝鼓励生产,减轻刑罚;景帝促使汉朝与匈奴和亲,平定七国之乱,            让国内仓廪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国内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传诵后世。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答:百越本来就是中国的国土,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百越,归于中央管理。扩大疆域,使汉朝更加强盛,为反击匈奴做好              了充分准备,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点评

问好玉手儿!作业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学习了!  发表于 2016-12-14 16: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2

帖子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69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2-13 21: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七讲晋组晋25---静海作业: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答: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
1)、中央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初审时度势,以儒学为尊,实际上是恢复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一脉相承的华夏正道。
2)、“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来统治人们的思想,使得君主的命令实行起来更容易些。
3)、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符合当时的情形,使得人民安居,发展生产。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这样做使得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臣民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解答:在一个国家的统领方面,使用双头政治管理的方式是不好的。由于管理者的观点不同,容易是君臣之间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太皇窦太后喜好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使得赵绾、王臧自杀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被免职,申公也以有病为借口,被免职归家。
整个汉朝,太后的政治权力都很大,往往压得小皇帝喘不过气来。以汉武帝的强势,也难以悖逆太后的旨意。这种双头政治是汉朝的一大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2

帖子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69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2-13 2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第八讲晋组晋25---静海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答:“无为而治”有两个,一个出自儒家经典《论语》中卫灵公篇第十五,另一个出自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汉初审时度势,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使被战争破坏的社会逐渐复苏。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顺其自然,看似不治,实则大治。文帝鼓励生产,减轻刑罚,景帝促使汉朝与匈奴和亲,平定七国之乱,让国内粮食多的吃不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被后人歌颂,这就是无为而治结出的硕果。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答:百越包括三部分:闽越、南越、东越(东瓯),包括今天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越人野蛮无法统治,自从汉朝初定天下以来,七十二年间,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国,但不向朝廷缴纳任何贡品和酎金,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自相攻击,互相残杀。
汉武帝收服百越,使得社会安定了下来,汉朝的疆域得以扩张,版图增大,各个小国之间停止了战事,统一实行管理,使得国力强盛,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也可以使得其他外族不敢抗拒,为以后抗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对后世有较强的影响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619

帖子

201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7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12-15 22: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j晋19-冰凌花
第七讲作业: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积极作用:
1推动儒学进步,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利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符合大一统局势。
3把阴阳五行学说揉进天人感应思想,使汉代的灾异观念更为系统化
4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5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作用:
1迷信思想,
2唯心主义,
3愚民政策,
4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当时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大弊病之一,太后揽权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他在某种程度上干扰和分化了皇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也分化了群臣对皇帝指令的执行,分化了大一统的执行,是乱政的主要根源之一。

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有两个,一个出自儒家经典《论语》中卫灵公篇第十五,另一个出自"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无为而治的 "无为 " ,决不是一无所为 ,不是什么都 做。无为而治的 "无为 "是不妄为 , 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 ,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 ,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 ,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 ,无为之为发自自然 , 顺乎自然 ; 是自然而为 ,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 ,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 然发展和成长 。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汉武帝收复百越使得中原和百越的国土连成了一体,这样就形成了川、贵‘滇及两广的土地和中原的土地成了更加广袤的土地,使得汉武帝时的领土更加广大,完成了千秋万代大业,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85

帖子

112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24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6-12-16 17: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交四年级第七讲作业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答:刘邦在秦末之后建立汉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逐渐稳定,国家日益富强。但是学术思想上非常乱,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非常好,孔子讲的仁义礼智信和有教无类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并且延续了两千余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有所改变。从这一点上,就知道董仲舒的言论为当时及后世起了多大的作用了。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答:在皇帝小的时候我不反对有太后当政辅助小皇帝,但不赞赏双头政治,当皇帝但主政时,一个国家的首脑只能有一个,一国三君要不得。窦太后崇尚黄老学说,而汉武帝要大兴儒术,本身就冲突。如果不是窦太后搅和,赵绾、王臧不可能自杀,他们自杀导致了汉武帝手下又失掉了人才,这正是双头政治的弊病。


云想西泠学资治通鉴交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答:经历战国纷乱和楚汉大战后,汉文帝和汉景帝采用“修生养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国内经济迅速复苏,百姓生活兴旺,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顺其自然,看似不治,实则大治。文帝鼓励生产,减轻刑罚,;景帝促使汉朝与匈奴和亲,平定七国之乱,让国内粮食多的吃不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被后人歌颂,这就是无为而治结出的硕果。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答:百越本来就是中国的国土,武帝收回归于中央管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且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回了百越,扩大了中国的领土,使汉朝更加强大,为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63

帖子

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71

高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1-4 22: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更上层楼 于 2017-1-4 22:39 编辑

晋26更上层楼 第七讲作业: 1.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答:1.首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汉初以来独尊黄老之术的局面
2.提倡天人感应。儒学本来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问,董仲舒在其中加入神学色彩,基本观点是君权神授,上天可以用灾荒或丰年来告诉君主你现在的政策是德政还是恶政,对君主的行为有了道义上的某些限制,但是从根本上说,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诸侯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改造后的儒学受到汉武帝推崇的原因。
3.兴学校,教化百姓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第2、双头政治当然是不好的,从权力上进行了分散,不利于国家政策执行,不利于政权巩固,双方各有势力,为了平衡,会牵扯太多精力,人力物力,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上行下效,还容易滋生特权阶层,在民众中产生不好影响。
八讲作业:
1.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答:“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汉朝时期,文帝和汉景帝采用“修生养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国内经济迅速复苏,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帝促使汉朝与匈奴和亲,平定七国之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这就是“无为之治”的结果。
2.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答:武帝收回百越,扩大了中国的领土,使川、贵、滇及两广大片土地纳入中国版图。强大了中央政权,使汉朝更加强大,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直至今天南方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繁华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0:14 , Processed in 0.0794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