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2-8 14: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四年级第七讲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一、对于董仲舒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春秋繁露》一书,其“大一统”理论来源于《春秋》.(董仲舒属于公羊学派,重视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问题,他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主张在统一思想,增加国家统一,教化民众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汉初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得到了保证,在短期看,他的主张是于民,于国有利的。
但是凡事有两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种统一,使得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复存在,受命于天的君主思想进一步禁锢了人的大脑,三纲五常更是成为捆绑人的绳索,历经千年而影响深远。
作为一种思想,大凡在它刚刚问世的时候,都是因其先进才得以推行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世态变迁,如果不进步,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屏障。后人一直不加进步地运用他的思想,从某种意思上说,不是思想发明人的过错,而是后世的无知了。
2.汉朝太后和皇帝的双头政治是好是坏。
无论哪朝哪代,双头政治一定不是好事。
首先,领导人不团结,就一定会产生内耗。大臣无所适从,或者被迫站边,从客观上导致分化。
其二,政令无法实施。因为意见不同,政见不同,都想用自己的人,按自己的想法做,就会相互掣肘,彼此拆台。
其三,太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会给世人以负面的导向。母子不和,母强子弱,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第八讲作业:
一、评价一下“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这是中国千年来最理想的治国理念,在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统治需要的是比法制和制度更高的管理智慧,是我一直向往的那种清明世界。只是,这更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真正走到权力顶峰的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凤毛麟角。
二、汉武帝收服百越,对后世的贡献如何?
百越包括三部分:闽越、南越、东越(东瓯),包括今天福建、浙江、广东、广西、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做为以武功闻名天下成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这是他平生的大功之一。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国土。百越首度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为后世的版图做出贡献。
2、强大中央政权。为汉朝的集中统治和稳定起到了突出的贡献。
3、福泽后世。到如今,当年汉武收复的蛮荒之地,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繁华所在,则福泽如今更盛。
|
|